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程序

第四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一、研究蒐集的方法

基於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以多元的方式蒐集各式各樣的資料本研究的 資料,蒐集時間為研究對象一年級下學期(5月)至二年級上學期(10月),蒐集 方式如下:

(一)觀察

本研究使用個案研究法,主要是探討研究者在自然情境下參與過程,觀 察和探究個案的獨特性和複雜性。在本研究中,以完全參與的研究身分,進 入被研究的社群,就以研究者本身是教學者的教學班級為研究場域,包括學 生、教師、教科書及互動情境。在變動的環境中,觀察學童實際的表現。學 童在課堂中的發表和討論,常會透露許多訊息,這些訊息包括:

1.了解學童在生活中如何提到有關時間的概念或語詞。(例如,是如何 想的?如何使用的?)

2.記錄學童常用哪些語詞來說明時間特性。(例如,時間連續性、不可 逆),為此,研究者將教學活動之現場進行錄影,以提供研究者透過錄 影內容,回憶當時情景,並發現未注意的細節,加以省思和釐清。

(二)晤談

將數學寫作內容分門別類,針對語意不清楚或另有想法之學生,進行個 別晤談。晤談的過程,多採用開放性的問答,其內容依據數學寫作工作單的 內容,同時,在從學童回應對話中,深入提問,以了解學童真正想法。為了 補足書寫之限制,將在晤談時,進行全程錄音,並將資料編號並標示清楚,

以方便日後轉譯。

(三)教學資料

研究過程中,相關之教學資料,包括教學活動設計、學童數學寫作工作 單、學童在教學前後、所繪製的時間概念圖、教師反省日誌、後測試卷和延 宕測驗,均妥善分類和保存,茲作為資料分析的來源。

二、資料處理和分析

(一)資料編碼

本研究將資料來源編碼,說明如表3-4-1:

表3-4-1 資料編碼表

資料類別 編號代碼 編號意義

研究者 R Rsercher

執行教學活動教師 T teacher

觀察紀錄 VR0517 指5月17日的教學影帶裡的相關的教學

對話

晤談對象 S01,S02 S指學生,01,02……指編號

工作單 MW1,MW2 MW指數學寫作工作單,1,2,……指工

作單一、二等

訪談錄音 0517S01 指5月17日對1號學童所做的訪談記錄

本研究將從觀察資料、晤談資料和相關教學文件資料進行分析和詮釋,

說明如下:

(二)資料處理和分析

1.專家概念圖分析

本研究進行學生概念圖分析前,先請六位在職教師繪製「時間」概 念圖,經由研究者彙整後成專家模式之「時間」概念圖,如圖3-4-1。而 彙整的方式採聯集歸納的方式處理,若資料中,有達5-6位專家共同認同 之時間概念,則標示為專家們認為最重要的概念;若有達3-4位專家共同

認同之概念,則標示為普通;若僅有1-2位專家認同之概念,則標示為較 不重要等級的概念。

2.學童概念圖分析:

本研究讓學童在教學活動前和教學活動後的所繪製的時間概念圖,

並拿來和專家模式的「時間」概念圖進行比對分析。從資料中,探討學 童對「時間」概念理解的轉變情況。

依據Williams(1998)所使用的概念構圖測驗方式,本研究所採用 的概念圖分析法是利用學童在教學前、教學後所出現的時間概念數量,

並參照專家模式的時間概念圖(圖3-4-1)進行比較,分成的「重要概念」、

「普通概念」和「較不重要概念」之數量差異與內涵差異的情形。同時,

依照教學前、後概念的變化統計其「成長百分比」(概念增加數/教學前 概念數)。以S01學童為例,列表3-4-2如下:

