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三節 研究架構

一、 研究架構與流程

本研究題目為「當代新竹六張犁林姓聚落之地景變遷與認同(1971-2013)」, 筆者將本研究分為兩部分執行,即「文化地景象徵」與「關鍵行動者的認同」。

「文化地景象徵」方面,因六張犁現今地景與過去地景相距甚遠,現存地 景(含保留的舊建築與新建的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土樓建築)的象徵,應建 立在建築文化背景、性質、日常生活、精神的層面分析,故本研究採用建築物

16

分棟個別分析,再做全區的象徵性與認同探討。最後,以地景觀念去理解六家 民俗公園的形成與意涵。

「關鍵行動者的認同」方面,首先必須瞭解以建築物、整體聚落而言,誰 是該建築最關鍵行動者?而這些行動者如何表現認同?這些認同與地景之間 呈現何種連結?地景是構成認同的要素,行動者的認同也會表現在地景上,彼 此交織揉合而成,在研究上,兩者關係並非呈現斷裂,而是環環相扣。本研究 有別於單一群體之心理層面認同程度的研究,而是探討地景關鍵行動者的認同 狀態,探討方式詳述於下文的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此處不予贅述。

「認同」一詞常因為「定義的混淆」或是「動態的性質」而使認同研究陷 入爭議。許維德(2013)為調和強概念揉雜的「實踐範疇和分析範疇」與弱概 念的「流動的認同」,因此在認同研究方法上提出應注意「脈絡化」、「停格化」、

「相對化」以調和認同研究中的困境。本研究呼應許維德(2013)提出的三項 解決認同研究困境的方式,首先是「脈絡化」:他認為應考量該認同的脈絡或 場域,故本研究以歷史與社會發展為背景,研究特定地景。其次是「停格化」: 他認為應該探討某特定認同在某特定時間的內涵,故本研究以理解當代

(1971-2013)的發展,將時間停駐在研究當下。最後提到的是「相對化」:本 研究處理的是地景象徵性與關鍵行動者的認同研究,並非探討單一研究對象,

因此筆者欲提出另一種研究概念「象徵性」,以地景的象徵性作為認同類型的 主軸,則形成認同研究。

筆者在地景與認同地研究裡,以鮮明的象徵性探討認同主軸,觀察、訪問 以及實際現象的詮釋,以理解該行動者或文化團體的認同狀態。

地景探討的時間面向,以莊英章(1994)、林桂玲(2005)、林保萱(1982)

三著作自清代至民國的六張犁聚落歷史為背景,配合當代(1971-2013)社會變 遷做統合分析。空間層面以六張犁聚落(今 4.3 公頃六家民俗公園)為主,周

17

邊水圳與整體六家地區則為相關地理空間的輔助說明。1整體研究架構流程(參 見圖 4)。

研究架構流程圖

圖 4 研究架構流程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繪製。

1 六張犁聚落 4.3 公頃的範圍,實際上包含古蹟保存區 0.11 公頃、文大用地 2.5 公頃與六家民 俗公園 1.69 公頃,本研究因便於稱呼,下文皆以「六家民俗公園」代稱 4.3 公頃的區域範圍。

研究動機:探究當代新竹六張犁林姓聚落 地景變遷與認同

問題意識:

1.六張犁聚落保留下來的地景有哪些?保留原因為何?

2.這些地景的關鍵行動者分別為何?

3.不同行動者對保留與興建的地景象徵性與認同關係為何?

4.如何詮釋地景象徵性與認同關係的共通性與差異性?

文獻回顧

研究方法與架構

文獻分析

1.聚落地景歷史與文化 2.都市計畫、人口變遷研究 3.地景保留與活化相關報告書

地景與認同探討結論

田野工作

1.深度訪談-了解新、原住戶憑藉經驗、記 憶、文化對地景的詮釋與認同的形塑 2.參與觀察-居民對社區活動與信仰的參與 度、宗族祭祀與嘗會實際運作

18

二、 研究對象與場域

(一) 研究對象

(1) 住戶與耆老:原住戶(包含林家人、林家嘗會、姜家人)、新住戶與地方 耆老。新、原住戶則以時空背景切割,因六張犁聚落住戶於 2000 年全數拆 遷,因此將以此年為界,2000 年以前設籍於東平里屬原住戶,2000 年以後 入住設籍者則稱新住戶。

(2) 學術單位:交通大學。

(3) 政府單位:新竹縣政府相關單位。

(二) 研究場域

本研究主要據點為新竹縣東平里六張犁聚落,現存都市計畫街廓之基地4.3 公頃,其中包含2.5公頃文大用地,1.69公頃的六家民俗公園,以及保存區(三 級古蹟問禮堂範圍),面積為0.11 公頃(林欽榮 2009)。本研究以「六家民俗 公園」通稱4.3公頃之研究場域(參見圖5)。

