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擬定行動方案

第一節 文獻探討

研究者蒐集的資料來源,包括學者論述、國內的實證研究、教師經驗方享,

並按照研究對象的三個主要問題–上課不專心、無法遵守常規、缺乏社交能力,

分類整理如下:

壹、上課不專心

以下內容將分成兩部份,第一部分能幫助研究者了解前人關於此主題做過哪 些實證研究,第二部份,則是研究者蒐集到能做為擬定行動方案參考的策略。

一、學生上課不專心的相關研究

研究者探討與本主題有關的研究時,以「注意力」、「上課專心」為關鍵字,

搜尋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看了三十篇的研究,但又淘汰了一些與本研究對象 年齡相差太多的研究(國中、高中),接著,針對研究情境的相似性及可類推性 進行篩選,留下十篇與本研究相關性較高的研究,研究者將它們的內容按照針對 的問題、採用的策略、實施的效果、以及研究對象、研究題目做整理,內容詳見 附錄 29。

提升學生上課專心度的實證研究中,有許多不同的方法來改善此問題,有的 研究者是透過禪坐訓練、收心操、讀經教學,讓學生能夠靜下心,進而提高專注 力,例如:范姜郁美(1994)的「禪坐訓練方案對國小學生注意力與生活適應的 影響」指出,利用每天的晨間與午休時間實施禪坐訓練,學生能學會自我放鬆、

專注的技術,並且能增益班級學習情境,強化師生之間的情感。而林淑夏(2004)

的「兒童讀經行動方案對國小低年級學童注意力及行為改變之研究」研究,則發 現利用早自修或上課鐘響後五分鐘的時間,讓學生讀《三字經》、《唐詩三百首》,

學生的注意力有顯著的提升,另外,該研究者也建議,低年級學生的注意力,容 易隨著情緒、動機、外在環境的改變與刺激而不集中,老師除了準備豐富的教材 內容外,也應該以生動活潑的教學方式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上述的研究建議提 醒了我一點,之前我認為自己幫學生準備的教材內容已經很豐富、充實,所以,

比較沒有注意教學方式是否活潑、有變化,這或許就是學生不專心的原因之一,

這點是研究者在接下來的行動方案中,會找出方法來修正的地方。

除了上述用課前時間讓學生讀經以達到靜心的目標外,有的研究者則是以結 構化教學的方式,營造學生可預期的學習環境,例如:謝佳穎(2007)的「結構 化教學介入國小自閉症學生分心行為與獨立工作行為之行動研究」,該研究指 出,將教室的物理環境結構化,將教室作明確的區隔後,能有效的減少學生在上 課期間觀察無關的人事物之行為,此外,老師提供的各種視覺線索,例如:將上 課的教材內容以圖片的方式呈現、在學生的座位地板上,用膠布貼出四方形,提 醒他上課的活動範圍,能降低學生玩弄身上的物品,以及離座的次數。由此可知,

學習環境對學生上課是否能專心而言,也是一個重要的考量因素,老師應該將教 室環境以及學生的座位,完整的檢視一遍,將可能干擾學生專心學習的東西移 除,另外,除了讓學生有聽覺的刺激外,也應搭配課程內容,盡量增加其他四種 感官的刺激與體驗活動。

正向行為支持方案也是改善學生專心度的方式之一,它提供學生一個安全且 溫暖的環境,並以敎師團隊合作的方式運作。首先,針對學生的問題行為,探討 原因以及該行為的功能為何,再據此擬定解決策略,並教導學生使用適當的行 為,來代替問題行為。在楊宜陵(2009)的「正向行為支持策略對國小普通班注 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生分心行為處理成效之研究」中,即利用功能評量的實施,發 現受試者分心行為的功能,並使用正向行為支持方案,有效降低受試者的分心行 為,提升受試者的正向行為。這研究刺激研究者思考一個問題,當研究對象出現 那些問題行為時,它們的功能為何?他們想要藉此獲得什麼?例如:小貝上課發 出怪聲干擾同學,是因為上課無聊想要玩玩?還是為了吸引老師的注意力?或是

想藉此搞笑,讓同學認為他是有趣的人而和他做朋友?要擬定行動方案前,應該 先將上述的問題釐清,才能有效的解決問題。

為了讓學生更專心,有的研究者是配合注意力訓練手冊,使用兒童繪本或是 閱讀理解教學,來改善分心的問題,例如:邱瑜萱(2004)將注意力訓練融入閱 讀理解教學的研究中,是利用「閃光燈監控法」,閃光燈每隔三分鐘會閃光一次,

當閃光出現時,學生就配合內化語言「我要注意聽老師上課」或「我要專心寫作 業」,以提醒學生監控自己的注意力。另外,有的研究者則採取藝術治療的方式,

例如:使用音樂輔導課程進行實驗教學,以改善注意力缺陷學生的生活適應。

前段所提到的「閃光燈監控法」,有用到內在語言的方式,許芳卿(2003)

