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數學寫作的意涵及相關研究

當人類處理訊息資料時,會把新訊息和舊經驗相互對比,找出共通性或 相似性,再做出適當的反應。語言在社會中擔任傳達訊息的主要工具,包括 口說和書寫兩種方式,根據Vygotsky的觀點,他認為語言在初期是伴隨行動 出現,接著在進入解決問題的歷程,扮演調和思考與行動,運用符號的操弄,

以語言的形式來思考及解決問題(李維譯,2001)。數學學習應該是數學想 法的溝通,而非數學想法的堆棧(Skemp, 1995)。因此,當學童透過書寫 的方式進行思考,概念就會經由符號逐漸內化中而形成。在台灣,自1996 年推動新課程,至九年一貫課程實施以來,建構論的觀點主導了整個數學課 程與教學,強調數學教學必須激發學生自己建構知識和學習,要讓學童從解 題的活動中,建構數學的意義及反省解題過程,讓學生能透過自我對話來修 改知識(林生傳,1998;引自陳怡靖,2002)。美國數學教師協會(1989)

指出,將數學寫作納入教學活動裡,可以使學習者有機會來釐清自己的想法,

數學課程目的之一是要能協助學童發展數學溝通能力,一方面要能了解別人 透過書寫、圖形、或口語所傳達的數學訊息;另一方面,也要能以書寫、圖 形、或口語的形式,運用精確的數學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劉祥通、周立勳

(1998)認為,寫作是提供學童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進行相當程度的思考機 會。因此,透過寫作,學童能將內心的數學想法自然呈現在文字書寫上時,

數學概念的理解及溝通的目的就容易達成。以下,研究者將針對國內外文獻 對於數學與寫作的研究彙整及分析,並論述數學寫作活動在數學學習時所扮 演的角色。因此,本研究共分三段進行論述:第一,從數學寫作的本質及重 要性;第二,論述數學寫作的類型及教學模式;第三,數學寫作的相關研究。

一、數學寫作的本質與重要性

關於寫作,多數的人認為是語文活動。Azzolino(1990)強調,數學專 家以寫作的方式闡述自己的想法及論證;從事數學教育的教學者,為了瞭解 學生學習及自己的教學歷程,則透過課堂筆記、教案設計的編寫與教科書編 輯來達成。因此,就教學觀點來看,數學寫作是教師與學生在批改與寫作學 習單時,兩者互動的數學語言溝通,是有意義的溝通。何謂數學寫作?美國 數學教師協會(1989)出版的《數學課程與評鑑標準》清楚定義數學寫作為:

「數學寫作即是個人描述如何解決一個問題,在這樣的過程中,可以協助學 童釐清他們的想法與發展更深一層的理解。」Burns(2004)也指出,數學 寫作支持學生學習,因為它需要學生去分析、澄清、反思,除此之外,當學 生寫作時,會在文本上呈現一個理解、誤解、數學學習態度的一個視窗。因 此,所謂數學寫作就是促使學習者能夠透過分析、組織、解釋,將新舊數學 概念的連結來執行解題過程之書寫與記錄活動的歷程。數學寫作就像是一種 想法的呈現,學生可以從中獲得或表現他們的理解,並且提供教師教學結果 後的一些訊息。因此,劉祥通,黃國勳(2005)更進一步說明,教學者可以 利用寫作的方式作為輔助數學教學的溝通工具,使學習者能在數學記錄單上 解釋、反思、回顧、組織或連結有關數學知識與經驗,以幫助學習者進行有

魏宗明在(1997)將數學寫作(Mathematical Writing)定義為數學表徵 的活動之一,學習者透過紙筆,以學習日誌、報告或故事的方式表現個人的 數學想法、概念、技巧和解題過程。此種學習過程,除了讓學習者將新舊知 識產生連結外,同時也是將原本的認知做簡單的轉譯,這是一種主動學習的 過程。然而,學生往往在進行寫作的時候,才發現自己在想什麼?學到什麼?

什麼是重要的?換句話說,寫作可以提供學生加以思考,陳述自己的想法,

還能達到反省的效果(簡雅惠,2012)。因此,數學經由寫作活動,以手寫 方式記錄文字、圖像等表徵,心理同時進行編碼及轉譯的工作,甚至還會自 我對話。在此多感官的刺激下,意識受到強化,學習自然更加深刻。

研究者整理國內外學者,如Emig(1977)、Johnson(1983)、Lappan 與Schram(1989)、Pugalee(2001)、蔣治邦(1994)、劉祥通與周立勳

(1998)等,對於數學寫作之觀點,歸納出以下的數學寫作本質與重要性,

分述如下。

(一)數學寫作是溝通工具

教育部(1975)所頒佈之數學課程標準,就有「使用適當數學語言」之 敘述;美國數學教師協會出版的《數學課程與評鑑標準》(2000)也強調,

數學課程應培養學生運用口說或寫作的方式,能將其想法表達出來的溝通工 具。這樣的論點一直到目前所使用的九年一貫課程綱要(2009)也被提及,

數學是一種語言,融合在人類生活世界的諸多面相,宛如另一種母語,同時,

這裡面更是提到,溝通則要包括禮節及表達能力。所以,數學溝通要能了解 別人以書寫、圖形、或口語中所傳遞的數學資訊,也要能以書寫、圖形、或 口語的形式,運 用精確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意思。 美國國家寫作委 員會

