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原案分析,以 H1 為例

本節主要是將個案 H1、H2、L1、L2 共四位學生的學習歷程,以 Pirie & Kieren (1989, 1992, 1994)在其「數學理解成長的動態理論」中所提出的各層次特徵進行 分析,並於每一節課的說明之後附上「對數概念發展的歷程圖」,其包括兩個向 度,橫軸是採取本研究理論依據中有關「對數概念」的八個層次,由左至右依序 是:起始知識(Primitive Knowing,簡記為 1.PK)、製造心像(Image Making,簡 記為 2.IM)、形成心像(Image Having,簡記為 3.IH)、注意性質(Property noticing,

簡記為 4.PK)、形式化(Formalizing,簡記為 5.F)、觀察(Observing,簡記為 6.O)、

結構化(Structuring,簡記為 7.S)和創造發明(Inventizing,簡記為 8.IN);縱軸則是 依教師的教學序列來做編號。

圖中我們用「○」表示教師的教學行為,若教師預期將個案的理解層次推前 至層次二,就在層次二的地方做「○」的記號,圖形和原案分析的時間序都是以

「○」做分段,並以「+」表示個案所處的層次,若所觀察到學生的行為表現可 以界定在層次三,就在層次三的地方做「+」的記號。以圖 5 來做說明,圖中有 四個「○」,第一個「○」代表教師預期學生到達層次一,而學生也真的表現出 層次一的行為,因此以「+」做代表。第二個「○」代表教師預期學生到達層次 二,而學生為了進展到層次二,能先主動折回層次一,然後再到達層次二,因此 以兩個「+」的記號分別標記學生所經歷的層次,所以,若一個「○」對應到多 個「+」,則代表學生出現主動的行為。

圖 5 概念發展路線圖的說明

所以,本研究的原案分析在每個段落都會交代三件事情:教師的意圖、教學 引導方式以及個案的理解層次。內文的中括號是用來代表教師的意圖,如:

「[2.IM],即表示教師的意圖是希望將個案引導到層次二的製造心像(2.IM)」;而 內文的小括號則用來代表學生當下的理解層次,如:「(3.IH),即代表個案的行為 表現被研究者界定為層次三的擁有心像(3.IH)」。最後,圖形的呈現中,再以虛線 表示教師的意圖、以實線表示個案的理解路徑,成為整節課的對數概念理解路線 圖。以下將以 H1 為例,針對其「對數概念」的四節課表現作原案分析。

39

一、H1 的第一節課共可分成 13 個部份:

1. 課堂一開始,教師要檢驗 H1 是否有足夠的指數概念,所以先帶著 H1 複習舊有的指數概念[1.PK]。教師先寫出指數記號,請 H1 說明此記號 的意義,並回想關於指數單元學過哪些內容。

H1 能說出:「解方程式吧!同底則指數相同」,也能用描點法畫出指數 函數的圖形(1.PK)。教師再根據 H1 所回答內容繼續追問或補充,如指 數定義、指數函數的圖形特色以及底數限制的原因等,藉由問答讓 H1 的先備知識更加穩固,並為新的對數概念做準備。

2. 教師確認 H1 在指數單元有足夠的先備知識後,想要進一步引出和先前 指數單元有所不同的對數問題,目的是希望帶著 H1 製造對數概念的心 像[2.IM]。因此,教師先以指數單元的「海藻蔓延」活動作銜接,要 H1 回憶、列表並畫出圖形,然後再用簡單的數字例子

2

x

 8

,讓 H1 算出

x

就是 3 以後,接著,改變其中一個數字使題目變成

2

x

 3

,利用類似但 新的問題來引起其學習動機,並詢問 H1:「2 的幾次方等於 3?」希望 藉由此關鍵問題讓他去思考此 x 值的存在性與唯一性。

H1 回答:「應該可以算…只是現在算不出來」,並繼續說:「2 的 1 次 方 2,2 的 2 次方是 4,3 比 4 小,所以

x

也要比 2 小(1.PK)。…所以它一定 存在,而且只有一個(2.IM)」。表示 H1 能用目前他擁有的指數知識來回答 所面對的問題。

3. 接著,教師透過提問讓 H1 開始思考,該用什麼新符號來代表未知的指 數,目的是要讓他開始製造關於對數概念的心像[2.IM]。教師逐一介紹 對數符號的各元素名稱,如:「對數」、「底數」、「真數」、「以 a 為底

b

的 對數」等。在介紹對數符號的過程中,研究者也不斷提醒 H1,底數一 定要寫小、寫低,真數則和 log 平行,強調:

