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教科書的內涵

一、教科書的重要性

教科書為教材中最關鍵之成份,它乃是依據各種科目之教學綱要(亦或課程標準)

所編撰之教學法寶,它亦是老師「教」和學生「學」之有形的輔佐工具,也是師與生在 教與學上的重要媒介。即是,教科書為教學活動之中,最直接可接觸的教育媒材,亦是 教師於教學及學生於學習的關鍵根據。

教科書為系統化、有特殊的方式、有特定年紀的學習者之學習,此乃是教科書和兒 童課外讀物之相異處;而兒童課外讀物有個人化學習,無教材限制,範疇較廣,編製、

排版及印刷上變化性較大,極易提升學習上之興致等特點 (王美芬、熊召弟,1995) 。 教科書為符合教學目標之工具,不但可省下教師編製和選擇教學材料之寶貴時間,

並且可以協助學習者之學習行為,對於教和學皆能有所幫助。教科書富有結合建國精 神、培育熱愛國家之思想、培訓生活上的應用智能、提高建立民族的文化之功能,和普 羅大眾之出版品的本質相異,所以教育當局對以教學用書,尤其是中小學之教學用書,

22

殊為重視(司琦,1993)。

以中、小學的教育來說,教學用書為課程上最重要的傳送、運輸機器 (major conveyer) (Apple, 1995)。以科學教育而言,Collette 和 Chiappetta (1994) 認為很多現代的科學教 學用書被沿用以使學生產生從事科學探討研究活動之動機,而且實施更加深、加廣、

細部的探究。劉昭宏與郭重吉(1995)用對個案做研究之方法來觀測檢查我國國中理化 教與學中教學用書之運用情況,由研討結果可知,教學用書不只是學生在學習時之根本 工具,更是教師教授課程之最重要材料。所以,以課程來說,教學用書因其擁有最具雛 形之教育相關內涵,不但為師與生在教和學上之關鍵根據,並且被塑造成為傳承人們的 文化之精髓,形塑出社會之價值之橋樑(Stray, 1994)。教育之主要目的在於增加學生之知 識與能力,另外,教學用書位居教育體系之中心位階,為中、小學年齡之學生從事學習 時之重要資料來源,對於每個人之所知所聞的知識之進展與我國的文化地位之提高,擔 任無法忽略之角色(鄭世仁,1992)。

教學用書於學子之求學過程與老師之教學的程序之中,擔任著很關鍵之位置。瞭解 教學用書編定撰寫之內容、含義與特點,和教學用書編定撰寫之問題或學生使用教學用 書時之求學心態,皆可協助教和學之程序實施得更有效果和速率,防止選擇和使用不適 合之教學用書。協助學子培育優良之科學學習心態,實在的內化且運用於生活中。

有關編撰教學用書較常遇見之問題和學生之求學所遇到之問題,如下表(表 2-3-1):

23

24

所用的文字說明應當淺白明瞭,所相關之專有名詞、觀念、圖和表需互相配合,並 訂正無誤,紙張之選擇需優良,印刷編製需美麗整齊,裝訂成冊時需強固、歷久不衰。

(二)課程之目的

課程之目的為學習領域之領航員,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除了需能夠實行課程綱 要中之「十大基本能力」、本學習領域之「課程目的」和各階段之「分段能力指標」之 外,仍需配合學子之科學上的認知發展階段與科學上的認知、科學之技能與科學上的情 意等標的。

(三)學習之內容與成份

何謂教學用書之核心呢?學習內容便是。「自然與生活科技」著重在「學子之學習行 為和過程是主要中心思想」、「操作活動是引導之方向」、「強調自然、科學、技術之相關 聯結」,因此,教學用書之學習內涵應當包括自然界之組織成形和特點、大自然之交互 作用、生物的演化和繁衍、環境和生活之相關、與自然生態之永續發展和經營等主題,

另外,加入環境教育、資訊教育……等議題,並整合科學的初始發現、演進之歷程的歷 史資料、我國出類拔萃之科學科技演進的實際情形……等符合日常生活之材料,科學之 認知、科學之技能與科學之情意並存之學習過程,此外,讓學習的量、內容之困難度適 當。

(四)學習內容之組織方式

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之教學用書之內涵和組成,需俱備整體性和結構性之內涵的規 劃,學習之活動、實驗之動手做、與計劃和監製等應當合於科學之概念和科學之技能之 演進階層,學習內涵之困難度必須符合是否具有邏輯性、先後順序性與擴展性。各個學 習之階段之科學和科技主題之主軸,應當做適中的接軌和統整,另外,搭配地區和季節 變化等因子,亦可適切挪移單元之先後順序。

