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校長領導能力之成因及研究

第一 節 領導理論之演進

第三節 校長領導能力之成因及研究

有組織即有領導,校長為學校組織系統之領導人,一方面發揮個人領導能力以促進 個人自我實現之需求滿足,另一方面運用制度所賦予之角色與職權以達成組織目標,本 節探討校長領導在個人與制度交互作用下其成因,並進一步分析相關研究論點,以建構 相關理論。

壹、校長領導能力之成因

校長為一校的領導人,居於學校組織系統的最高層次,一方面代表教育行政機關 推行國家的教育政策;一方面領導全體教職員處理學校事務。教育事業是否能順利推 行,學校校長負有極大的責任。根據 Getzels 和 Guba 的理論,學校是開放的社會系統,

校長是學校組織系統的一份子,在此系統內其所表現的行為(如圖 2-4),是由制度與

個人兩方面交互作用而成的。同時,無論制度或個人均與文化背景交互影響。文化是 由民風(ethos)所構成,而民風則又由價值觀念(values)發展而成的。校長的行為係受 教育制度及個人之影響,而教育制度及個人之特徵則係背景之產物。

圖 2-4 社會系統理論

資料來源:修改自鄭崇趁(2004)。校長核心能力的成因與內涵分析。載於現代教育論現代教育論現代教育論現代教育論 壇

壇 壇

壇。。。。頁 23。

由圖 2-4 可知,「制度角色期望」分析係規範方面(nomothetic dimension) 的關係。角色期望係指與某一社會地位相關之權利義務;這些權利義務關係共同構成 一個特定的角色。而各類角色彼此相輔相成,每一種角色均與其他角色相互對照然後 才顯出其意義;同時這些角色融合起來才成為制度的單位。所以規範方面的關係,事 實上係指社會制度為達成其目的,所牽涉到的一切社會關係。在這些關係中,角色期 望形成角色,各類角色綜合構成制度。由於角色彼此結合才能構成制度,所以個人扮 演一角色時,必定受到制度的影響,因為任何一種角色都無法孤立存在。校長角色期 望影響校長角色,校長角色與其他有關的角色共同形成教育制度。校長在學校體系中 表現某種社會行為,必然受到教育制度的影響。同時從另一種觀點看,校長本身角色 係受角色期望之影響而形成,因此校長社會行為的表現,為其角色期望所左右。

此外,由圖 2-4 所示,「個人人格需求」傾向分析係個人層面(idiographic dimension)的關係。這方面包括個人、人格、及需求傾向(need-disposition)等互有

關連的三項構成要素。個人是社會系統基本的單位,雖然每個人與他人有所不同。但 是每一個卻顯現某程度的一貫性、規則性與可預測性。每一個以其獨特的人格來界定,

並與他人有所區別。人格是每一個體內部的心理結構,是個體依其所具有的知覺、需 欲、習慣、能力、價值、信念與知識,對外界以認知及反應。故人格是個人內部的動 態組織,包含左右個人對環境產生特殊反應的需求傾向。需求傾向是對社會事物的適 應,以特殊方式對些事物採取行動的傾向。它是構成個體人格的心理屬性,時間上具 有相對的持久性。需求涉及決定行為目標和方向的內在力。對成就、安全、接受和表 達的需求,會強烈地影響行為。需求傾向說明個人的行為途徑,結合起來構成個人的 人格。人格包括個人對情境的反應形式,也包括個人的各種特質。依此而言,校長的 社會行為表現,受個人人格及需求傾向之影響。

事實上,規範方面及個人方面的因素結合起來,影響社會制度中各種行為。角色 期望及需求傾向都是決定個人社會行為的要素;前者使個人的社會行為符合制度的要 求;後者則使此種行為減少個體內的緊張狀態。行為是這兩類特殊要求的產物,其特 性因角色及人格不同而異。當制度的約束或要求,若與個人的需求傾向相遠,個人就 面臨一種衝突的狀態。當角色期望與需求傾向符合時,個人才顯出有緊張的滿足狀態。

由此可知,校長角色與個人人格、校長角色期望個人需求之間,具有密切的交互關係。

從上述的分析可知,校長的領導行為是受制度與個人兩部分交互的影響。是故,

在現今社會變遷與日俱增,績效責任,追求品質之殷切期盼下校長基於任務角色與功 能,必須將辦學理念付諸實踐,而實踐成效之優劣端視校長領導能力之具備與否,故 整體校長領導能力之成因,在整個社會系統與社會行為,則呈現如圖 2-5 所示:

圖 2-5 校長領導能力之成因

資料來源:鄭崇趁(2004)。校長核心能力的成因與內涵分析。載於現代教育論壇現代教育論壇現代教育論壇現代教育論壇,,,頁 23。 ,

貳、校長領導能力之研究

本節探討國內、外有關校長領導能力之研究成果,以建構國民小學校長領導能力 之評鑑指標體系。

一、國內相關研究 (一)、學術研究觀點

張清濱(1991)以為成功的校長必須具備以下「十項全能」:

