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小低年級兒童問題行為處理之行動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國小低年級兒童問題行為處理之行動研究"

Copied!
16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陳啟明

博士

國小低年級兒童問題行為處理之

行動研究

研究生:謝佩紋 撰

中華民國

100 年 6 月

(2)

經過兩年的學習,研究所生涯也快結束了,回憶過往,白天要上班,晚上也 要趕著上課的日子,讓我的生活過得很忙碌,但也分外的充實!如今在論文完成 之際,真的很感謝這兩年來一路指導、支持我的師長、家人、同事們,藉著這篇 謝辭,希望能表達對他們的感謝之意。 首先,最感謝的就是論文指導教授–陳啟明教授,雖然教授很忙,但是他一 個月總是會撥空一、兩次,和我討論論文的進度與內容,他嚴謹的治學態度,與 豐富的專業見解,再加上他的耐心指導,讓我學會了做研究該有的態度與方法, 也教導我寫論文時,要特別注意文章的邏輯性,幸虧有教授的不吝指教,我才可 以改掉自己的盲點,讓論文順利完成。 從研究計畫到論文的口試,感謝曾榮華教授、王為國教授,擔任我的口試委 委,在口試的過程中,從研究題目、架構、研究的設計與方法、資料的整理與分 析、結果與建議等,都提供我很多寶貴的意見,不但幫助我釐清了觀念,也使論 文內容能夠更加的精進。 最後,也很感謝修讀研究所課程兩年中,教導過我的教授們,因為他們的用 心教導,讓我在課程與教學的領域中,獲益匪淺,也才能將自己所學的知識與技 能帶回小學,將它們實際運用到教學現場,希望我的專業成長,未來對他們也有 些許的助益,這樣才不枉費教授們的辛苦指導! 謝佩紋 謹誌 民國 100 年 6 月

(3)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描述與分析研究對象的問題行為、並尋找可行方案來 解決問題,最後,再分析研究對象的行為改變情形。 本研究以三位國小低年級兒童為研究對象,採取行動研究法,針對研究對象 的問題行為,擬定三個面向的行動方案–「提高上課專心度」、「遵守班級常規」、 「增進社交能力」,每方案分別實施三或四個策略,共計11 個策略。 本研究的實施期程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期五個月,先實施「提高上課 專心度」、「遵守班級常規」的方案;第二階段為期四個月,加入「增進社交能力」 方案,全部實施完後,再檢視本研究的實施成果。 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獲致三項結論: 一、研究對象的主要問題是「上課專心度不足」、「無法遵守常規」、「缺乏社 交能力」。 二、針對前述的問題行為,本研究提出三個行動方案,十一個策略,其中,「提 高上課專心度」共四個策略、「使學生遵守常規」共四個策略、「增進社交能 力」共三個策略。 三、實施行動方案後,小韓改變最大的是社交行為,小貝進步最多的是遵守常規 的行為,小青改變最多的是上課專心度提高。 最後,研究者針對兒童問題行為的處理與研究,提出一些具體建議,以作為 未來相關研究之參考。 關鍵字:行動研究、問題行為處理

(4)

An Action Research on Dealing with Question Behavior for 1-2

Grade Students of Elementary School.

Abstract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describe behavioral problems of objects of the study, to find feasible program to solve problems, and to analyze behavior changes of objects of the study. .

In this study, the researcher chose three 1-2 grade students of elementary school as objects of this study. The study was conducted with action research methods. It aims at the behavioral problems of objects of the study to design action programs. The action programs contain ‘Increase Concentration Degree Program’, ‘Adhered to the Rules Program’, ‘Boost Social Skills Program’, and each or them implements three or four strategies, the total of 11.

The implementation period of this study is divided into two stages. The first stage implement ‘Increase Concentration Degree Program’ and ‘Adhered to the Rules Program’,lasting for five months. The second stage adds ‘Boost Social Skills Program’, lasting for for months.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was completed, the researcher reviewed and reflected the results of the research.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the researcher has three conclusions :

1. The main problems of objects of the study are ‘not focus on class’ , ‘disobey rules’, ‘lack social skills’.

2. The researcher design three action programs of 11 strategies. ‘Increase

Concentration Degree Program’ has four strategies. ‘Adhered to the Rules Program’ has four strategies. ‘Boost Social Skills Program’ has three strategies.

3.After implementing action programs, Han’s social skills change most; Bei is willing to obey rules; Ching changes her concentration degree most.

At last, the researcher aims at the study of students behavioral problems to provide the suggestions for inferences of related research in the future.

