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不同國籍新住民母親對子女教養方式之比較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不同國籍新住民母親對子女教養方式之比較研究"

Copied!
20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

教育行政與管理碩士在職專班論文

指導教授:楊銀興 博士

不同國籍新住民母親對子女

教養方式之比較研究

研究生:陳月英 撰

中華民國 104 年 6 月

(2)
(3)

謝辭

回首從進入研究所就讀到完成論文,面對白天上班,晚上上課,下班後要整 理家務,假日時還得忙先生的事業,加上寫論文,幾乎沒有喘息的機會,身體差 點不堪負荷,這一路走來,過程倍感艱辛,但也體驗了自我實現的喜悅。這段日 子以來,感謝許多給予我支持和鼓勵的人。 首先感謝恩師楊銀興老師的提攜指導,也感謝口試委員呂錘卿老師、洪智倫 老師,因有您們的悉心審閱,提供許多寶貴的意見與見解,使得論文更臻完備, 在此致上十分誠摯的謝意,謝謝您們。 在此學習歷程中,亦特別感謝導師黃隆民老師的指導,令我增廣見聞,開啟 了學習之窗。 這一路上,幾次在我遇到瓶頸而萌生退意時,研究所的同窗好友給予我安 慰,鼓勵我繼續堅持下去,此外,服務學校的校長、家長與同事們亦常為我加油 打氣,謝謝您們陪伴我走完研究所這兩年,如果沒有您們,我不可能走完這艱辛 的一程。 由衷感謝參與研究的四位新住民母親,讓我對多元文化的觀點有深入的了 解,更讓論文可以順利如期完成。 最後,特別要感謝父母和公婆的體諒,使我能無後顧之憂完成學業。姐姐及 妹妹的精神喊話,讓我充滿信心。外子及兩個寶貝對我的支持,更是我動力的來 源。 這一路上要感謝的人很多,在此獻上我最深摯的祝福,祝福大家平安順心。 月英 2015 年 6 月

(4)

I

不同國籍新住民母親對子女教養方式之比較研究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國籍新住民母親對子女教養方式之情形,採質性研究取 向,合目的性抽樣方式,選取苗栗縣春秋國小四位不同國籍(印尼、越南、緬甸、 泰國)新住民母親,研究工具包括訪談大綱、研究者本身、前導性研究及研究日誌, 以半結構性訪談,做為資料蒐集的方式,並依據主題分析法步驟做為資料分析的 主要模式。研究結論如下: 一、新住民母親的成長歷程 四位新住民母親小時生活困苦,父母皆為勞動階級。泰國籍新住民母親家庭 功能不健全,而其他三位則在健全家庭環境下長大。她們皆透過仲介來到臺灣。 二、新住民母親小時候接受原生國教養的情形 (一)對原生國傳統教養方式及文化特色的印象 印尼教導子女有規矩、有禮貌、尊敬長輩;越南教導子女孝順、認真讀書; 緬甸要求子女聽話、不要做壞事;泰國教導子女孝順、聽話。 (二)原生家庭對子女教養的情形 四位新住民母親的父母均未曾參與子女學校活動或與老師溝通、不善於對子 女表達情感、要求子女幫忙做家事、不會獎勵子女,且皆以打或罵的方式來管教。 印尼籍新住民母親的父母重視子女的課業,會請家教並簽閱聯絡簿,鼓勵子 女表達看法,關心子女交友,也會安排休閒生活;越南籍新住民母親的父母會鼓 勵子女表達看法,關心子女交友;緬甸籍新住民母親的父母會指導課業,關心子 女交友;泰國籍新住民母親的母親會鼓勵子女表達看法。 三、新住民母親對子女之教養方式及受其原生家庭教養的影響 (一)四位新住民母親對子女之教養方式均屬於開明權威型。 (二)新住民母親在課業學習、鼓勵子女表達意見、子女交友、生活習慣要求、

(5)

II 懲罰實施、對子女期望方面受原生家庭影響。在其他方面,則未受原生家庭影響。 四、新住民母親教養子女之問題與因應方式 四位新住民母親教養子女均面臨課業協助困難,印尼和緬甸籍另有不聽話、 頂嘴的情況與家人管教態度不一致。因應方式多採取請求別人協助及充實學識。 五、不同國籍新住民母親教養子女觀念及方式的比較 (一)越南、緬甸和泰國籍母親要求子女繼續升學,印尼籍則不會。 (二)印尼、越南和泰國籍母親會指導課業,緬甸籍因受限中文能力故未指導。 (三)印尼和越南籍母親踴躍參與親職活動,緬甸、泰國籍因工作未能每次參與。 (四)印尼、緬甸、泰國籍新住民母親會安排假日生活,越南籍則無。 (五)印尼和泰國籍新住民母親會勇於表達對子女的愛,而越南籍和緬甸籍新 住民母親一開始不太習慣,但已漸漸學會對子女表達愛。 (六)越南、緬甸和泰國籍新住民母親擔心子女的交友,而印尼籍不會。 最後根據結論提出建議,做為政府機關、新住民家庭、學校教師及新住民母 親之參考。 關鍵詞:不同國籍、新住民母親、教養方式

(6)

III

A comparison of parenting styles among newly immigrated

mothers of different nationalities

Adviser:Yang,Ying-Hsing

Graduate student:Chen,Yueh-Ying

Abstract

This qualitative study investigated the parenting styles of newly immigrated mothers of different nationalities. Employing a purposive sampling method, the researcher conducted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with four newly immigrated mothers (from Indonesia, Vietnam, Myanmar, and Thailand) whose children were students at Chunqiu Elementary School, Miaoli County. Research instruments included an interview outline, a pilot study, and research journals. The data were analyzed using thematic analysis paradigm. Conclusions were drawn as follows:

I. Family backgrounds of the newly immigrated mothers

The four newly immigrated mothers were raised in poor working class families. The mother from Thailand was raised in a dysfunctional family, whereas the other three were reared in nondysfunctional families. They all immigrated to Taiwan through marriage agencies.

II. Upbringing of newly immigrated mothers in their country of birth

1. Impression of traditional education and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in their country of birth. In Indonesia, children were taught to be self-disciplined, polite, and respectful

to elders. In Vietnam, children were taught to be filial and to study diligently at school. Children in Myanmar were taught to be obedient (to parents) and to refrain from engaging in misconducts. In Thailand, filial piety and obedience were upheld as virtues among children.

2. Influences of original families on their upbringing. None of the parents of these

four mothers were actively involved in the school activities of the mothers when they were little or communicated with teachers. None of the parents were adept at expressing emotions before children, whereas all parents demanded their children to help with house chores. Rather than incentivizing the children by rewarding, they frequently resorted to corporal punishment or verbal scolding.

The parents of the Indonesian mother paid much attention to her schoolwork, hiring private tutors, signing the teacher–parent contact book daily, encouraging expression of ideas, caring about her circle of friends, and arranging leisure activities. The parents of the Vietnamese mother encouraged expression of opinions and showed concern about her circle of friends. The parents of the Burmese mother guided her in her

(7)

IV

schoolwork and cared about her circle of friends. The parents of the Thai mother encouraged expression of ideas.

III. Parenting styles of the newly immigrated mothers and patterns of child rearing rooted in original families

1. All four mothers exercise a liberal authoritative parenting style.

2. The four mothers are strongly influenced by their original families in many aspects, such as schooling, attitude toward children’s expression of ideas, circle of friends, lifestyle, rewards and punishments, and expectations on children. Conversely, the original families exert little influence on child rearing in aspects other that those aforementioned.

IV. Challenges of parenthood faced by the mothers and their coping strategies

All four mothers have difficulties assisting with their children’s schoolwork. The Indonesian and Burmese mothers contend with disobedience and rebellious behaviors, as well as inconsistent attitudes among family members toward parenting style. Their strategies include seeking assistance from third parties and enhancing their own knowledge.

V. Comparison of maternal parenting styles among the mothers of different nationalities

1. The Vietnamese, Burmese, and Thai mothers require their children to continue to higher education, whereas the Indonesian mother does not.

2. The Indonesian, Vietnamese, and Thai mothers help with their children’s homework, whereas the Burmese mother does not because of her limited Chinese language skills. 3. The Indonesian and Vietnamese mothers actively participate school-organized family events, and the Burmese and Thai mothers could not participate in every such activities because of work.

4. Except for the Vietnamese mother, mothers of other nationalities organize family excursions on holidays.

5. The Indonesian and Thai mothers do not hesitate to express their love for children, whereas the Vietnamese and Burmese mothers at first were not accustomed to such a practice but eventually learned to express their love for their children.

6. Except for the Indonesian mother, the Vietnamese, Burmese, and Thai mothers are concerned about their children’s circle of friends.

According to these results, we conclude with recommendations that can be referenced by government agencies, newly immigrated families, school teachers, and newly immigrated mothers.

