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程序

第三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採用深度訪談的方式,針對東南亞新住民母親其原生國文化背景對其 教養觀念之影響,及子女之教養方式進行資料的蒐集。因此研究工具包含訪談大 綱、研究者本身、前導性研究及研究日誌,分述如下:

一、訪談大綱

在質性研究中,研究者是研究過程中最重要的研究工具。本研究的訪談大綱 乃依據研究的目的,修改自「新住民母親教養方式與低年級子女國語、數學學習 表現關係之研究」附錄四─訪談大綱(羅玉珠,2011,頁212)而擬定的訪談大綱,

並與教授討論後,再以一位受訪者進行前導性訪談,依據受訪者答題的情況作調 整,以期達到訪談的目的。本研究的訪談大綱內容分為以下幾個層面:(詳見附 錄一)

(一)新住民母親的成長歷程

包含原生家庭背景、家人和生活﹔來臺的原因和過程﹔夫家家庭背景、家人 和生活。

(二)小時候接受原生國教養的情形

包含對原生國傳統教養方式及文化特色的印象、原生家庭對子女教養的情形 (分為課業的學習、親子的互動、子女的交友、生活習慣的要求、獎懲的實施、

42

對子女的期望)。

(三)新住民母親對子女之教養方式及受原生家庭教養的影響

包含課業的學習、親子的互動、子女的交友、生活習慣的要求、獎懲的實施、

對子女的期望。

(四)新住民母親教養子女時之問題與因應方式

包含臺灣的家人對新住民母親教養子女的態度、新住民母親在教養子女時遭 遇的問題與因應方式。

二、研究者本身

研究者是整個研究過程中最基本且最重要的研究工具(高敬文,1999)。以 下就研究者背景、研究者角色敘述如下:

(一)研究者背景

研究者個人的學養為質性研究的重要研究工具,因此針對個人的背景來進行 探討,也是研究中十分重要的一環(歐淑宜,2009),以下介紹研究者背景。

研究者畢業於臺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大學時修過「教育研究法」、「教 育行政論文寫作」等。其中在「教育行政論文寫作」這門課,曾與大學同學四人 一組訪談過臺中市南屯區幾位地方上的耆老對傳統布袋戲的看法。研究者現為教 育學系教育行政與管理在職專班學生,修習過「教育研究法」,一個學期的課程 中,在老師引導下,我們評析了一些論文,並學習如何與研究對象建立關係、如 何觀察、如何訪談、探討何謂研究倫理等有關質性研究的具體方法和注意事項。

為了使自己更深入的了解質性研究,也利用時間仔細研讀「質性研究的 18 堂課」

一書,從中學到訪談的技巧以及文件分析、資料詮釋等,對於自身在質性研究的 了解有很大的幫助。

研究者的個人特質為學習認真、做事負責,任職於國小年資 15 年,曾擔任 文書組長,對於辦理公文收發、登記、編號、摘由、分發事宜及學校會議的記錄、

整理相當上手。

43

經過修習相關課程、閱讀質性研究書籍及職務的經驗,對於研究主題的訂 定、研究方法的確立、研究對象的選擇、訪談的實施、逐字稿的繕打與分析等,

奠定了質性研究的初步基礎。

(二)研究者角色

在質性研究中,黃瑞琴(1991)認為研究者本身就是蒐集資料的主要工具。

而質性資料的信度與效度,相當程度取決於研究者的方法論、技巧、敏感度與誠 實與否。茲將研究者的角色分兩類來說明:

1、研究歷程的反思者

在研究歷程中,研究者怎樣避免因為個人的主觀態度、價值判斷影響到研究 過程和結果是很重要的。所以研究者在研究對象敘說的同時,研究者會使用錄音 機及紙筆記錄研究對象的表情與肢體語言,如對研究對象的敘述有不清楚時,則 進行澄清或進一步詢問,在訪談後於研究日誌上寫下個人的省思;並在每次的訪 談結束後,儘早將訪談過程中的談話內容及非口語訊息部分,詳實謄寫成逐字 稿,逐字稿謄寫完畢後,再請研究對象加以確認,如研究對象無法自行閱讀逐字 稿,研究者會從旁以口語敘述文字內容予研究對象。另外,研究者亦會與教授及 同學討論,以避免因為個人的主觀態度、價值判斷影響到研究過程和結果。

2、研究歷程的學習者

黃瑞琴(1991)認為為了理解人們解釋所經驗世界的過程,研究者以自己為 資料蒐集的工具,進入現場在自然的情境下直接接觸研究對象的經驗世界,但研 究者須對現場的人保證與強調-研究不會傷害他們或他們的利益。研究者需要與 現場的人們學習溝通意念和情感,建立合諧的關係,避免給予研究對象威脅感。

由於訪談題目可能涉及較為敏感的層面,特別是新住民母親在成長過程中可 能有著許多心酸的過往,研究者為了可以傾聽她們更多的心聲,一開始必須與她 們建立相互信賴的關係,於是研究者自 103 年 6 月開始,參與了大明社大每週 五晚上 7:00 - 9:00 所辦理的「苗栗縣鎮外籍配偶識字班」,藉由兩個 小時的課程,接觸到來自各國的新住民媽媽們(含四位研究對象),常會利用下課

