•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四節 研究準備

壹、 我的學習與工作經驗

國語文領域的學習自小以文學欣賞與文化陶冶的情意目標。因 此就讀研究所前的語文教學目標乃是著眼於學生從名家篇章中潛移 默化提升學生的品格與道德涵養,因此閱讀文章時重視的是時代與 作者背景、國學常識和文本情意的薰陶,學習歷程中也每每能體悟 老師引領我們進入古文篇章的意境。自己以往就甚喜閱讀明清時期 的小說,因此大學也如願的進入語文教育學系-中文組繼續學習。

原本以為持續浸潤於古典文學的學習歷程中,意外的藉由大三 初教系老師的啟迪下,發現學習並非自然而然習得的過程,打破我 對於學習的既定印象。當時覺察到的是「原來有一群特定需求的人 會經歷不同學習歷程」,因此識字、閱讀也許不再是印象中的自然而 然的事情,促發我決定修習特殊教育學程。

由特殊教育的學習中開啟嶄新新視野的我,進入國小教育現場 工作後,也覺察普通班內學生程度落差大,因此總是擔憂大部分教 學時間皆採用教師講述,學生若非兩眼發直,就是埋頭猛抄的方式 是否能具有學習成效,但受限於國小教師教學科目眾多,備課內容 繁瑣,即使在特教學程中習得新法也受限個人能力與經驗,難在教 學現場中落實。

直到正式進入特教領域在國小資源班服務第一年時任教的科目 是國小語文,發現同樣的國小課程採用以往講述的教導方式難以奏 效。學生的學習成效並未隨著我更鉅細靡遺的講述學習重點而提 升。曾有學障個案的導師期待資源班安排閱讀理解課程,以提升學 生於普通班課堂聽講理解能力與參與度。因此我與資源班夥伴教師 設計每週1次,每次30分鐘的閱讀課程,採用約300字短文並設計5題 選擇題,讓學生讀後填答,持續一學期共進行15次。期待安排閱讀 理解訓練除了提升聽覺理解能力,遷移類化到其他學科學習,學生

亦可藉由廣泛閱讀課外文本進而擴展生活經驗。

但課程進行一學期後發現若非經由教師引導,學生仍未能獨立 閱讀已敎過的文章;期末IEP討論時,個案導師反應學生學習成效尚 未反應在普通班的上課表現中,尤其是上課參與度。加上蒐集閱讀 素材和編製測驗題目耗時甚鉅,長久下來恐難持續,種種瓶頸讓我 甚為困惑卻無計可施,對於想要突破教學盲點的我決定暫別熟悉的 教學現場並且轉而進入特殊教育研究所進修以提升自己的特教專業 知能。

貳、 我在「國中語文精進課程」專案中的角色 1.加入研發團隊初期-由編輯教材開始學習

進入特研所後很幸運碩一下學期開始有機會參與指導教授所主 持的「國中語文精進計畫」,並且有機會參與教材研發。

初期不免對於教材編輯方式有所遲疑,由生活取材且字數不長 的一則短文解析得這麼透徹是否過度繁瑣,並且是否會減損讀者賞 析文本時各自解讀的美感呢?這些困惑的聲音偶爾仍從心底冒出來,

也讓我在閱讀教學的想法總是有些搖擺不定,剛進入專案的我的想 法是覺得進入不同的學習領域後,不同典範間對於「語文」有其各 自獨特的命名與說法。也覺得投注於「國中語文精進課程」的專業 人力、經費與時間甚鉅,但也擔心是否會與以往學校工作坊或教師 自編的教材流於相仿。

2.加入專案團隊中期-持續專業知識增能

隨著陸續在專案中請益專家學者和資深教師且持續參與國中小 補救教學師資研習、在職教師閱讀增能…等相關閱讀素養的研習後,

才深刻覺察到「語文素養」與「國語文」希望達成的核心目標有層 次上的差異。

專案的工作經驗和閱讀素養的相關研習開始讓我體會到「能力」

和「素養」是需要重視且獨立教學的,並且讓我開始省思進行國語

文和閱讀教學時總是用講述的方式對學生傾囊相授所有重要知識, 典(paradigm),則課程與教材就能很迅速被老師接受,並且採用。

然則兩者若是基於完全不同的派典,將會引起老師教學調整的困難。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