(8)

V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待答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教養的內涵及相關理論……… 7

第二節 東南亞文化概要及子女教養方式………18

第三節 新住民母親教養方式之相關研究………28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程序………37

第一節 採用質性研究方法的理由………37

第二節 研究對象………37

第三節 研究工具………41

第四節 研究過程與訪談步驟………47

第五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50

第六節 研究信度與效度………55

第七節 研究倫理………56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57

第一節 新住民母親的成長歷程………57

第二節 小時候接受原生國教養的情形………74

第三節 不同國籍新住民母親子女教養方式及其受原生家庭教養

影響之比較……… 108

第四節 新住民母親教養子女時之問題與因應方式…………152

(9)

VI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65

第一節 結論……… 165

第二節 建議……… 177

參考文獻………181

中文部分………181

英文部分………191

附錄………192

附錄一 訪談大綱……… 192

附錄二 訪談同意書……… 196

(10)

VII

表 次

表 2-1 Maccoby

Martin

不同教養類型中父母的行為表現類型 12

表 2-2 新住民母親教養方式之相關研究………31

表 3-1 研究對象―新住民母親基本資料………38

表 3-2 訪談題目的修正………46

表 3-3 原始資料編碼………53

(11)

VIII

圖 次

圖 3-1 研究的實施過程………48

圖 3-2 主題分析螺旋………51

(12)

1

第一章 緒論

本章旨在敘述研究的動機與目的,並針對本研究之重要名詞及研究範圍加以 解釋界定。本章共分四節,第一節為研究動機與目的、第二節為待答問題、第三 節為名詞釋義、第四節為研究範圍。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研究動機

近年來我國政府經貿發展採取「南向政策」,此政策不但加強與東南亞各國 的經貿關係外,也間接強化國人與東南亞地區的聯繫,促成東南亞籍的女性來臺 人數急遽增加,使跨國婚姻成為臺灣社會的另一種婚姻型態(王宏仁,2001)。 1990至2005年間,東南亞女性藉由婚姻大量移入臺灣,形成臺灣一種家庭新 型態—新移民家庭(趙善如,2010)。依據內政部的資料顯示,目前在臺的外籍及 大陸配偶含港澳人數大約有49萬7千人,其中,來自東南亞國家約有13萬9千人, 以越南為最多,其次是印尼(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2014)。 近年來,新住民子女學齡人口逐漸增加。根據教育部的統計,102學年度新 住民子女就讀國中、國小人數逾20萬9千人,相較101學年度,成長3%。目前國小 一年級新生平均約每10位就有一人為新住民子女(教育部統計處,2014)。 研究者服務的學校,新住民子女逐年增加,2013年9月時,全校在籍學生數 共359人,其中新住民子女占有74人,比例高達20.61%。學校在102學年度(2013 年8月1日)加入成為「新住民火炬計畫」重點學校。在新住民重點學校執行工作 要項內容中,有一項「辦理新住民家庭關懷訪視」,研究者透過實際到班上六位 新住民學童家中訪視後,發現不同國籍新住民母親其教養子女觀念、方式各異其 趣,引起了研究的興趣。 臺灣在跨國婚姻逐漸增加的趨勢下,可以預見未來新住民女性及其子女對臺 灣社會、經濟、文化、教育的影響,將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新住民子女的成長,將

(13)

2 愈來愈明顯(張芳全等,2007)。 在新住民子女人數與日俱增的情況之下,教養的方式是很重要的一環。新住 民女性來自不同的文化,其價值觀、生活方式、使用語言或風俗習慣都異於本地, 生活適應較困難,常導致不少問題,其中遭受歧視、無法為社會認同,或者是遭 受家庭暴力和偏高的離婚率,時有所聞,不僅造成家庭問題,而且也會衍生為社 會問題(吳清山,2004)。令人擔心的是,這些新住民母親大多來自於開發中國 家,再加上語言、文化上的差異,在教養方面於無形中會影響子女的觀念與學習, 因此探討新住民母親的成長歷程,成為本論文的研究動機之一,而探討其小時候 接受原生國教養的情形,為研究動機之二。 根據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全球資訊網 2014 年的統計數據顯示,從1987 年1月至2014年11月底,原國籍為東南亞國家的新住民女性約13萬5千人。因為文 化、語言上與我國有些差異,這些來自東南亞國家的新住民母親,其教養子女的 方式成為研究的重點。由於越南曾為中國的藩屬國,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丁蓁 蓁,2008)。今日的越南文化,仍然相當強調並重視子女必須遵守禮節與家庭規 範(柯瓊芳、張翰璧,2007)。越南人重視子女的教育,受中國科舉文化的影響, 越南也同樣複製了科舉制的人才選拔制度,造成越南社會重視知識份子的養成和 視為快速提升社會地位的捷徑。另外一方面,重視長幼有序的倫理觀,以家族為 中心的社交範圍,都是越南的家庭倫理中極重要的一環(丁蓁蓁,2008)。在泰國, 一種傳統問候方式是合十禮,即雙手合十於胸前,頭微微低下,互致問候。孩子 們每天上學前向他們的父母鞠躬;晚輩們見到長輩也行這種禮。泰國人從小就被 告知應該保持冷靜的頭腦,尤其在憤怒和沮喪的時候,應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如果有孩子在公開場合發怒,那將被認為是沒有教養,他的父母會對其加以指責 (陳小茹,無日期)。另外,泰國小學生從小就被灌輸積德的觀念,認為積德愈多, 往生後就可以到西方極樂世界(陳燕飛,2010)。在印尼,非常重視道德與規矩, 從幼稚園到大學階段皆開設了道德課程,並且規定學生必須通過道德測驗。印尼 很重視孩子的道德以及對長輩應有的禮儀(印尼風情,2013)。緬甸家庭中,在撫 養和教育子女方面,做母親的可謂竭盡心力。從懷孕之日起,她們就十分重視自 身的道德修養,孩子生下來後,無論是男是女,給予同樣的悉心養護。母親對於

(14)

3 子女的教育是嚴格的,從小要求孩子聽從父母師長的教誨,孩子做了錯事絕不袒 護(王介南、王全珍,2005)。不同的文化背景可能會對教養方式產生影響,因此, 本研究就前述四個國家嫁到臺灣的新住民女性為對象,了解其教養方式有何不 同。故了解並比較不同國籍新住民母親對子女之教養方式及其受原生家庭教養的 影響成為本論文的研究動機之三。 王光宗(2004)的研究指出,臺南縣東南亞新住民母親雖然想全心全意照顧子 女,卻常感到心有餘而力不足。高淑清(2005)指出東南亞新住民女性來臺,初期 常感孤立無援,在面對婆家寄望其生兒育女的壓力下,她們負起教養子女的困境 值得關切。究竟不同國籍新住民母親其來臺後的生活情形及其教養子女時遭遇之 問題與因應方式為何?此為研究動機之四。 綜觀文獻,發現過去研究新住民母親教養子女方式的篇幅不少,但關於教養 方式之比較多限於本國籍母親與新住民母親。綜合上述,研究者欲以質性研究方 法探討不同國籍新住民母親之教養方式,採訪談法來蒐集文本資料。本研究採合 目的性抽樣(purposive sampling)的方式,以苗栗縣春秋國小(化名)為研究範 圍,透過學校班級導師(已帶該班級有一年多的經驗,對學生家庭有所了解)的協 助,徵詢不同國籍新住民母親的意願,有四位新住民母親願意參與本研究,故本 研究以東南亞籍四位(印尼、越南、緬甸、泰國)新住民母親為代表,訪談其原生 國文化背景對其教養觀念之影響,並對訪談錄音進行逐字稿的謄寫與編碼,再將 訪談資料分類與處理,最後針對研究結果提出結論與建議。

二、研究目的

基於以上研究動機,本研究主要研究目的有下列五項: (一)了解不同國籍新住民母親的成長歷程。 (二)了解不同國籍新住民母親小時候接受原生國教養的情形。 (三)了解並比較不同國籍新住民母親子女教養方式及其受原生家庭教養影響。 (四)探討不同國籍新住民母親教養子女之問題與因應方式。

(15)

4

第二節 待答問題

根據上述之研究目的,提出以下待答問題: 一、不同國籍新住民母親的成長歷程為何? 二、不同國籍新住民母親小時候接受原生國教養的情形為何? 三、不同國籍新住民母親對子女教養方式之差異及其受原生家庭教養影響為何? 四、不同國籍新住民母親教養子女之問題與因應方式為何?

