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校長領導能力評鑑指標之概念分析

第一節 教育評鑑基礎理念

本章目的在於探討校長領導能力評鑑指標之相關文獻,俾建立變遷社會國民小學 校長領導能力評鑑指標之理論基礎。首先探究教育評鑑之基礎理念,其次論述校長領 導能力評鑑之規準;再次分析校長領導能力評鑑指標之內涵,進而建構校長領導能力 評鑑指標,最後探討模糊理論之若干基本概念,藉以建立教育系統中校長領導能力評 鑑指標之模式。

第一節 教育評鑑基礎理念

壹、評鑑之意義與目的

一、評鑑之意義

評鑑乃領導之必要過程,其定義,依專業學者之學養背景、評鑑對象及評鑑發展 過程,而有不同陳述與見解。黃政傑(1987)以為評鑑含有幾個重要的觀念,包括(1)

評價是價值或優缺點的判斷;(2)評鑑可以包括對現象質的描述和量的描述;(3)評 鑑不但是為了評定績效,更可以擴大言之,是為了做成決定。可知評鑑的基本活動是 判斷,而不是描述方案實施的程序與結果。

黃 光 雄 (1989) 引 用 「 教 育 評 鑑 標 準 聯 合 委 員 會 」 (The Joint Committee on Standards for Educational Evaluation, JCSEE, 1988 )之論文,而認為「評鑑乃是 有系統的評估某一對象的價值或優點。」

謝文全(1993)定義:「評鑑是對事象加以審慎的評析,以量定其得失及原因,據以

決定如何改進或重新計畫的過程。」

秦夢群(1998)則認為:「教育評鑑是對於教育現象或活動,透過收集、組織、分析 資料,加以描述與價值判斷的歷程。」

林文律(1999)定義:「評鑑是根據一組既定的目標,透過觀察、記錄等一系列收集、

整理、分析及判斷資料的步驟,進行一系列判斷,最後做出決定的整個過程。」

江文雄(1999)詮釋:「評鑑就是評審鑑定,它是一種經諒解、評績效、明得失、找 原因、尋改進、再出發的循環歷程,評鑑具有引領組織領導者自動自發、努力向上的 動力,是藉助內省與外證,使自己邊反省、邊學習、邊成長,以達自我改進的功能。

自動自發是評鑑的起點,自我改進是評鑑的本質,自我管理是評鑑的精神,激勵成長 是評鑑的目的,自我研究則是評鑑的核心。」

Stufflebeam(1971)以發展歷程著眼,認為評鑑有三種意義:(1)評鑑即測驗,認 為評鑑即是測驗分數結果的呈現,此說即為 Thorndike 之觀點;(2)評鑑是目標與表 現結果的比較過程,以 Tyler 為代表;(3)評鑑是專業的判斷,乃根據教育專家的判 斷或是意見,而對教育體系或過程做評估或診斷工作。Stufflebeam 本人則力主此論 點,而其在 CIPP 模式中更確切指出:「評鑑是一種判定、獲取,及提供敘述性與判斷 性資訊的歷程。那些資訊涉及研究對象的目標、設計、執行及衝擊的價值與優點,以 便指導如何決定,符合績效責任的需求,並增進對研究現象的瞭解。」

綜合上述學者見解,研究者認為評鑑應定義如下:「對既定之目標,以激勵成長為 目的,將教育問題或現象,透過資料之收集、整理、分析及現象之觀察和了解等方法 以專業意見或看法提出價值判斷之系統化過程。」

二、評鑑之目的

評鑑之終極目的在於改善而非證明,也就是在審慎診斷後,給予明確有效、具體 的改善意見,而非消極找碴、批評、責難。評鑑可以讓我們知道什麼改變是需要的,

以 及 為 什 麼 有 此 方 案 應 該 繼 續 執 行 ( 吳 株 榕 , 2002 ; 楊 振 昇 , 2001 ;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Elementary School Principals’ 1999)。

進行評鑑,具體了解評鑑之真正目的乃為第一要務,使用於何處,所需解決之問 題等,而評鑑人員所持態度更應積極、正面,有所為而為,為激勵成長、自我改進而 進行評鑑,並非交差了事或區分等級而已。校長是校務掌舵者,是教學與行政之領航 員,也是教育改革之推動者。

校長樹立教育重點,決定價值取向,校長工作重要,並非職稱頭銜,而在責任與 績效,透過評鑑歷程,可釐清校長角色踐行之結果,激發專業道德,不斷研究改進,

創新發展。

Anderson(1991)依據校長評鑑的目的,區分為兩類:

(一)形成性目的:評鑑是協助校長改進與表現的一種測量方法。實施校長評量,

可以發現校長行政領導表現的優劣、得失及其原因,及時協助校長改進,以提高校 長辦學績效,並可就校長行政領導表現之弱點,提供校長適當的在職進修課程及計 畫,以促進其專業成長。

此種評鑑過程需在評鑑者和校長兩者之間進行溝通,重點在於改進,而不 只是校長之表現,也包含所有教育方案在內。

(二)總結性目的:評鑑是對校長表現所作價值判斷之一種結果,以作為校長續任、

晉升、遷調與其他個人行動和獎勵之誘因。此種校長評鑑之實施,可以判斷校長表 現水準之優劣程度,評估校長辦學的績效,以便作為遴派、遷調、續任、調升、獎 懲、晉級、加薪、獎金、淘汰等之依據,藉以促進學校人事的新陳代謝,及提升學 校的績效及品質。針對以上,研究者將兩類評鑑之區別表列如下:

