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數學概念的探究

第貳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是探討高一學生在「對數概念」的學習歷程中,其概念理解層次的變 化情形。首先,當我們欲探討概念發展的過程時,我們要先了解何謂數學概念,

因此第一節為「數學概念的探究」;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研究重點就是 我們如何去理解數學概念,故第二節為「數學概念的理解」;最後則聚焦到與本 研究相關單元的實徵性研究,而形成第三節「對數的相關實徵性研究」。

第一節 數學概念的探究

本節共分四個部分,先了解何謂概念,以及大家對於概念所進行的分類,然 後逐漸聚焦於數學「數學概念」,最後則是談論「對數概念」。

一、 何謂概念

Skemp (1987/1995, p.15)認為「概念」這個字眼雖然用得很廣泛,但不容易 精確定義,而且直接去定義概念,並不是讓人對它有正確概念的好方法。因此 Skemp (1987/1995)藉由談論分類(classifying)以及歸檔(fitting)這兩種活動的連續 性,用來說明概念:

當我們將注意力集中於一組事物的某一個共同特性,暫時不去看它們的個別差異,我們會 藉由分類的能力將具有相似性、共通性的經驗歸類在一起,若我們能更進一步地用已經分類的相 似性、共通性來認知新經驗,這樣的心智活動過程就為抽象化(abstraction),而「抽象」則泛指抽 象化的結果與過程。為了區分起見, 「抽象」改稱為「概念」 。

(Skemp, 1987/1995, p.18) 也就是說,Skemp (1987/1995, p.25)認為概念是人處理資料的依據,能夠讓 我們把新情況套入舊經驗之中,找出共通性,進而做出適當反應。

國內的學者張春興與林清山(1973)指出,概念是具有共同屬性(attributes) 的同類事物之總名稱。換言之,每個概念都有其屬性,如形狀、顏色、大小、輕 重等,均可成為概念的屬性,屬性愈明顯,概念愈容易學習。陳忠志(2000)主 張概念的屬性是指概念可辨認的特性,概念中的屬性越少,限制越少,其包含的 範圍越大,其含意越抽象。總結來說,屬性對於概念學習非常重要,教師在進行 教學時,必須注意到屬性間的關係。

二、 概念的分類

Henderson(1970)則把概念分為具體概念(concrete concept)和抽象概念 (abstract concept),其中具體概念是指具有物理上實質的例子,如代數書、幾何 板、尺;而抽象概念為不具上述具有物理上實質的例子,如數學上會遇到的分 數、複數、極限、多項式、機率等都是屬於抽象概念。而 Ghatala 與 Frayer(1972)

所提出的 CLD 理論(概念學習與發展理論)認為「具體概念」可於學習前經 過非正式的方式學習,而「抽象的概念」一般仍須經過正式的教學學習才可得 到。

Vinner (1991) 將概念分為概念心像以及概念定義兩種,概念心像的意思 是,當學生在學習概念時,他們就會建構自己所屬的概念心像,概念心像會跟 著概念形成一起發展的,而這個概念心像卻往往是不完整的。隨著學習的深入,

概念心像也越來越完整;而概念定義的意思是對原有概念進行重新組織和加 工,有利於解答問題。值得注意的是,在進行某些概念的推理時,定義並不是 活躍的因素,甚至可能被忽略掉。對於概念形成,概念心像的功用高過概念定 義 (Vinner1991)。

Skemp (1987/1995,p. 22)把概念分成兩種概念,從肌肉、感官對外在世界經 驗後先得到所謂的初級概念 (primary concept),再由數個概念再繼續抽象化成為 二級概念 (secondary concept),許多的概念甚至還要經歷多次的抽樣才能形成。

從上述想法可以看出 Skemp (1987/1995)認為概念是有階級之分,就如同

Klausmeier、Ghatala 與 Frayer(1974)將概念分成四個層級,分別描述如下:

1. 具體的層級(Concrete level):學生可以認出稍早已經歷過的一個例子。

2. 辨識的層級(Identity level):學生對於稍早學過的例子,即使經過時空轉換 或以不同的形式出現,亦能認出。

3. 分類的層級(Classificatory level):學生能分辨例子與非例。

4. 形式化層級(Formal level):學生能敘述概念的定義。

而 Sowder (1980) 在探討以上分層之後,認為應該要在分類的層級與形式化 層級之間,新增生產的層級(Production level),意思是學生可以給出這個概念的 任何例子或新的例子。

11

3. 彈性(flexibility)

例如,

Skemp (1987/1995, p. 28;1989/1995, p. 50)特別指出,由於數學概念的抽象 本質,使得數學學習出現了問題(但也是力量),相較於其他科目,數學概念的問 題就出在過於抽象和一般化。謝育博(2002)藉由整理有關數學概念的文獻之後,