第三節 名詞釋義

為使本研究能順利分析與討論,本節針對本研究中的名詞或概念,加以界 定,茲分別敘述如下:

一、不同國籍

所謂不同國籍,意指原生國家不同。而在本研究係指原越南籍、原泰國籍、 原印尼籍、原緬甸籍。

二、新住民母親

所謂新住民母親,係指非我國籍的女子經由婚姻關係嫁到臺灣之後,生養 子女。本研究係指經由法定程序的跨國婚姻關係,與臺灣男子辦理結婚登記後移 民進入臺灣生活,組成家庭並育有子女之東南亞的女性。

三、教養方式

教養方式包含了態度與行為兩個層面。教養態度是指父母在教導子女時所持 有的認知與情感;教養行為是指父母在教導子女所實際表現的行動與作法。本研 究將教養方式定義為:新住民母親在教導子女時,所持有的信念、價值觀、情感 及實際表現的行動與作法,包括課業的學習、親子的互動、子女的交友、生活習 慣的要求、獎懲的實施、教養的價值觀、對子女的期望等層面。

(16)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

本節針對研究地區、研究對象與研究內容加以描述。

一、研究地區

本研究以苗栗縣春秋國小(化名)為範圍。

二、研究對象

本研究對象為苗栗縣春秋國小(化名)四位東南亞籍(印尼、越南、緬甸、泰 國)新住民母親─在教養子女方面有較多自主空間,如經濟控制權、家中發言權、 決定權。

三、研究內容

本研究以質性研究方法,採訪談法來蒐集文本資料。本研究採合目的性抽樣 (purposive sampling)的方式,選取苗栗縣春秋國小(化名)四位東南亞籍新住民 母親為代表,訪談其原生國文化背景對其教養觀念之影響,透過新住民母親的分 享,獲得其教養經驗之訪談資料,並對訪談錄音進行逐字稿的謄寫與編碼,再將 訪談資料分類與處理,最後針對研究結果提出結論與建議。

(17)
(18)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依據研究目的,本章分為三節,第一節為教養方式內涵及相關理論;第二節 為東南亞文化概要及子女教養方式﹔第三節為新住民母親之相關研究。茲依各節 敘述如下:

第一節 教養方式內涵及相關理論

本節主旨是針對與教養相關之文獻進行探討,將依序說明教養的內涵,並提 出與教養相關的社會學習論、行為論、依附理論與生態系統理論來探討。

一、教養方式的內涵

(一)教養方式的定義

關於父母教養方式,不僅分類方式複雜,名稱也不盡相同,有稱為管教方式 或管教態度,也有教養行為、教養方式或教養態度。 Maccoby 和 Martin(1983)認為教養方式是由教養態度與教養行為實施連結 而成,促使子女達到父母理想的期望。 楊國樞(1986)指出,教養方式同時包含態度層次與行為層次,前者是教養態 度,後者是教養行為。教養態度是指父母在訓練或教導子女方面所持有的有關認 知(或知識、信念)、情感(或情緒)及行為意圖(或傾向);教養行為是指父母在訓 練或教導子女方面所實際表現的行動與做法。 王鍾和(1993)指出,父母教養方式係指父母所採用的管教子女生活作息及行 為表現的策略。 陳冠中(2000)認為父母教養方式為父母依其情感、價值觀、信念及興趣, 於管教子女時所顯現的態度與行為組型。 郭芳君(2003)認為教養方式包含情感性關係(態度層次)和權威性關係(行 為層次)。情感性關係之下,分為接納、拒絕、溺愛、忽視、敏感、不敏感、焦 慮情緒的涉入、情緒冷靜的分離;權威性關係之下,分為專制權威、民主、過度

(19)

8 放任、矛盾、紛歧等。 任以容(2004)認為父母教養方式為父母在教養子女的過程中所持有的態度 與信念,及其所表現對待子女的方式。 莊雪芳(2004)認為教養方式為父母教養子女時所表現的態度、情感、信念 和在行為上所顯示的基本特徵,以教導或改變子女行為的歷程。 葉芊芊(2006)認為教養方式意指父親和母親自己所認知到對子女教導時, 所表現的態度和作法。 鄭雅婷(2007)認為教養方式是指主要照顧者在教導或約束孩子時,所表現 出來的行為和態度或使用之策略。 上述的定義雖有些不同,但均包含了內在(態度、情感、信念、價值)和外 在(行為、反應、作法)的特徵。綜合言之,「教養方式」有內在與外在兩種層 面。內在層面為「態度」層面,包含對子女的情感、期望等﹔外在層面則為「行 為」層面,包含對子女的教養行為、獎懲等。本研究參考學者楊國樞的定義,將 教養方式定義為:「新住民母親在教導子女時,所持有的信念、價值觀、情感及 所實際表現的行動與作法,包括課業的學習、親子的互動、子女的交友、生活習 慣的要求、獎懲的實施、教養的價值觀、對子女的期望等層面。

(二)教養方式的重要性

林清江(1981)指出父母親的教養方式,影響孩子的人格特徵。父母是孩子 心目中的重要他人,也是孩子認同學習的對象,因此父母對子女的教養方式與孩 子的發展息息相關(簡茂發,1978)。在成年前,學校是個人接受新知與學習成 長的場所,但家庭教養對個人人格的形塑卻有舉足輕重的影響。更嚴重的說,父 母對子女的教養方式幾乎可以左右一個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方向(柯瓊芳、張翰 璧,2007)。 蔡典謨(1996)的研究也指出不同的家庭背景,無論父母教育程度、職業地 位如何,都有孕育高成就孩子的可能,事實上教養方式才是更直接的影響因素。 蔣姿儀、林季宜(2009)指出從發展理論來看,個體發展受家庭的影響最深。

(20)

9 綜合上述研究可知,在家庭中,父母親是子女從小到大,生命成長過程中最 重要的影響者,父母對子女的教養方式會影響孩子的認知、行為、習慣與對人、 事、物的知覺態度,因此為人父母者在教養子女時不可不慎!

(三)教養方式的類型

關於父母教養方式的類型,學者們因為觀點的不同,而出現不同的分類方 式。顏綵思與魏麗敏(2005)綜合國內外學者相關方面的研究,區分單方面向度、 雙方面向度以及多方面向度。以下分別說明這三種取向的父母教養方式。 1、單向度的教養類型 「單向度」是指將教養劃分為彼此獨立的方式,是一種簡單、明確的分類方 式。有關教養方式單向度的概念,Elder(1962)最早以「父母支配性」將父母教養 方式分為七個類型:獨斷、權威、民主、公平、寬容、放任、忽視。Hurlock(1972) 將父母教養方式分為過度保護、過度放任、拒絕、接納、支配、屈從、偏寵及期 望八種類型。 賴保禎(1972)分為拒絕、嚴格、溺愛、期待、矛盾、紛歧。 就單一向度的父母教養方式中,由上述可以看出其是以一種較極端的區分方 式。父母教養方式若為專制的,就不會是民主的,每種方式都分得很清楚,並非 是一種漸進的方式。而在現實生活中,父母教養方式應有不同的層面,某一層面 教養方式對孩子的影響,都可能與其他層面之教養方式產生交互作用。因此,有 些學者認為單層面的分類過於簡略,且有些父母教養方式包含有交集、重疊之處 無法完全歸類。 綜合上述,在實際生活中,父母親的教養方式很少僅是單一類型的,父母親 在教養子女時,會就其認知、價值觀運用各種不同的教養方式及策略,或是軟硬 兼施,或是在默契上分工合作;父母親或許同時既溺愛孩子而又獨裁,或許既嚴 格而又極為保護等。因此,以單一向度所作的分類,似乎有其偏頗之處。 2、雙向度的教養類型 有些學者並不贊同以單一向度來區分父母教養方式類型,,因為他們認為在

(21)

10 現實的情境中,父母教養的行為應有不同的層面,如果就單一向度作為區分父母 教養的類型,有點見樹不見林的感覺,而且過於籠統(王鍾和,1993)。因此有些 研究者提出雙層面向度的教養方式,並認為此種分類方式會比較周延。所謂雙層 面向度意指:父母與子女雙向溝通,促進情感交流,有要求,有回饋。茲就雙向 度的分類方式敘述如下: Williams (1958)將父母教養方式分為「權威」和「關懷」兩個獨立向度, 然後再以高低程度組合而成「高權威-高關懷」、「高權威-低關懷」、「低權 威-高關懷」和「低權威-低關懷」等四種教養方式。 Bronfenbrenner(1961)也提出「控制」與「支持」兩個向度,並分成「高控 制高支持」、「高控制低支持」、「低控制高支持」與「低控制低支持」四個類 型。 Becker(1964)的看法在「溫暖與敵視」和「限制與溺愛」兩向度下,分為四 種類型:溫暖限制、溫暖溺愛、敵視限制、敵視溺愛。 Maccoby 等人(1983)以「要求」和「反應」兩層面,並劃分高、低兩個層 次,把父母教養方式區分為「開明權威型」、「專制權威型」、「寬鬆放任型」、 「忽視冷漠型」四種。 王鍾和(1993)以 Maccoby 等人之雙層面教養方式為基礎,把父母教養方 式劃分為四種類型,此四種類型之特質分述如下: (1)開明權威類型:期望子女有成熟的行為表現,並對子女建立清楚 的行為規範準則,除此之外堅定的要求子女依規範或準則行事,必要時施以命令 或處罰,並鼓勵子女表現自己的個別性及獨立性。 (2)專制權威類型:對子女的要求遠多於子女對母親的要求,嚴格限 制子女提出或表達自己的需要,並且盡量少提出或最好壓抑不說出自己的要求。 (3)寬鬆放任類型:以接納容忍的態度面對子女表現出攻擊或發脾氣 等衝動行為,且很少用懲罰或控制來強調自己的權威,對子女給予多量的情感支 持,但卻缺乏指導與要求。

