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教師評量信念與教學行為之關係

信念相當潛藏,卻是個人行為的指引理論,Shulman 認為教師在教學上所做 的決定及其行為表現深受其思想和信念影響(引自謝惠德,1995)。有關教師信 念或教學信念的研究,相當多,但是對於評量信念的研究卻很少,大多只是教師 信念或教學信念的研究中的一部分,對於小學數學科教師評量信念的研究更少,

僅古明峰(1999)、呂玉琴和溫世展(2001)的研究中,有一部分是探討評量信 念;另外,余東霖(2003)則以評量信念為題目,透過量化的方式加以探究。

但是評量信念對教學行為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視的,英、美、我國……等,都試圖 以政府政策性改革,來左右教師的評量信念,促使教師改變教學策略,以提昇學 生的競爭力。因此本節擬就評量信念與教學行為的相關研究,加以闡述其關係。

壹、國外的研究

Abadiano 和 Turner(2003)分析 Baucr 和 Garcia(2002)研究個案教師使用 另類讀寫評量,發現個案教師在使用檔案評量後,有更多學生中心的教學行為出 現,包括運用小組合作教學、更多學生中心的討論、重視學習者真實的個別發展 訊息,不同於以往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取向。

Brickhouse(1990)的個案研究中,其中一位老師便是信仰客觀主義的知識 觀,因此,他的教學便致力於讓學生發現並學習真理,並評量學生是否獲得並記 住正確答案,強調科學知識的可傳輸性。

Howe 和 Thames(1996)調查 197 位教師,抽樣範圍從幼稚園到 12 年級,探 究 MAS 增加實作本位的測驗題型對其產生的影響,發現及其教學行為均產生改 變,教師的評量觀傾向於非傳統評量方式,教學時會選擇適當的教學策略,有助 於教師們設計較為深入的課程設計及教學計畫。

Howe 等人(1995)以量化及訪問的方式,研究 MAS(Mississippi Assessment System)測驗題型改變--即增加實作本位的測驗題型,發現不同的評量訊息使

教師改變教學策略,他們訪問 20 位老師,其中有 18 位教師認為新的評量方式使 他們改變教室的教學,改變的項目包括測驗時,使用更開放性和更具批判性思考 的測驗問題;較常問「why」和「how」為首的問題;會要求學生寫出答案並解 釋原因;分組時,多採合作性和異質性分組;讓學生有更多操作、解釋的機會。

Popham(1987, 1993) 提出「測驗領導教學」(measurement-driven instruction)的 看法,他認為「測驗領導教學」就是老師將教學的重要部分聚焦於測驗所要評估 的知識和技能。對學生有重大影響的成就測驗,就像是一個強而有力的課程磁 鐵,衍生結果是考什麼,就教什麼,老師開始強調熟練測驗的知識和技能,教學 變成是教學生去辨認正確答案,而不是教他們去產生答案。Popham 指出「測驗 領導教學」使更多學生達到基本能力的要求,也減少白人學生和少數民族學生的 鴻溝,但卻導致課程的變形(curricular reductionism)、課程的沉滯(curricular stagnation)限制教師的創意(constrained teacher creativity)降低學生的抱負(lower student aspirations)。

Shepard(2001)以歷史回顧的方式,探討教室評量在教學和學習所扮演的角 色,他提出評量要和教學作結合,傳統測驗典範和建構取向的課程和教學是格格 不入的,他以一個圖加以說明,如圖 2-4-1。

Tittle 和 Forehand 從認知建構的觀點看評量,老師和學習者建構評量的基模,

或是整合評量的表徵,是融合了自我的觀點(知識和信念)和教學、課程,並廣 泛的分析此表徵。自我的觀點導致評量的使用,老師會設計教學活動,學生則增 加時間來完成任務 (Tittle , 1994) 。

由上述國外的研究可以發現 1990 年以前,多是探討傳統測驗和教學行為的 關係,持傳統測驗觀的教師,其教學行為傾向傳輸、講解、示範的行為;一九九 一年以後,研究轉為探討多元評量取向(本研究將之定位為進步取向的評量觀)

的教師,其教學行為不同於以往採傳輸模式,多採學習者為中心,採用多元的教 學策略,多用問題導引學生建構知識,是為建構取向的教學行為。

貳、國內研究

國內學者對評量信念與教學行為的研究,多採質性研究的方式,研究結果差 異較大,有評量信念和教學行為一致,如江新合(1994 )採觀察和晤談的方式,研 究三位國中理化科教師的教學行為與其信念體系之關係,發現三位老師均持客觀 主義的知識觀,主張學生應多練習課外題,可以增進對科學概念的理解,其表現 出來的教學行為均是先將科學知識組織好再呈現給學生,並由教學講解教材中的 知識或解題方法讓學生來接受,重視知識的傳輸;邱文純(1994)研究三位女性 國中理化教師的教學模式與教師信念,發現三位教師均採「教師中心」的教學模 式,非常重視紙筆測驗的評量,並認為考試會影響教師的教學方式;吳麗君(1999)

