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教育政策評估相關內涵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教育政策評估相關內涵

為研究教育政策評估之意涵,本節就其意義,政策評估的演進、方法、模式 與影響政策執行的因素進行探討。

壹、教育政策意涵

教育政策乃遵循國家政策,以達成教育宗旨為目標,所採行的相關作為的歷 程,包括教育政策的規劃、決定、執行及評估。在教學的情境中,受教育體制運 作,其教育目標和價值則有相對性差距,或當社會大眾對現行教育服務感到不滿 困擾時,政府及其他社會團體所必須進行的作為或不作為的活動,以解決問題,

達成教育目標的過程(張芳全,1999)。

Guba(1984)提出教育政策可分為目的性政策、行動性政策與經驗性政策三 種型態,是一種教育的規則指導方針、準則、策略與經驗建構。

瞿立鶴(1987)則認為教育政策是教育行政當局對社會的需求和學生的願望 所形成的問題及未來發展之趨勢,依據國家教育宗旨與法令規章,確定方針規劃 方案,經由立法或行政命令之合法化程序,公布實施以為行政部門或教育機構執 行之準則。

吳政達(2002)指出教育政策是政府機關為解決某項教育政策問題,或滿足 某項公眾的教育需求,決定做為及如何做為的政策行動。

13

袁振國(2010)認為教育政策是執行者和目標群體採取行動的指導方針、行 為準則和行動依據。可分類為指導性、分配性或限制性等不同類型。

綜上所述,教育政策的規劃係依據憲法規範的教育目標,民意對教育的需求,

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與學習者的需求來進行。政策規劃需全盤考量各面向需求,力 求縝密與周延。教育政策之規劃需評估教育的需求及國家整體建設的需要等因 素,來決定教育改革和提高教育政策目標並研擬行動方案的過程,以解決教育問 題,達成教育改革目標,提升教育品質。

貳、教育政策評估的意涵

教育政策的執行由於執行機構與地區環境特質等因素的差異,勢必影響其執 行的成效,是故教育政策必賴科學的方法與技術,經由相關資料的蒐集,進行分 析作價值判斷,方能評定教育政策的優缺點,以利修正教育政策的方向,讓政策 更臻完善。Glasman 與 Nevo 認為教育政策評估(Educational Policy Evaluation)是 在各界熱烈關注的期盼下產生的觀念(陳恆鈞譯,2001)。

吳清基(1992)認為台灣的教育政策評估是針對所制定的教育政策、教育對 象、環境變化與各種影響因素所作的價值判斷。

Dunn(1994)則認為評估是一種政策分析程序,藉以製造有關政策在滿足某 問題時所需價值或機會的績效資訊。

The Program Evaluation Standards (Joint Committee on Standard for Educational Evaluation, 1994)一書中則認為政策評估係對正在執行的服務活動進行評估,在教 育領域中可針對一個學區,或某一州的特別教育方案計畫作評估。

丘昌泰(1998)則認為政策評估是政策之持續與終結的依據,以人民支持、

認定新問題為訂定適合政策的基本前提。

Posavac 與 Carey(2002)認為政策評估是一種資訊蒐集活動,集合各種方法、

技巧、需求及敏感等要素,目的在政策改善。

吳定(2003)指出政策評估係指政策評估人員利用科學方法與技術,系統化

14

蒐集相關資訊,評估方案的內容、執行過程與實施成果的一系列活動,其目的在 提供選擇、修正、持續或終止政策方案所需的資訊。

郭英慈(2005)認為政策評估是針對目前正在進行的方案作系統性的分析與 評定,其目的在於運用科學的思考、方法和分析步驟,改善修正執行中的方案計 畫,協助行政上的決策。

林水波、張世賢(2006)指出政策評估乃有系統和客觀的資料蒐集分析,合 理判定政策的投入、產出、效能與影響的過程,目的在提供現行政策運行的實況 及效果的資訊,以為政策管理、政策持續、修正或終結的基礎,擬訂未來決策的 方針,發展更有效、更經濟的政策。

Shafritz 與 Borick(2007)則認為政策評估是一種系統性檢驗的活動,政府於 短期和長期的範圍內裁定它的效果。

基於上述的定義,研究者認為教育政策評估是以科學的方法與技術,藉由相 關資料的蒐集進行分析,從事價值判斷,讓教育政策順利執行,達到教育目標的 歷程。教育政策的評估是運用政策評估的理論與方法,對教育進行分析,合理判 斷教育政策投入後產生的結果及其影響。

參、政策評估之演進

評估理論的歷史發展學者的論述甚多, Guba 與 Lincoln(1989)則依據評估 理論的時間演進區分成四個時期階段:二次大戰前之研究為第一代評估;二次大 戰後至 1960 年則為第二代評估;1960 至 1970 年為第三代評估;1970 年迄今為第 四代評估(李允傑、丘昌泰,2003;張芳全,1999;曾淑惠,2004)。

一、第一代評估(第二次大戰前)

(一)特色:測量評估。政策評估即實驗室的評估,強調測量(measurement)。

(二)評估方式:以測驗及評量為主。

(三)理論基礎:實證論。

(四)研究方法:量化實驗室。

15

(五)評估內涵:工具導向。運用適當工具有系統的蒐集個別資料,如個人行為、智 商等。

(六)評估者角色:技術人員。

二、第二代評估(第二次世界大戰至 1960 年)