(22)

11

(4)忽視冷漠類型:十分忙碌於自己的工作或活動,少有額外的時間 陪伴或注意子女,只要不必花費長時間或精力與孩子相處或互動,任何事要求母 親去做,其都十分願意,並且盡可能的與子女維持距離。

(23)

12 表2-1 Maccoby 與 Martin 不同教養類型中父母的行為表現類型 開明權威型 專制權威型 可能自己做決定。 5.父母對子女很少表現情感的支 持及堅持的要求或控制。 5.很少要求子女的日常作息(如: 睡覺、吃飯、看電視的時間等)。 6.父母對子女給予多量的情感支持, 但卻缺乏指導與要求。 1.父母期望子女有成熟的行為表 1.父母對子女的要求遠多於子女 現,並對子女建立清楚的行為 對父母的要求。 規範準則。 2.嚴格限制子女提出或表達自己的 需要。 2.堅定的要求子女依規範或準則 3.盡量少提出或最好壓抑不說出自 行事,必要時施以命令或處罰。 己的要求。 3.鼓勵子女表現自己的個別性及 4.父母以勒令孩子服從的方式,提 獨立性。 出自己的要求。 4.親子間開放式的溝通。 5.父母的要求,從未經過討論調查 5.親子雙方皆清楚的認知彼此的 或討價還價的過程。 權利。 6.父母十分重視維持自己的權威, 6.親子雙方皆能對彼此合理的需 且絕對盡力壓抑來自子女的異議 求及觀點,給予反應或接納。 或挑戰。 7.父母對子女行為的要求是感性 7.子女若做出與父母需求不同的事 (支持)與理性(規定)並存。 時,必會受到嚴厲的懲罰(常為 體罰)。 寬鬆放任型 忽視冷漠型 1.父母以接納容忍的態度面對子 1.父母十分忙碌於自己的工作或 女表現出攻擊或發脾氣等衝動 活動,少有額外的時間陪伴或 行為。 注意子女。 2.父母很少用懲罰或控制來強調 2.只要不必花費長時間或精力與 自己的權威。 孩子相處或互動,任何事要求 父母去做,他們都十分願意。 3.父母很少對子女的態度(如:有 3.盡可能的與子女維持距離。 禮貌等)或工作完成等方面有要 4.父母對子女的需求常很快的給 求。 予滿足(或處理),以避免麻 4.父母讓子女自己約束行為,且盡 煩(或不再煩他們)。 註: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未出版之博士論文)(頁 120),王鍾和,1993,國立政治大學,臺北。

(24)

13

3、多向度的教養類型

採多向度研究父母教養方式,以Becker的論點較多為後人所引用(那昇華, 2007) 。 Becker(1964) 提 出 三 個 向 度 : 「 限 制 - 溺 愛 (restrictiveness─permissiveness)」、「溫暖-敵視(warmth─hostility)」、「焦 急情緒的涉入-冷靜的分離(anxious emotional involvement─calm detachment)」為分 類方法,再依各層面的高低縱橫交錯出:縱容、民主、神經質的焦慮、忽視、嚴 格控制、權威、有效組織和過度保護八種類型。 綜合上述,在現實生活情境中,父母教養態度有不同的層面,「單向度」分 類的方式,似乎無法完全解釋父母的教養方式。但是以「多向度」的分類又太過 複雜,所以許多學者將兩類變項各分為高低兩層面,根據構成的四象限來解釋父 母教養子女的方式,相形之下會更周全。因此,本研究擬以 Maccoby 和Martin 之 四種教養分類法-「開明權威型、寬鬆放任型、專制權威型、忽視冷漠型」作為 解釋新住民母親對子女教養方式之類型。

(四)影響教養方式的因素

Harkness、Super 和 Keefer(1992)發現受教育程度高的父母對於新資訊的 開放性較高,受影響也較大。 Harkness、Super 和 Keefer(1992)更指出在教養子女的過程中,中上階層 的父母通常很關切如何教養子女的議題,會主動並積極的吸收新的教養資訊,或 者求教於專家學者的意見。 Kohn(1963)認為,中產階級因價值理念與專家的較為接近,樂意吸取專家 經驗,因此在管教上改變幅度較大。而勞工階級因低學歷、工作環境與工作性質 等因素,不易找到符合他們需要的訊息,在管教方式上較會沿用所熟悉的傳統模 式。

Bluestone 和 Tamis-Lemonda(1999)以非裔美國母親為研究對象,發現母親 教養方式和家庭社經地位有關係。Sigel(1985)認為教育程度低的母親,比較 重視孩子的服從目標(聽話、順從),而高教育程度的母親,則較重視孩子的過

(25)

14 程目標(獨立、解決問題)。 父母的教育水準,會導致其在教養上表現出不同方式,進一步影響其教養價 值觀(陳姣玲,1995)。鄭雅婷(2007)指出教育程度較高的父母,在教養孩子方面 接觸較多知識、方法以及訊息,所以會較重視子女的教育。徐綺櫻(1993)認為 母親教育程度越低則對子女的期望也越低,且較多拒絕的態度。許憶真(2004) 的研究發現,父母親的教育程度較高,則多採開明權威的教養方式,父母親的教 育程度較低者,則多採忽視冷漠的教養方式。羅美紅(2005)在研究指出,不同教 育程度之東南亞新住民母親對於子女教養有所差異,教育程度高的東南亞新住民 母親,愈能認同兒童的發展及經驗累積與環境的重要,說明了接受較高等教育的 新住民母親,對於孩子的發展較為重視。 王珮玲(1992)研究發現,家庭社經地位高的父母,會採取較為積極的教養方 式。王鍾和(1993)提到不同社經地位的家庭,因其基本生活條件不同,造成父 母的價值觀不盡相同,而發展出不同的教養方式。劉慈惠(2001)指出高社經地位 者父母的教養信念較易接受外來的文化,面對不同文化的衝擊會重新思考傳統教 養信念的合宜性。 魏美惠與楊騏嘉(2010)研究中發現父母的教育程度愈高與家庭總收入愈 多,對子女的教養方式比較偏向開明權威式。在父母幼年受教養的經驗與目前父 母教養子女的態度,幼年受權威責罰的教養較多,現在父母教養下一代比起上一 代出現較多開通理性的教養,這之間顯示在子女的教養上親代與子代有所不同, 部份因素可歸因在教養價值觀的影響。幼年傾向於被開通理性教養的家長,目前 比較會以同樣態度教養子女,有社會化與代間傳遞的結果。另外採用開通理性的 教養家庭,完整家庭比不完整家庭比率高(林俊瑩、邱欣怡、葉芝君,2012)。 父母親對婚姻的態度影響其如何教養子女,當夫妻雙方以共同分擔家事的心態來 經營一個家庭時,在教養孩子方面也愈能達到滿意。當婚姻出了狀況,教養方式 也可能受到影響,單親父母的教養方式,除了受單親這個因素的影響之外,也必 須單獨的面對經濟壓力,而出現力不從心的現象,而影響子女的教養(邱奕仁, 2004)。

(26)

15 蘇建文(1991)指出「家庭情境」、「照顧者本身因素」、「子女本身因素」 是影響教養方式的三大因素。何福田(2004)亦指出教養子女方式和個人特質、 社經地位、文化背景有所關聯。 由上述可以看出,影響父母教養子女的因素有:受上一代的教養影響、個人 特質、教育程度的高低、家庭總收入的多寡、家庭的完整性與否等。但因考慮到 新住民母親的文化認知與差距,本研究主要是以她們原生家庭背景來探討,即新 住民母親的原生家庭背景對其教養方式之影響。 1、原生家庭之定義 家庭是人類存在於社會的基本單位,亦是個體第一個接觸到的環境,人自出 生以來生活在家庭裡,在個體成長的歷程中,家庭便給予養護的照顧,個體從家 庭中學習思想、行為態度、價值觀、知識與技能,以做為日後獨立自主的基石與 準則,而這個自己所由來的家庭便稱之為原生家庭(張明敏,1994)。 2、原生家庭經驗的重要性 雖然個體自幼兒發展至成人的過程中,其行為思想常受到各種人文與環境的 條件所影響,但其中最重要的影響因素還是以原生的家庭為主(陳韻如,2007)。 當個體踏進為人父母的階段後,在面對親子關係時,往往根據其過去直接與間接 的經驗,以及自身的家庭、社會文化的價值觀與範疇,形塑出與子女溝通、互動 的方式。在原生家庭的經驗當中,父母親在管教子女的方式與態度上的表現,將 成為在子女日後在面對相似的生活議題中,行為依據的重要關鍵因素(郭孝貞, 1988)。 3、原生家庭經驗的影響 Kelly(1990)強調個人世界觀是透過其成長的原生家庭發展而成,也就是 說原生家庭的成長經驗,提供其成年生活態度和信念的基礎。 新住民母親來自不同國家,文化習慣也不同,新住民母親甚至受原生社會、 接待社會之各種制度機關與族群網絡家庭與個人之影響(邱琡雯,2004)。在教 養子女方面,也會受到文化及原生家庭的影響而有所不同。原生家庭對母親教養

