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家屋地景象徵與認同

第二節 竹北六張犁問禮堂

竹北六張犁問禮堂的地景歷經興建、擴建、修復活化的階段。都市計畫來

111

臨後,問禮堂雖保留並修復原貌,但活化的方向與定位,似乎未依循當初保留 建築的目的。下文將依據建築歷史與空間配置、居住者生活回憶與後期空間活 化情況做一整合探討,以理解整此一地景與家屋認同之間的連結。

一、 竹北六張犁問禮堂(東平里 9 號)簡介

「竹北六張犁問禮堂」位於六張犁聚落之西側,與永昌宮為鄰,原為東山 派下林姓子孫之住所。現今所見的問禮堂為合院式建築,但早期為一條龍(竹 篙屋)的建築形式,後期陸續增建、改建正身及左右橫屋,外觀建築以黏土磚 製作牆面,牆身基座露出卵石,屋面為閩南式紅磚瓦,是傳統合院之特色建築

(劉可強建築建築師事務所 2007:40)。左橫屋於 1970 年代改為磚造樣式,

為前六家國小校長林保藏21(1926-2013)舊居,右橫屋為前新竹縣長林保仁22

(1926-2001)之祖屋。因建築保留客家傳統合院風格,為聚落重要建物之一,

而在 2007 年登錄為新竹縣「歷史建築」,名為「竹北六張犁問禮堂」(新竹縣 文化局 n.d.)。

2006 年新竹縣政府將竹北六張犁問禮堂與忠孝堂(東平 13 號),撥用為交 通大學用地,產權正式交接。目前由交通大學客家學院負責經營規劃,2009 年整修完畢,已全面活化成為交通大學國際客家研究中心。交通大學因此成為 此地景的關鍵行動者之一。

二、 空間建築

(一) 興建時期

竹北六張犁問禮堂為林家東山派下員所建立的民居,已逾百年歷史,創建 年代已不可考。此處原為一條龍式建築,正身五開間,以問禮堂為堂號,門上

21 林保藏先生(1926-2013),出生於竹北六張犁問禮堂,居住期間為 1926-2002 年。

22 林保仁先生(1926-2001),出生於竹北六張犁問禮堂,1973-1981 年擔任新竹縣長,因工作 關係,後期並未居住問禮堂。

112

有聯曰:「西河衍派家聲遠」、「北闕承恩世澤長」。中央廳下大門退縮,與聚落 內忠孝堂(東平里 13 號)同屬塌肚型(或稱凹壽)之建築形式,後期增建左 右橫屋而成為三合院(劉可強建築建築師事務所 2007:40)。

(二) 擴建時期(1970-2002)

當代的問禮堂,三合院之正廳與右橫屋大致仍維持原貌,左橫屋增建情況 頻繁。1970 年代,左橫屋已改建成磚造樣式,橫屋卵石基座拆除,並利用部分 天井搭建車庫。1980 年代,左橫屋邊間增建一棟加強磚造樓房與車庫。1990 年代,正廳左側房間屋頂曾翻修改以石棉瓦鋪設。整體而言,雖問禮堂保有合 院之完整格局,卻改變了原有的傳統建築風貌(參見圖 38)。

卵石基座之右橫屋 正廳左側鋪設石棉瓦及天井搭建車庫

左橫屋磚造建築內部 左橫屋邊間新建樓房與車庫

圖 38 1999-2001 年問禮堂拆遷前照片 資料來源:吳慶杰、C1 提供。

問禮堂近代居住者全為東山派下員,居住空間以公廳為中軸,將產權分左 右半部。右側次間、落鵝間與橫屋為前新竹縣長林保仁之住所,左側次間、落

113

鵝間與橫屋為前六家國小校長林保藏之住所,林保藏先生之二子二女及孫子 女…等祖孫三代同堂居住於此,也因左橫屋整修與興建情況頻繁,右橫屋變異 性較低,故本研究將著重於左橫屋使用與整修情況的探討。

正身之公廳部分原先並無設立神案,亦不做祭祀使用,早期問禮堂的住戶 都是前往鄰近的忠孝堂(欽堂公廳)內祭祀祖先,但 1988 年縣治二期計畫中,

未將欽堂公廳予以保留,拆除前(約 1991 年)派下各房子孫已將公廳之木製 大牌位(十四世祖至廿二世祖)分香各自請回家中供奉,林保藏就將分香後的 祖先牌位供奉在問禮堂正廳之中,正廳始有祭祀功能。

拆遷前的問禮堂與今日所見相差甚遠,正身後方左右兩側皆有土磚增建住 屋,左側增建住屋相傳為林家長工之住所,但荒廢已久不堪使用,周圍亦有飼 養雞、鴨的生產空間與植物栽種空間。左側落鵝間陸續增建磚造廚房,而後方 的土磚廁所原先為衛浴兩用空間,興建樓房後,此處僅剩單一廁所功能(參見 圖 39)。

正身左後方增建住屋 輪胎加壓屋頂之下方為雞、鴨生產空間

土磚廁所(左下) 增建之磚造廚房(左)

圖 39 問禮堂增建空間 資料來源:1999 年 C1 拍攝。

114

1970 年代左橫屋內部之居住空間曾改建成豬圈,林家人因考量飼養牲畜不 易,後期改回居住使用。但隨人口增加,居住空間不敷使用,於 1981 年左右,

將左橫屋邊間的菜園地興建加強磚造樓房,旁邊亦增建車庫,此後原問禮堂之 廚房與衛浴皆改在新建築內使用,直至縣治二期土地徵收後,2002 年住戶搬遷,

增建區也因應拆除,僅存三合院建築(參見圖 40)。

說明:為祭拜天公之磚砌壁龕,虛線為增建建築 圖 40 問禮堂原使用空間與產權分佈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繪製。