的「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認知行為親子團體治療方案療效評估」中,也是從認 知心理學的角度切入,她使用的是認知行為親子治療,研究者先協助父母改變對 孩子的認知歸因,並教導孩子及父母學會自我控制的策略(內在語言、自我教導、

問題解決技巧),以幫助學生對自我的管理,還有讓他們學會面對問題時如何處 理。該研究的受試者是九歲,比我的研究對象大一歲多,年齡差距不大,可以考 慮先從簡單的認知策略「停–想–做」教導他們,例如:小青、小韓常常上課不 舉手就講話,老師就可教她們此策略,讓她們能在話衝口而出之前,先停下來並 思考自己的行為是否合宜,然後才做出正確的決定–我要先安靜的舉手,等老師 點我時再發言。

上述的研究對研究者的啟示包括:要讓學生開始專心上課前,得先讓他們靜 下心來,心情不能浮躁,老師可使用讀經、禪坐、收心操的方式,或是朗誦唐詩、

課文,讓他們浮動的心冷靜下來,接著,當老師上場時,教學內容、流程盡量結 構化,並增加視覺的刺激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另外,因為低年級學童容易受外在 環境的影響而分心,老師必須以豐富的教材內容,生動活潑的教學方式,吸引學 生的注意力。而當學生有不適當的行為出現時,老師不要只是一味的責備不好的 行為,也應將老師的放大鏡,移到學生的正向行為上,多利用比馬龍效應,並配 合正向行為支持方案,讓他用好的行為取代以往不好的行為。畢竟,一直被責罵

的孩子,將來是很難學會欣賞自己和別人的優點,也較無法正常的發展出自我肯 定。此外,老師也可利用彈性課或是課餘的時間,參考注意力訓練手冊,設計適 合學生程度的學習單、遊戲,以達到多管齊下的效果。

二、提高上課專心度的有效經驗彙整

學生學習的歷程中,注意力和動機是兩個很重要的影響因素,學生沒有注意 力,整個學習歷程無法開始,而缺乏動機則像沒有潤滑油的機器,運轉的喀喀作 響,隨時有停機的可能(台灣心理學會教育心理學組,2004)。所以在診斷學生 上課不專心的原因時,必須先了解學生是哪個環節出問題,問題出在智力障礙?

學習障礙?或是注意力方面的問題?還是學生提不起勁,沒有學習動機?這些是 老師要先釐清的。而本研究的三個對象,並無智力障礙、學習障礙的問題,所以,

他們上課不專心的原因,在於注意力以及學習動機這兩個方面,研究者則針對這 兩個因素尋找對策。

以下的七種增加上課專心度策略中,第一種是「個個都是幹部」,此方式會 在開學初即做好幹部的安排,讓每個小朋友對班級都有歸屬感,接著,老師開始 教學前,會利用「減少學習環境的干擾源」、「善於引起動機」的策略,讓學生將 注意力集中到老師身上,當老師開始教學時,則使用「學習任務分段呈現」、「獲 得增強的機會」的策略,使學生學習的負擔不會太大,同時讓學生保持足夠的興 趣及動機,最後,研究對象下課訂正作業容易分心時,則「運用計時器提醒學生 加快速度」、「同儕互相叮嚀」的策略,讓他們更專心、快速的訂正完作業,並藉 由互相叮嚀的方式,進一步提升作業的品質,減少作業的錯誤。

(一)個個都是幹部

暑假(99 年 8 月)參加班級經營研習,學習了很多教育先進的精采實務經驗,

內容從班級的教學管理、班級常規與學生輔導、正向的親師關係、到班級經營實 務經驗分享,研究者考量了自己的教學環境、學生特質、以及自身的能力後,覺 得有一些是可以學習並加以應用的,例如:個個都是幹部。

此種方式是讓班上的每個小朋友都擔任幹部,除了一般的班長、副班長、風 紀、衛生股長外,老師還增加許多的幹部,例如:負責教室電器開關的能源長、

幫忙播放 CD 的音樂長、在競賽中幫忙加減分的計分長、幫老師整理教具的教具 長等,這些幹部可以讓每個小朋友各司其職,培養他們的生活能力還有責任感,

在他們為班上付出一己之力時,也無形中增加了對班級的歸屬感,而老師也可以 省時又省力的帶好班級。

個個都是幹部的方式,是讓小朋友人盡其才的好方法,老師先考量班上小朋 友的特質與能力後,再來分配幹部,會有比較好的實施效果,而針對研究對象上 課不專心的問題,研究者覺得可以讓他們擔任上課計分長、教具長的幹部,因為

個個都是幹部的方式,是讓小朋友人盡其才的好方法,老師先考量班上小朋 友的特質與能力後,再來分配幹部,會有比較好的實施效果,而針對研究對象上 課不專心的問題,研究者覺得可以讓他們擔任上課計分長、教具長的幹部,因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