(27)

16 的態度,會影響母親現在教導子女的方法(潘婉茹,2000)。新住民母親對子女 的教養態度、方式與要求,深深受到原生家庭父母親教養觀念的影響。由於原鄉 特殊的文化背景、語言習慣,所以教養子女是秉持自己保守並傳統的教養理念(李 明哲,2009)。 綜合言之,原生家庭經驗對個體具有下列影響:個體在原生家庭的影響下, 將其自我概念反應在周遭的環境裡,包含所面對的人、事、物的一切信念,並將 此信念發展成未來面對婚姻因應衝突的行為模式﹔原生家庭經驗影響個體與他 人親密關係的互動,尤其是與父母間的相處與手足間的互動,這些相處與互動影 響個體的自我概念、自我認同以及在社會上與他人人際關係的發展(楊櫻華, 2012)。 母親是執行子女教養的主要人物,而教養方式會因為母親文化背景有關係 (羅玉珠,2011)。一個人若滿意他父母的教養方式,且對自己現況滿意時,容易 按照上一代教養方式來教養下一代;反之,如果對上一代的教養方式不滿意,則 會用相反的方式教育下一代(林盈弟,2006)。 從上述中可以發現,大多數父母親會不經意的承襲原生家庭的教養模式。因 此,原生家庭的教養模式對父母的教養方式有潛移默化的作用。

二、教養的相關理論

與教養相關的理論眾多,然而與本研究有較直接相關者,本研究認為有社會 學習論、行為論、依附理論與生態系統理論,分別敘述如下:

(一)社會學習論

Bandura所發展的社會學習論,對成長的看法主要為行為強化與觀察學習方 面,從觀察學習與模仿兩個概念來說明行為習得的過程,並認為父母是子女最早 接觸的人,也是主要的認同對象,子女是透過與環境互動,主動模仿學習父母的 行為(Maccoby & Martin, 1983 )。因此,父母的教養方式在子女社會發展與 學習過程中占有相當的地位,不只直接塑造子女的行為,子女也透過觀察學習, 間接接受父母的價值觀與行為。

(28)

17 社會學習論研究者認為父母教養子女的態度與方式會被父母本身行為與態 度所影響,所以父母配合子女身心發展施予適當的管教,將有助於子女的人格養 成與生活適應(李沛玲,2013)。

(二)行為論

Skinner主張人的行為是和環境互相影響的結果,而不只是遺傳或是自然發 展所造成,環境的刺激引起個體反應,反應與刺激的連結作用使個體為適應環境 產生行為,因此,行為的習得與持續是靠外在環境的強化與塑造,而行為改變技 術便是建立在行為可塑的觀點進而發展出來的。所以,父母在教養子女,可以運 用增強、制約、消弱及懲罰的原理來建立其行為規劃及良好的生活習慣(劉淑媛, 2004)。從行為主義的觀點認為,父母教養是塑造子女行為的決定因素,適度透 過對於期望行為獎勵的增強,及非期望行為懲罰之消弱,建立良好的親子溝通模 式,能塑造維持子女的良好行為並成為所期望的個體(張芳全等,2007)。

(三)依附理論

英國研究者 John Bowley 所提出的依附理論主張:若是母親能在孩子的嬰 兒時期,對孩子的情緒與需求提供持續的查覺與回應,將可建立嬰孩的信任感與 安全感,日後孩子向外探索世界時,母親也將被視為孩子的安全堡壘,做為探索 時的支持後盾(引自歐陽儀,1998)。 張春興(1996)也指出父母在孩童幼兒時期投入大量關愛,在情感上孩童不 但依附父母,在就學後也依附學校,喜歡學校老師、同學及課外活動,對個體偏 差行為有預防作用。嬰兒以哭、笑和發聲及抓緊依附者、注視等行為,來增進與 依附對象間的互動,藉由互動發展出對自我以及重要他人的內在運作模式。內在 運作模式與依附關係影響深遠,將重覆於個體與其下一代的互動上(龔美娟, 1994)。 原生國為東南亞的新住民母親在子女的成長過程中,為子女的重要他人,也 是依附理論中的依附對象,這些新住民女性是否在教養方面受其原生家庭影響, 致使其關懷子女與教養的方式有所不同,十分值得探討。

(29)

18

(四)生態系統理論

Bronfenbrenner(1997)運用「生態系統理論」來說明個體發展的生態環境。 他認為個人發展受到個體與環境的互動所影響,互動過程是在多層環境系統中交 互形成的,並將環境依照與人的空間及社會距離分成四個子系統。第一層系統即 為家庭,家庭是兒童最早接觸且影響最深的環境。第二層系統有鄰里社區、朋友、 擴展家庭等。第三層系統包含學校、社會福利、醫療保健、休閒活動、法庭警察、 交通、居住等。第四層系統是指社會上的意識型態、風俗民情、文化、政策法律 等。 由此生態觀點可看出,父母是子女成長及社會化很重要的影響者,父母之間 的溝通與合作,更是影響其健全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建立一個優質家庭環境 對子女的發展來說非常重要。 綜合上述,父母在教養子女時,可以運用增強、制約、消弱及懲罰等原理來 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父母在教養子女時如果能提供關懷和接納,讓子女在成長 過程中有足夠的關懷,就能建立子女安全感與自信心。此外父母也應著重於自我 的成長,提升教養知能。上述理論均與本研究有所關聯,其重要性不可言喻。

第二節 東南亞文化概要及子女教養方式

本節首先介紹東南亞國家中的越南、泰國、印尼、緬甸四國的國情,接著敘 述四國對子女的教養,說明如下:

一、東南亞文化概要

長久以來,世上的四大文化體系-印度、中國、伊斯蘭、歐美-就在東南亞 區域相會、交織,因此,東南亞成為各大文明的薈萃之處(嚴智宏,2006)。東南 亞介於亞洲大陸和澳洲之間,主要有 11 個國家,分別是緬甸、泰國、寮國、柬 埔寨、越南、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汶萊、菲律賓和東帝汶(嚴佩如、沈珮 綺,2007)。目前的東南亞文化並不是純粹由一個外來文化所造成的,整體而言,

(30)

19 他們的文化繁複多樣,交織著外來風味又富含在地的特色,之所以如此,是因為 各方、多股勢力長期在這裡接觸、交織、融合(嚴智宏,2006)。 以下敘述東南亞四個國家-越南、泰國、印尼、緬甸的國情及文化特色。

(一)越南國家簡介

「越南,全稱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位於太平洋沿岸東南亞地區中南半島東 部,屬於熱帶國家,是一個景色秀麗、物產豐饒的國家。越南全國面積約 329,000 平方公里,背依中南半島,面向廣闊的南中國海,海岸綿長,沿岸天然良港多, 扼守從太平洋通往印度洋的國際航道之側,戰略位置非常重要」(于向東、譚志 詞,2005,頁3)。地處北回歸線以南,屬熱帶季風氣候,高溫多雨(中國—東盟 博覽會,2006)。大部分地區終年高溫,年平均氣溫在23-27°C以上。5-8月最 高氣溫普遍接近40°C﹔1月份較涼,大部分地區氣溫在10°C以上(于向東、譚志 詞,2005)。總人口約為9,247萬人(中華民國外交部,2013)。官方語言是越南語, 使用越南語的人數占全國人口的 90 %以上。主要宗教有佛教、天主教、高台教、 和好教及道教(于向東、譚志詞,2005)。 越南有三分之二為農業人口,主要作物為稻米,是世界上第二大的稻米輸出 國。近年來,高地耕作帶來額外的土地,用來種植如茶葉、棉花、咖啡、橡膠與 糖經濟作物。咖啡種植非常成功,使越南在1977年已經躋身世界前五大咖啡出口 國之一(陳佩修,2006)。 目前越南已形成包括幼稚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師範教育、 職業教育及成人教育在內的教育體系。普通教育學制爲 12 年,分爲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爲 5 年小學,第二階段爲 4 年初中,第三階段爲 3 年高中。1991 年國 會通過《普及小學(5 年)義務教育法》,到 2000 年越南宣布已基本實現(中國— 東盟博覽會,2006)。 越南向中國取經的地方頗多,越南現在仍有不少帶著中國風味的文物,如建 築、雕刻、書法、對聯(嚴智宏,2006)。越南受中華文化影響極深,故風俗習慣 與臺灣甚為類似,過年、中秋、端午等習俗與臺灣近似(台越交流網,2008)。

