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程序

第四節 研究過程與訪談步驟

本節針對研究過程與訪談步驟,分別說明如下:

一、研究過程

研究者先蒐集與閱讀新住民母親相關文獻,從中發現研究目的與問題,進而 擬定初步研究主題,接著與教授共同討論,確定研究主題。其次,研究者閱覽質 性研究的方法論之文獻,選定研究方法,並確定對象進行了解,接著設計訪談大 綱,進行前導性研究,再修改訪談大綱,進而做正式的訪談。最後,蒐集、整理 並分析資料,撰寫研究報告。

茲將研究的實施過程以圖 3-1 表示,如下:

48

圖 3-1 研究的實施過程

擬定初步研究主題

設計訪談大綱 確定研究對象

進行前導性研究

確定研究對象

正式訪談 決定質性研究方法 蒐集與閱讀相關文獻

與教授討論,確定研究主題

修改訪談大綱

資料蒐集與分析

撰寫研究報告

49

二、訪談步驟

訪談實施步驟如下:

首先,研究者以苗栗縣春秋國小(化名)為範圍,透過學校班級導師的協助,

尋找不同國籍新住民母親-在教養子女方面有較多自主空間,如經濟控制權、家 中發言權、決定權,符合研究目的,且有意願成為本研究的研究對象。

第二步,邀請其成為研究對象。先透過班級導師代為聯繫,經導師聯繫後,

有四位新住民母親願意接受參與本研究,再由研究者以電話聯繫表示感激,接著 親自拜訪說明研究的目的,並於訪談前一週提供訪談大綱(附錄一)給研究對象,

讓研究對象可以先行準備,同時說明研究的程序擬進行 2 - 3 次的訪談,每次 訪談時間約為 60 - 120 分鐘,為日後資料的分析,訪談過程將全程錄音;而 地點則尊重研究對象的選擇。

第三步,請研究對象填寫訪談同意書(附錄二)。訪談同意書上載明尊重研究 對象隨時中斷或退出訪談,或於訪談後對訪談內容加以修正或刪除之權利。

第四步,進行正式訪談。以半結構式訪談大綱進行訪談,訪談地點尊重研究 對象的選擇,以安靜、安全為考量,避免受到其他干擾。同時徵求研究對象同意 錄音,採全程錄音。由於新住民母親對中文的識字程度不深,因此研究者也會逐 一的向她們解釋說明訪談大綱的內容,且在解釋說明時避免過度引導她們的想 法。研究對象在敘說的同時,研究者也會使用紙筆記錄研究對象的表情與肢體語 言,如對研究對象的敘述有不清楚時,則進行澄清或進一步詢問,並在訪談後於 研究日誌上寫下個人的省思。

第五步,逐字稿的謄寫。在每次的訪談結束之後,儘早將訪談過程中的談話 內容及非口語訊息部分,詳實謄寫成逐字稿,逐字稿謄寫完畢後,再請研究對象 加以確認,如研究對象無法自行閱讀逐字稿,研究者會從旁以口語敘述文字內容 予研究對象。

50

第五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本節將更詳細說明研究過程中,資料蒐集與分析方式。

一、資料蒐集

以下分別以「選用訪談的方式」、「與新住民母親進行訪談」與「整理文本 資料」來說明資料蒐集的情形。

(一)選用訪談的方式

為深入了解研究對象獨特的生命經驗,希望研究對象可以輕鬆的分享其內心 想法,且亦可以從訪談中發現研究者無法直接觀察到的事件與看法,因此採用訪 談方法中的「半結構式訪談」做為主要資料蒐集的方式。

「半結構式訪談」又稱為半標準化訪談或引導式訪談,研究者在進行訪談之 前,先根據研究目的擬定訪談大綱,做為訪談的指引方針。不過,在整個訪談進 行過程,訪談者不必根據訪談大綱的順序來進行訪談。訪談者可以依實際情況,

對訪談問題做彈性的調整(潘淑滿,2003)。因此,在面對面進行訪談時,研究 者本著開放的胸襟,以開放式的方式來啟發研究對象的自由思考,並給予研究對 象充分的時間來表達其本身對問題的認知,及自己獨有的生命經驗與感受,期能 獲得研究對象真實的經驗。

(二)與新住民母親進行訪談

研究者透過半結構式的問題設計(見附錄一),利用問答方式進行訪談,以 作為資料蒐集的主要方式。

本研究於 103 年 12 月底申請論文計畫口試,順利通過後,即自 104 年 1 月至 104 年 2 月,共計兩個月的時間,對四位新住民母親進行 2 - 3 次,每 次 60 - 120 分鐘的半結構式深度訪談。從研究對象基本資料,包含國籍、年 齡、學歷、中文程度、子女數、先生的職業、年齡與教育程度,進而談到在原生 家庭成長的環境及歷程、小時候接受父母教養的情形、來臺的原因和過程、對子 女教養的情形、教養子女時遭遇的問題與因應方式。

51

雖然是以大綱作為訪談依據,但實際訪談時仍會以研究對象的回答做彈性的 調整。訪談地點由研究對象決定,主要以研究對象覺得自在、安全的環境為考量。

訪談大綱於訪談前一週交給研究對象參閱及準備。在訪談前一天,研究者致電予 研究對象,再次確認訪談時間。訪談時,在徵詢研究對象的同意下採全程錄音,

同時研究者會儘量將問題口語化,放慢說話速度,並於訪談結束後,將錄音內容 謄寫成逐字稿。

(三)整理文本資料

無論研究者使用何種方法去蒐集資料,最後都能夠將之轉化為書面敘述,並 盡量正確具體地呈現主體的經驗,當主體的經驗與行為用語言文字轉化為書面文 本時,文本本身豐富的深層描述變成了現象學分析的重要來源(高淑清,2008)。

