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程序

第二節 研究對象

第一節 研究設計理念和流程

一、研究設計理念

本研究是針對101學年度入學的國小一年級學童在時間單元施以數學寫 作,探究學童在時間概念的理解情形。因為,數學寫作可以是當作學生在學 習時間概念時,呈現解決問題的想法、解題過程、並能與他人解釋的方法之 一;教師也能從數學寫作的內容中,做為瞭解學童是否能理解概念及反思教 學是否成功的依據。

然而,質性研究探索的目標以個體為中心,在自然情境下,透過與被研 究者的互動過程,以及一種或多種的資料蒐集,對個體的真實行為進行深入 的理解(潘淑滿,2003)。本研究則針對一個班級,參與其中,從中觀察與探 討學童在學習經驗中可能存在的深層要素。為了蒐集全面性的資料,在單元 教學後,實施測驗。為此,本研究採取的研究法以質性與量化兼備研究的方 式進行。

二、研究流程

依據Glesne(1999)的觀點,質性研究是處在不斷變化和多樣化的探究 模式中,它是一個互動的過程(引自王文科、王智弘編譯,2002)。因此,

在研究目的、概念上的背景、方法和效度上須來回往返檢視外,也能在研究 中添加、刪減、整合其中的要素。依據上述,本研究流程分成三個階段:

(一)第一階段

1. 確定研究方向和主題

研究者在進入研究所研讀之前,在進行相關的時間教材教學時,發 現學童在「時間概念」的掌握並不容易,甚至發生許多學習上的迷思,

導致學童學習困難。因此,透過相關文獻的蒐集和閱讀後,發現若要瞭 解學童的學習模式,進而針對學習迷思進行補救教學,數學寫作是可以 幫助學童組織理解概念的重要工具。於是,決定在時間概念上,進行數 學寫作教學,並與指導教授討論、確定研究方向和主題。希望透過數學 寫作教學,能夠清楚發現學童的學習策略和迷思概念,並藉由教學活動 進行補救和深入探討。

2. 編製研究工具

本研究目的在於運用數學寫作活動,探討學童在時間概念上所呈現 的解題類型,因此,本研究將以數學寫作工作單、教學活動和試題當作 研究工具。當方向確定後,便開始著手數學寫作工作單和教學活動的設 計,同時,為了更明白使用數學寫作後,檢視學童在試題表現的情況,

另外編製後測試題和延宕後測試題。研究工具的編製中,除了和指導教 授、現職教師討論和交換意見外,並邀請其他班級2-3位學童進行題目的 預視,以提高研究工具之效度。在信度要求上,則以統計軟體檢視試題 之值,以求內部的一致性。

3. 實施數學寫作練習

依據本研究所需研究工具─數學寫作,是學童組織其所理解概念之 重要工具,又因研究對象是一年級學童,在語文表達上有所限制,於是,

在研究實施前,研究者先在其他單元進行數學寫作之練習,並依據練習 結果,輔導在寫作上有困難的學童。

(二)第二階段(數學寫作實施階段)

本階段分成教學前、教學中和教學後三期,這三期共計六次的教學 活動、八張數學寫作工作單和個別晤談。以表3-1-2整理如下:

表3-1-1 數學寫作實施階段

流程摘要 學習素材

第一期

教學前 請專家和學童分別繪製時間概念圖。 數學寫作工作單一

第二期 教學中

教學活動一:日曆變月曆 數學寫作工作單二

教學活動二:永遠的明天 數學寫作工作單三

教學活動三:解題活動 數學寫作工作單四

教學活動四:解題活動 數學寫作工作單五

教學活動五:解題活動 數學寫作工作單六

教學活動六:生日排排隊 數學寫作工作單七

第三期 教學後

1.再次請學童繪製時間概念圖並和專家 模式進行分析。

2.實施後測。

3.實施延宕測驗,包括後測題和情境題。

數學寫作工作單八

第一期(時間單元教學前)

進行相關文獻探討,研究者想了解學童在時間概念上的先備知識,

於是,請六位現職教師繪製「時間」概念圖,同時,亦請學童在數學寫 作工作單(一)上,將自己對於「時間」的印象寫出來,將現職教師所 繪製的時間概念圖當作是專家模式,以利後續和學童所知道的「時間概 念」做成比對分析。

第二期(時間單元教學中)

研究者閱讀相關文獻,收集學童在時間概念的想法及發展後,依照 教科書編排內容設計初步的教學活動。研究者將教學活動營造為一個辯

每次循環包括計畫、行動、觀察與反思。以解決問題的方式,觀察學童

識後,設計六個教學活動。研究者進入教學現場並實施教學,教學活動 包含了佈題、學童進行討論辯證、透過寫作方式,檢視學生概念轉變情 形。接著,引導學童寫數學寫作工作單,研究者從審視學生的寫作工作 單,針對不同工作單的表述情形進行晤談,研究者撰寫教學省思日誌,

之後再決定下一個教學活動目標。

第三期(時間單元教學後)

於在教學單元後,再次請學童書寫或圖示呈現對「時間」的概念。

此內容將和教學前所書寫的時間概念、專家模式再次比對分析,以探究 學童在時間概念上轉變情形。另外,欲了解運用數學寫作教學班級之時 間概念理解之情形,在單元教學完畢後,施以教學後測驗和延宕測驗,

後測試題和延宕測之試題,分成一般試題和情境題,以探究運用數學寫 作融入教學之學童在這兩種試題表現情況,並分析數學寫作在教學活動 中扮演的角色。

第三階段:資料分析和撰寫研究報告

將所蒐集的各種資料進行轉錄、資料分類、資料分析,最後撰寫成 報告。

依據三個階段和三個時期,本研究之研究流程製成圖3-1-2表示如下。

圖3-1-2 研究流程圖

第二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是以研究者任教台中市某一國小一年級一個班級學生,共22人 為研究對象。學校體育活動盛行,共27班,其中一班是資源班。入學時,以 電腦亂數編班,程度分布均衡。此班級共有22位學生,其中一個是領有身心 障礙手冊,一個是無法進入學習狀態,一個是原住民子女,兩位學童的母親 是外籍配偶。父母從事的工作以軍工商職業居多,大多數屬於雙薪家庭,學 童放學後,有60%的學生會到安親班或補習班,而在安親班或補習班之學童,

可能接受的紙筆練習比較多。

本研究採用質量兼備的研究,研究者是在國小任職17年的現職老師,研 究者本身即為教學者,參與其中並觀察學童學習狀況。研究問題要探究學童 在時間概念上學習的表現,每位學童都會進行數學寫作工作單活動,每完成 一張工作單,研究者會依據寫作內容之情形分類。研究者針對從各類別中選 取一名學童,進行一對一開放性的訪談,過程中將全程錄音。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