(31)

20 越南文化雖然經常可見中國的影子,但是許多文物另具巧思,別出心裁,例 如:為適應潮濕多水的環境而蓋的高腳屋建築﹔長衫(越南仕女的國服)﹔水上傀 儡戲(嚴智宏,2006)。 「除了中國、印度文化之外,伊斯蘭也存在,近代的西洋文化更在越南身上 落下了明顯的痕跡,越南可說是是近代東南亞文化轉變最大的國家」(嚴智宏, 2006,頁99)。千百年來,外力相繼進入,並留下痕跡,越南一直與龐大的外力 周旋,這種環境,對越南人的個性造成影響。例如,他們大都有耐性,能屈能伸。 越南人還有其他共通性,例如:具堅韌的生命力,踏實拚命,有克服困難的毅力, 有時願意犧牲小我以成全大我等(嚴智宏,2006)。 越南近兩千年來戰爭不斷,男性為了作戰,時常在外。女性遂常成為主要的 生產者。做小生意的,多數是女性。近來,隨著經濟發展,女性又成為勞工主流 (嚴智宏,2006)。 大多數越南女性不僅操持家務、生育小孩、教養小孩,而且忙裡忙外,賺錢 養家,非常能幹。就經濟方面來說,女性在越南的地位、角色確實非常重要。雖 然如此,家庭裡面作主下決定的人卻大都是男性。其次,依照越南傳統父權式文 化-受中國影響-來說,女性要講三從四德,長期來看,女性地位不如男性(嚴 智宏,2006)。 大部分越南人都重視家庭價值,越南有一句民諺,大意為:父親的功勞如泰 山,母親的愛如水從源流流出來。用孩子的一顆心來孝敬父母才能完成孩子之 道。另外,越南人特別尊重老師,因爲他們認爲:「沒有老師,你一定不會成功。」 (阮香秋,2010)。在每一個家庭中,子女孝敬祖父母和父母是不可缺少的意識。 對死去的先人,越南人崇拜甚篤,因而對祖先的崇拜信仰十分重視(王美麗, 2008)。 越南深受儒家思想影響,許多生活習慣、姓名稱呼、飲食文化及風俗節慶等 都和華人社會相似,越南國內也有祭拜孔子的文廟。其他文化特色如:不吃隔夜 飯﹔鴨仔蛋(快孵化成小鴨的蛋)是補品﹔過年時吃粽子、貼春聯﹔水上市場﹔用 握手、點頭來打招呼(文化小學堂之原來4這樣,無日期)。

(32)

21

(二)泰國國家簡介

泰國位於中南半島中南部,國土面積為 51.31 萬平方公里,在東南亞地區僅 次於印尼和緬甸,居第三位。東面與柬埔寨接連,東北面與老撾交界,西北面與 緬甸為鄰,隔著緬甸與中國的雲南省相望﹔半島南端與馬來西亞接壤,東南面瀕 臨暹羅灣,西南面向印度洋(朱振明,2006)。地處熱帶和亞熱帶,大部分地區屬 熱帶季風氣候,全年明顯分為三季:熱季、雨季和涼季。泰國的年溫差很小,即 使在涼季,月平均氣溫也不低於 18°C。 4 月是最熱的月份,最高溫度一般在 33°C-38°C 之間,學校因此在 4 月份放暑假(朱振明,2006)。泰國總人口約 6,749 萬人(中華民國外交部,2013),是一個多種民族共生,多元文化共存的國家。 其中泰族、老撾族約占 70%以上,撣族、馬來族、高棉族以及中國血統的泰國籍 華人和華僑等民族,約佔人口的近 30%(朱振明,2006)。泰國的官方語言為泰語 (朱振明,2006)。 泰國是一個從傳統農業國向新興工業國邁進的國家,20世紀60年代以來,汽 車工業、製造業、電子、電器業等發展迅速。按照世界銀行的標準,泰國已經進 入中等收入國家(朱振明,2006)。 泰國中小學教育爲 12 年制,即小學 6 年、初中 3 年、高中 3 年。中等專科 職業學校爲 3 年制,大學一般爲 4 年制,醫科大學爲 5 年制。2001 年度教育經 費預算爲 44.96 億美元,占財政總預算的 22%。著名高等院校有:朱拉隆功大 學、法政大學、瑪希敦大學、詩納卡琳威洛大學、亞洲理工學院等。此外,還有 蘭甘亨大學和素可泰大學等開放大學(中國—東盟博覽會,2006)。 泰國有「黃袍佛國」之稱,因為處處可見身著橘黃袈裟的僧侶、澄黃屋頂的 寺廟。在佛教裡面,以釋迦牟尼的位階最高﹔在人世裡,以國王最高,國王常被 視為佛教的大護法,百姓幾乎敬之如佛(嚴智宏,2006)。佛教在泰國具有國教的 地位,在泰國人的生活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它不僅被認為是社會的中流砥 柱,同時也是維繫每個家庭、社會團體的道德規範。泰國有 95%的人是佛教徒。 憲法規定,國王必須是佛教信仰者,又是佛教的守護人(朱振明,2006)。

(33)

22 泰國是近代唯一沒有被殖民的東南亞國家,也是世界上少數沒有淪為殖民地 的國家之一。由於國家不曾被殖民,因此泰國人大都很以自己的國家為榮,頗具 自尊,有自信心,也有接納各種不同的胸襟雅量(嚴智宏,2006)。 泰國人普遍相信世上有精靈,他們認為有的精靈依止在人類的頭部或頭上, 如果那些精靈離開人的頭部,則那個人就會生病或死亡。泰國人認為,人的全身 以頭部最為尊貴,不可任意碰觸(嚴智宏,2006)。另外,與泰國人坐著交談時, 不要翹腿,不要以腳指物,泰國人認為腳只能用於走路,若用腳踢門或指物,都 是不禮貌的行為(朱振明,2006)。 泰國人自古就有進屋前脫鞋的習俗,到泰國人家訪問時,在門口要脫鞋。尤 其是進入寺廟佛殿前,必須脫鞋,否則被視為對佛教大不敬(朱振明,2006)。 泰國人見面或告別時,一般不握手,通常用“合十禮”,即雙手合十,以示 向對方致敬(朱振明,2006)。另外,他們講求輩分、位階(或地位)。如果從兩個 或多個交談的人面前經過,則要彎腰表示一下﹔不可大搖大擺,目中無人的逕行 穿過。晚輩對長輩、學生對老師,也都必須尊敬,且經常合十(嚴智宏,2006)。 同時,佛教課是泰國小學生的必修課之一。泰國小學生早上七點半必須到 校,在操場上由低年級至高年級,按照身高排隊升旗、唸經,直到八點鐘開始上 課為止。日常禮儀也以佛教儀態為主。孩子上、下課會起立,雙手合十向老師問 好或說謝謝(陳燕飛,2010)。 泰國過年是 4 月 13 到 15 日,泰國過年也常被稱為「潑水節」。過年時 相互潑水,代表洗去過去一年的不順利(嚴智宏,2006)。 其他文化特色如:當被要求簽名時,要注意絕對不能用紅筆簽名,因為按照 泰國的風俗,人死後才用紅筆寫上死者的名字,並把它貼在棺木上(朱振明, 2006)﹔尊重僧侶﹔男子一生至少要出家一次,為父母累積福報﹔拜四面佛,其 代表學業事業、婚姻、偏財、健康(文化小學堂之原來 4 這樣,無日期)。

(34)