Keywords: action research, question behavior processing

(5)

第一章

研究緣起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2

第二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5 第二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方式 ···8 第三節 研究倫理 ···13

第三章

問題分析與探討

第一節 情境脈絡 ···15 第二節 問題行為的分析 ···17

第四章

擬定行動方案

第一節 文獻探討 ···25 第二節 初步行動方案 ···40

第五章

實施歷程與結果

第一節 提高專心度方案之歷程與結果···53 第二節 遵守班級常規方案之歷程與結果···65 第三節 增進社交能力方案之歷程與結果···80 第四節 綜合分析···96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105 第二節 建議···108

參考文獻

···111

(6)

附錄

附錄1 家長同意書···114 附錄2 訪問家長大綱···115 附錄3 人際關係同心圓(小韓)···116 附錄4 人際關係同心圓(小貝)···117 附錄5 人際關係同心圓(小青)···118 附錄6 小組競賽統計表···119 附錄7 個人競賽統計表···120 附錄8 下午茶說明(小朋友版)···121 附錄9 下午茶說明(家長版)···122 附錄10 繪本紀錄(魯拉魯先生的草地)···123 附錄11 繪本紀錄(統統是我的)···124 附錄12 繪本紀錄(髒小弟)···125 附錄13 繪本紀錄(咪咪吃稀飯)···126 附錄14 繪本紀錄(歡迎新朋友)···127 附錄15 繪本紀錄(南瓜湯)···128 附錄16 「我是怎樣的人」學習單···129 附錄17 「喜惡 top5 調查表」學習單···130 附錄18 「人氣王的秘密」學習單···131 附錄19「認識不受歡迎特質」學習單···132 附錄20 小韓社會故事法學習單 1···133 附錄21 小韓社會故事法學習單 2···134 附錄22 小韓自我紀錄表···135 附錄23 小貝社會故事法學習單 1···136 附錄24 小貝社會故事法學習單 2···137 附錄 25 小貝自我紀錄表···138 附錄26 小青社會故事法學習單 1···139 附錄27 小青社會故事法學習單 2···140 附錄28 小青自我紀錄表···141 附錄29 上課不專心的相關研究···142 附錄30 問題行為處理之相關研究···147 附錄31 增加社交能力相關研究···150

(7)

表 2-1 各階段的任務與蒐集資料方式···9 表 2-2 資料代號說明···11 表 4-1 繪本及其教學目標···49 表5-1 小組競賽名次表···68 表5-2 第一階段提名的班規內容···71 表5-3 第二階段提名的班規內容···72 表5-4 第三階段提名的班規內容···73 表5-5 個人特質勾選表···85 表5-6 第一階段實施目標及結果···93 表 5-7 第二階段實施目標及結果···94 表5-8 提高上課專心度方案之成效評估···97 表5-9 使學生遵守常規方案之成效評估···99 表5-10 增進社交能力方案之成效評估···102

(8)

圖 2-1 行動研究步驟···7

圖 4-1 行動方案架構圖···40

圖4-2 行動方案實施期程···41

(9)

第一章 研究緣起

本章為研究的緣起,一開始說明進行此研究的動機和理由,接著說明主要的 目的與待答問題。

第一節 研究動機

2009 年 9 月,研究者擔任一年級小朋友的導師,他們剛從幼稚園進到國小一 年級,無論是常規的建立或是上課的專心度都亟待提升,經過了一年的學習,班 上的小朋友大部分都能遵守常規,上課也能夠專心聽講,但是卻有三個小朋友– 小韓、小青、小貝(化名),還沒進入狀況,不僅上課容易分心,甚至會干擾全 班小朋友的學習。 這三個孩子常常上課不專心,當研究者看到時,會叫他們的名字提醒他們, 但過沒多久,又開始分心了,研究者並不想對他們的分心行為視而不見,因為一 旦放任他們,他們上課沒聽到的知識愈來愈多,作業就不會寫,以後上課也會愈 來愈聽不懂老師在說什麼,考試卷也容易出現滿江紅的情況,這一連帶的後果都 是研究者不樂見的,所以,研究者常會在課程當中暫停,提醒他們要專心,全班 的學習進度、氣氛也常因此受到影響,此外,一而再,再而三的提醒,也影響到 研究者的情緒,令人感到非常困擾。 本研究的三個研究對象中,小韓因為就讀本校的附設幼稚園,所以在升小學 一年級之前,幼稚園老師就發現小韓的一些問題,例如:上課很不專心、較難控 制自己的情緒、未建立良好的衛生習慣…等,因此當小韓進入國小部就讀時,幼 稚園老師將她提報疑似情緒障礙生,讓她在部分時間到資源班學習社交技巧,但 一年級下學期的期末鑑定沒通過,所以二年級她已經不能繼續到資源班學習;而 本研究的另外兩個研究對象,他們不是就讀本校的附設幼稚園,所以,是在升上 小學一年級後,研究者才觀察到他們在上課的專注力比較有問題,因此,沒有機 會進入資源班給予特別且適當的學習,不過,雖然這三個孩子無法到資源班學 習,這也正好給了研究者一個機會,讓非特教老師的我也可以學習怎麼幫助學習 方面有困擾的孩子。

