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教師教學效能的意涵

壹、教學效能的意義

綜觀國內外學者對於教學效能之定義,可區分為「學業成就」、「有效教學 行為」及「教師的心理層面」三方面,茲分述如下:

一、學業成就方面

Good於1979指出教學效能是指教師在學生標準化成就測驗上的得分能夠比預 期還要高的能力(引自楊雅真,2004:21)。吳清山(1992)認為所謂教學效能,

指的是教師在教學工作中,能使學生在學習上或行為上具有優良的表現,以達到 特定的教育目標。蔡麗華(2001)將教學效能定義為:教師在教學各方面表現的 績效,以及達成學校教育目標的程度。馮雯(2003)將教學效能之意義界定為:

教師對自己教學能力的肯定,並能在教學過程中,依照學生差異,安排適當且有 效之教學活動,達成教育目標的主觀知覺及評價。Ding和Sherman(2006)研究發 現教學效能(教學準備、教學品質)與學生學習成效有關。Robert(2005)研究發 現學生學習成效、教師教學效能及學校效能三者兼具有關係。Gavlick(1996)研 究發現學生學習成效是教學效能的有效預測指標且具有因果關係。Moses, W. N., &

Mwangi(2005)發現教師評鑑應進行教學效能之評量,而促進學生學習成就的進 步是主要的指標之一。

上述學者係以學生學業成就作為教師教學效能的意義,學生在學習上、行為 上有優良表現,達成學校教育目標,或讓學生獲得比預期還要高的能力,即為有 效能的教學。

二、有效教學行為方面

Creeners於1991提出教學效能指的是教師具有對於學科知識的敏銳知覺、能充 分了解知識背景脈絡、運用各種激勵策略提升並延長學生學習的興趣,以及了解 不同程度學生的需求(引自吳雪華,2006)。Borich在1994認為有效教學必須是明確 性、多元化、任務取向、全心投入並能提高學習成功率,以達教育目標(引自梁 玟燁,2004)。Buskist於2002認為教學效能是指教師在教學前熟悉教材內容與知識、

典範的轉移,對於教學主題展現熱誠與專注,並能與學生的認知發展連結(引自 吳雪華,2006)。Stronge於2002提出有效能教師應具備以下六大特質:(1)要有口 語溝通、教學專業等基本先備能力;(2)教師要以公平、尊重的態度對待學生;

(3)懂得班級經營技巧;(4)要能適當分配教學時間;(5)妥善運用教學策略;

(6)督促學生並提供回饋(引自吳雪華,2006)。林進材(2000)認為教學效能是 指教師在教室中,透過師生互動的歷程,運用一連串多樣複雜的策略行動,達到 教育的預期目標。Madsen與Cassidy(2005)研究發現專家教師會留意有效教學行 為以促進教學效能。Moorf 和 Schaut(1976)研究發現持續穩定的有效教學行為 有助於學生專心於教室內學習,該行為與教學效能有關。Fulcher和Anderson(1974)

研究發現教師的有效溝通行為(教學行為)促進師生關係以增進教學效能。

上述學者皆認為有效教學應為教師之教學行為係有效者,熟悉教材專業學科 知識、運用激勵策略、瞭解學生需求、明確多元任務取向、對主題熱誠專注、連 結學生認知發展,及掌握師生互動之多樣複雜策略達成教育目標。

三、教師的正面信念

Ashton & Webb於1982主張教學效能為教師認為自己有能力對學生之學習與 成就有正面影響之信念,Gibson & Dembo於1984將教學效能定義為教師於自己能 正面影響學生學習的一種信念,Newman & Rutterand Smith於1989主張教學效能 為教師對教學是否能增進學生學習成就的知覺(引自張賢昆,2004)。此知覺乃是 教師對自己的教學能否引導學生成功學習的自我評斷和體認。Bandura於1997認為 教師在各種教學情境下,對於自己能克服問題的能力之信念即為教學效能,

Tschannen於1998主張教學效能為特定情境下教師對自我能力的分析(引自楊雅 真,2004)。Woolfork Hoy於1990提出認為教學效能指教師相信他們有能力對學生

學習產生積極的影響,此乃是關係學生成就的教師特徵之一(引自馬蕙慈,2004)。

Shulman 1986 認為教學效能的概念分為兩種:一是實用的(pragmatic),指 有 效 的 實 際 行 為 , 其 成 果 是 可 以 得 到 的 ; 一 是 規 範 的 sey,Bassler

& Brissie

續表2-1-1 教學效能的定義

研究學者 年代 定 義 定義類型

Newman & Rutterand Smith

1989 教師對教學是否能增進學生學習成就的知覺。此知覺乃是教師 對自己的教學能否引導學生成功學習的自我評斷和體認。

正面信念

Stringfield & Teddlie

1989 教師能夠長期維持學生的高度學習成就、充分運用新的教學資 訊及軟硬體設備、提供更多個別練習的機會及正向的增強,即 謂之教學效能。

學習成效 有效教學

Creeners 1991 教學效能指的是教師具有對於學科知識的敏銳知覺、能充分了 解知識背景脈絡、運用各種激勵策略提升並延長學生學習的興

Stronge 2002 有效能教師應具備以下六大特質:(1)要有口語溝通、教學 專業等基本先備能力;(2) 教師要以公平、尊重的態度對待

續表2-1-1 教學效能的定義

續表2-1-1 教學效能的定義

研究學者 年代 定 義 定義類型

魏韶勤 2004 教學效能指的是教師在教學歷程中,運用各種教學策略與技 巧,使學生學習成效提升,以達成預期教育目標。

學習成效 有效教學 林炯炘 2005 教學效能是教師為達成教學目標,有效使用不同的教學技巧和

多元評量,增進學生的學習成就。其重點涵蓋教學計劃、教學 內容、教材呈現、教學技術、教學策略、教學評量、教學互動 及師生關係。

學習成效 有效教學

資料來源:彙整自吳雪華(2006,頁51-54);梁玟燁(2004,頁34-35);楊 雅真(2004,頁21-25)

