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教育意涵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71-8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5.3 教育意涵

由於這一兩年翻轉教學與學思達教學法在台灣迅速竄起,全台從大學、高中、國 中、甚至國小都熱烈地討論著這兩個名詞,目的就是希望不要讓學生一再只是被動的 吸收知識,而是提升高層次能力,然而過去的研究大部分都是客觀地針對學生的成績 提升與否作為探討,較少以學生的立場來討論除了成績外的學習成效,因此綜合研究 結果,本研究的教育意涵可歸納為以下四點。

一、 在家庭背景部分,家長對子女的課業期望在學思達教學法之學習成效以及參與 翻轉教學意圖皆未呈現顯著影響,但是學習參與度皆為顯著,由此可以了解家 長的期望不如參與度來得有影響性,因此父母應當坐而言不如起而行,家長應 盡可能地作為孩子的榜樣,「期望」的力量不如「實際參與」,多參與孩子的學 習,適當的關心孩子在校成績,注意孩子在校行為,當孩子身處在一個正向學 習環境中,學習上也會有較好的表現,學習也會比較主動,因此教師應多與家 長溝通觀念,讓家長多參與子女的學習過程,而非只是期望,如此將更能提高 孩子的學習成效以及學習意圖。

二、 學思達教學法學習成效確實會受到性別、年級的影響,因此教師如果能讓學生 從國一就開始適應這樣的教學法,學生的思考就會比較活,比較不容易被舊式 傳統教學法禁錮學習模式而成效不彰,學生的可塑性可能更高;此外,此教學 法的一個重要前提之一是上課時讓學生進行同儕間的問題或課業討論,研究亦 證實同儕關係會影響到此學習成效,因此建議教師在分組時可特別留意同儕關 係較弱的學生,盡量安排同儕關係較好且熱心的學生與其同組,教師並適時地 留意學生討論過程中的狀況,將有助於提升同儕關係低程度的學習成效。

三、 課業壓力確實是影響學生參與翻轉教學的因素之一,如果孩子都在擔心第二天 的考試會考不好、功課寫不完或是未來考不上好學校,那麼孩子更是無法安心 先將考試功課放一邊然後預習老師錄製的教學影片,當國中生在「學」的過程中 抱持悲觀、害怕、懷疑的態度時,那麼「習」便不會產生。適當的課業壓力有助 學習,過度的課業壓力則可能抑制學生的學習意圖,高自我效能的學生會比較 有自信面對困難與挑戰,因此如果老師能讓學生少一些學習挫折與壓力,那麼 學生在面對學習活動時就可能會更加主動,學校亦可多為學生辦理情緒控管或 提昇EQ之課程,讓學生敏於覺察壓力的存在,並能學習採取正向積極的方式來 解決問題或調適情緒。有趣的是,原本教師們最擔心的時間資源(因為擔心學生

62

忙於補習、考試、寫功課等)卻不影響學生參與翻轉教學意圖,表示如果影片真 的能夠引起學生的動機,那麼學生還是會願意用這種方法來學習。

四、 翻轉教學與學思達教學法的意涵絕非只是教師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討論就好,

更重要的是教師須具備足夠的能力在課堂上指導學生學習、引導學生思考、激 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5.4 未來研究方向

綜合本研究的結果與發現,本研究提出以下兩點建議方向。

一、 本研究僅探討台中市某國中學生的學思達教學法學習成效以及參與翻轉教學的 意圖,後續研究者可納入其他區域特性不同之學校或是不同階段的學生以擴大 研究範圍,進行更全面的探討來增加外部效度。

二、 在研究方法方面,本研究僅採用問卷調查法搜集相關資料,因此對於學思達教 學法學習成效以及參與翻轉教學意圖較低的學生問題無法做進一步的了解,未 來的研究可嘗試輔以質性的研究方法或行動研究做更深入的探討,如此更能了 解影響學習成效與參與意圖的因素,提供更適切的輔導方式。

三、 翻轉教學有一個很重要的前提是學生是否具有組織自學的能力,然而本研究所 探討的變項中並未對此進行探討,但這應該也有可能會影響到學生參與翻轉教 學的學習意圖,因此未來研究者可以將學生後設認知對參與翻轉教學意圖納入 範圍中探討。

四、 本研究主要探討的是國文科領域的學習成效,後續研究者可納入其他科目像是 英文、數學等以擴大研究範圍,進行更全面的探討。

63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1. 王如哲(2010)。解析學生學習成效。評鑑雙月刊,27。