(10)

面對這三位小朋友的問題,本想尋求小朋友家長的協助,但小韓是育幼院的 孩子,父母不在身邊,而照顧她的育幼院老師一個人要照顧十幾個孩子,實在分 身乏術,較難全心全意的幫助她;小貝是生長於單親家庭,媽媽是主要的照顧者, 但媽媽晚上要上班,生活作息日夜顛倒,和孩子相處的時間甚少;小青雖然有個 健全的家庭,但父母常工作到深夜,比較沒時間陪孩子,小青從安親班回來後, 就是到奶奶家,父母很少在身邊。因為這三位小朋友的家庭較無法發揮正常的功 能,家長很少有時間陪在身邊,所以,身為他們的老師,研究者想多花一點時間 在他們身上,幫助他們解決問題。 融合教育是目前的趨勢,一般生與特殊生都在同樣的班級中受教育,而其中 有一部份就是注意力方面有問題的學生,比較嚴重且有經過特教鑑定通過的學 生,可以利用某些時間去資源班接受特殊的課程,但對於那些情況沒有達到注意 力缺失標準,但會造成全班及老師困擾的學生,卻是老師無法閃躲,必須去正視 的問題,所以,這些問題在未來的教學生涯中可能會不斷的出現,與其選擇忽視 或是逃避,不如大刀闊斧,投入時間與精力,找出問題的癥結以及相應的解決策 略,以後如果再遇到類似的問題,也能有個參考的依據,所以,研究者決定以行 動研究的方式,針對他們三人的問題行為尋找解決策略,以解決目前的困境。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發現研究問題後,接著就是確定進行本研究最終所要達成的目的,以及達到 目的前要解答的問題。 壹、研究目的: 一、描述與分析三位個案兒童的問題行為。 二、針對三位個案兒童的問題行為,尋求可行的解決方案。 三、評估三位個案兒童行為改變之成效。

(11)

貳、研究問題:

根據上述的三個研究目的,發展出相應的三個研究問題,內容如下: 一、三位個案兒童問題行為的具體事實為何?

二、可以解決三位個案問題行為之可行方案為何? 三、實施解決方案後,三位個案兒童的行為有何改變?

(12)
(13)

第二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本章主要分為三個部分,首先說明研究方法與步驟,接著描述本研究資料蒐 集與分析的方式,最後則是研究者在本研究中會遵守的研究倫理。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法,第一部分先說明選擇行動研究的理由,第二部份說 明行動研究的步驟。 壹、選擇行動研究的理由 本研究考量研究的問題與情境後,選擇行動研究作為研究的方法,且偏向質 性典範,以下說明選擇行動研究的理由: 一、改變教學態度 教師長期在某一個教學情境中,容易造成看法上的過度主觀,甚至僵化,這 可能對學生的學習有不良的影響,運用教育行動研究能讓老師以更理性客觀的態 度來面對問題,不僅改變老師的教學態度,也能激發老師反省檢討的能力(蔡清 田,2000)。研究者雖然還是初任教師,但如果安於一個環境,且對自己的想法 沒有省思,很容易就活在自己建造的堡壘中而沒有自覺,所以,藉由行動研究, 研究者想檢視、調整教學態度,並增進自省的能力。 二、有系統的解決學生的問題 行動研究的目標,主要是促使研究專家、老師、或行政人員投入研究的工作, 並把研究方法應用在特定學校情境或教室的教育問題,以改進教育的實務(王文 科、王智弘,2004),進入教學現場的兩、三年時間,從一開始的分身乏術,遇 到問題,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處理方式,現在希望能以行動研究的方式,進行 更具深度及廣度的分析,除了觀察學生在校的行為,也將研究對象的在家表現、 家庭狀況、父母教養方式都納入考量因素中,希望透過行動研究的方式,能以比 較有系統、縝密的方式,找出他們有哪些徵兆,並深入分析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

(14)

進而尋找適合他們問題的解決策略,希望透過這些解決策略,可以幫助他們的學 習,一旦他們的學習問題獲得改善,全班的學習氣氛、進度,也能跟著提升。 三、具有彈性與適應性 行動研究擬定行動方案後,在實施的過程中,會根據實施的狀況做調整,修 改後提出下一個修正方案,如果第二種方案實施後,還是有問題,可以接著再修 正提出第三個方案,整個過程是呈現一個循環的迴圈,所以,採取行動研究的方 式,不僅能有較多的彈性空間,也能因應研究對象的改變與成長,適度且及時的 調整,讓行動研究的計畫也可以趕上研究過程的變化。 四、促進個人的專業成長 換了位置,就換了腦袋?從學生身分轉變為老師,雖不能說完全換了腦袋, 但的確有一些知識不小心被研究者遺留在大學的教科書裡,大學時期學習了很多 的理論知識,但進入教育現場中,面對這麼多的學生,遇到千奇百怪的問題,很 容易就病急亂投醫,忘了想想以前教授們傳授的知識,因此,希望透過行動研究 所帶來的思考突破,與行動的實踐、暸解、反思,讓自己學會以更專業的方式來 處理教學現場的挑戰。此外,隨著教育的改革,教師的專業自主權漸漸提升,當 老師手中所握有的權力愈來愈大時,如果沒有跟著專業成長,就無法有效的發揮 知識的力量,所以,除了教學者這個角色外,也希望可以藉由行動研究的做中學, 讓自己成為一個教育研究者。

