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教師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

近年來,由於教育改革工作的推展,社會各界對教育品質與績效責任更為要 求,教師教學效能也更為重視。教師重要的任務即藉由教學活動,增進學生的學 習與行為表現的成長。是故教學效能影響教育的品質甚鉅,唯有提升教師教學效 能,達成有效教學,才能使學生獲得良好的學習成果。

壹、教師教學效能的定義與內涵

一、教師教學效能的定義

教師教學效能的定義源自於 Bandura 於 1977 年提出的自我效能理論,指個 人對於自己可以完成某種行動的一種能力判斷,亦即個人對自己所能獲致成功 所具有的一種信念,此一信念影響個人的思考方式、動機、行為表現及情緒狀 態(引自洪宏蔚,2009;陳逸敬,2009)。教師教學效能依研究目的不同而有不 同的方向,大致可分成「教師自我效能」(teacher efficacy)和「教師有效教學」

(teacher effectiveness)。

有關「教師自我效能」研究通常以教師主觀評價自己能夠影響學生學習成 敗的一種知覺、判斷和信念,以及教師對於本身能夠改變學生之能力的知覺;

此外,有部分學者從「教師教學效能」探討,以有效教學為重心,探討教師主 觀評價自己對教學理念理解、教學目標理解、教學原則理解的自我信念,以及 教師如何有效教學使學生在學習上成功,行為上具有優良表現,以追求最好的 教學活動實施、教學課程實施、教學評量實施,以及塑造良好的班級氣氛,以 便使進行教室中成功的學習與有效教學達成教育目標(林鎮賢,2009;金尚屏,

2008;陳文富,2008)。Money(1992)也從有效教學觀點說明,良好的教師教 學效能包括以下六個要項:有效地教導教材的知識、有效地師生溝通、良好的 教材組織能力、激勵學習動機的能力、和藹可親的態度、教室管理的技巧等。

以下就國內外學者對教學效能的定義歸納,如表 2-9,可對此一領域有更明確之

44

認識。

表 2-9

國內外學者對教師教學效能的定義表

學者 定義

丁崇寶、吳和 堂(2008)

教師為達成教學目標,在教學時表現自我認知與有效教學行為,此一認知足以 影響學生學習,而有效教學指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透過良好師生互動,與多元 教學策略以適應學生個別差異,進而成教育目的。

邱曉音(2008) 教師具有教學熱誠及良好人格特質,在教學活動中,能根據教學情境以及學生 差異,擬定教學計畫,並運用多元化的教學策略及技巧,以及良好的班級經營,

提升學生學習成效,以達成教學目標。

金尚屏(2008) 教師從事教學行為時,能塑造良好學習環境,依據教學計畫友校教學,以達教 育目標,促進學生有效教學。

陳文富(2008) 教師能肯定自我教學能力的一種信念,並在教學歷程中,能透過擬定教學計畫 及做好教學準備,組織與呈現系統而妥善的教材,及運用有效的教學策略與技 術、良好的班級經營與多元的評量方法等積極作為,引導學生有效學習,展現 學生的學習成果及教師教學績效,以達成教育目標。

詹孟傑(2008) 教師在教學情境中,具有教學熱忱和專業知能,透過師生互動的歷程、有計畫 蒐集教材內容,調整創新各種教學策略,營造良好班級氣氛,實施多元評量,

以增進學生學習成效,有利教學目標之能力。

劉玫玲(2008) 教師對自己教學能力的肯定,並能在教學過程中,依照學生差異,安排適當且 有效之教學活動,達成教育目標的主觀知覺及評價。

鄭鈺靜(2008) 教師運用本身的專業能力、營造溫馨和諧的班級氣氛,提供各種效的策略方法,

促進教師有效教學、學生能有效學習。

汪春玲(2009) 教師在教學實施前,必須根據課程目標進行教學計畫,準備教學;在教學過程 中,善用多元教學技巧,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系統有組織的呈現教材內容,

使學生清楚了解教學內容;在教學後,在適當時間採行各種評量方式,了解學 生學習的成效,以進行補救教學;在平時師生有效溝通,營造學習氣氛與環境,

使學生樂於學習。在整個教學歷程中,能發揮其教學專業知能,表現出有效的 教學行為。

林榮俊(2009) 教師對個人教學能力的認知,並能在教學過程中,運用自己的教學能力,依學 生個別差異,運用不同的教學技巧,營造良好的學習氣氛,以提升學生的學習 成效,進而達成教育目標。

林鎮賢(2009) 教師在教學工作中,做好教學計畫與準備,營造友善學習氣氛,適當運用教學 技巧,有效控制教學時間,系統介紹教材內容,實施多元教學評量,使學生在 學習或行為上有良好表現。

洪宏蔚(2009) 教師從事教學時之整體教學活動,透過教學歷程,能夠促進有效教與學,達成 教學目標。而在教學活動,其透過師生的互動歷程,依照學生特質,藉由各種 教學活動,運用多樣性的教學策略,來改變學生的學習行為,以提高學生學習 成效。