(一)特色:描述評估。除了維持測量的特性外,更著重描述功能的發揮。

(二)評估方式:以蒐集資料與描述為主。測量只是評估的手段,評估者更應扮 演描述者的角色。

(三)理論基礎:實證論。

(四)研究方法:加入個人描述。

(五)評估內涵:目的導向。對執行之政策方案依預期的特定目的描述結果之優劣。

(六)評估者角色:描述者。

三、第三代評估:判斷評估(1960 至 1970 年)

(一)特色:注重判斷(judgment)。重點在於社會公平性的議題,評估者即判斷 者,評估的方式除強調客觀的測量與敘述方式,應加入評估者本身 的判斷,檢討反思等方式。

(二)評估方式:加入評估者的判斷、檢討、反思等方式。故此時期的評估方式 為測量、敘述及價值判斷。

(三)理論基礎:實證論。

(四)研究方法:加入個人判斷。

(五)評估內涵:暫時性決策導向。

(六)評估者角色:判斷者。

四、第四代評估(1975 年中期迄今)

(一)特色:回應性評估。對於公共政策的制定作回應性的評估(the responsive constructive evaluation),重視多元社會的價值觀。

(二)評估方式:注重政策利害關係人的聲明、關切、心內感受,故評估方式為

16

協商(negotiation),也就是溝通、協調為主。

(三)理論基礎:自然典範。

(四)研究方法:質化的研究。

(五)評估內涵:著重概念性認知與思考的探索,故特別著重利害關係人的回應 性評估。

(六)評估者角色:判斷者、協商者、變革者、描述者。

第四代評估重視政策利害關係人內心感受的回應,透過評估者、被評估者及 政策利害關係人的協商、反覆論證、批判,建構出對問題的共識,完成政策評估。

據此,本研究以第四代評估的理論方法為主要架構,並考量政策利害關係人

(stakeholder)的觀點作評估標準。

肆、教育政策評估的方法

教育政策評估的方法,依政策評估的途徑、測量評估的模式與評估的種類而 有不同的評估方法。茲就相關研究觀點,歸納下述五種常用的評估方法(林水波、

張世賢,1997;柯三吉,1994;張芳全,1994;張鈿富,1995;曹俊漢,1991;

Dunn,1994)。

一、社會指標法(social indicators method)

係指教育政策評估者,以量化的教育或社會指標追蹤政策發展狀況及趨勢的 方法。換言之,社會指標是以統計資料來顯示教育與社會發展的狀況,如學生的 就學率及輟學率,重視教育的品質;空氣污染反映環境品質的概念,社會指標法 的特點是:(一)是為分析或描述主客觀情況的變遷技術;(二)是一種時間序列 的資料,可以透過長期的比較與分析;(三)是可對政策影響社會狀況加以陳述。

一般而言,社會指標的來源有三種:

(一)官方統計報告:行政機關所頒布的年鑑為最佳的社會指標來源。

(二)指標的複製:複製官方的統計報告。

(三)生活品質指標:如休閒結合、公共安全、經濟生活、教育狀況等層面加以

17

調查。社會指標法應用於公共政策,政策分析或政策評估 的範圍及頻率極為廣泛。

二、測量方法(measuring method)

測量方法也是政策評估公共政策的重要方法之一,測量法的資料有下列幾種:

(一)訪問面談

是指評估人員,以面對面的方式訪問面談或對某一問題的看法。面談的研究 可分三種(王文科,1980):1.母結構性的訪問,又稱非標準的訪問;2.結構性訪 問,又稱標準化訪問;3.半結構性訪問。三者乃是訪問的內容是否有結構次序加以 排列順序,予以訪問而加以區分。訪問可以依面對面的過程而了解內心的感受與 態度,在政策評估時,常利用訪問來了解政策對政策關係人的影響及其對政策的 態度等。

(二)問卷

問卷是指政策目標及執行的內涵加以分析,整理形成書面上的問題,對政策 關係人或政策標的加以填寫,以了解政策關係人的態度、意見、感受,並將結果 加以分析。

(三)文件

許多官方的文件可以作為測量的來源,如家計調查、教育調查、戶口普查或 其他官方的報告,都是可以作為測量的依據。

三、民意調查(opinion survey)

隨著民意調查的運用日漸廣泛,民意機關逐漸增加,要了解政策的取向及執 行情形,常透過民意的調查來分析。民意調查的方式常利用電話及信函,然民意 調查常會因主觀因素失去客觀性,如民意調查委託機構的目的性常是影響民意調 查的結果,即調查員的主觀性皆是影響民意調查客觀性的因素。然民意調查可廣 泛地、快速地了解民意的取向及民意的期望,尤其在網路通訊快速的現代,在政

隨著民意調查的運用日漸廣泛,民意機關逐漸增加,要了解政策的取向及執 行情形,常透過民意的調查來分析。民意調查的方式常利用電話及信函,然民意 調查常會因主觀因素失去客觀性,如民意調查委託機構的目的性常是影響民意調 查的結果,即調查員的主觀性皆是影響民意調查客觀性的因素。然民意調查可廣 泛地、快速地了解民意的取向及民意的期望,尤其在網路通訊快速的現代,在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