(15)

貳、行動研究的步驟 發現問題 觀察、記錄 深入探討、分析問題 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案 文獻探討 與專家討論 自己的創見 ↘ ↙ 擬定行動方案 實施行動方案 修正 實施修正方案 評估、反省結果 圖 2-1 行動研究步驟 本研究的步驟一是發現問題,一開始發現班上的三個小朋友,有許多的問題 行為很棘手,於是,利用在校的時間仔細觀察、記錄他們的行為,並訪問三個研 究對象的重要他人,蒐集更多關於他們的資訊,以深入分析他們的問題,和造成 反 省

(16)

這些問題的原因。釐清研究對象的問題後,研究者接著尋找能夠解決他們問題的 對策,此階段分別從三方面著手,其一,從既有的文獻中,尋找類似問題的研究 或資料,是如何看待、以及用什麼方式解決這些問題;其二,定期與指導教授討 論研究時遭遇的困惑之處,另外,也請教同學年老師和資源班的老師,他們是怎 麼處理這些行為;其三,每個人的看法都不盡相同,眾說紛紜,研究者除了吸取 前人的經驗外,自己也認真思考,要用什麼方法融入到研究者的教學情境、對象 中,才能真正發揮作用。 從三方面蒐集完資料後,研究者配合本身研究的情境脈絡,擬定行動方案, 在決定實施的時間及期程後,開始針對研究對象實施行動方案,實施的過程中, 研究者邊做邊記錄,並時時反省,然後,檢討方案的缺失,再進行修正,接著, 實施修正的方案,實施完成後,再從多方面的來源,例如:同學、家長、科任老 師,訪問他們的看法,並蒐集相關的資料,最後,從實施的結果來檢視本研究的 成效,並反思研究者在各個階段是否做得適切,以及需要改進的地方。

第二節 資料的蒐集與分析

本節分為兩個部份,一開始先說明各階段資料蒐集的方式,與資料代號的意 義,接著說明資料的分析方式,以及研究者採用何種方式來確定本研究的效度。 壹、資料蒐集 首先,說明本研究資料蒐集的方式,接著,說明蒐集到的資料是用什麼代號 表示,以及它們包含的意義。 一、資料蒐集方式 本研究蒐集資料的方式,主要有觀察紀錄、訪談記錄、調查紀錄、文件蒐集, 以及省思札記。 (一)觀察紀錄:老師平日對研究對象做觀察紀錄,內容包括:觀察的日期、時 間、地點、情境脈絡、事件的描述,以及事件的結果。

(17)

(二)訪談紀錄:訪談可分為結構訪談、半結構訪談、非結構訪談,本研究主要 採用半結構的方式來蒐集資料,取其較有彈性;訪談的對象為 個案以前的幼稚園老師、重要他人、科任老師、班上的同學以 及研究對象。 (三)調查紀錄:與指導教授討論後,設計出人際關係同心圓、喜惡 Top5 的表 格,前者主要是了解研究對象的人際關係,後者則可以清楚的 調查出他們喜歡和討厭的事物,並以此做為獎懲的依據,達到 投其所好的效果。 (四)文件蒐集:與本研究有關的文件,例如:學生的聯絡簿、作業簿、輔導紀 錄表…等,都是做為分析研究結果的參考資料或證據。 (五)省思札記:除了上述幾個方式外,在研究實施前、中、後,三個階段,研 究者也不斷的省思,並將所見、所聞、所感受到的記在省思札 記中,以做為研究的總回顧。 在研究的各個階段,各有一些主要的任務,期間會搭配適合的資料蒐集方 式,內容如下表: 表 2-1 各階段的任務與蒐集資料方式 階段 一上 一下 暑假 二上 二下 時間 主要 任務 98.9~99.1 觀察班上學 生 99.2~99.6 蒐集個案資 料、分析問題 99.7~99.8 文獻探討、撰 寫論文計畫 99.9~100.1 實施行動方 案、修正與改進 100.2~100.6 實施方案、分析 資料、完成論文 蒐集 資料 方式 觀察、省思 札記、文件 蒐集 觀察、訪談、 自編調查 表、文件蒐 集、省思札記 文獻資料蒐 集、訪談 觀察、訪談、文 件蒐集、省思札 記 觀察、文件蒐 集、省思札記