(五)教與學之實際施行

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之教與學之實際施行,應當著重以學子做主體,操作活動作為

25

引導之方向,藉由生活議題與學習資源以實行探討研究。教學用書應當提供更多機會讓 學子參加探索、表達、與運用學到的知識,激勵開發學子探討研究之動力和興致,培育 學子打破被動來孜孜矻矻創造新的想法和方向,遇到問題能想辦法解決之能力,熱愛周 遭環境之心態,與善於運用科學技術和資訊電腦之技術及能力。於評量之面向,著重科 學之觀念、科學之技術與能力,及科學的情意之學習成就,另外,採用多元評量之方式 來實施。評量之目標在教師方面,應當是瞭解學子之學習狀況,藉以當做改正教與學、

提升學習效果之考量;在學子方面,乃是在引領學子能夠愛惜自己心智之成熟增長,心 平氣和的看待自我之學習成就,審閱明察自我學習方法的優點與缺點。

(六)學習之輔佐與協助的設施與方式

教學用書之評量與評鑑,除了以教學用書為主要項目外,出版商所供給之各式各樣 的教與學之資源和服務,亦為教學和學習效果之好壞的重要原因;因此,教學用書之有 關輔佐與協助的設施與方式,亦可作為評量與鑑別之標準的項目之一。

教學用書為學校教與學之成份之一,教師在教與學上,不但需採用教學用書,亦須 採用另外的補充資料或是自編資料。根據這些評量與鑑別教學用書之基礎準則,可用以 反省它的教材內涵之計劃和規劃是否可以有效能的達到課程之教與學的目的。

三、自然科教科書之相關探究

根據我國近幾年來,有關自然科教科書之研究,歸納出大部分皆為運用內容分析法 來做探討與研究,相關探究列舉如下:

林顯輝(1991)研究民國 79 年版的自然科教學用書,歸納出第一到第四冊之文字 描述大概佔 10%,圖表陳述佔 90%,文字描述依年級遞增,第九到第十二冊之文字描述 與圖表陳述大概各佔 50%。

王美芬(1993)探究大台北地區國小三到六年級學子、家長與自然科老師對於自然 科課本內容之相關事項之了解,約有 59%之學子對自然科有興致乃是因其可作實驗;有 58.7%之家長注意到他們的子女曾經運用自然科相關知識在生活中;約有 46%之老師對

26

於自然課本內容感到量太多和太龐雜。

劉昭宏與郭重吉(1995)對自然科學教科書做相關之內容分析,並研究國內國中理 化教與學習中教學用書之運用情況,其認為於升學體制下,教學用書對理化科之教與學 干涉與影響實為可觀。教學用書內之圖片、練習題、和實驗之範疇,為當今認同度最高,

亦為被使用次數最多之範疇。授課教師之做法和想法,對於學子運用教學用書之情況和 對於教學用書之想法影響非常大。

黃瓊瑱(1996)針對國民小學老師對於自然科教學用書之態度做研究,提出國民小 學老師對於自然科教學用書之策劃抱著認同之態度,尤其為教學用書內之專有名詞已盡 可能變少,圖和表對教與學相當有助益,相關操作實驗和課本內容為相呼應的並且和習 作有關,教學用書尺寸和厚度不致於太過大或者感到太重,教學用書之紙質優良並且印 製精細而美麗。當中內涵之文字描述所占百分比,根據低、中、高年級不同之階層來說,

有著顯著之遞增,編纂方法已有顧慮到學子之認知與對於文字之了解能力與程度。

吳美蓉(2000)依據:1.如何發行和價格的性質;2.物理相關之性質;3.內涵性質;

4.教與學之性質等四個性質,來研討國立編譯館之自然科教科書第五冊,提出沒有一本 教學用書為完美無缺。

蕭月穗(2000)探究民國 84 年國編版一至四年級自然科課本內容,和生物有關聯 之十五個單元,提出被運用次數最多之概念是運動、生長、食物、構造上之特點;觀念 之設計中從較高層級、較低層級至更小觀念;單元內觀念之串連大多有敘述,然而單元 與單元間之聯結不足;內涵方面大多以問問題之方法表現,缺乏觀念之運用。

陳甲辰(2000)針對審定版自然科課本之內容分析之部分,把國編版、康軒版、牛 頓版、翰林版、新學友版及南一版等之國民中小學中年級自然科課本做比較,指出各審 定版針對與科學知識本質相關之文字描述數量低,科學過程技能則以觀察、操作處理、

資料之紀錄與測量佔之百分比最高,作業之問題多數為認知領域的部分之問題,作業問 題之形式大多為經驗或者動手實驗之類的問題。

27

楊龍立、江啟昱、陳茜如(2000)對於牛頓版、南一版與國編版一到十二冊的國民 小學自然科課本,實行內容性質之探究。提出課程策劃之取向為學科本位,較重視科學 觀念技能之學習與獲得,運用整合科學之觀念,著重生活化、活動化之內涵。然而缺少

楊龍立、江啟昱、陳茜如(2000)對於牛頓版、南一版與國編版一到十二冊的國民 小學自然科課本,實行內容性質之探究。提出課程策劃之取向為學科本位,較重視科學 觀念技能之學習與獲得,運用整合科學之觀念,著重生活化、活動化之內涵。然而缺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