23

(三)印尼國家簡介

1945 年印尼宣布獨立後,其全稱為印度尼西亞共和國,簡稱印尼。印尼地 處亞洲的東南部,北鄰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南鄰澳洲﹔東臨巴布亞-新 畿內亞﹔西臨斯里蘭卡、印度。印尼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由大小 13,776 個島嶼組成,其中有人居住的島嶼 6,000 多個,俗稱「千島之國」。印尼全國陸 地面積 192 萬平方公里,是東南亞地區陸地面積最大的國家(湯平山、許利平, 2005)。地處赤道,屬於典型的赤道海洋性氣候,高溫、多雨、微風、潮濕是其 四大特點。年平均氣溫為攝氏 26°C,俗稱為「長夏之國」。一年分為旱季(4-9 月)和雨季(10-3 月)兩個季節,年均降雨量為 3,000 毫米左右(湯平山、許利平, 2005)。印尼全國人口約 2 億 5 千 1 百萬人(中華民國外交部,2013),境內主 要種族為爪哇族約佔 45%,華人約佔 5%,約 1,200 餘萬人(外交部領事事務局, 2012)。印尼官方語為印尼語,知識份子多諳英語,華人多諳華語、閩南語或客 家語(外交部領事事務局,2012)。印尼是全世界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國家,89%的 人信奉伊斯蘭教(湯平山、許利平,2005)。 印尼有超過半數的人口仍以農業為生,農民大多是小自耕農,主要在地勢較 低的地區種植稻米,在較陡的地區種植蔬果、菸草或咖啡。印尼的森林覆蓋了 60 %的土地面積,是世界最大的夾板出口國(陳佩修,2006)。 1997 年受東南亞金融危機重創,經濟大幅衰退,貨幣貶值、通膨高踞。為 擺脫經濟困境,政府被迫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求援。1999 年經濟開始緩 慢復甦,但整改阻力較大,私企外債、銀行呆帳等問題難以解決(中國—東盟博 覽會,2013)。 印尼學制為小學六年,初、高中各3年,大學3至7年。2000年小學入學率為 95.5%,初中入學率為78.7%,高中入學率為49.1%,高中以上學歷占10歲以上 公民的18.32%。全國共有小學約15萬所,中學3萬餘所,國立大學77所,私立大 學1300餘所。著名大學有雅加達的印尼大學、日惹的加查馬達大學、泗水的艾爾 朗卡大學、萬隆的班查查蘭大學等(中國—東盟博覽會,2013)。

(35)

24 印尼自古就相信,人去世後靈魂會像影子一樣出沒,印尼人在某些儀式時, 會把皮偶的影子投在幕上,象徵靈魂降臨,這可能是印尼皮影戲的源頭(嚴智宏, 2006)。 對穆斯林而言,每年最重要的節日是齋戒月、新年。新年緊接在齋戒月之後。 按照伊斯蘭曆,第九個月份是齋戒月,他們每天大約清晨四、五點就起床早課、 吃早餐。然後從日出(約早上五點)到日落(約晚上六點)的時間中,都不能吃、不 能喝。新年時,印尼穆斯林有特定的活動,他們會起個大早,到清真寺禮拜,也 會穿上新衣到親友家拜年,通常是到長輩的家裡去(嚴智宏,2006)。 印尼人很重視禮節,講究禮貌。「謝謝、對不起、請原諒、請」等敬語經常 掛在嘴上。與人見面行握手禮,一般不主動與異性握手(印尼風情,2013)。印尼 人視頭部為神聖不可侵犯。除長輩外,如摸別人的頭則被認為是對他的侮辱和挑 釁,所以不能隨便摸別人的頭部。傳遞或接受物品,要用右手,忌諱用左手。他 們把左手視為骯髒、下賤之手,認為使用左手是極不禮貌的(湯平山、許利平, 2005)。 其他文化特色如:母系社會,即男生嫁到女生家,女兒生愈多愈好﹔回教徒 不吃豬肉,他們認為豬是不乾淨的動物﹔宰殺雞鴨牛羊時,對著西方念可蘭經祈 禱﹔回教徒女生會包頭巾,其作用有乾淨整潔、防寒防曬、保護婦女不受男性侵 犯、對信仰的尊重(文化小學堂之原來 4 這樣,無日期)。

(四)緬甸國家簡介

緬甸,位於東南亞最西側的國家,西北臨「印度」及「孟加拉國」,東南與 「泰國」和「寮國」為鄰,東北接近「中國」(翟振孝,1995)。緬甸的面積有 676,577 平方公里(相當於英、法兩國之總面積),緬甸是東南亞半島大陸中面 積最大的一個國家,占中南半島總面積的三分之一(林富水,2011)。 緬甸處於暖溼的西南季候風和乾冷的東北季候風交替的地帶,因此,緬甸大 部分地區屬熱帶季候風氣候。全年氣溫變化不大,最冷的月份(1 月)平均氣溫為

(36)

25 攝氏 20 度至 25 度﹔最熱的月份(4 月)平均氣溫為攝氏 25 度至 30 度。全年 分為熱季、雨季和涼季三個季節。緬甸雨量豐沛,但各地分布極不平均。雨季雖 歷時半年之久,可並非陰雨連綿,多以暴雨出現,即使最多雨的 6—8 月,也是 一陣暴雨之後及雲散放晴,很少連日陰雨天氣(王介南、王全珍,2005)。緬甸人 口約 5,516 萬人(中華民國外交部,2013)。緬甸官方語言為緬甸語(中華民國外 交部,2013)。緬甸全國 89%的人信奉佛教(中華民國外交部,2013)。 緬甸自然條件優越,但發展遲緩,1987 年被聯合國列為世界上最不發達國 家之一。緬甸大多數人以農業為生,因缺乏肥料和其他設備投入,生產力很低。 重要的收入來源是林業,擁有大約世界柚木數量的 80 %(陳佩修,2006)。緬甸 長期處在較封閉之社會,國際社會互動較少,相對東南亞的國家是屬於經濟較弱 勢的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程度甚為落後。總體而言,外債高且經濟弱勢,較 依賴外國經濟援助(林富水,2011)。 緬甸政府重視發展教育和掃盲工作,維護傳統民族文化。教育分基礎、職業 和高等教育,著名學府有仰光大學等(中國—東盟博覽會,2006)。 緬甸有宗教信仰自由,緬甸宗信以佛教為主,佔緬甸總人口的 89.3 %。長 期以來緬甸佛教與緬甸政治緊密結合,同時對緬甸文化施予極深的影響,無論語 言文字、文化教育,或是文學藝術、建築藝術、手工藝等,都吸收和融入大量佛 教文化。所以緬甸人常說,佛教即緬甸文化(王介南、王全珍,2005)。 佛塔寺廟如林,僧侶尼姑如雲,構成佛國緬甸的一大特色。緬甸的佛塔像天 上的繁星一樣難以計數。據專家估計,緬甸歷代王朝修建的佛塔在百萬座以上, 保留至今的也有十萬座之多。故緬甸有「佛塔之國」的雅稱(王介南、王全珍, 2005)。 緬甸佛塔寺廟多,僧侶自然也多,這是因為緬甸有 85 %以上的人口信奉佛 教,凡是篤信佛教的家庭,男孩子必須送到寺院當一個時期的和尚,時間可長可 短,還俗後方算成人(王介南、王全珍,2005)。男孩出家,是緬甸家庭的盛事與

(37)

26 榮耀,送子當和尚是表示對佛祖的虔誠,他們相信會對自己的今生與來世更好, 同時還為家人避厄、還願、祈福或增善緣等(泰國世界日報,2009)。 緬甸人把他們擁有的物質上或心靈上最豐盛的東西,首先供給了神聖的佛和 佛塔,寧可自己過著拮据的生活,將省吃儉用留下的錢,捐出來在維修、興建佛 塔上(泰國世界日報,2009)。 緬甸人入世進門或去佛塔寺廟朝拜時,必須脫鞋。緬甸人的脫鞋光腳習俗與 佛教有關。佛教徒以光腳著地的特殊方式,表示對佛祖的虔誠之極(王介南、王 全珍,2005)。所以,到佛塔拜拜時,無論基督教、佛教或其他宗教,都必須要 脫鞋以表示尊重,才能踏入至佛塔及寺廟等(寸得杏,2010)。 緬甸人把尊重長輩當作一種美德。父母、老師被視作五大「無量」之一,與 「三寶」(佛、法、僧)等量齊觀。除平時敬老之外,一年中尚有幾個重大節日, 全民舉行敬老活動。除此之外,無論是小學、中學還是大學,凡學校都成立「敬 老會」,統一組織所屬學校的敬老活動(王介南、王全珍,2005)。 緬甸人視頭頂為高貴之處,所以不能用手觸摸他人頭部,即使是十分可愛的 孩童也不能撫摸其頭。行走時,不許與別人勾肩搭背,給長者遞接物品時,不能 用左手,左手被視作是不潔淨的(王介南、王全珍,2005)。 緬甸潑水節是緬曆的新年,每年到此節日舉國歡騰、熱烈慶祝,意在為對方 洗淨過去一年的霉氣、污穢與罪惡,以潔淨之身迎接新的一年,在新的一年重新 出發(佛教城市,無日期)。潑水節一般是在西曆 4 月 13 日前後舉行,古時歡 慶三天,現今歡慶四天,全國休假(王介南、王全珍,2005)。

二、東南亞國家對子女的教養

父母教養子女方式,是社會文化運作下的產物,不同文化背景的父母,會從 所處的社會來建構教養子女的行為以撫育子女(劉秀燕,2003)。新住民母親來自 不同國家,文化習慣不同,在教養子女方面,也受到文化及原生家庭的影響而有 所不同(邱琡雯,2005)。以下分別敘述越南、泰國、印尼、緬甸對子女的教養。

