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數學奠基活動及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數學奠基活動及相關研究

「數學奠基活動」是奠基學生在進入教室前數學先備能力,教師透過活潑趣 味的數學活動,引發學生在學習上的興趣,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透過活動除了 能進行具象有感的學習,亦能讓學生體會學習內容與數學單元連結的關鍵點,進 而引學生探究問題的好奇心(林福來,2015)。從 107 年度起將 90 分鐘的奠基模組 轉化為應用於教師課堂上使用的「數學奠基進教室模組」,透過課程設計五原則 為引動思考、營造數感、共建數學、診斷介入以及單元設計滲透原則,將桌遊融 入模組教學內。

一、數學奠基的理論基礎

Bruner 的表徵理論為數學奠基的理論基礎,奠基活動模組設計依據其表徵理 論:操作表徵、圖像表徵以及符號表徵。將數學概念透過適當的圖像表徵,轉化 為具體操作活動後,再轉化成遊戲式教學活動(陳怡潔,2018)。Bruner 將表徵知識 學習分為三階段:

(一)操作階段:學習時需透過具體物進行操作,例如:進行加法時,需要透過 花片的點數完成合成。

(二)圖像階段:學習時透過視覺心像,例如:藉由實際的照片或圖片進行學習。

(三)符號階段:學習時透過特定語言或符號來表示數學概念,不需要透過操作 和圖像學習。

Bruner 主張教師必須提供學生以直接的經驗來進行學習,從經驗的形象表現

(如圖片、影片等)到符號表現(如語言、文字)。Piaget 的認知發展論中,強調 國小階段的學生需透過具體操作來進行認知,將操作的結果在心中形成邏輯系

統,最後加以利用和組織(張春興,2007)。

奠基的「基」是指數學能力、數學思維以及數學概念,數學奠基活動將遊戲 結合數學概念融入教學活動中,主要目的在引起學生對學習的興趣,提高在學生 上的學習動機,若學習目標不明確,會導致整個活動的設計過於偏向遊戲面,因 此,遊戲必須要有明確認知和情意目的,不能喧賓奪主,所以,在教學中使用的 遊戲也要掌握數學學習原則,才能達到教學目的,並非流於遊戲形式。數學遊戲 學習六階段及數學學習四原則 ( Dienes , 1973 ),透過遊戲經過六個階段歷程可達 到數學概念的建立:

(一)數學遊戲學習六階段

1. 自由玩耍 ( free play ):在設定的情境中,學習者接觸到特定的學習結 構,可以自由操弄,操作一段時間後能留意學習結構中的屬性。

2. 有規律遊戲 ( games ):在自由玩耍的過程中,對具數學結構的事物作 出反應和適應,發現其中的規律性。

3. 找尋共同結構 ( searching for communality ):能在學習情境中進行比 較、分類活動,並應用到類似的情境中。

4. 形成結構表徵 ( representation ):學習者透過文字描述、圖表、語言或 具體物來敘述上一階段分類的策略。

5. 符號化 ( symbolization ):使用數學符號或語言表示上一階段的數學結 構,如:15=1×15=3×5。

6. 形式化 ( formalization ):此時數學概念已形成,向學習者引入正式的 數學符號。

學習者透過數學遊戲六階段的順序進行數學概念的建構,在設定的情境和遊 戲規則中不斷嘗試,從操作中比較、觀察發展出數學規律,最後能使用數學符號 表達數學概念,遊戲的過程都能切合設定的教學目標,學習者則透過遊戲經歷數 學概念奠定的過程。

(二)數學學習四原則

1. 動態原則 ( dynamic principle ):學習是主動參與的過程,在與適切的

教材內容互動下形成數學概念,其過程包含遊玩、結構與實作等。

2. 建構原則 ( constructivity principle ):學生透過具體操作活動建構知識 或概念,如:學生建構位值概念須透過各式各樣具體操作活動。

3. 數學變異原則 ( mathematical variability principle ):形成數學概念時,

能提供不同的案例。

4. 知覺變異原則 ( perceptual variability principle ):形成數學概念時,能 提供不同的知覺表徵,如:具體操作物、圖片或影片等。

數學學習四原則由學習者主動參與,透過實際操作建構概念,能從學習教材 中觀察到變異原則,進而推演到其他情境中。

二、數學奠基模組設計原則 (一)根本關鍵原則

1. 活動目標多樣性:分為知識、能力以及學習力三個面向。

2. 活動內容的重要性:以特定的數學內容為授課內容,奠定重要且基本 的素養內涵及數學能力和知識。

(二)序列流暢原則

1. 活動序列符合認知理論:活動順序須符合 Bruner 的表徵理論、Dienes 的數學學習六階段四原則以及Skemp 的智性學習及建築檢驗三模式。

2. 活動序列符合學習者認知特徵:以先備經驗為學習起點,透過探索經 驗進行銜接,最後能轉換為抽象經驗。

(三)激發需求原則

1. 活動方式競賽性:透過猜謎或遊戲進行個人或分組競賽,競賽以正 確、迅速、多樣、特殊為評比標準。

2. 活動方式激發性:引發學生學習動機,讓學習者願意參與活動,並能 投入時間在活動上。

(四)延伸發展原則

1. 活動經驗的核心目標:能確實檢核並清楚敘述學生在認知、情意或技

2. 活動經驗的延伸與發展性:學生的學習表現可做為橫向、縱向延伸發

研究者

(續下頁)

由以上研究得知,無論在國小或國中透過數學奠基活動融入教學中,能使學 習的動機提升、增進學生學習的興趣。課堂中融入數學奠基模組教學能建立學生 數學概念(林子雯,2017)、提升運算解題能力,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具有延宕效果(林 家卉,2017)。能讓數學低成就的學生能對數學產生學習興趣(林子雯,2017),對 解題活動樂在其中(許鳳紋,2019),增強其數感能力,減輕學生在學習數學學習時 的焦慮感,增進追求成功的學習態度(林家卉,2017)。此外,對於不同學習程度的 學童,透過奠基模組中動手操作的過程中,能發展數學概念(何典蓁,2018)。課程 中透過分享及討論來釐清概念(黃芷庭,2019),討論的過程中,讓學生有參與感,

更加投入在課堂學習中,透過分享能學生增進表達能力(林家卉,2017)。此外,研 究指出透過數學奠基模組中動手操作的活動過程,能有效提升學生學習興趣(林家 卉,2017、盧怡伶,2017、許鳳紋,2019)、學習動機及專注力(黃芷庭,2019、劉 琳婷,2019),增進對數學的學習自信心,讓學生熱衷參與課程活動(許鳳紋,2019、

劉琳婷,2019)。數學奠基活動進行時,在動手做與玩數學的過程中數學奠基活動 會讓學生越玩越有興趣學習數學,也更加地喜歡數學(許鳳紋,2019)。本研究將透 過研究者設計的數學奠基活動進行周長與面積的補救教學,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的 過程中增進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更期望透過此教學方式釐清周長與面 積的概念以及關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