陳俊雄(2009) 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對自我的肯定,透過良好互動歷程並根據學生個別差 異,擬定完善教學計畫,建立系統化教材,使用不同教學策略和實施多元評量,

使教學氣氛及師生互動良好,以激勵學生學習與達成教學目標的程度。

陳逸敬(2009) 教師確信自己具備教師專業知識,並能熟悉教材內容,因應學生個別差異,運 用多元教學策略,營造良好學習情境,以達成教學目標改善學生學習表現的一 種知覺或信念。

(續下頁)

45

學者 定義

陳豐書(2009) 教師透過教學的專業信念與行為,能夠影響學生的學習信念,從事有效地學習。

也就是教師對於自己教學能力的一種知覺、判斷及信念,及在課堂中的教學行 為,而這些信念與教學行為是透過師生互動的歷程,運用一連串有意義的活動 來完成,且這些信念與行為能夠增進學生的學習效果,達成預期的教育目標。

曾彩環(2009) 教師於教學時有完善的教學計畫與準備、系統化呈現教材內容、運用多元有效 的教學策略、善用教學評量、營造良好班級氣氛,以促進學生有效的學習,達 成教育的目標。

黃怡誠(2009) 教師能充分熟悉與了解可成主要的內涵與目標,不僅充分運動教學策略與計 畫、多元的教學技巧,且能具備課程統整能力,進而明確且系統性的呈現課程 教材內容,教學過程中能與學生良性互動及營造和諧進取的學習氣氛,並著重 課程結束後的評量回饋與自我反思,以達成課程教學目標及提升學生學習成效。

黃偉菖(2009) 教師對自己教學能力有清楚的認知,具備嫻熟的教學知識與經驗,在教學時能 運用適切有效的教學方法,營造良好的學習氣氛,關懷並激勵學生,並能依據 學生學習成果反思自己的教學歷程,加以修正與改進,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

鄭蕙芬(2009) 教師透過教學自我效能信念、有計畫及有系統的呈現教材內容、運用有效的教 學技術、運用適當的教學評量、營造良好班級氣氛及建立和諧師生關係等來創 造一個有效率的學習環境,營造良好學習氣氛,促進有效教學與成功學習。

朱筱雯(2010) 教師自認本身的教學能力和專業知能,能夠有效的發揮在教學情境中,以促進 有效教學的實行,並且能夠與學生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營造良好的班級氣氛,

並具有抗衡外在環境對於教學品質的影響等一切的行為知覺和信念。

陳靜婷(2010) 教師為達成教育目標,在教學時表現的自我認知與有效教學行為。此自我認知 即為教師對自己教學能力的認知,足以影響學生的學習結果,而有效教學行為 則指在教學活動中,透過良好的師生互動歷程,依造學生的個別差異,運用多 元的教學策略,來改變學生的行為,達成教育目的。

蔡祥麟(2010) 教師教學信念的反映,具體表現在教師的教學行為,並且透過師生互動的歷程,

對教師教學校能產生影響。

吳婉甄(2011) 教師在教學前能夠配合教學目標擬訂課程計畫,透過系統化的教學策略,清楚 呈現教學內容;因應學生的個別差異,適時進行學生學習成效評量。並且能夠 建立良好的班級常規、營造良好學習氣氛,使學生有優良的表現,增進學生學 習成效,達成教學的目標。

洪志林(2011) 教師依據教學目標與專業知能,善用互動良好的教學技巧教導學生所需學習內 容,促使提升學生學習成就表現,並能時時反思教學內容的一種自我認知能力。

梁鳳珠(2011) 教師在從事教學歷程中,展現專業的教學知能、運用有效的教學策略、營造良 好的師生互動關係與和諧的班級氣氛,並克服外在的影響因素,使學生樂於學 習,進而提升學習動機與成就,達成教學目標。

徐世宗(2012) 國民小學教師在教室中透過師生互動歷程,在教學活動中,因應學生個別的差 異,運用多元的教學方法與策略,營造良好的學習氣氛、增進學生的學習成效,

以有效達成教學目標的一種信念。

許文雄(2012) 教師具有專業信念與能力,能在課前訂定教學計畫,透過系統有效的呈現教材 內容、營造良好互動的師生氣氛、以及運用多元的教學策略與評量方式,來提 高學生學習成效,達到教育之目的。

許智勛(2012) 教師在從事教學活動歷程中,提前對教學作充分的準備,並且運用適當的教學 方法與策略,來塑造良好的學習氣氛,以建立師生良好的互動關係,最後,再 透過評量來檢視,促成學生有效學習並達成教育目標。

許智勛(2012) 教師在從事教學活動歷程中,提前對教學作充分的準備,並且運用適當的教學 方法與策略,來塑造良好的學習氣氛,以建立師生良好的互動關係,最後,再 透過評量來檢視,促成學生有效學習並達成教育目標。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