(38)

27

(一)越南對子女的教養

今日的越南文化,仍然相當強調並重視子女必須遵守禮節與家庭規範,在家 庭教育中,主要是以道德教育為主,其次是文化教育(柯瓊芳、張翰璧,2007)。 越南人重視子女的教育,並且認為學歷的成就是重要的人生成就,受中國科 舉文化的影響,越南也同樣複製了科舉制的人才選拔制度,造成越南社會重視知 識份子的養成和視為快速提升社會地位的捷徑。另外一方面,儒家價值觀表現在 家庭倫理中,尊敬長輩,服從長輩,重視長幼有序的倫理觀,以家族為中心的社 交範圍,都是越南的家庭倫理中極重要的一環(丁蓁蓁,2008)。

(二)泰國對子女的教養

泰國小學生被灌輸積德的觀念,認為積德愈多,往生後就可以到西方極樂世 界。男生成年後要出家,不在乎時間長短,一週、一個月都好。按照教義,這樣 當父母去世以後,才可以找到前往天堂的路。至於女生,則被期待父母在世時要 照顧父母,往生後仍靠兒子的功德(陳燕飛,2010)。 在泰國,一種傳統問候方式是合十禮,即雙手合十於胸前,頭微微低下,互 致問候。孩子們每天上學前向他們的父母鞠躬;晚輩們見到長輩也行這種禮。泰 國人從小就被告知應該保持冷靜的頭腦,尤其在憤怒和沮喪的時候,應學會控制 自己的情緒。如果有孩子在公開場合發怒,那將被認為是沒有教養,他的父母會 對其加以指責(陳小茹,無日期)。

(三)印尼對子女的教養

印尼以信仰回教為主,屬於母系社會,重男輕女的觀念薄弱(黃明月等, 2008)。在印尼,重視道德與規矩,從幼稚園到大學階段皆開設了道德課程,並 且規定學生必須通過道德測驗。開設道德課程之目的是為了加深人民對神的信 仰,以及培養對其他宗教的寬容態度。另外,由於印尼是一個信仰宗教的國家, 不僅明文規定每個人皆要有屬於自己的宗教信仰(顧長永,2002)。印尼很重視

(39)

28 孩子的道德以及對長輩應有的禮儀(印尼風情,2013)。 莊麗玉(2005)指出印尼籍母親期許子女能有良好品德與學業表現,親子互動 過程中多數要求子女乖巧聽話,對其言行採不可鬆懈的監督態度。要求嚴謹,期 望子女聽話乖巧,學業及品德表現良好,無非是希望子女將來能有所表現。

(四)緬甸對子女的教養

緬甸家庭中父親是一家之主,但對子女的教育主要靠母親進行。在撫養和教 育子女方面,做母親的可謂竭盡心力。她們認為,一旦懷孕,母親的心境和品德 就會影響腹中的小生命。自己心地善良,品德高尚,準會遺傳給下一代。因此, 從懷孕之日起,她們就十分重視自身的道德修養,孩子生下來後,無論是男是女, 給予同樣的悉心養護。母親對於子女的教育是嚴格的,從小要求孩子聽從父母師 長的教誨,孩子做了錯事絕不袒護。緬甸母親普遍受到社會的尊重(王介南、王 全珍,2005)。 「緬甸社會比較尊重婦女,所以家庭亦少重男輕女的觀念。即使在貧窮的家 庭,父母對男孩、女孩都一視同仁。在緬甸,獨生女兒結婚以後,須住在女方家, 直至父母去世,方可另立門戶。所以,父母生兒可防老,生女也可防老。世俗認 為:給一名男子受教育,受益的僅是男子本身﹔而給一名女子受教育,受益的卻 是整個家庭。因此,父母在培養子女方面,同樣捨得在女兒身上投資。」(王介 南、王全珍,2005,頁 154)。

第三節 新住民母親之相關研究

本節首先論及新住民母親之形成背景,其次是新住民母親之教養方式,最後 是新住民母親之教養困境。

一、新住民母親之形成背景

早期新住民母親剛來臺灣時,很多都誤以為是來臺灣工作,沒想到竟被強迫 相親結婚。當時,有些是以偷渡的方式進入臺灣,根本無法申請身分證,衍生了

(40)

29 許多社會及法律問題(蕭昭娟,2000)。七0年代中期以後,隨著臺灣工業化轉 型,企業資金外流,臺灣男子迎娶新住民女性的趨勢又開始明顯增加,1994 年 政府宣布「南向政策」,鼓勵臺商到東南亞投資,促使難以找到對象的男子紛紛 轉至東南亞尋找配偶,這些新住民女性以華人或華人與泰、印、越等當地人通婚 的子女為主,因為彼此在語言、文化、生活習慣上差異較小(夏曉鵑,1997)。 夏曉鵑(2000)指出臺灣在一九八0年代擠身至世界經濟體系中的半邊陲位 置,和東南亞國家進行貿易與人力的進出口。東南亞國家在自由化、私有化與去 管制化等趨勢下,產生了扭曲的發展,造成大批難以生存的農工人口。農村的破 產、失業的問題,迫使部份人民希望到較發達國家解決生存危機。 綜上所述可知,新住民母親的形成因素,除了臺灣男子娶妻不易及政治、經 濟等因素外,資本主義經濟的全球化效應下,臺灣社會結構的改變和工商業發達 也是形成跨國婚姻的重要因素。

二、新住民母親之教養方式

母親是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貴人,也是影響子女身心發展的關鍵人物(吳清 山,2004)。新住民母親遠渡重洋來到臺灣,大多在一年內就懷孕生子。在尚未 完全適應臺灣的生活時,就必須負起生兒育女及教養子女的責任,對新住民母親 而言,這是一項艱鉅且困難的工作(林盈弟,2006)。新住民母親及其子女教養問 題,漸漸被國人所重視與關心。 林盈弟(2006)研究指出:新住民母親個人成長的背景因素會影響其對子女的 教養方式,且新住民母親對於子女的學習非常的注重,會幫子女安排合適的安親 班或補習班,以彌補無法協助子女在課業複習方面之不足。陳明利(2004)以四位 東南亞新住民母親為對象,研究亦發現:新住民母親勤於指導、督促孩子課業。 據王宏仁(2000)、陳美惠(2002)、劉美芳(2001)研究指出新住民家庭 教養工作,大多落在母親身上,由於她們因原生教育程度有限,只能以生活經驗 的傳承來教導子女,教養方式偏向打罵方式,雖然明知打罵容易造成親子之間緊 張對立與不和諧的關係,但在求好心切之下,容易採取上述方式。王光宗(2004)

(41)

30 以六位新住民母親為研究對象,研究方法採質性研究。研究結果也發現:母親全 心照料子女成長,卻有心無力,打罵是最常用的教養技巧。這些新住民母親在面 對子女就學後,更需要親人及學校與社會的支持與關懷,才能面對教養子女之重 任。 柯麗貞(2006)整理有關新住民家庭與教養子女的相關文獻,歸納整理出, 新住民母親對於家庭教養的重視,也充分了解民主關懷的教養方式對子女較好, 但是理想與實際有落差,新住民的家庭要面臨的生活難題較多,常顯得力不從 心,因此多數新住民母親常常是選擇嚴加管教、專制威權型的方式來教養子女。 那昇華(2007)研究結果發現:新住民家庭親子共同去戶外玩的時間愈多,父母教 養方式傾向開明權威教養方式。陳佳莉(2006)以四至六年級東南亞新住民子女 598 名進行量化研究,研究結果為新住民母親教養方式,是較為民主的方式。 研究者將國內針對新住民母親對子女教養方式為主題之相關研究彙整如下 表 2-2 。

數據

圖      次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How does drama help to develop English language skills.. In Forms 2-6, students develop their self-expression by participating in a wide range of activities

Strands (or learning dimensions) are categories of mathematical knowledge and concepts for organizing the curriculum. Their main function is to organize mathematical

To improve the convergence of difference methods, one way is selected difference-equations in such that their local truncation errors are O(h p ) for as large a value of p as

The empiric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re are four results of causality relationship between Investor Sentiment and Stock Returns, such as (1) Investor

Regarding the importance of these aspects as perceived by the employers, nearly all aspects received a rating between “quite important” and “very important”, with Management Skill

Applicants are therefore advised to exercise extreme care in selecting premises for school use, as the presence of unauthorized building works, such as unauthorized sub-division of

Comparing mouth area images of two different people might be deceptive because of different facial features such as the lips thickness, skin texture or teeth structure..

This article mainly discusses the cognition and attitude of traffic safety education toward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 in Taichung. Six aspects are analyzed within this re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