表3-4-2 S01學童教學前、後時間概念圖與專家時間概念圖之比較

教學前概念圖分析 教學後概念圖分析 成長百分比

(概念增加數/

前概念數) 備註

不重要 總數

不重要 總數

S01 1 1 0 2 1 1 0 2 0%

S01學童在教學前的時間概念包括「幾點幾分」和「同一日」的事 件先後順序,教學後,S01學童出現的時間概念有時間單位─「星期」和 幾點幾分,成長百分比為0%。S01學童在教學前後,少了順序概念,而 多了時間單位─星期的概念。當資料呈現這樣的結果時,在備註欄會註 記,表示,S01雖然在數量上無變化,但在內涵上卻有不同。

圖3-4-1 時間概念圖之專家模式

依據圖3-4-1,研究者將專家模式和教育部(2009)課程綱要學習階段 進位(12、24、30、60)

念」和「不重要概念」。

3.數學寫作工作單分析

依據研究目的,研究者從數學寫作工作單分析學童對時間概念所呈 現的文字、圖示、解題過程或符號等的各種表現,分析學童對時間概念 的發展。

4.晤談資料分析

本研究亦從晤談資料中,深入了解學童在時間概念上的真正想法,

以探討學童表述下的背後意義,同時,分析其概念發展的層次。

5.後測試題分析

本研究編製後測試題的目的,主要是檢視學童在運用數學寫作的教 學環境下,在一般測驗的表現情況。試題給分只有兩種,答對給1分,

答錯給0分,從學童在試題的資料分析來探究學童對時間概念掌握的情 況。

6.延宕測試題分析

延宕測驗的試題全部都是情境題,以區別於後測題目,不過,測驗 的範圍仍與後測試題範圍相同。此延宕測主要檢視學童在經過兩個月後,

對時間概念的理解保留情況。試題給分只有兩種,答對給1分,答錯給0 分。從此試題,探究學童對哪些時間概念達到理解程度。

三、研究的信效度

質性研究中的個案研究,其對於研究對象要深入了解,因此需透過多重 資料的蒐集、持續的觀察、低推論以及與研究對象與資料來回複驗,盡可能 使研究能有效性、可移轉、可靠性與確認性。舉例,要說明學童對時間概念

「今天、明天與昨天」的解題情形,除了分析22位學童的教學後所寫的數學

寫作工作單,還分析觀察學童上課中的學習情形內,以及在不同的時間點,

持續進行訪談,同時,與3位現職教師、 1位數學教育專家共同討論與確認。

以下分別說明之:

(一)研究的效度處理

研究者所使用的研究工具包括數學寫作工作單、教學活動設計、試 題的編製,研究進行前,寫作工作單、教學活動的設計和試題均請一位 數學教育專家、三位在職教師提供相關意見,試題部分再請兩位數學程 度中上學童預試,然後再從學童反應中修改試題內容。

再者,在研究過程中,本研究採全程錄影錄音,並保留所有的原案。

對於與研究矛盾的資料,研究者會持續分析並找出矛盾的原因和證據。

在訪談的過程中,研究者會試圖解釋他的思維模式,並請學童確認是否 為其本意。

(二)研究的信度處理

三角檢定法在假定任何資料、方法與研究均各有偏差,只有融合各 種資料、方法與研究方可得到「中立」的結果(林淑馨,2010)。本研究 在進行晤談時,晤談內容參照學生的數學寫作工作單的內容和觀察所得 的資料,以求能達成資料分析的一致性。本研究對於資料的分析,採用 三角校正,包含人員校正和資料校正,如圖3-4-2。

圖3-4-2 三角交叉檢驗

資料蒐集完成後,與指導教授和同學年教師進行討論,以降低對資 料分析的偏差,而影響研究結果,同時,亦透過不同來源的資料,來解 釋同一個現象。舉例來說,進行數學寫作單分析,對於資料判讀,同時 參考教學錄影對話記錄和對學童的晤談;在研究人員的判讀上,除了研 究者本身外,仍需請專家和現職老師共同討論,求得對資料的共識及客 觀性。

研究者 現職教師

觀察資料

文件資料 晤談資料

雙向檢驗

雙向檢驗 雙向檢驗

人員三 角校正

專家學者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