44

時間與新住民母親閒聊。由於研究者和新住民母親們年齡相近,因此建立了良好 的人際關係。有了與新住民母親的相處經驗,讓研究者在未來進行訪談或文本的 詮釋時將會有很大的幫助。

三、前導性研究

在本研究中,研究者為建構「不同國籍新住民母親對子女教養方式之研究」,

形成初步研究工具-訪談大綱,在進行正式訪談之前,先進行一次「前導性研 究」。

研究者在 103 年 7 月時,先徵得一位在「苗栗縣鎮外籍配偶識字班」

上課的新住民母親同意,接著請研究對象簽署訪談同意書。當研究對象同意接受 訪談之後,於訪談一週前提供訪談大綱給研究對象,讓研究對象可以先行準備,

並告知訪談時間約為 100 分鐘,為日後資料的分析,訪談過程採全程錄音。

依約定的時間在研究對象家中進行了約 70 分鐘的訪談。研究對象原國籍為 越南,嫁來臺灣十六年,育有一子一女,老大已上國中,老二在國小就讀。研究 對象平時(週一至週五)在工廠上班,為了多賺點外快貼補家用,假日時會到住家 附近的餐館做打掃清潔的工作。星期五晚上再抽空到「外籍配偶識字班」學習中 文。

研究者在訪談過程中,先徵求研究對象的同意採全程錄音的方式,使用紙筆 記錄研究對象的表情與肢體語言。研究者多以引導的方式讓研究對象談其原生家 庭背景、教養子女的經驗及曾遇到的困難。

研究者對於此次訪談做了一番檢討:在訪談過程中,研究對象個性非常害羞 靦腆,直說她好緊張,因為這是她第一次接受訪談,所以很多問題她都只是簡短 的回答,比原先預估的時間提早了半小時便結束訪談。研究者不斷思考日後如何 解決這類情況,想出了以下幾種方法:若是在進行訪談時,可以在對方講話時多 增加彼此的互動,眼睛注視著研究對象,認真聽講,讓研究對象有被尊重的感覺。

另外,在訪談的時候,偶爾放鬆,適時分享自己的經驗,並在適當的時機點點頭,

複述研究對象說的話,表示自己也認同研究對象的看法,藉以鼓勵其多說一點!

45

經過這次的訪談,對日後進行正式的訪談有很大的啟示,包括訪談技巧的改 進、訪談時所持的態度以及訪談題目的修正等,茲說明如下:

(一)訪談的技巧

1、多聽少說:研究對象在陳述其經驗時,研究者若能聚精會神的傾聽,

並時時以「嗯」口頭短語,以及眼神、微笑或點頭等肢體動作回應其談話內容,

此時研究對象會感覺自己的敘說受到研究者的重視,使訪談過程更順利。

2、不明白就問:遇到不確定的答案時,研究者協助研究對象回溯並說出 曾發生的事件或經驗感受,可以幫助釐清事件發生的來龍去脈。

3、避免插嘴:當研究對象在陳述時,應避免插嘴,直到確定研究對象已 陳述完畢,才進行下一個話題。

4、適時適度的分享經驗:適時分享自己的經驗可以顯現出研究者對研究 對象的信任,也可以表現出研究者的同理心,但要適度的表露,不能本末倒置。

5、避免使用「為什麼」的字眼:使用「為什麼」的口吻會讓研究對象有 被質疑的感覺,內心就會築起一道牆,思索是不是說錯什麼話。可以用「如何」

的方式來代替「為什麼」的問話方式。

(二)訪談時所持的態度

1、自然、真誠:訪談時尊重研究對象的心情,態度採取自然、真誠的態 度,營造溫馨不具威脅性的對話氣氛,逐步引進話題。

2、探索非窺探:訪談主要目的在探索研究對象的生活世界,協助其自願 說出經驗中的具體事件,而不是在窺談其個人隱私,否則容易讓研究對象防衛或 退縮,因此在訪談過程中,透過題目瞭解其真實生活世界中教養子女的態度,而 不涉及研究主題之外的個人隱私。

3、敏感度:訪談時,細心觀察研究對象的臉部表情與肢體動作所透露出

46

來的訊息,如:研究對象是否欲言又止﹖是否顧左右而言他﹖是否有讓研究對象 分心的人事物等﹖

(三)訪談題目的修正

在訪談之後,研究者將訪談錄音內容轉成逐字稿後發現:訪談題目中,「以 您的經驗,您覺得哪些因素影響原生國這些傳統教養方式?」此題目的範圍太 廣,且研究對象對於影響原生國傳統教養方式的因素並不是很了解,所以回答較 簡短。另外一題-「您希望子女對您原生國有怎樣的了解?」題目未能聚焦在某 個層面上,導致研究對象不知該如何回答。研究者和指導教授討論後,因考量上 述兩個題目對本研究資料內容提供的幫助不大,且題目與新住民母親的教養方式 關聯性較低,因此在訪談題目方面,刪除了上述兩個題目。

除此之外,亦針對一些原本封閉性回答的題目,改成開放性回答,整理如表

除此之外,亦針對一些原本封閉性回答的題目,改成開放性回答,整理如表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