(18)

一年級上學期的階段,是新生適應環境還有與老師互相磨合的時期,在前 一、兩個月,學生剛從幼稚園升上小學一年級,生活常規的要求正處於逐步建立 與提高的時刻,所以,此時的小朋友普遍會有一些小的問題行為發生,老師必須 耐心教導與等待幾個月後,大部分的學生就能步上軌道,只有很少部分的學生還 沒完全進入狀況,此時,這些少數學生,研究者會開始特別注意、觀察他們,看 他們是在哪方面,需要協助與指導。 到了一年級下學期的階段,研究者發現有三個學生在學習及生活常規方面, 還不能完全適應,而根據自己以往兩年的教學經驗,也無法順利解決他們的問題 行為,所以,研究者決定針對這個問題,進行行動研究,先從深入了解他們的問 題行為、狀況著手,採取的方式是利用家長訪談大綱,詢問學生在家的學習、生 活情形,再與學生在校狀況互相對照比較,接著,也使用自編的調查表,例如: 人際關係同心圓、喜惡 Top5,了解他們喜惡的人、事、物,以做為第三階段實 施行動方案時的獎懲參考。 暑假期間,除了分析、整理所蒐集到的資料外,也針對研究主題進行文獻探 討,找尋相關的實證研究、書籍,以及和專家討論,讓自己的研究更完整,此外, 研究者也利用暑假參加了兩天的班級經營研習,吸取教育先進的經驗,最後再整 理、歸納這期間蒐集到的資料,並開始著手撰寫論文計畫的前三章,為往後計畫 的實施做準備。 二年級上學期的階段,研究者開始實施擬定好的初步行動方案,這個階段, 除了小心實施方案外,也將持續觀察他們的態度或是行為上是否有所改變,並隨 時將方案實施的過程觀察、紀錄下來,還有寫下研究者對這階段的省思,而在本 階段的後期,也就是方案實施結束後,研究者會訪問研究對象,讓他們以自省方 式覺察自己有哪些改變,此外,也會訪談班上其他同學、科任老師、家長,最後, 再統整起來,以利下階段的研究資料分析。 本研究的最後一個階段,也就是二年級下學期,會加入社交能力的行動方 案,另外,研究者還是會持續關注研究對象的行為,看之前實施的行動方案效果

(19)

的持久度,學習遷移或是遺忘的狀況是否出現?並將觀察到的現象記錄下來,並 針對研究的前、中、後階段,做完整的自我省思紀錄,最後,再根據研究的歷程 與結果分析與整理,撰寫出完整的論文。 二、資料代號的意義 為避免蒐集到的資料過於繁雜,不易尋找,研究者將不同的資料來源,以特 定的代號表示,檔案的名稱可分為國字與數字兩部分,前面以國字標示出此資料 蒐集的方式,以及該資料與哪位研究對象有關,後面則以阿拉伯數字表示該資料 蒐集到的時間,詳細內容如下: 表 2-2 資料代號說明 資料代號 代表的意義 觀.貝 990512 99 年 5 月 12 日 觀察小貝的紀錄 觀.青 990512 99 年 5 月 12 日 觀察小青的紀錄 觀.韓 990512 99 年 5 月 12 日 觀察小韓的紀錄 訪.同 A990913 99 年 9 月 13 日 訪問班上同學 1 號的紀錄 訪.同 B990913 99 年 9 月 13 日 訪問班上同學 2 號的紀錄 訪.韓重 990911 99 年 9 月 11 日 訪問小韓的重要他人 訪.科師 1000105 100 年 1 月 5 日 訪問科任老師的紀錄 訪.韓幼師 991003 99 年 10 月 3 日 訪問小韓的幼稚園老師之紀錄 調.青 991114 99 年 11 月 14 日 針對小青的調查紀錄 省.貝 991102 99 年 11 月 2 日 關於小貝的省思札記 文.貝 991201 99 年 12 月 1 日 小貝的文件資料蒐集

(20)