2. 王淑卿(2003)。國中生父母衝突、親子衝突、課業壓力與自殺意念之相關研究。

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3. 王琦瑜、張少熙與張良漢(2007) 。台北市國中生課業壓力與休閒需求之相關研 究。運動與遊憩研究,2(1),1-18。

4. 天下雜誌編輯部(2014)。讓教室成為學生思辨殿堂。天下雜誌,156,42-43。

5. 朱小蔓(2002)。中國教師新百科:小學教育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6. 朱奕潔(2013)。澎湖縣新移民與非新移民子女的社會資本與學習動機之研究。臺 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7. 朱彩馨(2001)。以科技中介架構探討線上學習成效之詮釋研究。中山大學資訊管 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8. 阮枝賢(1994)。現在正是將多媒體應用在教育上的時機。中學工藝教育,27(11),

3。

9. 余民寧(2006)。影響學習成就因素的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73, 11-24。

10. 宋鴻燕(2004)。大學生「網路自我效能感」與學習動機特質:以「文化與心理健 康」通識課程為例。通識教育,11(4),23-43。

11. 李鴻章(2007)。台東縣原住民父母教育期望、子女知覺與學業成就之關聯與變遷。

教育學術彙刊,1(2),1-22。

12. 李金鈴(2008)。教師多媒體教學的呈現方式對低年級學童學習成效的影響---以動 植物學習為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3. 李素箱、楊文廣、林志偉與陳坤厚(2013)。國中生運動性社團參與動機、人際關 係與學習成效之研究。運動休閒餐旅研究,8(3),13-34。

14. 李麗卿(2007)。高中生同儕社會地位之研究。嘉義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 文。

15. 李秋英(2006)。大學生的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以屏東教育大學為例。

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16. 李佩芬(2014)。科技,讓偏鄉孩子不落後。天下雜誌,156,38-39。

17. 李輝星與李良英(2005)。多媒體教學剖析。景德鎮高專學報,20(2),57-59。

64

18. 何秋蘭(2003)。國小學童自我概念與同儕關係的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19. 何福田(2005)。課後學習才是課業壓力的主因。研習資訊,22(5),1-5。

20. 汪中文等(2009)。新無敵國語辭典。台南:翰林出版。

21. 汪美伶與李灦銘(2010)。學校相關壓力對國中生學業成就之影響:內控信念之調 節角色。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3(1),1-33。

22. 汪慧玲與 沈佳生(2013)。合作學習教學策略對大專學生之學習成效與學習態度 之影響:以兒童發展評量與輔導課程某單元為例。臺中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

27(1),57 -76。

23. 林文乾(2006)。國中學生自我效能、父母期望、教室結構知覺與學業成就之研究。

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24. 林清江(1984)。教育社會學。高雄:復文書局。

25. 林韋萱與李佩芬(2014)。教學改變,15 個關鍵問答」。天下雜誌,156,52-62。

26. 吳立偉與林怡君(2013)。影響消費者對自有品牌再購意願之前置因素與情境效果。

台灣管理學刊,13(1),27-53。

27. 吳明隆與陳昭彬(1995) 。國小學生考試壓力之探索。諮商與輔導,118,23-25。

28. 吳易齡(2005)。商職原住民學生學習成效影響之相關因素研究」。彰化師範大學 商業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9. 吳玫瑩與江珮姍(2014)。以分解式計劃行為理論探討台灣民眾對數位電視的使用 意圖。數據分析,9(1),147-168。

30. 周愫嫻與張耀中(2005)。臺灣中輟問題的核心議題:現象與趨勢分析。國教新知,

52(4),50-64。

31. 范綱憲(2007)。技專院校學生參與校外實習之學習態度及學習成效之研究。彰化 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32. 胡秀娟(2006)。高中職學生家庭結構、自尊、情緒管理與同儕關係之研究。嘉義 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33. 徐怡與陳瑋嘉(2013)。以類神經網路探討影響台灣年輕族群運動商品購買意願之 因素研究。數據分析,8(1),139-166。

34. 徐辜思維(2008)。解構計畫行為理論之延伸應用─以網路購物為例。中興大學企 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35. 莊雅涵(2005)。高雄市國民小學學生家長參與子女學習活動與學業成就之關係研