表 3-1 兩種評鑑目的之區別

貳、評鑑指標之相關概念

一、評鑑指標之意義

張春興(1995)在《張氏心理學辭典》將「評鑑」(evaluation) 定義為:「在某種 有計畫的活動(如心理治療、學校教學、技能訓練等)實施之後,按照預定目標檢核其 得失的歷程。」,指標(indicator)係指:「用一件事代表另一件事的狀態或變化時,前 者即稱為後者的指標。用做指標者可以是數字、符號、文字、顏色等。」合而言之,

可謂某種教育活動或能力,按照預定目標,經專家判斷以予檢核而設定之標準,藉以 檢證其表現程度所達到之水準。Johnstone(1981)認為指標是一種統計測量,以反映研 究者感興趣的重要層面;亦有學者認為指標代表一種信號,用以顯示刻度的表現情形,

或代表一種指引,並藉以了解並測量事物的質或量(引自陳啟榮,2002)。謝金青(1997) 則指出「評鑑指標」係據以檢核教育各層面重要表現績效成果之變項。

Bottani 及 Tuijnman(1994)認為一套良好之教育指標系統應涵蓋:1.教育對知識 傳遞之貢獻;2.教育對促進機會均等與社會流動之貢獻;3.教育對配合經濟需求之貢 獻;4.教育對個人成長之貢獻;5.教育對社會價值傳遞與更新之貢獻;及 6.有效運用 資源以達成既有政策等六個領域。王保進(2004)綜合學者意見認為評鑑指標具有四項 共同要素:即量化的、測量教育建構之現況、時間數列的、有系統的。故一套有效的 教育指標系統可以協助我們時時瞭解與改善教育制度,故教育指標之建構須符合下列 準則:

1.測量制度重要之中心特徵,具有簡明性。

2.與政策具有相關性,可指出當前或潛在之問題。

3.為提供指標之精確性,所測量的應是可觀察之教育現象,使每一種指標 均能賦予「數學運算」。

4.必須具備價值中立之特質。

5.應能加總或分割,俾能進行校際、區域、國家或國際之比較,以及時間

系列之預測。

5.具有信度與效度。

Shavelon 等人(1987)認為為了對教育制度的複雜成分加以測量,並且了解這些成 分如何結合而產生教育情境,甚至是教育制度的變遷,非但需要建構指標,更需要將 所建構的指標有系統的連結成體系。如此方法才是提供有效的教育資訊(引自孫志麟, 2000)。

由上可知,評鑑指標乃是一系列清楚而獨特的標準建構而成,並有系統的形成體 系,提供有效之教育資訊,藉以檢核教育各層面之績效成果或能力表現。

二、評鑑指標之發展歷程

評鑑指標其概念發展源遠流長,其濫觴可至我國之隋唐科舉取士,然教育評鑑之 觀念在我國推出已是一九七O年代以後之事(秦夢群,1999)。在當今,教育活動與教 育評鑑如影隨形。Madus, Stuffelebeam 與 Scriven (1983)三位評鑑界大師,依發展 脈絡而將其分為六期:

(一)改革時期(age of reform , 1800-1900)

當時社會思潮百家爭鳴,社會上引發諸多問題,有識者試圖在教育與社會改革上 有所作為,教育評鑑遂成有效手段之一。如波士頓文法中學於一八四五年以筆試代替 行之已久之口試,藉此評鑑學生之學習成就,使評鑑程序更為客觀,且開啟了測量量 化運動之先河。

Joseph Rice 更在一八八七至一八八九年間進行第一個正式的美國教育測驗,以 比較不同群體之方式,及利用標準測驗,肇始了評鑑實驗設計與測驗運動。

(二)效率與測驗時期(age of efficiency and testing , 1900-1930)

二十世紀初期,Tylor 為主以系統化、標準化與追求效率導向之科學管理學派主 宰美國教育界。最為顯著者即是 Thorndike 結合測驗界大師發展出之「客觀測驗」,藉

供各校測驗學生語文與數理能力,在一片「效標參照」(criteria referenced)、「常 模參照」(Norm referenced)聲中,評鑑即是測驗,各校優劣即在漫天數字中便見分曉。

(三)泰勒時期 (Tylerian age , 1930-1945)

倡導「行為目標」(behavioral objective)概念之現代課程理論之父 Ralph W.

Tyler,其首先引用 evaluation(評鑑)一辭於教育,並界定為「確定目標是否如期達成 的過程。」最為人稱道者莫過於歷時八年的傳統與進步主義教育下高中學生於大學中 表現差異的研究係大規模教育評鑑之先驅。

(四)純真時期(age of innocence , 1946-1957)

二次大戰後之美國,一片欣欣向榮,繁華景象,經費充足下學校數量與規模大幅 擴張,高等教育無限充斥,極少人回首探究教育資源大量投入是否合宜,在此缺乏使 命感之過度樂觀心態下,教育評鑑技術之改進停滯不前。此時較有進展者乃是各測驗 中心之建立與標準測驗之發行。著名之「美國教育測驗服務社」(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簡稱 ETS),即在一九四七年成立。

(五)擴張時期(age of expansion , 1958-1972)

蘇俄在一九五七年 Sputnik 人造衛星之捷足先登,大夢初醒之美國聯邦政府開始 進入全國性教育改革,首當其衝者乃一九六四年通過「初等及中等教育法案」之加入

「評鑑條款」,故使評鑑研究進入務實領域,各種評鑑模式,百花齊放、應運而生,評 鑑技術之推陳出新,精益求精,如 Tyler 之模式界定新課程目標,與評估實現之程度。

「評鑑條款」,故使評鑑研究進入務實領域,各種評鑑模式,百花齊放、應運而生,評 鑑技術之推陳出新,精益求精,如 Tyler 之模式界定新課程目標,與評估實現之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