貳、資料分析 本研究的資料分析分為兩部份,一開始先說明資料分析的方式,再說明研究 者以什麼方式來確定本研究的效度。 一、資料分析方式 本研究所蒐集到的資料,主要有觀察紀錄、訪談記錄、調查紀錄、省思札記、 配合社會故事法學習單的自我紀錄表。分析這些資料的第一步為,將它們分類整 理,並分成量化資料與質性資料兩大部分,量化資料以統計的方法分析,例如: 本研究的自我紀錄表,研究者會算出各週的總分以及達成率,再據此分析每天、 每週變化所代表的意義;質性資料分析的部份,先詳讀資料幾遍後,將重要的話 反白,並找出關鍵字以進行編碼,接著,根據各概念的關係加以分類,詮釋資料 對本研究所代表的意義,最後將資料歸納、分析出結果。 分析資料時,證據的邏輯性不可忽略,甄曉蘭(2001)指出,蒐集到完整且 可以判斷行動成效的資料時,應該試著尋找不同來源的資料,檢驗資料間是否有 衝突與對立的觀點,如果有的話,應該進行深入的思考、分析。是故,資料的分 析,除了將所要的結果加起擷取、整理外,也應該檢視資料是否有衝突處,並進 行批判,才能增加資料分析的嚴謹度。例如:當小韓告訴研究者她和甲同學是好 朋友,研究者應該詢問甲同學,了解他們的互動如何,不要只是從片面之詞來判 斷,多方的證據較容易檢視資料是否有矛盾之處,也較有可信度。 二、研究的效度 教育行動研究較偏向其「內在效度」的評鑑,也就是較重視研究的可靠性或 可信賴性,而較不重視「外在效度」的普遍性(吳明隆,2001)。本研究使用三 角測量法(triangulation),來評估研究過程中,研究過程與結果的正確性、真實性 的程度、資料蒐集的可靠性、學生行為的改變、以及問題獲得解決的程度等。 三角測量法是將多種的資料來源、方法、理論、人員的檢核,以交叉檢證的 方式來研究同一現象,來降低研究者主觀的偏見,提高研究的真實性(黃政傑, 1998)。本研究運用了多種的資料來源,來源包括研究者本身、科任老師、研究

(21)

對象、學生、家長四個面向。 就研究者本身而言,研究者就是行動者,許多的分析來自研究者的觀察與詮 釋,但為了避免研究者的偏見或盲點,也需要同事間的討論,例如:同學年的老 師、資源班老師、科任老師,這些同事也有接觸研究對象、或是相同類型學生的 經驗,所以與他們討論,也可獲得不同的觀點與啟發;就學生的面向而言,研究 對象的自述也是不可忽視的,有些心裡的真正想法只有他們知道,研究者應該深 入的了解,因為學生的反應、行為改變都是給老師的重要回饋,此外,班上的同 學也能注意到老師忽略掉的部份,因此班上同學的觀點也是資料來源的一部分; 學生是老師的 22 分之一(全班 22 個學生中的一個),卻是家長的百分之百,家 長對於孩子的變化,感受應該是很深刻的,是故家長的看法更是不可小覷。所以, 研究者會從多方面的資料來源來詮釋學生的改變,以求對研究現象更周全的暸 解,並據此確保研究的效度。

第三節 研究倫理

研究倫理是研究中很重要的部份,絕對不能被忽視,研究者如果只顧自己的 利益,而忽略研究對象的權益,即使研究做得多麼的出色,也只是枉然,所以研 究者在本研究中會做到下列幾點: 壹、事先知情的權利 進行研究之前,研究者已經與研究對象先溝通,讓研究對象知道自己即將參 與研究,且取得他們家長或重要他人的同意書(參見附錄 1),其次,研究者也 將研究的目的、內容、以及參與研究可能遭遇的風險,事先告知研究對象的家長, 而在蒐集資料的過程中,如果需要錄音及錄影,也會先知會並獲得對方的同意。 貳、保密研究對象的身分 進行教育行動研究時,研究對象是學生,在撰寫報告時,如果有提到學生的 名字,會以化名的方式呈現,而他們的個人資料,則將涉及隱私的部份保留,才

(22)

不會造成研究對象的困擾或是傷害到他們,除此之外,不能因為訪談對象願意協 助研究,就忽略了他們個人資料的保密性,研究者也會審慎的處理這一部分的資 料。 參、尊重學生的受教權 教育行動研究大部份都是以老師為主體,在研究的實施前、中、後,都不能 忽略學生的受教權,例如:剝奪學生平常學習的權利、以不當的課程內容、教學 方法,強迫學生接受改變,或是太多學習外的活動加入學生的學習歷程等(吳明 隆,2001)。所以,研究者會事先思考上述的事項,避免類似的情形發生,以尊 重全班學生的受教權。 肆、互惠的原則 許多研究實施完後,獲得許多學術成就、利益、地位提升的,通常都是研究 者,研究者獲得很多研究對象的幫助,但能給予的有多少?所以,研究者應該注 意此研究雙方之間的互惠關係(黃光雄主譯,2004)。本研究中,研究者希望帶 給研究對象的幫助,除了運用行動方案,讓他們學習正確的行為外,也期望他們 的人際關係能夠獲得改善。

(23)

