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家屋地景象徵與認同

第一節 竹北問禮堂

家屋性質的建築之中,又以竹北問禮堂位階最高,屬官宅形式建造的豪華 宅第,歷史價值與定位有別於其餘建築,對於兩大不同行動者而言,問禮堂帶 有相異的象徵意涵與認同。

一、 竹北問禮堂(東平里 24 號)簡介

竹北問禮堂座落於六張犁聚落東門位置,是一座三堂四橫以官宅形式建造 的大型宅院,位階最高,相較於六家地區的民宅顯得宏偉而氣派。其創建年代 為清道光 12 年(1832),因老屋派下林先坤之孫林秋華中舉而興建,正廳為家 族內重要的議事公廳,廂房內為派下人居住場所,屬於家屋性質的建築。此外,

因內部供奉北帝爺(玄天上帝),故族人又稱此處為「北帝廳」,與「南廳」大 夫第合稱「南北雙廳」,極具文化藝術保存價值(劉可強建築建築師事務所 2007:

33-34)。1985 年內政部將其指定為三級古蹟,產權歸新竹縣政府所有,1988 年縣治二期都市計畫的推動,又將其規劃在保存區內。1999 年 12 月內政部出 資修復,並將保存區內的新金順與義靈祠包含在修復工程範圍內,採「斷代復

98

原」方式修復並於 2002 年完工。2006 年依〈文化資產保存法〉第 102 條召開

「新竹縣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會議」辦理,重新公告指定「竹北問禮堂」為「縣 定古蹟」。2009 年國立交通大學國際客家研究中心承接《98 年度新竹縣竹北問 禮堂空間活化計畫委託專業服務案》,藉由社區營造方式活化辦理,建立社區 意識,使古蹟成為文化教育與認同之象徵。

二、 空間建築

根據研究顯示,問禮堂興建至今曾歷經三種階段,大致可分為興建時期、

擴建時期與重建活化時期,而每階段因使用者不同而在建築外觀上有所變異,

以下將依各階段分析問禮堂之歷史與空間變化。

(一) 興建時期(1832 年)

問禮堂興築緣於道光 11 年(1831)林先坤派下三房林國寶之五子林秋華

(繩褒)武藝超群,中辛卯科鄉試中式武舉人,故翌年林國寶於六張犁聚落擇 地興建問禮堂,以接待賓客並作為家族議事辦公處。問禮堂名取自《論語》所 記,周春秋時,林姓有放公字子立者,周景王時為大夫,向孔子問禮之本,孔 子曰:「大哉、斯問!」。唐玄宗賜林放公為西河伯,宋高宗加封為長山侯,後 世林姓子孫莫不以放公問禮為榮,遂有堂號為「問禮堂」。林秋華即定問禮為 堂號,堂上門聯題曰:「問道說仁新氣象」、「禮耕義重舊家風」,並於門前禾埕 旁豎立桅杆掛雙斗立家法(林保萱 1982:145)。

然而,問禮堂的興建,卻也引發家族內的紛爭,問禮堂落成未久,五房 林特魁直系裔孫即夭折,族人推判係因問禮堂建地位於「船形聚落」中「船艙」

18的位置,忌諱土木興建,興建問禮堂後即破壞風水,導致子孫發生不幸。此 後三房林國寶與五房林特魁爭執不休,五房甚至因此開掘祖墳林先坤之墓遷至 金山面(林桂玲 2005:91)。道光中期後,林秋華因此事件而自願率領族人前

18 亦有林姓子孫稱之為「船首」位置。

99

往噶瑪蘭開墾,但遇漳泉械鬥,導致族人死傷慘重。當初投公資鉅額卻拓墾中 挫,族人怨聲載道,秋華在族中地位岌岌可危,咸豐三年分家產時,林秋華得 到的就是噶瑪蘭冬山區的土地,其後裔在噶瑪蘭發展,有民居堂號問禮堂者,

均為林家後代(林保萱 1982:146)。19

由上述歷史可知,問禮堂是林家人的生活史與家族史的見證。林家人的榮 耀與家族紛爭都發生在問禮堂之中,它留下的是林家一段無法抹滅的重要歷史,

其象徵意義奠定該地景於聚落之中核心地位。

空間建築方面,問禮堂是座官宅形式的大宅院,由四合院構成,兩旁又增 建橫屋,第三進在合院後方,是座加蓋的五開間房屋,其屋頂低於中堂,為次 要建築,俗稱「枕頭槓」,整體共三堂四橫,立面漸次增高台基的做法,石門 枕、拱門磚刻、雕刻精細的橫披窗及石階皆為此問禮堂獨一無二的特色建築(劉 可強建築師事務所 2007:34)。該建築主軸線與大夫第主軸線相交於大夫第圍 牆正中央大門上,可見建造當時已考慮與大夫第方位配合(黃秋月建築師事務 所 2003:14)。而與大夫第共同圍塑供族人曬稻的大禾埕則是聚落中心,林秋 華中舉時之旗桿石座至今仍矗立在禾埕前方,此最高榮譽的標誌為後世樹立榜 樣,即使歷經百年的環境變遷,林家榮耀光輝仍在,後代子孫也可以藉此緬懷 過去祖先偉業。

問禮堂的功能眾多紛紜,據資料顯示,下述三種推論是最為普遍之說法:

第一,家族裁判所:《西河林氏六屋大族譜》文中表示此處為同姓聚落家 族裁判所,若有作姦犯科者,族長將在此審判,及判決罪犯監禁(林保萱 1982:

