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文獻回顧

昌宮香火依然鼎盛,在此交會的又是何人?為解決我的疑問,決定從校園出發,

展開一場在地關懷之旅。

圖 1 1999 年 5 月六張犁聚落空照圖 資料來源:羅烈師提供/彭啟原拍攝。

圖 2 2009 年六家民俗公園周邊 資料來源: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

都市計畫是犧牲農村聚落地景而催生新的經濟活力。聚落 4.3 公頃中,保 留六座充滿歷史回憶的傳統建築、交通大學客家學院、永昌宮以及地方所有的 活動都屬六張犁林姓聚落的地景與文化,這些地景的保留、活化與興建,文化 象徵為何?如何產生認同?本文研究問題有四:

一、六張犁聚落保留下來的地景有哪些?保留原因為何?

二、這些地景的關鍵行動者分別為何?

三、不同行動者對保留與興建的地景象徵性與認同關係為何?

四、如何詮釋地景象徵性與認同關係的共通性與差異性?

綜合以上所述,本研究以「在地關懷」為出發點,將「地景」與「認同」

放在歷史與社會的脈絡下,解讀本聚落的人地關係。

第二節 文獻回顧

本研究之文獻回顧包含四大面向:首先,根據地景的定義、文化地景與象 徵意義的產生,以及觀看地景的方式作為正確解讀地景的先備知識。其次,探 討地景、象徵與認同之間的關聯。第三,探討地景與文化資產在台灣的發展,

以理解六張犁聚落內保留的建築意涵。第四,檢視六家地區(含六張犁)相關

3

的文獻,是否具有地景與認同面向的討論,並分析地方文化與人地互動為主題 的研究。最後,本研究將四大面向整合,以六張犁為題材,結合地景與認同的 理論,發展出研究架構。

一、 地景(landscape)

關於地景(landscape;亦稱為景觀)觀念的探討,Cresswell(2006: 19)

表示:「地景觀念始於文藝復興時期威尼斯和法蘭德斯商業主義資本主義的出 現。地景繪畫隨著「光學」科學的重新發現、新航海技術,以及新興商人階級 的發展而誕生」。十九世紀中後葉,德國史學者和法國地理學者開始有了文化 地景觀念的討論。文化地景(cultural landscape;亦稱為文化景觀)成為特定名 詞則始於 20 世紀前葉。1920 至 1930 年代由 Berkeley 學派人文地理學者 Carl Sauer 將文化地景的觀念帶到美國,樹立地景研究的學術風潮(李光中 2009:

39-40)。由此可知,文化地景的討論是地景觀念的延伸。

本研究主要以文化地景作為討論,接下來本段落將分述地景的定義、觀景 者的角度與詮釋。

(一) 地景定義

廿世紀前葉,文化地理學家 Sauer(轉引自 Leighly 1963: 343)提出:

文化地景是文化團體對自然地界作用而形成的,文化是作用力,自然 區域是媒介,文化地景是結果。在一種隨著時間改變的文化影響之下,

地景經歷了發展,穿越了許多階段,或許最終會抵達其自身發展循環 的終點。當另一種不同文化,亦即「異」文化介入後,文化地景將再 度獲得新活力,或者,一個新的地景將疊置到舊有地景的殘骸上。

Sauer 認為:「除非同時考慮空間關係與時間關係,否則無法形成地景的觀 念。地景是連續的發展過程,或是分解與取代的過程」(轉引自 Crang 2003:

27)。為了回應 Sauer 這段話的論述,Crang 提出「地景是張刮除重寫的羊皮紙—

4

我們可以用這個觀念來類比銘刻於特定區域的文化,指出地景是隨時間而抹除、

增添、變異與殘餘的集合體」來說明地景的發展與變遷(Crang 2003: 27)。透 過這個觀點,我們可得知文化地景之所以有別於自然地景,在於文化團體為原 本的自然區域注入了新生命,而經由時代的更迭,使地景發生變化,形成當下 探討的文化地景。為了補充說明文化團體的特殊性,另兩位學者 Wagner and Mikesell 進一步指出:「文化地景是一具有某種文化偏好的人類社群,和他們所 在的特殊自然環境背景之間交互運作下的一種具體的、有特色的產物,它是許 多時期的自然演變和許多世代的人類努力的遺產」(轉引自黃貴財 2012)。依 兩人的定義來看,除了反映我們當下探討的地景未必是終點以外,更能得知文 化地景的結果是隨著社群的偏好而發展出獨具特色的產物,是人類世代累積的 產物,「人」與「地」之間的關係,會隨著文化發展的動態過程,形成一種聯 結,而每個社群、團體的居住經驗,都會在這個地景上刻劃出文化的痕跡,故 研究時不得不依循時間與空間的脈絡,深入了解文化,才可以正確解讀文化地 景。

上述的觀點中,引導了我們思考地景中的人地關係,Stewart and Strathern

(2003: 4)更明確地指出:「地景是構築出人們的地方感與社群感的感知環境

(the perceived settings);地方是指一有社會意義且可識別的空間,歷史面向即 歸屬於它」。這也就是說,地景除了是人地互動下的結果,它同時也可能使人 們產生地方感和社群感。