1.校務計畫者:掌控校務發展計畫,包括方針、目標,以短、中長期計畫,落實執行,

追蹤管制。

2.行政決定者:將「創願景、做決定」列為綜理校務之首要工作。

3.教學領導人:協助教師改進教學,經常進修、研究、巡堂、參觀教師教學及參加教 師研究會。

4.教育革新者:與時俱進,改革時弊,發展願景。

5.輔導工作者:協助教師建立正確輔導觀念,並培養其積極態度。

6.行動管理者:發展、執行政策、控管人、事、地、物,平穩運作。

7.問題解決者:積極敏捷,時時刻刻為學校著想,方能發現問題,並力求解決。

8.意見溝通者:成為學生、教師、家長、社區溝通之樞紐。

9.排難解紛者:在行政過程中處理衝突、紓解衝突,並防止誣控、濫告,以維學校安 定。

10.教育評量者:為了改善教學詳細評核教師。

楊振昇(1999)認為在社會變遷中,我國中小學校長應扮演行政領導者、教學領導 者以及學習型組織的倡導者三項基本角色。

林文律(1999)針對當前校園內外環境及制度變革之際,臚列了中小學校長至少應 具備下列各項能力,研究者將之整理歸納如下:

1.行政領導方面

包括有建立學校願景的能力、領導全校同仁共赴目標的能力、領導能力:(1)知 人、識人、用人的能力,(2)具有有效激勵行政人員的工作效率與老師的教學熱忱的 能力、進行心智管理,運用高層思考的能力、行政能力-綜理校務的能力(包括計畫、

組織、執行及考核的能力)、.行政指導能力:(1)熟悉學校整體及每部份的校務運作,

能對行政團隊提供適切、有效的指導,(2)能組織有效的行政團隊,具備有效統合各 處室分工合作的能力、推動校務改革的能力、主持會議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1) 做前瞻性決定的能力,(2)有做決定的能力,(3)做有效決定的能力、具有隨時提供好 點子的能力(能針對學校大小事,包括學校教職員個人生活上的一些事項,提供好的 解決辦法)、分析、批判與反省的能力等。

2.終身學習方面

包括有透過教職員發展活動,塑造學校成為學習型組織的能力、生涯規畫與終身 學習的能力、研究能力(具有發現教育問題,組織研究小組,進行行動研究以講求改 進教育實動問題的能力)等。

3.統觀洞察方面

包括有統觀全局的能力、洞察入微的能力(具備高度敏銳的觀察力)、通權達變的 能力、熟悉各種法令規章等。

4.營造優質文化方面

包括有營造一個具有思考文化的學校環境的能力、能發揮影響力,建立一個良質 的學校文化的能力。

5.課程與教學方面

包括教學能力(在專門學科具有素養,具備實際參與教學的專業能力)、教學領導 能力(包括教學視導能力及評鑑教學的能力)、能營造一個良好的教學與學習環境,設 計各種可行、有效且統整性的教學及學習方案,能有效的推動,並且有評鑑教學的能 力。

6.管理策略方面

包括校園規畫與學校建築的能力(對工程與建築有基本的知識)、評鑑的能力、財 務管理的能力(管理學校財政、編製、監督、及有效執行預算的能力) 、有效執行上 級政策的能力等。

7.公共關係方面

包括公共關係的能力(具備與社區民眾、民意代表、上級機關有效互動的能力)、

人際溝通的能力、解決紛爭的能力等。

8.行政專業方面

蒐集、分析、組織資訊的能力。

9.時間管理方面

有效運用時間的能力。

10.危機處理方面 處理危機的能力。

11.挫折容忍方面 挫折容忍力。

林海清(1999)歸納出「有效能的好校長」應具備:

1.基本修為:良好的品格操守、身心健康、具有關愛學生、責任感與良好人際關係的 人格特質,足以為師生表率。

2.專業的修養:具備教學及行政的專業知能,熟悉教育目標、教學與行政原理及輔導 方法、以及獻身教育事業的熱忱。

3.經驗與才能:具備豐富的行政及教學經驗,熟練變革時代的協調領導方式,凝聚成 員共識,以鼓勵教師服務士氣之能力。

黃乃熒(2000)認為後現代教育行政哲學觀乃當今學校行政領導者所必備,故應 該擁有下列能力與特質:

1.知識探究方面

(1)要反省學校目標應由誰決定,才會最為恰當,並且要尋找學校的意義;

(2)要有開放的胸襟包容他人,並積極聆聽他人的聲音;

(3)要以同理心詮釋別人的工作處境,並多用商量的態度與別人溝通;

(4)要透過關心別人來辨証績效的效度;

(5)要自我了解。

2.隱喻方面

(1)應具備學習能力,以多重的觀點來綜合理解學校問題;

(2)要主動創造權力與福利;

(3)要注意情感關係的經營;

(4)要加強探索與反省;

3.脈絡領導方面

(1)理解他人、替別人探索可能性並分析因果關係。

(2)應著重藝術向度的經營;

(3)應加強新典範的實踐,亦及加強倫理與創意的導向;

(4)應強調理念的發展。

4.後設溝通方面

(1)要多思考學校組隻文化基本假定的合宜性,以減少學校行政問題不斷複製;

(2)要多處理本質性的現象,而非專注於包裝表面的自我;

(2)要多處理本質性的現象,而非專注於包裝表面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