145)。

第二,接待外賓場所:莊英章在《家族與婚姻》研究林家保存的古文書中,

未見有關問禮堂為家族裁判所的論述,判斷此處應為接待外賓場所(轉引自林

19 文中提出開發噶瑪蘭始自林秋華,林桂玲(2005)駁斥此說法,認為嘉慶年間林國寶等人 就已參與噶瑪蘭墾務,林秋華並非首墾噶瑪蘭地區的林家子孫,另外,現今位於宜蘭冬山 鄉的安定宮,右廂房祭祀「誥贈奉直大夫肇基墾主林府國寶字慶印號體玉祿位」,可見當初 林國寶應為帶領林姓族人的首墾先鋒。

100

桂玲 2005:91)。

第三,議事公廳及接待所:新竹地區文史工作者吳慶杰之《竹中鄉土誌》

認為主要功能在於林秋華中舉之後為了迎接外賓及招待遠道而來的親友,兩側 廂房充作客房,在問禮堂興建之前,大夫第為家族議事號令場所,後來問禮堂 落成,大夫第轉為專事崇祭祖先之處,而問禮堂便成為林國寶與其子處理日常 公務議事之所,故成為議事公廳(轉引自林桂玲 2005:91)。

但第一項說法已被林先坤派下第六房裔孫林光華所駁斥,認為問禮堂做為 家族裁判所是以訛傳訛的說法,推判左、右外橫屋應為接待主要賓客的場所,

隨從則在枕頭槓的位置,目前以第三項說法較趨近完整且廣為林姓子孫及學者 接受。

(二) 擴建時期(1930-1984)

問禮堂的功能終究未強調或論及居住的功能,根據六房裔孫林光華先生的 回憶,左橫屋的「雙桂軒」是祖父林疇的書房,而龍間可供練拳腳武術或教八 音、北管子弟班使用,有時叔叔伯伯也會在天井的地方練拳,表演時會選擇在 禾埕。20然而,隨著時代演變,問禮堂議事公廳性質未更改,但廂房已逐漸成 為林姓各房子孫的家屋了,1930 年代,問禮堂陸續整修改建,土地為祭祀公業 林先坤管理委員會資產,廂房則依房份劃分居住空間,並由該房後代子孫繼承

(參見下一頁圖 34)。

20 本段內容經林光華先生 2014.04.16 口述而來。

101

圖 34 1950 年代問禮堂產權分佈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根據耆老訪談繪製。

1950 年代的問禮堂始有增建趨勢,建築結構因此改變,各房子孫依分配之 產權建造獨立空間,並各自規劃內部衛浴、廚房、房間與飼養牲畜之空間。倘 若仔細探究問禮堂歷年興修大事紀,即可明顯看出自 1951 年至 1979 年頻繁且 密集地修建工程,平均每 4 年就會改建或增修部分建築。首先,1951 年左護龍 天井加蓋屋頂與增建左護龍突出前院部分,28 年後,增建左護龍東側空地為二 樓樓房。1983 年,又改建右護龍中央部分為二樓樓房(參見下一頁表 16)。觀 察問禮堂之修建、增建建築本體的的頻繁程度,可歸納出兩現象,其一,林家 人口擴增,需要更多的空間居住,改變原格局與外貌,以家屋為主要考量。其 二,屢次修復建築本體,顯示林家人仍積極維護這座引以為傲又具重大功能性 的議事公廳。

102 2009.12

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國際客家研究中心承 接了「98 年度『新竹縣竹北問禮堂空間活化』

計畫委託專業服務案」

新竹縣政府

交通大學 2009-2013 年

資料來源:本研究根據黃秋月建築師事務所(2003:15)整編。

根據原住戶的說法,擴建時期的問禮堂,因土地屬於祭祀公業的,而地上 物之所有權屬於各房派下子孫,因此在限定的範圍內,各戶幾乎自行搭建房屋。

每戶幾乎都是獨立的空間,內部再區分衛浴、廚房、房間、客廳與飼養牲畜之 場所,並不像現在這樣的建築格局。原住戶對於以前的問禮堂以及周遭的環境 敘述如下:

103

104

範圍,區域內原住戶全數遷出,工程發包後將多數的獨立建築拆除,因此在施 工當時,採「斷代復原」的方式,以傳統工法興建,牆身下段為卵石牆腳,上 方鋪上一層灰磚,於鄰近地區挖土製作泥磚,以土埆磚牆築之,再以白色灰泥 粉飾,具簡樸典雅之形式,並於 2002 年完工(劉可強建築師事務所 2007:34)。

2002 年問禮堂修復工程竣工,是年,問禮堂成為「國立交通大學義民客家 文化學院籌備處」。據羅烈師(2013)敘述,成立之契機乃因該年客委會主委 葉菊蘭女士正研擬以現行大學成立義民學院,新竹縣鄭永金縣長極力爭取成立 義民大學之意願。當時交通大學負責推動璞玉計畫的劉增豐與林健正教授正打 算前往拜會縣長,於是就在 6 月 7 日時,縣長召開臨時記者會,當場寫下「國 立交通大學義民客家文化學院籌備處」之紅字條,在新竹縣政府、議會、交通 大學的見證下,於問禮堂前掛牌成立(參見圖 35)。

圖 35 問禮堂掛牌成立「國立交通大學義民客家文化學院籌備處」

資料來源:羅烈師(2013)。

此次成立交通大學義民客家文化學院僅是辦理活化業務將為未來活化問 禮堂空間拉開序幕。經過相關單位的努力,交通大學國際客家研究中心終於在 2003 年 12 月 29 日正式成立,張俊彥率行政團隊及學院代表與葉菊蘭、范巽綠、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