研究英國三所小學教師評量信念指出,以往的英國,分數不是孩子身上的條碼,

作業少有分數呈現,經常使用文字回饋,評量和教學結合。1988 年的教育改革 法案,使許多學校均提供機會讓孩子練習國家課程評量中的SATs,只是各校 的練習時間差異非常大,老師們改變以往活動式的教學,以填鴨的方式來進行教 學,造成孩子不必要的焦慮。政府政策性的改革,改變教師的評量信念,傳統取 向的評量信念,導致傳統取向的教學行為;以上三位學者的研究發現教師多採紙 筆測驗的評量方式,即傳統取向的評量觀,而教學行為則傾向講述、教師中心的 傳統教學。

孫志麟(2001)採實徵取向的分析教師自我效能與教學行為的關係,調查 415 位國小教師。他將學習評量信念區分為多元取向和單一取向,教學行為則區分為 學生中心與教學中心二種取向,其研究結果顯示:自我效能高的教師,其評量信 念為多元取向,教學行為傾向學生中心。另外,項必蒂(1999, 2000)針對澳洲 小學教師評量信念與實踐之研究中,雷校長的教學實務與評量觀受到生命經驗

(天主教信仰)的影響,強調「讓孩子在學校快樂,喜歡學習,而不是像過去只 重知識;知識雖然重要,但技能與態度更重要」。其評量觀--重視形成性評量 以確保學生品質,兼顧教會和政府在測驗上的要求,評量結果以敘述方式回饋,

厭惡量化評量(打分數或等級的事);學習觀--是發展觀而不是較量觀,即建 構取向教學;史老師的教學採主題式學習,重視學生的學習多元,評量著重過程 取向。以上二位學者的研究發現教師的評量信念傾向質性的評量,採多元的觀 點,而教學行為則以學習者為中心,評量信念和教學行為頗為一致。

但也有評量信念和教學行為不一致的,如李宏輝(1998)探討一位國小自然 科學實習教師在教學時的教學信念及信念之關係,發現林老師的評量信念:採用 多種評量方式,形成性評量比總結性評量重要,評量可以了解教學效果,也可以 督促學生學習。林老師喜歡形成性評量的方式,重視學生在平時學習過程中是不 聽從教師的話,認真實驗,踴躍發言與遵守秩序,而比較不重視考試成積。而其 教學行為則是教師講解給學生了解,歸納重點給學生記憶,提示學生如何來操 作,這樣的教學方式,學生才能學到知識,如果要以學生為中心來建構學習,學 生常常不知道要做什麼,建構出來的結果也不正確,所以教師指示比較適合現在 的環境。林老師的評量信念是進步取向的,但其教學行為卻偏重教師講述、學習 者記憶的傳統教學行為。

項必蒂(2000)針對澳洲小學教師評量信念與實踐之研究,發現麥老師的教 學觀--相信教導(instruction),教學一定要有結構,認為基礎及實在很重要,

老師須提供指導方向。認為強調高層次思考,也要強調技巧。數學教學解題方法 多元化,重具體操作來解題,但實際觀察顯示:麥老師教導孩子具體操作來解題,

數學形成性評量重答案正不正確,評量的目的在了解學生是不是每一個人都了解 所教的,調查小朋友有幾人答對或答錯幾題。他的教學與真實世界作結合,常改 變教學法,重平時評量,使用檔案評量。但是麥老師的教學其實是會受到國家標 準測驗的影響,其出發點不是為了符合政府期待,而是相當重視家長的反應。從 他說的話就可以知道:

「我每天檢查我所做的,我每天寫筆記,記下那個小朋友有那個問題。」

「DART 的測驗內容,我會拿到,來確定我是否己教到,這對我也是個挑戰。」

「每個學生有個檔案,我把所有記錄放進去,當家長出現,我則拿出所有文件

給他們看,看到底發生什麼?我也可以看這些孩子是否一直進步。到學期末所有 資料發還給學生。」

因此,麥老師的評量信念和教學行為存在著不一致的現象,而且其信念系統 深受家長的影響。

不管國外或國內的研究,我們可以發現:(一)大部分的研究都發現評量信 念和教學行為的關係有很高的一致性,但也有少數研究否定其一致性。(二)學 者們很少以數學科教師為研究對象,來探討其評量信念和教學行為的關係。我國 從一九九三年開始實施數學新課程,接著一連串的課程、教學及評量的改革,教 師們是否因而改變其評量信念,或仍然堅持己見,不為所動,而其教學行為是否 有在轉變,抑或以不變應萬變,國內學者楊銀興(2000)的研究發現多數國小教 師認為新式評量對教師教學行為有積極正面的影響,而數學科教師呢?值得我們

不管國外或國內的研究,我們可以發現:(一)大部分的研究都發現評量信 念和教學行為的關係有很高的一致性,但也有少數研究否定其一致性。(二)學 者們很少以數學科教師為研究對象,來探討其評量信念和教學行為的關係。我國 從一九九三年開始實施數學新課程,接著一連串的課程、教學及評量的改革,教 師們是否因而改變其評量信念,或仍然堅持己見,不為所動,而其教學行為是否 有在轉變,抑或以不變應萬變,國內學者楊銀興(2000)的研究發現多數國小教 師認為新式評量對教師教學行為有積極正面的影響,而數學科教師呢?值得我們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