依據表2-1-1可知教師教學效能我們可以定義為教師對於自我能提升學生學習 成就的信念,茲運用有效的教學策略,以達成學校教育目標。本研究為測量教師 之有效教學,需針對有效教學的內涵進行探討,以確立本研究有效教學之操作性 定義。

貳、教學效能的內涵

為掌握教學效能的內涵,最早於1970年代美國早期從事教師效能研究的Rand 公司,在教師效能評量上,用兩題五等量表測量,Guskey於1988列出題目如下(引 自馮雯,2002):

(一)當學生的動機和表現低落時,教師通常不能改變很多,因為大部份學 生的動機和表現,受到家庭背景影響很大。

(1)非常同意(2)同意(3)難以決定(4)不同意(5)非常不同意

(二)如果我很努力去嘗試,即使最難教導、最無動機學生,也能有所幫助。

(1)非常同意(2)同意(3)難以決定(4)不同意(5)非常不同意 上述測量方式過於簡化教師教學效能,Guskey於1981將「教學自我效能」視 為「自我責任」(self responsibility)編製了由30道題目組成的「學生成就責任量 表」(Responsibility for Student Achievement,RSA Scale),用以測量教師對學生學 習成敗所能掌握的影響因素之信念,Ashton於1983以較廣泛的角度著眼,認為教師 效能的測量必需包含個人效能、教學效能及個人教學效能等三個層面,Gibson & Dembo於1984採納Ashton的看法,以多向度的模式來測量教師的自我效能,而發展 出教學自我效能量表(Teacher Efficacy Scale)測量教師的個人教學效能和一般教 學效能等二個向度(引自馮雯,2002)。

教學效能的內涵因各學者研究途徑與研究工具不同,其所界定教學效能的內

續表2-1-2 教學效能的內涵

研究學者 年代 內涵 分類

Griffith 2002 (1)有秩序的學習氣氛。(2)重視學業。(3)高品質 的教學。(4)明確的教育目標。(5)高期望。(6)團

續表2-1-2 教學效能的內涵

(一)Guttman-type 序階性量表法:將欲測量的行為依其困難度排列,呈現 一序階性的工作描述,而後以下列兩個向度測量受試者:

1.自我效能廣度(magnitude):在一個特殊的工作上是否能有特殊的表現?

(回答是與否)。

2.自我效能強度(strength):保證特殊表現的自信程度如何?(從完全不 確定到完全確定評定程度)。

(二)Likert-type 總加量表法:由研究者設計結構性之量表及記分方式,計

算各題分數而後以統計方式取得結果對於教學效能之研究,研究者大多 採用Likert 的測量方式,以自編之「教師教學效能量表」為研究工具。

由受試教師以自陳方式填答問卷,來評量教師教學效能。採用此一方式 雖然無法完全避免教師受限問題題義表達方式、自由心證、及為了符合 社會期許等所產生的誤差,但在實際的研究中,為求廣泛瞭解教師教學 效能情形,仍是大多數研究者採行的方法。

本研究之教學效能內涵主要引用張碧娟(1999)的有效教學行為為主。本量 表包含前述五個層面:「教學計畫準備」、「系統呈現教材」、「多元教學策略」、

「善用學習評量」及「良好學習氣氛」,共21題,填答方式係採Likert五點量表,

填答者在此量表得分愈高,代表教師的教學效能愈好。茲將教學效能之五個內涵 分述如下(張碧娟,1999):

(一)教學計劃準備:教師會根據學生差異,擬定教學計劃,精熟教材,事前 做好教學安排。

(二)系統呈現教材:教師教學時會說明單元目標,層次分明的呈現教材,提 供學生練習機會,彈性調整教學。

(三)多元教學策略:教師教學時會引起動機,集中學生注意力,運用不同的 教學媒體或方法,掌握發問技巧。

(四)善用學習評量:教師會適度評量學生學習成效,立即回饋,給予合理期 待,獎勵學習進步。

(五)良好學習氣氛:教師為維持和諧師生關係,掌握教室管理,以積極的態 度鼓勵學生,促進學生學習。

關於「教學計畫準備」,Ding與Sherman(2006)驗證教學效能與學生學習成 就的研究中發現教師教學準備、教學品質與學生學習成效三者具有因果關係。Betts 與Frost(2000)認為教師的學科知識的熟悉程度(教學準備)影響教學效能。關 於「系統呈現教材」,Karady與Holbert(2004)研究發現系統化設計編排教材有 助於學生學習提升教學效能。Heckert、Latier、Ringwald與Silvey(2006)進行教 師評鑑中發現系統呈現教材能力是教學效能有力的預測指標之一。Jirovec、

關於「教學計畫準備」,Ding與Sherman(2006)驗證教學效能與學生學習成 就的研究中發現教師教學準備、教學品質與學生學習成效三者具有因果關係。Betts 與Frost(2000)認為教師的學科知識的熟悉程度(教學準備)影響教學效能。關 於「系統呈現教材」,Karady與Holbert(2004)研究發現系統化設計編排教材有 助於學生學習提升教學效能。Heckert、Latier、Ringwald與Silvey(2006)進行教 師評鑑中發現系統呈現教材能力是教學效能有力的預測指標之一。Jirove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