第三章 問題分析與探討

本章主要分為兩部份,第一部份先說明研究情境的脈絡,第二部份則針對本 研究的三個對象,分別進行問題行為的分析與探討。

第一節 情境脈絡

本節將分別介紹研究場域、研究者的背景、研究對象的基本資料及特徵, 內容如下: 壹、研究場域 研究者所任教的國小位於台中市,屬於中型的學校,班級數有 33 班,並設 有一班資源班,學校特色為英語教學、深耕閱讀活動。研究者任教的年級是二年 級,班上的學生共有 21 人(11 男 10 女),學生的個性聰明活潑,上課時,大部 份學生都能專心聽講,上課發言也很踴躍,只是有時會忘記舉手就發言,下課時, 他們喜歡玩象棋、聊天,或是去操場玩遊戲。 本班學生的家庭背景比較複雜,有六個孩子是來自單親家庭,佔了四分之一 以上,其他學生的家長大都是雙薪家庭,父母忙於工作,所以,班上有半數的學 生,放學後都是被送到安親班,或是如果家長自己在家做生意的,就會讓小朋友 寫完功課幫忙做生意。 貳、研究者 研究者從 2007 年開始任教,依序敎過一年級、二年級、一年級的學生,2010 年 9 月則是敎二年級,所任教的班級人數有 22 人,男、女生各有 11 人,研究者 是擔任級任導師的職位,教學的科目包括:國語、鄉土語言(閩南語)、數學、 生活、綜合活動、健康、體育、彈性課程。 研究者大學時期是就讀台中教育大學的初等教育學系,主修輔導,修習過的 相關學分有:認知心理學、班級經營、班級團體輔導、輔導原理與實務、學習困 難診斷與輔導、兒童與青少年問題研究、行為改變技術、特殊教育導論、教育研 究法。進入職場兩年後,則開始利用平日的晚上時間,修讀台中教育大學的課程

(24)

與教學在職碩士班,希望透過不斷的進修,充實自己的專業知識,提升自己的教 學品質。 以前對於研究對象類似問題行為的處理,研究者大都是先以勸告的方式,希 望學生能改進,如果還是再犯,就請該學生下課待在教室看書,一旦屢勸不聽, 就會請學生罰寫課文,除非必要,不然,研究者很少讓學生寫課文,但是,這樣 的處理方式,對於三位對象,未見明顯的成效,他們的問題還是一再出現,因此, 研究者打算用行動研究的方式,希望能徹底解決他們的問題行為。 參、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是研究者班上的三個學生,彼此已經有一年的相處經驗。本研究的 對象有三個小朋友,兩女一男,小韓和小青是女生,小貝是男生。選擇他們為本 研究的對象是因為在全班 22 個學生中,他們三個上課注意力明顯比其他學生不 集中,而且還有許多難解的問題行為,讓研究者常常為了他們三個煞費苦心,但 效果卻不佳,經過審慎的思考後,決定將他們列為本研究的對象。以下分別介紹 研究對象的家庭背景及個人特質。 一、小韓 (一)性別:女生 (二)年齡:8 歲 (三)家庭背景:父母皆不知去向,留下哥哥、姐姐和她三人,目前被安置在台 中光音育幼院,假日有時會回到家中與阿公生活。 (四)個人特質:眼睛有視差及弱視,左眼有問題,無法兩眼一起正視老師。臉 上有血管瘤,對自己的外貌有自卑感,容易用激烈的反應來自我防衛。 另外,小韓占有欲很強,非常保護自己的東西,同學只要看一下她心愛的 墊板,她就會大聲喝斥對方(觀.韓 990305)。

(25)

二、 小青 (一)性別:女生 (二)年齡:7 歲 11 個月 (三)家庭背景:獨生女,家裡是雙薪家庭,爸爸在美容業從事業務經理的工作, 經常很晚才回家,媽媽在蛋糕店工作,由她負責去安親班接小青,但有時 要工作到晚上九點多,媽媽工作的期間,則由奶奶、姑姑來照顧,因為媽 媽較晚回來,又要檢查小青的作業,所以小青晚上通常 10 點多才睡覺, 睡眠較不足,容易影響隔天的學習,上課常想睡覺(訪.青重 990602)。 (四)個人特質:個性樂觀開朗,但有時易因為小事與同學吵架。生活自理能力 不佳,依賴媽媽,當忘記帶作業時,會責怪媽媽忘記幫她放進書包。 三、 小貝 (一)性別:男生 (二)年齡:7 歲 1 個月 (三)家庭背景:單親家庭,媽媽晚上要工作,無暇管教孩子,家裡只有他和 哥哥兩個孩子,哥哥比他大兩歲,小貝常和哥哥看電視,即使看很久,也 沒有人會管他(訪.貝重 990520)。 (四)個人特質:個性還很天真、小孩子氣。頑皮,愛捉弄別人,且偏好捉弄他 討厭的人和喜歡的人。另外,小貝是個愛護小動物的小朋友,曾從虐待 毛毛蟲的大哥哥手中,搶救毛毛蟲免於苦難(觀.貝 990518)。