1 對數符號的底數,也是原本指數式的底數;

2 對數符號的真數,為原本指數式的值;

3 整個對數符號,則用來代表原本的未知指數。

最後,介紹以 10 為底的對數為「常用對數」,而數學上習慣將 10 省略不寫,並強調對數符號的正確讀法。

H1 知道當指數無法心算出來的時候,可以用新介紹的對數符號

「log 3 」來代表、能正確唸出並寫出這些專有名詞,也能區分不同符2 號「 loga

b 」與「 log ab

」的正確讀法(2.IM)。

4. 在一系列製造對數符號的心像活動後,教師希望 H1 能察覺指對互換的 規律,了解對數符號「 loga

b 」有意義的前提是「 a

> 0,

a

? 1,

b

0」, 進而歸納出對數的定義[3.IH]。教師先複習指數函數的底數限制,接著 反問 H1 此對數式的底數與真數是否也有限制?希望用這個問題先讓 H1 去做猜測,並強調對數問題都是由指數過來的,因此才會沿用底數 大於零且不等於 1 的限制。教師也更進一步地用11

1, 12

1,…等例子讓 H1 感受由於記號「log 1」對應的值不唯一,利用此矛盾的現象讓 H11 更清楚為何底數不能是 1。

在教師的引導下,H1 能說出底數必須大於零且不等於 1 的原因,

而對數符號的真數也必須也是正數,並以此方式判斷題目給定的對數符 號是否有意義(3.IH)。

5. 接著,教師為了讓 H1 熟練指、對數的互換,因此利用指數來反推對數,

這可以幫助 H1 在一開始接觸對數概念之初,就先感受到對數的內涵 [3.IH]。清楚對數的定義之後,教師請 H1 逐一讀出並寫下例題 1 的對 數符號,再利用表格對照讓 H1 清楚指對互換是一體兩面的事。教師藉 由問答的方式,舉出例題 1(如圖 5)讓 H1 去觀察指數式與對數式的互換 規律,用這樣的佈題來鞏固 H1 對數概念的心像。

圖 6 學習單的例題 1

41

在教師引導 H1 填入前三格的對數符號以後,H1 能熟練地自行完 成後續的表格填答(如圖 7),而教師蓋住部份表格,直接詢問對數符號 所對應到的值,他也都能正確地回應。此時,H1 已能察覺到指對互換 的規律,因為,即使沒有實際寫出指對互換的關係式,他也能直接在心 裡進行互換而求出對數值 (3.IH)。

圖 7 例題 1 及 H1 的答題過程

6. 配合學習單的設計,教師接著想強調,形如「log 8 」不僅是符號,也2 要整體看成一個數字,不能拆開約掉,目的是為了讓 H1 感受這個數的 特質,擁有較好的數感[3.IH]。所以,研究者以舉例的方式,強調像

2 2

log 8

log 4,不能看到分子、分母都有共同的「log 」就把它約掉,此題應2 該要將分子、分母先分別化簡。

H1 點頭表示同意,並得出答案為

3

2

(3.IM)。於是,教師再將原本 的對數式「

3  log 8

2 」寫出來,對應的指數式則為「

2

3

= 8

」,把次 方 3 直接用剛剛的「log 8 」代換掉,而寫出「2

2

log 82 」。這裡的教學安 排主要是想要再次強調,我們要將「log 8 」看成一個整體,它是一個2

「數字」,因此當然也能將這個「數字」放在指數位置,藉以鞏固 H1 的數感。但當時並未打算先在此介紹對數性質「

a

logab

b

」。但此時,

H1 卻能馬上回應:「這個題目的答案是 8 吧! (在旁邊寫下2log 82 = 8)」

(4.PN) 。

7. 上述顯示出 H1 的層次超乎教師的預期,不僅還能舉一反三地注意到對 數性質「

a

logab

b

」[4.PN],但令人好奇的是,H1 如何關注到這個性質?