(National Commission on Writing)(2005)也提出:「如果學生要自我學 習,自我發展知識,就必須有能力將ㄧ堆零碎的資料、數據消化重整,並透 過語言的表達來跟別人溝通。」因此,數學寫作能結合一般語言與數學語言 說明情境及問題,並從數學觀點推測及說明解答的屬性及合理性,能與他人

最自然的語言(教育部,2009)。Lappan 與Schram(1989)認為數學是一 種包含語言( ordinary language )、術語( technical vocabulary) 、 定義

(definitions)、符號(symbols)、模型(models)、流程圖(charts)、圖 表(graph)、圖形(diagrams)、規則(rules)和程序(procedures)的語 言,數學教學與學習需要對上述語言有深入的瞭解才能溝通與討論。周筱亭

(1993)也認為數學符號是一種語言,能以這樣的語言與人溝通,才有意義,

若能透過「寫」來表達數學,是幫助兒童將自己的直接想法和數學抽象語言 作一個連結。

透過數學寫作進行溝通時,學童可以透過自己的表徵方式來表達自己的 想法,這是自己和他人溝通;是自己和自己溝通,也是在解題過程中,前一 個概念是後一個概念的溝通工具。什麼是表徵?蔣治邦(1994)認為表徵是 用某一種形式將事、物或想法重新表現出來;也就是說,原本的想法在不同 方式下被表現出來,稱之為「表徵」。對於表徵活動的說法有許多,例如,

Bruner(1964)認為表徵有三種形式:動作(enactive)表徵、圖像(iconic)

表徵、符號(symbolic)表徵(引自張春興,1994)。動作表徵是以具體物操 弄運思活動,當具體物不見時,不能再被操弄時,這具體物件的意義就消失,

如積木、花片等教具;圖像表徵即是當具體物不見時,仍可使用「心像」來 掌握概念,進行內化活動;符號表徵,則是指以符號當做運思材料來掌握概 念,它與心像不同,符號是一個記號。當學童要以數學寫作,傳達概念時,

學童則能符號運思,如,解2+3=? 時,學童可能會在記錄畫2個○和3個○,

然後在下面標示1,2,3,4,5,並寫上答案5。就如Emig(1977)指出,以 圖形來表徵語言是第一階段思考過程的語言,而以寫作來表徵言語是第二階 段思考過程的語言(引自劉祥通、周立勳,1997)。記錄知識時,符號會和 保有長久記憶的概念產生聯結,但一個符號包含許多的概念,在進行符號溝 通時時,必須注意三個原則:

1. 必須確定接收者已熟知我們所用的基模。

2. 設法讓一個符號對應一個概念。

3. 在不了解接收者的回應前,不要隨便更換所使用的基模。

當教師以書寫的方式呈現問題後,學童能以數學符號進行表徵言語的活 動時,教師會進行課室走動以了解學童的學習狀況,但是,教師並無法立即 注意到每個學童想法,然而,數學寫作提供這樣的機會,每個學童可以透過 數學寫作和老師對話,同樣的,老師也可以利用這個機會去回應學童的需求

(陳怡靖,2002)。

另外,以Vygotsky論點出發,語言和思維各自獨立,在某一時刻,兩者 會相容,思維變成語言的形式,語言變成有意義的東西,在兩者相容的部分,

便產生言語思維(verbal thought)(李維譯,2001)。甯自強(1996)提到,

數學概念的表徵形式,比如描述的語言、手勢、書寫記號等都是個人產物,

但要如何有意義?端賴同一群體的他人如何回應,即是溝通,個人為了達成 和他人、文化溝通相容的目的,就是要調適自己的產物成為大家認同的格 式。

綜合上述文獻,數學寫作是一種數學概念的表徵形式,可以當作溝通的 工具,在教學活動的歷程中,扮演媒介,讓教學者能知道現場的每位學生學 習情況和所要表達的形式,並隨時審視自己的教學模式;同時,讓學習者在 學習歷程中,除了呈現自然想法外,也能透過溝通,不斷反省、思考與修正,

重新組織數學概念之架構。

(二)數學寫作是遞迴式的認知歷程

Rose(1989)針對寫作模式指出,寫作包含歷程的互動關係與複雜的思考 過程,不再是線性(line)模式,而是一種遞迴(recursive)模式。Flower 與 Hayes

(1981)認為寫作歷程內有三種活動,包括計畫、轉譯與回顧,這三個活動 在整個寫作過程中無先後順序,不定時來回交替進行,形成遞迴(recursive) 狀態。作者如何運用大腦的資料,以處理眼前的任務,包括作者如何提取大 腦資料,如何轉譯成為文字符號,如何選擇素材等。認知主義對認知也提出 定義,是指個體對事物知曉的歷程,包括對事物的專注、辨別、理解、思考

基於此,以下先從三個方面:記憶、知識、後設認知,進行探討:

1.記憶

記憶系統在 Mayer(1981)的觀點中是一個採取行動的起始點。

記憶系統在 Mayer(1981)的觀點中是一個採取行動的起始點。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