何立德(2009:22)曾以圖表示地景形塑的結構,他指出地景人地互動過 程中包含了三個面向,分別為人文社會、自然、識覺與美學(參見圖 3)。其中 識覺與美學概念包含象徵、記憶、聯想、偏好與感覺…等,人們會因為生活經 驗與學習背景的差異,而對地景產生不同的認知和想像。呼應了 Stewart and Strathern 所述感知環境的內涵。

5

圖 3 地景結構圖

資料來源:何立德(2009:22)。

經過眾多學者對於「地景」理論的爬梳,本研究將其定義為「人地互動下,

人們將文化發展刻畫在一地方,使之形成具有文化價值的地理景觀。」要如何 正確的解讀地景觀念,必須更深入地探討地景形塑與保留、活化的歷史背景,

並放在當代社會脈絡下去思考。

(二) 觀景者的角度與詮釋

筆者將觀景者的角度與詮釋方式分為三種:(1)主、客位的觀景方式。(2)

文化鑲嵌的觀景方式。(3)經驗透視的觀景方式。

首先,以主、客位做為觀景方式與詮釋地景的代表學者有 Hirsch and O’Hanlon 與 Cresswell。Hirsch and O’Hanlon(1995: 1)指出,觀看「地景」的 方式可分為:客觀的角度及當地人的角度來解讀,前者將「地景」視為屬於某 一群特殊的人(the landscape of a particular people),後者則強調「特殊的地景」

如何看待它地居民(how a particular landscape “looks” to its inhabitants)。

6

Cresswell(2006: 20)引述了小說《邊界國度》(Border Country)來說明「地 景」與「地方」觀點的差異。小說主角 Matthew Price 在英格蘭大學度過多年 後,回到威爾斯邊界的童年地方,他反思自己對於村莊的觀點:

他看著這些他離開之後產生的事物產生的事物而有所體悟。人們接受 了做為地景的山谷,但它的運作卻遭人遺忘。訪客見到了美景,居民 見到的是他工作與交友的地方。他閉上雙眼,在遙遠的地方曾經見過 這個山谷,但卻是以訪客的眼光、以旅行指南的眼光來看(Williams 1960: 75)。

後來小說裡的主角 Price 又將自己融入村莊之中,再度觀看時,「它不再是 地景或景觀,而是為人們所用的村莊。」;「山谷又再度成為地方,不再是山丘 上的景觀。」Cresswell 舉出了這個例子,就是表達多數地景的定義,觀景者把 自己放在地景之外,並沒有真正融入該地區的日常生活。他提醒我們:「唯有 融入該地區的日常生活,才能將它不再視為『地景』,而是『地方』。」他認為

「地方」是一種觀看、理解世界的方式,一般人書寫「地方」時,都會將意義 和經驗視為重點(Cresswell 2006: 19-21)。因此,他將研究地方的層次區分成 三種:地方的描述取向、地方的社會建構取向、地方的現象學取向。三種層次 之間互相重疊,而人文主義地理學者與現象學哲學家都採用地方的現象學取向,

要了解地方在人類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三種層次的分析缺一不可(Cresswell 2006: 85-86)。

Hirsch and O’Hanlon 與 Cresswell 提出的理論分析,使我們得知地景

(landscape)有別於地方(place)係因建構意義與觀景角度不同。前者提到地 景可以由當地人的角度來看待,後者指出融入該生活以「地方」來解讀,並可 察覺地景與地方的相異處。以某種程度而言,這樣的觀景方式其實與文化人類 學常爭論研究趨向以科學家取向的客位觀點(etic),或是以當地人取向的主位 觀點(emic)相近。從旁觀者的角度來看,只能觀察到某一地方的現象,若要 論及對地景的認同與記憶,進入當地人觀點觀察似乎是不可或缺的充要條件。

7

其次,我們要討論的是著名的文化鑲嵌的觀景方式。Crang 受 Sauer 的論 述影響,使用鑲嵌(mosaic)的概念,將文化視為可鑲嵌在地景之中的產物,

應放進特定時空背景下觀之。於是我們可以說在地人群和地方都是全球的一小 部分,鑲嵌是想像在地與全球的一種關係(Cloke, P., Crang, P., and Goodwin, M.

2006)。

第三,以「經驗」透視理解世界。Tuan 主張用「經驗」去透視「空間」與

「地方」,值得我們用另一角度去認識地景。他更進一步說明經驗乃「感覺」

和「思想」的綜合體,是跨越人之所以認知真實世界及建構真實世界的全部過 程。感覺是一種主觀的表露,它是經由長時期許多經驗的記憶和預期的結果,

與思想是不同的認知方式,思想則是一種客觀的真實(Tuan 1998: 7-8)。他雖 然沒有直接以「地景」談論,但經由 Hirsch and O’Hanlon(1995: 4-5)對於地 景相關概念的詞組分類,地景概念仍存在於空間與地方交互作用之中,因此,

Tuan 的經驗透視似乎也提醒我們地景除了觀看以外,身體的感覺與思想亦是理 解地景的一種方式。

簡言之,觀景者可選擇不同的角度詮釋地景。地景的內涵廣闊,重視的人 地互動產生感知的環境,因此不論是用主、客位的觀景方式、文化鑲嵌的觀景 方式、或經驗透視的觀景方式都可以詮釋地景。然而,研究者也可以透過這三 種方式,理解居民或關鍵行動者如何看待地景。

除了觀景的角度以外,若要探討文化地景的形成過程,那麼就必須將居住

除了觀景的角度以外,若要探討文化地景的形成過程,那麼就必須將居住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