因此,在訪談過程中,為了能更詳實的記錄研究對象談話內容,在取得研究對象 同意後,研究者採用錄音方式來記錄訪談內容。在每次的訪談結束之後,儘快將 訪談過程中的談話內容及非口語訊息部分,詳實謄寫成逐字稿。逐字稿謄寫完畢 後之後,再由研究者從旁將文字內容以口語敘述予研究對象,請研究對象協助確 認內容是否正確無誤。

二、資料分析

本研究依據高淑清(2008)的主題分析法步驟,分由「敘說文本的逐字抄謄」、

「文本的整體閱讀」、「發現事件與視框之脈絡」、「再次整體閱讀文本」、「分 析經驗結構與意義再建構」、「確認共同主題與反思」、「合作團隊的檢證與解 釋」來做為資料分析的主要模式。如圖 3-2 所示:

圖 3-2 主題分析螺旋。取自質性研究的 18 堂課-首航初探之旅(頁 166),

高淑清,2008,高雄市:麗文文化。

52

茲將資料分析程序說明如下:

(一)敘說文本的逐字抄謄

(一)敘說文本的逐字抄謄

由於逐字稿的抄謄乃在於訪談情境的原貌還原,必須是完整的文本描述,而 不錯過任何可能線索的蛛絲馬跡,所以研究者必須完整無缺的呈現出來,即使是 口頭禪、發語詞、語調、停留秒數、表情狀態等等,有聲無聲的任何資訊都謄寫 進逐字稿文本當中(高淑清,2008)。在訪談的進行中,研究對象對自身經驗的描 述,透過口語、非口語訊息的表達,經過研究者以錄音機蒐集後,即將訪談內容 做成逐字稿,訪談過程中的停頓、笑聲、沈默、或是特別大聲、小聲、快、慢等 非口語訊息,以括號詳細記錄,以便日後詮釋研究對象的主觀經驗。

(二)文本的整體閱讀(整體)

當所蒐集的資料以文本的方式呈現時,接著開始閱讀整個文本的內容,包括 所有受訪者的訪談內容,以及研究者所蒐集的任何書面文稿,研究者必須先懸置 原先對經驗的詮釋或先前具備的知識背景,完全的進入受訪者的生活世界中,讓 受訪者重要的經驗描述在文本中自在的呈現,並寫下個人對整個文本最初的理解 和初步省思(高淑清,2008)。在逐字稿完成之後,研究者開始閱讀訪談稿內容,

首先整體閱讀以進入研究對象的生活世界中,並將先前理解懸置,也就是說遠離 先前瞭解,以一顆澄清的心來經歷研究對象的生活經驗,完全進入其生活世界 中,並寫下個人的反思。

(三)發現事件與視框之脈絡(部分)

研究者仔細審視研究對象的描述,並發現受訪者所經歷事件的來龍去脈為 何,以及其脈絡視框的移轉與變化。所謂「脈絡視框」是指受訪者在不同的情境 脈絡下,其說話情境中所隱含的概念或意義。詮釋者應努力去發現與主題相關的

主題分析步驟:

1、敘說文本的逐字抄謄 5、分析經驗結構與意義再建構(部分) 2、文本的整體閱讀(整體) 6、確認共同主題與反思(整體) 3、發現事件與視框之脈絡(部分) 7、合作團隊的檢證與解釋 4、再次整體閱讀文本(整體)

53

54

(四)再次整體閱讀文本(整體)

依據「整體-部分-整體」的概念,從文本部分的單元視框中再一次回到整 體視域時,原先對於整體的理解,受到個別部分意義的影響,此時對總體意義的 理解可能因此而改變,當時的整體理解已經成為當下理解的先前理解。因此,對 於前一次的整理閱讀的先前理解,以「存而不論」地放入括號中,待研究者以更 清明的視框深入受訪者的經驗世界,透過對於整體文本的再閱讀及再檢視,將再 一次獲得對整體文本的理解(蘇容瑾,2004)。經過多次的編碼與閱讀之後,研究 者對研究對象的訪談資料,都有深層的瞭解,即將相同命名集合,並確定核心編 碼、二級編碼、三級編碼。

(五)分析經驗結構與意義再建構(部分)

研究者因再次閱讀文本而對整體產生理解(如圖 3-2 所示理解 2),已成為 新一波詮釋循環的「整體」。緊接著,再進入第二次「部分」的分析,此時的理 解又將成為下次理解的先前理解(如圖 3-2 所示先前理解 3)。研究者藉著群聚 相關的意義單元而產生共同主體,透過意義結構的塑形與生活經驗的重建,加深 另一層次的理解與主題分析的重要基礎。

(六)確認共同主題與反思(整體)

主題分析之終極目標是找到整體文本的共同主題、經驗的意義以及本質描 述。共同主題是需要研究者經過「循環」及「螺旋」式地進出部分—整體之間。

新的訊息將隨著重要字句、子題、次主題、組型或主題重新洗牌與組織,不斷的 詮釋與解釋出新的理解(如圖 3-2 所示理解 3)。其中,研究者對研究本文的「反

新的訊息將隨著重要字句、子題、次主題、組型或主題重新洗牌與組織,不斷的 詮釋與解釋出新的理解(如圖 3-2 所示理解 3)。其中,研究者對研究本文的「反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