圖 5 六張犁聚落基地內文化地景策略規劃配置圖 資料來源:林欽榮(2009:80)。

19

三、 研究方法

聚落「地景」的部分,將以文獻分析(含聚落歷史古文書資料、都市計畫、

人口變遷等官方資料),及深度訪談(耆老訪談)以理解聚落地景歷史與文化。

「認同」部分,先釐清聚落內各建築功能,整合在地文化與活動,透過新、

原住戶的深度訪談與聚落內及社區的活動參與觀察,評估分析認同狀態。

(一) 文獻分析

(1) 官方報告:此部分所欲蒐集並分析的內容包含兩項,其一為竹北都市計 畫:《變更竹北(斗崙地區)都市計畫(第三次通盤檢討)案其中變更綜理 表新編號第三十案計畫說明書》、《竹北(含斗崙地區)都市計畫三通說明 書》。其二為新竹縣政府委外針對六張犁聚落之修復與活化計畫書:

《98 年度新竹縣竹北問禮堂空間活化計畫委託專業服務案報告書》、《古蹟 保存與都市更新經濟議題》、《竹北六家民俗公園林家祠調查研究》、《竹北 六張犁大夫第調查研究暨修復評估案》、《國立交通大學客家學院整體規劃 報告書》、《新竹縣六家民俗公園及園內相關古蹟、歷史建築經營管理評估 總結報告書》、《新竹縣六家民俗公園志工培訓與古蹟活化計畫》、《新竹縣 第三級古蹟問禮堂修護規劃研究報告》、《新竹縣歷史建築竹北六張犁忠孝 堂及週邊環境研究調查計畫結案報告》、《新竹縣第三級古蹟竹北問禮堂修 護工程施工紀錄工作報告書》、《聚落保存及經營管理計畫成果報告書》…

等。經由雙方面去探討都市計畫發展下客家聚落的變遷與發展。

(2) 專書、古文書:以莊英章(1994)與林桂玲(2005)為本論文參考的重 要著作,分析林家嘗會發展、土地拓墾、歲時祭祀、宗族關係。其次,根 據古文書及相關檔案做一統整,分析當代鬮分書、嘗會會份簿、族譜、土 地申告書…等作研究論證。最後,加強蒐集近代書面檔案,以利了解目前 發展情況。

20

(3) 其他參考資料:地景保留與活化對於居民認同感調查─參考國立交通大 學國際客家研究中心計畫《98 年度成果報告書─文化產業、戲劇與傳播:

多元建構的客家》及新竹縣政府官網、竹北戶政事務所人口統計、研究主 題相關網站…等,所提供之檔案進行分析。

(二) 深度訪談

(1) 開放式訪談、半結構性訪談:此部分的深度訪談對象分為四類。第一,

原住戶:建築居住者、關鍵行動者。第二,新住戶:社區參與。第三,嘗 會會員。第四,其他:含政府、學術單位、里長、永昌宮爐主、當地文史 工作者及鄰近居民。

(2) 生命故事:拿出本研究所蒐集到的 1999 年六張犁聚落的地景照片,與舊 建築翻修前後的對比照片,請林家人講述對於過去地景的記憶,也期待林 家人能提供更多的舊照片與其他檔案佐證當時的變遷情況。此部分調查以 林家人的心理層面上的分析為主,根據關鍵受訪者的記憶與內心感受,試 圖找出他們認同感與歸屬感,作為此研究中對於地景與認同的連結。訪談 列表(參見下一頁表 3)。

21

2013.06.05 下午 7:00-9:00

2013.06.23

上午 9:30-11:30 六張犁聚落生活 林保添先生

住處

2014.03.17

上午 9:00-10:50 忠孝堂(東平里 18 號)舊居生活與回憶

2014.03.11 下午 2:50-05:10

2014.02.14 元宵節上午 10:00-10:20

林家祠祭祀、林姓宗親會春祭

林光華先生 住宅

2014.04.16 下午 02:30-3:50

22

2014.04.18

下午 2:00-3:00 六家民俗公園規劃與各建築活化情況

林顥峰 東平里 集會所

2013.09.10

下午 4:30-6:00 永昌宮平安戲祭祀事宜

2014.04.18 下午 4:00-4:20

23

2013.06.04 下午 7:30-9:00

新住戶

東平社區發展協會舞蹈 東平里 集會所

2013.06.05 下午 7:00-9:00

新住戶

東平社區發展協會慶祝端午 節暨親子照顧宣導活動

東平里 集會所

2013.06.08 上午 8:30-11:30

新住戶

東平里 CPR 宣導活動暨里民 歲末聯歡晚會

東平里 集會所

2013.12.22 下午 7:00-9:00

新住戶 9:30-11:50

次聖公嘗

2013.09.19 上午 6:20 9:00-11:00

新住戶、

2014.01.01 上午 9:00-12:30

新住戶、

原住戶、

管理人林祺富

資料來源:本研究製表。

24

四、 章節安排

章節安排的部分,本研究共分為六章,章節內容分述如下:

第一章緒論:描述筆者研究動機、相關文獻探討、研究架構與流程,並依 照訪談與參與觀察列表,將研究方法清楚呈現。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