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章主要是針對實施行動方案後,所得到的結果,歸納出研究的結論,並根 據實施遇到的問題,提出建議,以供未來研究的參考。

第一節 結論

進行完本研究的行動方案後,研究者根據待答問題與研究結果,提出了三點 結論,內容如下:

壹、研究對象的問題行為主要是「上課專心度不足」、「無法遵守常規」、「缺乏社 交能力」。

為了分析、了解三位研究對象的問題行為現況,研究者在班上觀察他們一 年,並訪談研究對象的重要他人、科任老師,以及從班上同學的意見中,將他們 的問題行為,綜合歸納出三個主要的面向:關於上課分心、發呆、玩文具的行為,

就歸在「上課專心度不足」的面向;不遵守常規、不理會同學、老師的勸告的行 為,則歸在「無法遵守常規」的面向;不敢邀請同學一起玩、被同學排拒在外的 問題,則歸在「缺乏社交能力」的面向,這三個面向,是三位研究對象都共通的 問題,所以,本研究的行動方案,也是根據這三個面向進行研究方案的設計。

貳、針對前述的問題行為,本研究提出三個行動方案,十一個策略,其中,「提 高上課專心度」共四個策略、「使學生遵守常規」共四個策略、「增進社交能 力」共三個策略。

一、「提高上課專心度」的方案,以「減少環境干擾源」的效果最好。

為了讓研究對象上課更專心,研究者使用四個策略–「個個都是幹部」、「減 少環境干擾源」、「學習任務分段呈現」、「安排遊戲評量活動」。讓他們擔任幹部,

以及安排遊戲評量活動,雖然效果不錯,但不是每節課都能派上用場,而將上課 的內容分段呈現,對小青的效果很好,但這個方式還無法讓小貝、小韓完全專心,

只有減少環境干擾源,可以在每節課都能藉由座位的安排、移除桌上的分心物,

讓研究對象更專注在課堂上。

二、「使學生遵守常規」的方案,「區別增強符合班規的行為」的策略,對研究對 象有較好的效果,「競賽與獎勵制度」對全班常規的建立與改變,則最具正 面的影響力。

為了讓研究對象更遵守常規,研究者使用四個策略–「競賽與獎勵制度」、「全 班共同訂定班規」、「區別增強符合班規的行為」、「立即抑制違反班規的行為」。 對研究對象而言,區別增強的方式,可以藉由老師對他們的鼓勵與肯定,讓他們 變得更有自信,且願意持續做出改變,所以這點對他們三個都很有效果。至於班 上的其他小朋友,小組和個人的競賽制度,再配合吸引力十足的下午茶獎勵,讓 他們在競爭與合作並重的環境中,建立了良好的常規。

三、「增進社交能力」的方案,以「社交行為的檢核」的成效最佳。

為了增進研究對象的社交能力,研究者使用三個策略–「安排社交學習活 動」、「社交技巧的訓練」、「社交行為的檢核」。前兩個策略主要著重在認知、觀 念的改變,但是「坐而言」也要「起而行」,透過社交行為的檢核,每天讓他們 紀錄、反省自己的改變情形,才讓他們的改變有了具體的成果。另外,雖然有 些社交行為檢核的目標,是較偏向專心度、常規的問題,但這些問題也是小朋 友不太喜歡他們的原因,所以,藉由問題解決的過程,也能扭轉大家對他們的印 象,從而改善他們的人際關係。

叁、實施解決方案後,小韓改變最大的是社交行為,小貝進步最多的是遵守常規 的行為,小青改變最多的是上課專心度提高。

一、小韓改變最大的是社交行為

小韓是三位研究對象中,人際關係最不佳的,主要是因為她以前衛生習慣不 好、不聽別人的勸告、過度捍衛物權(別人一碰她的東西就生氣大叫),後來實 施「增進社交能力」方案後,藉由繪本故事讓她的認知有所改變,社交能力的訓 練,讓她知道什麼是受歡迎和不受歡迎的特質,並在寫學習單的過程中,訂定改

變計畫,最後再利用社會故事法學習單,讓她身體力行,在這過程中,小韓認真 的學習,並願意主動的改變,所以,她的社交行為有了很大的突破,開始願意和 人分享她的東西、衛生習慣變好,也比較願意聽從同學的勸告,班上的小朋友也 愈來愈能接受她。

