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六章 結論

第一節 研究發現與理論詮釋

一、 地景象徵性與認同差異性

六張犁聚落中的每一棟建築都擁有原住戶的回憶、感官經驗,傳統建築更 富含了文化意義。聚落中現存地景各具有不同的象徵性,地景的象徵性與認同 感是否有交集?本研究根據第三章至第五章徹底探究地景與認同關係,認為六 張犁地景象徵性明確,但研究對象對地景的認同感卻是分歧的、具差異性的,

甚至無法產生交集。

宗族地景象徵與認同方面,大夫第、義靈祠因關鍵行動者(先坤公嘗)的 積極運作,分別呈現宗族認同和類宗族認同,與地景象徵一致,亦與新竹縣政 府當初保留該地景之目的一致。林家祠當時因新竹縣政府冀望保留客家傳統祭 祀文化而存在,是林姓宗親象徵性地景,但該關鍵行動者(次聖公嘗)目前面 臨嘗內意見統合不易、香公聘任中斷、林姓宗親會春祭移轉至新瓦屋忠孝堂的 情況,顯示林家祠仍然維繫著林家人的宗族認同,但現階段地景的宗族象徵尚 未被彰顯,使宗族認同情況與大夫第呈現落差。

家屋地景象徵與認同方面,竹北問禮堂對於兩大關鍵行動者(原住戶/規 劃管理單位)的認同狀態呈現分歧。當代原住戶呈現高度的家屋認同,但規劃 管理單位(新竹縣政府與交通大學)認同的是它的文化價值與歷史意義,認為 它不僅是一個家屋,同時也是林家家族史、生活史的見證。採用斷代復原的方 式,目的在於將其精神與文化價值重現,永為流傳。交通大學在承辦活化業務 時,重現它對於聚落的核心地位、歷史典故、居住生活經驗,呈現的是對於傳 統文化的認同,與原住戶的認同產生差異性,仍未將家屋認同抹滅。竹北六張 犁問禮堂、忠孝堂(東平 13 號)的關鍵行動者為(原住戶/交通大學)認同 呈現分歧。兩地景之原住戶即使搬遷十多年,仍然認同這裡是他們的家,充分

187

表現出家屋認同。交通大學對於兩地景卻僅呈現「以客家相關事務為活化方向 的舊建築再利用,而忽視家屋認同」。兩大行動者對於家屋地景象徵與認同具 明顯差異。忠孝堂(東平 18 號)的關鍵行動者為原住戶與新竹縣政府)。原住 戶家屋認同度高,但新竹縣政府目前活化方向未明,修復至今未曾啟用,未出 現延續家屋認同或展現客家生活遺跡的規劃,故無法判別其行動者雙方之認同 差異性。

永昌宮的信仰地景象徵與認同討論,是本研究最精采也最令筆者興奮的單 元。永昌宮同時形成關鍵行動者(原住戶/新住戶)的信仰與社區認同。但原 住戶社區認同建立在原有的祭祀範圍,信仰認同強度較高。而新住戶則將社區 認同建立在新的社區及部分原住戶之中,信仰認同強度較低。然而,兩大行動 者即使認同態度相異,永昌宮仍然成為兩者共同認同的對象。

然而,永昌宮的代表性不僅是如此,因平安戲活動為聚落中年度重大活動,

永昌宮前廣場亦連帶影響成為新住戶的活動中心。聚落地景隨社會變遷轉型為 新興社區後,受政府法令影響,各村里組織發展協會,東平集會所因應興建,

社區活動皆移轉至該場所辦理。本研究的目的並非強調新住戶對於廟前廣場產 生認同感,而是在觀察一個活動地景轉移的過程中,看出社區中組織的領導人 物與關鍵成員,使地景(包含永昌宮前廣場與集會所)產生意義與重要性,否 則這些地景容易受忽略而不具存在價值。他們引領著一群新住戶對於東平社區 產生凝聚力與向心力,並將社區認同意識展現在這些地景上,賦予地景「社區 認同」的象徵。

客家地景象徵與認同的探討中,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相對於聚落保留下 來的地景,成為新的景觀。以地景的觀察,關鍵行動者(創建者)特意採用圓 樓的設計,結合客家意象,本研究認為,行動者係將客家文化認同表現在地景 上,達成客家地景與認同的一致性。

林家祠、大夫第、義靈祠的地景象徵與認同雖呈現一致,但以宗族認同而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