65

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36. 莊懷義、劉焜輝、曾端真與張鐸嚴(1990)。青少年問題與輔導。臺北:空中大學。

37. 梁定澎(2012)。資訊管理理論。新北市:前程文化。

38. 郭進財與高俊雄(2008)。學生的課業壓力與運動休閒調適結果之研究-以南華大 學學生為例。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7(2),23-34。

39. 許淑莉(2009)。高中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臺 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40. 陳婉真(2009)。青少年人際關係的量與質、歸屬感以及寂寞感之研究。輔導與諮 商學報,31(1),17-37。

41. 陳厚仁(2002)。國小六年級被同儕忽視學童之研究。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 士論文。

42. 陳瑩真(2012)。臺北地區高職學生情緒智力與同儕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臺北科 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43. 陳怡璇(2009)。高職教師網路自我效能、網路因應策略與網路融入教學行為之關 連性研究。臺灣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44. 陳英傑(2011)。影響國小學童資訊倫理行為之研究:以新北市某國小為例。中華 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45. 陳清檳、黃文喜與張文宗(2010)。高職電機電子群學生父母管教方式、學習態度 與學習成效知覺之研究。教育與多元文化研究,2,223-260。

46. 陳立真(2008)。影響餐旅系學生校外實習適應舆學習成效因素之分析研究-以澎 湖科技大學餐旅系爲例。高雄餐旅學報,10(1),41-64。

47. 陳品妏(2011)。探討行動應用程式之使用意向影響因素-分解計劃行為理論觀點。

中央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48. 陳欣儀 (2012)。多媒體組合方式與先備知識對小五學生「線對稱圖形」學習影 響之探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學暨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49. 詹秀雯與張芳全 (2014)。影響國中生學習成就因素之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

28(1),49-76。

50. 張靜嚳(1996)。傳統教學有何不妥?中部地區科學教育簡訊,4,1-4。

51. 張善楠與黃毅志 (1997)。原漢族別、社區與學童學業成績關連性之因果機制。

取自少數族群和原住民教育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國立台東師範學院主編。

1-23。

66

52. 張志敏(2007)。多媒體教材應用於國小一年級學生注音教學之行動研究。淡江大 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

53. 張春興(1998)。現代心理學。台北市:東華書局。

54. 張春興(2009)。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55. 張霄亭(2002)。教學媒體與學習科技。台北:雙葉。

56. 張嘉閔(2011)。數位展示內容組織方式與先備知識對國中學生學習成效之影響。

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論文。

57. 張輝誠(2013)。學思達翻轉教學法─我的十五年教學生涯之後的全新改革。取自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0B0CiDc-A6fLiYjcwaFdzS3ZpOWh0aXhHUEN3Rn llU0Q4bnFn/edit?pli=1

58. 陸師成(1995)。辭彙。台北:文化圖書公司。

59. 章志昇(2008)。臺北市高中職、國中及國小學生體育態度認同傾向與體育課學習 成效之比較研究。2008 年台灣銀髮族休閒運動與健康產業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 集,179-191。

60. 葉丙成(2014)。翻轉教室@台灣。取自 http://www.fliptw.org/#!bts0/c1xh。

61. 黃春松、陳牡丹與黃喬敬(2012)。學校相關壓力對國中生學業成就之影響:內控 信念之調節角色。國立臺中技術學院學報,16,73- 97。

62. 黃美凰(2007)。同儕教導對護理技能學習之成效研究-以身體評估課程爲例。人 文社會科學研究,1(1),50-71。

63. 黃德祥(2000)。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

64. 楊朝旭(2004)。高中生知覺家庭氣氛、課業壓力、同儕關係與其憂鬱傾向之相關 研究。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65. 樓義翔(2007)。網路學習中影響學習成效之模式-以資訊科技角度探討。樹德科 技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66. 劉秀琴與黃晶瑩(2001)。影響高職農科教師在職進修意願之探討。農林學報,

50(2),23-31。

67. 劉奕佩(2006)。家庭社經地位、父母參與、父母期望與國小六年級學生英語學習 成就之相關研究。臺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68. 劉春初、鄧瑜旻與王澤宇(2009)。服務品質、品牌形象、顧客滿意度與再購意願 之關係-以國際品牌行動電話為例。中華管理學報 ,10(4),17-38。

69. 劉政宏(2002)。考試壓力、回饋方式對國小學生學習表現、自我價值及學習動機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7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