二、小貝進步最多的是遵守常規的行為

小貝以前最容易讓老師和同學生氣的一點,就是故意做出讓人生氣的行為,

挑戰老師和同學的底限,特別是當他對別人的話充耳不聞時,實在讓大家感到 很困擾,但實施行動方案後,研究者藉由建立新的競賽與獎勵制度,讓他開始 有了願意努力的目標,他也會在避免扣分的同時,減少違反常規行為出現的次 數,再加上研究者努力增強他「快速、有禮貌的回應老師的話」的行為,他現 在已經能夠遵守班級的常規,老師和同學的提醒,也比較聽得進去了,所以,

實施行動方案後,小貝改變最多就是遵守常規的能力。

三、小青改變最多的是上課專心度提高

小青最大的問題就是上課不專心,以前她常常在上課的時候,摸弄不相關的 東西、或是說自己很累要趴著、還有上到一半開始發呆、分心,對於這些問題行 為,研究者先請家長配合,讓她在家早點上床睡覺,以免上課精神不濟,接著,

使用提高專心度的四個策略,利用「減少環境干擾源」的策略,讓她的分心物減 到最少,並利用擔任教具長、「學習任務分段呈現」、「安排遊戲評量活動」的方 式,讓她的專注力更持久,所以,目前小青在上課的專心度已經提升很多,這也 是她進步最多的地方。

第二節 建議

根據行動方案的實施過程與結果,研究者提出以下幾點建議,供國小教師以 及未來研究者參考。

壹、對國小教師的建議

一、解決學生的問題前,深入分析問題行為的成因,有助於徹底解決問題行為。

研究者進入教職的頭三年,遇到問題就是想辦法解決,沒有注意到要先找 出問題的原因,所以,常常解決這個問題,過沒多久,學生又產生新的問題,

從這次的行動研究中,研究者發現,如果平時對學生多做觀察紀錄,並抽空與 家長、科任老師談談,其實,可以獲得很多問題行為的資訊,然後,再將這些 資訊抽絲剝繭,找出真正的原因,較能徹地解決問題,例如:小青常因晚睡,而 上課無法集中精神,當研究者找出晚睡是原因時,就可以針對這個部份去排除 障礙,達到治本的效果。

二、跟問題行為的學生建立正向關係,可使改變策略發揮較佳的成效。

還沒開始做行動研究之前,對於研究對象的問題行為,研究者試了許多的 方法,都不見明顯的效果,因為他們打從心底不太想理會老師的要求,但是,

當研究者先找機會與他們建立好關係後,例如:多誇獎他們的優點、多關心他 們日常的生活、請他們擔任老師的小幫手…等,他們對老師的態度就有明顯的 改變,也開始願意將老師說的話聽進去,所以,老師如果想要學生有所改變,第 一步,就是要獲得他們的心!

三、社交技巧的訓練,如果能配合檢核機制,效果會更好。

研究者實施社交技巧的訓練時,發現光是使用學習單,讓研究對象有認知上 的改變是不夠的,因為知道是一回事,他們會不會去做又是另外一回事,所以,

未來如果老師想使用類似的策略,最好能夠搭配一張檢核表,讓他們可以每天進 行檢討與反省,這樣改變與進步的幅度會更大。

貳、對未來研究者的建議

對未來研究者的建議,主要分為「研究設計」、「研究實施」兩部分。

一、對研究設計之建議

(一)如果研究對象多,行動方案的策略就不宜過多。

本研究的對象有三個小朋友,他們的問題行為不盡相同,再加上設計出的 11 個行動策略,搭配出的組合多達 33 種,研究者發現在實施的過程中,內容 過於龐雜,不易深入個別探討與分析,建議未來的研究者,如果選定的研究對 象人數較多,在設計行動方案時,應該將策略控制在六個左右,這樣會比較利於 研究者進行更具深度的研究與分析。

(二)利用社會故事法學習單增進研究對象的社交能力,實施的時間至少要三 到四週,才能養成好的行為。

根據「社交行為檢核」策略的實施結果,研究者觀察到,如果該問題行為 出現的時間已經有好幾個月,老師想要在一兩個禮拜之內,讓學生改掉不好的習 慣,並非易事,因為積習已深,所以,研究者應該提供足夠的時間(至少三到四 週),這樣才會比較看得出效果,不然,有時其實該策略是有用的,只是時間不 夠,還沒辦法看出效果就放棄,實在可惜!

二、對研究實施之建議

解決學生的問題行為,一次從一個面向著手,不要急於全盤解決。如果學 生的問題很多時,研究者不要急於將所有的方法全部用上,應該耐心的一次從一 個面向著手,例如先處理專心度的面向,再解決常規的面向,這樣,學生比較能 專心就某方面進行調整,研究者也比較能夠知道學生改變的原因,是因為哪個行 動策略所造成的,以利最後實施結果的歸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