當代居住者對於問禮堂最久遠的記憶,是從一張泛黃的照片開始,相片中 林保藏身著卡其制服,與林保仁祖孫三代一家人和樂融融地於正廳前合影留念,

對於在此出生並居住超過七十年的保藏而言,這個家屋的每一個角落都充滿了

115

最珍貴的回憶,可惜卻面臨了土地徵收,無法在此終老(參見圖 41)。

說明:右 3 林保藏,右 4 林保仁。

圖 41 約 1945 年問禮堂前林保藏祖孫三代同堂合影 資料來源:C1 提供。

保藏之子了解父親對此處的情感,因此當初選擇新居地點也是優先考量父 母能否就近往來舊居回味從前,於是搬遷後的十幾年間,保藏先生經常要求兒 子媳婦開車載他回六張犁聚落看看舊居,兒子入住新社區後的記憶是:

我的爸媽就非常不習慣這裡呀!還常常想要回去看老房子,爸爸媽媽 都住了幾十年了,幸虧沒有拆掉,我爸爸的話就是我們每年過年去土 地公(永昌宮)燒香就會開車載他回去看一下,偶爾也會載他過去看 看,我媽媽常常自己一個人走路回去看,所以我們選擇住這裡也是有 原因的,離老家近,就可以讓老人家常常回去老家。(受訪者:C1 先 生)

過去住在合院的日子雖然生活上有許多的不便,但搬離這裡卻將在此生活 的點滴更強烈地刻畫在心頭,直至今日,兒子媳婦仍能鉅細靡遺回憶起過去:

我還記得之前土磚搭建的浴室兼廁所,以前冬天洗澡冷得要死,我還 記得風吹屋頂會乒乒砰砰響,我還在上面壓磚塊,後來改建樓房以後,

就沒有在這邊洗澡了,只有放一個尿桶。(受訪者:C1 先生)

116

117

適應新的生活與環境,另一方面卻要面臨內心深處對於舊家屋的眷戀與掙扎,

現今社會與從前的聚落生活形成強烈的對比,這一家人從祖父到孫女對於舊居 的情感已非單純可用言語表達,更以行動來證明自己對於老家的情懷,即使居 家生活更舒適、更方便,卻也無法替代橫跨幾世代的家屋認同。

(一) 修復與活化時期(2006-2013)

因應 1988 年新竹縣治二期竹北(斗崙地區)都市計畫,2000 年開辦區段 徵收,聚落內所有增建物與加強磚造樓房一一拆除,問禮堂因具有完整的客家 傳統合院風格而被保留。2006 年此處撥用為交通大學用地,內外部皆有破損與 磚牆剝落之處,交通大學取得產權後,將屋頂的石棉瓦建築統一翻修成閩式紅 磚瓦,正身底部仍以卵石砌底,黏土磚砌牆為主,而原本的木窗部分則加裝鐵 窗加以保護,並重新粉飾牆面與正廳之門聯。2007 年 09 月 12 日新竹縣政府以

「建築保留客家傳統合院風格,為聚落重要建物之一」為由,正式將問禮堂登 錄為「歷史建築」,名為「竹北六張犁問禮堂」。2008 年 3 月,在交通大學的努 力之下,將問禮堂全面整修完成,並於 2009 年底活化成為交通大學國際客家 研究中心。

2010 年,問禮堂正式以交通大學國際客家研究中心開辦業務,首先以「台 灣客家族群的聚落、歷史與社會變遷:以鳳山、頭前、中港及後龍四溪流域為 範圍之跨學科研究計畫」(四溪計畫)為主,將問禮堂的室內空間規劃為五間 辦公室,分別為計劃專案人員、計畫助理人員的辦公室,後期交通大學國際客 家研究中心更接辦湖口八角樓展示和步道規畫、西湖溪流域文資調查和人才培 訓計畫、湖口天主堂展示規畫、大台北地區都會客家研究計畫、六家林家文史 調查與民俗公園規畫、大問禮堂展示規畫…等。四溪計畫案結束後,其中左橫 屋的兩間辦公室做為資料庫及典藏室,放置客家文獻與收藏專案計畫。正廳為 展示空間,曾舉辦過李湞吉攝影展、許福、還福特展、戲夢女伶小美園─謝玉 鳳特展…等。正廳右次間做為會議室及茶水間功能,右廂房提供博士後與計畫 工讀生使用,左廂房與邊間則是衛浴室與起居室,起居室同時也可作為小型的

118

演講或課程使用空間。整體而言,問禮堂已完全活化,每個空間都依計畫業務 辦理運用,以達成辦理交通大學國際客家研究中心宗旨(參見圖 42)。23

1 會議室暨茶水間 7 倉庫

2 正廳(展示空間) 8辦公室/小型會議室/資料庫

3 計畫辦公室 9 辦公室/典藏室

4 計畫助理辦公室 10衛浴室

5 辦公室 11起居室

6 計畫工讀生/博士後座位

圖 42 問禮堂活化空間配置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繪製。

三、 家屋象徵與認同

據本研究調查訪談結果,此一地景之關鍵行動者為當代原住戶以及取得產 權活化規劃辦理的單位交通大學,以下將分析兩者對地景的象徵與認同關係。

(一) 原住戶

問禮堂從原本一條龍(竹篙屋)式的建築,增建形成三合院,左橫屋的泥 磚屋改建成磚造樣式,再從屋外禾埕搭建車庫,左橫屋外興建加強磚造的樓房

問禮堂從原本一條龍(竹篙屋)式的建築,增建形成三合院,左橫屋的泥 磚屋改建成磚造樣式,再從屋外禾埕搭建車庫,左橫屋外興建加強磚造的樓房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