教師先請他進一步解釋他的觀察。

而他能說出「這裡只是把它(指數)換掉,答案又不變,一樣是 8。所以 這兩個數應該可以相消。(4.PN)」雖然他的說法有問題,但結論是正確的,

於是教師先請他將此關係用符號表示,接著,再進一步地澄清「直接相 消得答案」並非此性質的理由,理由應該是要由定義推導。這裡可以看 出 H1 雖然有發展出層次四的理解,但並不完整。而這個性質本來是安 排在下節課才會介紹,因此點到為止。

8. 接著,例題 2 是一系列求對數值的問題,目的是要讓 H1 鞏固指、對互 換的概念[3.IH]。因此,研究者先放手讓 H1 去觀察題目以及思考如何 求值。

學生看完題目後就愣住了,並表達他不知如何下手(2.IM)。

9. 上述顯示 H1 的層次三仍未鞏固,教師推斷,H1 會產生折回,除了底 數不一樣之外,因為前面的題目都是先給指數式,再寫出對應的對數符 號,而現在則直接請學生求出「對數值」,是不同的問題情境。所以,

教師想先確認 H1 是否能了解對數符號的意涵[2.IM],於是要求 H1 念出 題目「

log 81

3 」 。

H1 點點頭並回答:「求出以 3 為底,81 的對數的值。」接著,教師再 次強調此對數符號會出現就是用來表示一個未知「指數」的值,先引導 H1 將所求令成 x ,把相對應的指數式寫出之後,再來解出 x 。此時,

H1 也能用同樣的方法完成例題 2 的四個小題(2.IM)。

10. 接著,教師欲鞏固 H1 關於指對互換的能力[3.IH],於是,教師進一步 追問 H1,是否有更直觀的方法來看出答案。

此時,他能回答出:「先去看真數是底數的幾次方,答案就是幾。」並 利用此方法正確預測出練習 2 的四個答案,顯示他已觀察到指對互換的 規律,不僅了解對數符號,而且可以應用(3.IH)。

43

11. 而例題 3 是非常典型要利用對數定義的限制來求未知數 x 範圍的問題:

「若logx1

  

2

x

5

有意義,試求

x

的範圍。」希望藉由這個練習讓 H1 更清楚對數定義的限制部分,此亦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之一,因此教師 要求 H1 先將定義寫在旁邊提醒自己[3.IH]。

此時,H1 能清楚說明底數與真數的範圍限制和原因,並完成例題 3 的內容,表示 H1 除了會用,對於剛才課程所介紹的對數定義也都有 確實思考其理由(3.IH)。

12. 接著,教師再次藉由舉例來強調對數符號本身是個數字,要整體一起看 成一個數字[4.PN]。

由 H1 的回答:「我知道,這兩個數字(底數和真數)不能分開,要 一起看,不然答案會不一樣。」顯示 H1 知道要把對數符號看成一個整 體,在分別得到log 82 = 3和

log 4

2

= 2

之後,他也能從「 2

2

log 8 3 log 4= 2」和

8 2

4 =

」兩個不同答案的式子中注意到,不能直接把局部的「log 」2 約掉,一定把符號「log 8 」看成一個整體(4.PN)。 2

13. 因為 H1 在第一節課的學習速度比教師預計快,因此總結第一節課之 前,教師再進一步藉由問答,讓 H1 去思考「log 3 」這個數是有理數2 還是無理數,希望 H1 對於對數符號能更有數感[5.F]。

思考了約 30 秒,H1 回答「log 3 」是個無理數,並試著說出反證2 法的雛形,雖然當下並無使用形式化的證明,但教師仍順著他的想法繼

思考了約 30 秒,H1 回答「log 3 」是個無理數,並試著說出反證2 法的雛形,雖然當下並無使用形式化的證明,但教師仍順著他的想法繼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