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章、文獻回顧

本研究將 UBI 發展所遇到的困難上,簡單區分成兩種:蒐集資料的困難、

銷售的困難。蒐集資料上的困難可以解釋成保險公司為了從保戶身上獲得更詳 細的駕駛行為,讓保費能真正反映實質風險時,所面對的挑戰。這種挑戰可能 來自於技術上或環境上的限制,無法有效的將駕駛行為與風險高低連結,也有 可能來自於保戶自身的道德風險。而銷售的困難,主要根源是消費者對於UBI 保單能不能適應、使否有足夠的誘因促使其去購買,以及擔心個資遭保險公司 或第三方非法利用。這兩種困難是相互影響的,保險公司沒有足夠的數據,就 無法從資料中判讀駕駛行為與風險的相關性,使其保費折扣額度受到限制,就 不能設計出具有足夠誘因的UBI 保單;而消費者擔心自己的個資外洩,或是認 定自己屬於高風險族群,就不願意去購買UBI 保單,導致保險公司能獲取的資 料不足,無法有效的從駕駛行為中找到關鍵風險因子。

在駕駛行為與風險的研究文獻發展中,Edlin(2003)就指出可以利用個人里 程數來當作保險契約的保費定價標準,隨著里程數上升,被保險人所承受的風 險越高。然而,駕駛行為具有學習效果,隨著里程數上升,被保險人開車技術 會日趨熟練,就如Litman(2005)發現當個人的里程數高到某一程度之後,這些 高用路量、駕駛技術熟練的駕駛,其事故發生率反而比某些低用路量駕駛還 低,也就是說風險與里程數的正相關,並非只是單調遞增的關係。

由於里程數無法完全解釋被保險人的開車行為,為了更精準地辨識風險,

Greenberg(2009)認為相對於單純的依每公里計價或每分計價,建議採用有風險 調整的公里數計價,並且應該把地理位置和其他駕駛習慣之因素同時考量進 來。幾年後,由Paefgen(2013)研究中指出超速、急加速及急煞車的次數、駕駛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的地點及時間長短,都會影響交通事故發生率。Kremslehner 與 Muermann (2016)也經由實證指出超速次數、急加速與急減速屬於毛躁的駕駛行為,顯著 影響出險因素。Xianbiao Hu(2018)認為風險高低的判斷,不能單看保戶的駕駛 行為數據,還得考慮到大環境的影響,特別是交通狀況會干擾數據的真實性,

並提出相對車速的概念,同時考慮個體與當下環境。另外在行車地點的研究 上,Ana M. Pérez-Marín(2019)利用普瓦松迴歸模型分析 18 歲至 35 歲的年輕駕 駛的駕駛資料,發現都市區域佔行車範圍比例越大,出險機率也會上升,指出 在都市中開車的風險高於鄉村地區。

而我國也於 2017 年由汪琪玲等人(2017),實際在車輛上安裝車載裝置,透 過回傳的駕駛資料,發現急加速且經常急減速導致出險率上升的重要關鍵因 子。此外,駕駛時間、道路性質、路段附近的人口多寡也會影響事故發生,尤 其在高速公路的尖峰時段,或是人口稠密的地方的普通時段,行駛公里數越 多,交通風險也隨之增加。除此之外,我國保險公司和泰產險也於2019 年公開 表示,輪胎磨耗與煞車磨耗對交通事故風險有顯著的解釋能力,可以間接透過 定期的維修紀錄觀察,有機會在不增加成本、不侵犯隱私下獲得駕駛行為。

而在 UBI 銷售的困難上,有不少學者將研究聚焦於消費者對於 UBI 保單的 看法。例如Mayer(2012)透過問卷、詢問受訪者有哪些行車資訊不希望提供給保 險公司。根據結果,有67%的受訪者認為最敏感的資訊是車輛所在的位置,其 次則是行駛速度、用路時間,以及行駛距離,甚至有18%的受訪者對於 UBI 保 單持完全排斥的立場。然而Sebastian Derikx(2015)的研究結果卻有所不同,其 利用問卷與離散選擇實驗分析隱私、保費減免與投保UBI 意願的交互作用,發 現消費者認為駕駛行為比地理位置還重要,並且表示其實消費者在隱私上所受

人的駕駛行為越好,所產生的外溢效果越大,因此Dijksterhuis(2015)等人利用 駕駛模擬證明UBI 確實能改改善駕駛行為,讓駕駛人降低行車速度,可惜的 是,並無法證明保費減免高低與駕駛行為之間具有正相關,也因此他們推論或 許保戶比起「獲得原本沒有的」獎勵,更在意「失去已經有的」懲罰。為了進 一步了解到底是甚麼因素會讓消費者願意購買UBI 保單, Dimitrios I.

Tselentis(2018)表示願意購買 UBI 的消費者,通常具有里程數低、車速低、原保 費高以及使用智慧型手機頻率高之特色,而且年輕人和女性駕駛購買UBI 的意 願更高。這說明了消費者在購買UBI 保單前,會先檢視自身駕駛行為是否符合 或接近減免保費的條件,自身駕駛行為越優良的消費者,越傾向購買UBI 保 單,具有防止逆選擇的機制。而年輕人購買意願高,可能暗示該族群在傳統車 險上往往費率較高,因此更容易傾向使用UBI 保單。有別於問卷調查的方式,

Miremad Soleymanian(2019)將保險公司現有的保戶資料做比對,將保戶區分成 UBI 與非 UBI 兩種。在有大量資料的支持下,再次證明年輕人對 UBI 比較有興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載設備可能干擾或影響汽車正常使用之問題。不過國內也有不同的研究結果,

在鄒佩玲(2016) 的質化研究中,發現其實大部份的受訪者並沒有覺得隱私問題 是消費者不接受UBI 的主因,認為如何將產品定位,將 UBI 保單推銷給適合的 對象,並且善用行銷通路才是重點。為了進一步的了解國內消費者對於UBI 與 隱私權的看法,徐芷盈(2018) 針對年輕族群進行研究,詢問他們對於 UBI 保單的顧慮,結果發現年輕族群對於UBI 最大的顧慮反而是裝設車載裝置帶來 的附帶成本,其次才是隱私洩露及行踨曝光的問題。

就目前文獻的研究結果,可以得知其實技術上保險公司已經可以利用技術 來獲得許多關鍵風險因子,辨識保戶風險屬性,只是駕駛行為的優劣與保費減 免得高低必須仰賴大量的資料才可分析得知,然而銷售上卻受阻於消費者對於 個人隱私安全與裝置成本等顧慮,形成負面的無限循環。因此,本研究欲以探 討台灣UBI 車險的困境與發展契機為主題,找出符合國情的 UBI 保單設計與商 業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