指出許多的數學概念都是由實際經驗所抽象化形成初級概念, 再繼續抽象化成 為次級概念,而這些經過多次抽象化的數學概念具有高度的濃縮性,因此數學概 念變得很困難。

Skemp (1987/1995, p. 69)指出,數學的力量當然是很大的,而符號是這個力 量的主要來源,但如果沒有人教你符號的意義和用法,它也等於一堆廢物。並且 Skemp (1989/1995, p. 89)更精確地指出,數學的功能是建基於知識結構,而符號 是顯現數學功能的工具。Kuchemann(1981)提到學生對文字符號是否了解是影 響學生代數學習非常重要的因素,數學學習以建構一套符號系統來代表數學概念 為重點,並以溝通和問題解決為目標。謝育博(2012)藉由探討與數學概念相關的 研究後指出,由於數學概念本身就十分抽象,加上用符號表示,從而使概念更加 抽象化,所以數學教師在數學概念教學中,必須重視對符號的說明、分析。因為 符號只是代表數學概念的外在表徵,如果學生不了解符號的含義,就容易造成數 學學習的混亂與迷失。

總結來說,數學符號在學習數學概念的過程中相當重要,所以教師在教學 中,符號的引入與說明時,就需要相當的謹慎與用心。

四、 對數概念及其發展史

在 16 世紀末至 17 世紀初,航海事業及自然科學領域(特別是天文學)

的發展上經常遇到大量精密而又龐大的數值計算,於是數學家們努力尋求化簡 的計算方法。對數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產生的。而蘇格蘭業餘的數學家及 天文學家納皮爾(John Napier,1550-1617)對數值的計算頗有研究,他所製造的 Napier’s Bones 計算器化簡了乘、除法運算,其原理就是以加、減來代替乘、

除法運算,而他在經過二十幾年的苦心研究後,在 1614 年發表了對數及其性 質。納皮爾出身貴族,為愛丁堡附近墨奇斯頓堡(Merchiston Castle)的第八代地 主,未曾有過正式的職業。年輕時正值歐洲掀起宗教革命。在蘇格蘭轉向新教 時,他也成了寫文章攻擊舊教(天主教)的急先鋒。當時傳出天主教的西班牙 要派無敵艦隊來攻打,納皮爾就研究拏砲、裝甲馬車、潛水艇等兵器準備與其 拚命。雖然納皮爾的兵器還沒製成英國已把無敵艦隊擊垮,他還是成了英雄人 物。只不過使納皮爾留名青史的,正是對數的發明。

然而,早在納皮爾之前,就有人注意到幾何數列的各項與這些項所對應的 指數之間,存在一種簡單的關係。德國數學家史基弗里(Michael Stifel,1487-1567) 在他的《整數算數》中,把這個關係用幾何數列與等差數列進行比較,如表 2:

13

表 2 2 的乘方

史基弗里發現數列○2 或○3 的乘除關係可以轉為數列○1 的加減關係。而且他還 發現數列○2 或○3 的乘方與開方關係也可以轉化為數列○1 的乘除關係。這便是對數 思想的萌芽。但是當時史基弗里僅僅發現這一性質而已,他並沒有根據此性質作 進一步研究,更沒有編製出對數表來。如果我們把史基弗里所發現的性質用現在 的對數符號來表示的話,就是

2 2 2

l o g l o g l o g

a b a b

a b a b

 

   

 

這可以說是最早、最原始的對數表。如表 3 表 3

想像中最早、最原始的對數表

但因為它的間隔太大,有許多數無法在表中查到。而且人們在實作中發現,

真正有使用價值的對數表一定要使真數 N 的間隔很密才行。因為在利用對數做 乘法或除法運算時,不僅要從真數表中查出其相對應的對數來,而且還要將查 到的對數經過加減運算後的和、差,然後再反查出它所對應的真數。因此一張 真正的有使用價值的對數表,不僅要使其真數的間隔很密,而且連對數值的間 隔也必須很密。只有這樣,不論是由真數查對數值,還是由對數值查真數,都

比較精準。英國的布里格斯( Henry Briggs) 在 1615 年前往愛丁堡造訪納皮爾,

二人在這次會談中終於看清對數的本質,雙方同意「對數」在十進位計算中,

以十為底的對數表最為方便,這就是常用對數了。可惜這時納皮爾年事已高,

最後,布里格斯在 1624 年製作出常用對數表。

對數能將乘除、乘方與開方轉化為加減、乘除,於是繁雜的計算可以大大 的簡化,而這促進了生產技術與科學的發展。而對數、解析幾何與微積分更被 人們視為 17 世紀數學領域裡最偉大的三大成就,義大利物理學家伽利略說:「給 我空間,時間及對數,我可以創造一個宇宙!」。恩格斯稱「對數」方法是歷史 上「最重要的數學方法之一。」。著名的天體力學專家拉普拉斯( Laplace,

1749-1827)更說:「納皮爾對數的發明,不僅是減少了天文學家的工作,而且 是相當於倍增其壽命。(The invention of logarithms by shortening the labors doubled the life of the astronomer.)」。

至於最早傳入中國的對數著作是《比例與對數》,它是由波蘭的穆尼斯

(1611-1656)和中國的薛鳳祚在 17 世紀中葉合編而成的。當時符號的表示 法,在 lg2=0.3010 中,2 叫「真數」,0.3010 叫做「假數」,真數與假數對列 成表,故稱對數表。中國清代的數學家戴煦(1805-1860)發展了多種的求對數 的捷法,著有《對數簡法》(1845)、《續對數簡法》(1846)等。

15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