第二節 問題行為的分析

結合了研究者自己的觀察,還有利用訪談大綱(參見附錄 2),訪談研究對 象的重要他人、科任老師、幼稚園老師,茲將研究對象的問題整理為兩大類,分 別為學習、人際兩方面,並將較嚴重的問題排在前面,內容整理如下:

(26)

壹、小韓的問題行為分析 一、 學習方面 (一)注意力不集中 座位雖離老師很近,但常沉醉在個人世界裡,沒有聽到老師對小朋友說了 什麼指令,上課時也喜歡翻弄課本或是玩自己的文具,此外,訂正作業時,無法 專心的訂正,很快就會發呆而停止訂正(觀.韓 990411),老師常要不斷的催促 他,但效果有限。 (二)不理會別人的勸告 當她上課沒有拿出眼鏡時,或是課本沒有翻到老師指定的那一頁時,旁邊同 學提醒她兩次,全班同學又提醒她兩次,她卻只是呆在原地,不為所動,要等到 老師也比較兇的告訴她兩次,她才會慢條斯里的做出反應(觀.韓 990315)。 (三)情緒化的行為 1.遇到不順心的事,像是找不到橡皮擦、課本,就會開始出現情緒化的行為:發 出低沉的哭聲、兩腳用力的往前摩擦、手往書包裡面瘋狂的亂抓、兩眼淚汪汪, 使得全班無法安靜的上課(觀.韓 990416)。 2.容易因為一些不如意的小事,就開始掉眼淚,有時是因為功課寫不出來,有時 是因為上學途中被姐姐罵,到校後就在柱子旁哭得極為傷心(訪.韓幼師 980902)。 (四)缺乏耐性 有話就衝口而出,上課時頻頻打斷老師的話,無法舉手等待老師點她後再發 言。另一方面,遇到困難時容易馬上退縮,一直向老師求助,而無法自己想出解 決辦法(訪.韓資師 990310)。 (五)國語、台語的發音不好 老師請全班念課文時,她常沒有跟著讀,通常在發呆或是玩文具,因此常跟 不上全班的學習進度(觀.韓 990410)。

(27)

(六)缺乏自信心 可能是因為臉上有血管瘤、家庭的不完整,使得她比較沒自信心,例如: 上課老師請她讀句子時,會因為拼得比較慢且沒信心,而不敢開口(觀.韓 990919)。 二、人際方面 (一)缺乏社交能力 小朋友常向老師抱怨她的不好行為,例如:還書時,不顧同學的抗議聲就把 別人推開,且無法耐心等候前面的人就插隊。另外,常未經小朋友、老師的同意, 就摸別人的文具或是老師的教具,即使老師提醒她很多次,還是無法改正(觀. 韓 990115)。 (二)缺少良好的衛生習慣 1.每天吃飯時,如果沒有人注意到她,她就會開始用手抓東西吃。 2.作業簿很髒、書包、抽屜裡的東西亂塞,有東西就往裡面丟,使得自己常因找 不到東西,而淚眼汪汪(觀.韓 990417)。 3.喜歡坐在地上:一早進到教室或上課要找東西時,習慣坐在地上翻找文具或課 本(觀.韓 980912)。 (三)想試探老師的底限 小韓下課時,在講台前拿粉筆畫黑板,老師看著她的眼睛並叫她下來,原本 以為她應該已經離開講台了,但過了一分鐘再看,沒想到她還在講台上畫畫,完 全沒有理會老師的勸告,資源班的老師也說她有這種試探老師底限的行為出現 (訪.韓資師 990310)。 (四)不喜歡別人管她 小朋友看到她沒有坐好要勸告她時,小韓會大聲、不服氣的說:「你管我 喔!」,並比出握拳的手勢給小朋友看,後來有些小朋友也學了這些不適宜的行 為(觀.韓 990315)。

(28)

(五)過度的自我防衛 如果有小朋友碰到她的身體或是文具,無論那人是否故意,她都會大聲的喊 叫,甚至推那個小朋友造成許多危險的情況(觀.韓 990411)。 根據上面的問題行為分析,可知小韓的主要問題為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良好 的常規及衛生習慣、社交能力的不足,研究者將針對者這幾點,設計適合她的行 動方案。 貳、小青的問題行為分析 一、學習方面 (一)上課容易分心 常左顧右盼,沒有注意聽老師的話,老師常得分神去注意她是否有專心上 課,而媽媽也說:「安親班老師覺得她寫功課時非常容易分心,安親班老師得不 斷的提醒,作業得花很多時間才寫得完。」(訪.青重 990602) (二)上課沒有舉手就發言 上課時,想到什麼就脫口而出,無法等待老師點她,老師講課常被她打斷 (觀.青 990411)。 (三)寫作業或訂正作業時易分心 訂正作業沒幾分鐘就分心,本來只需五分鐘就可訂正完的作業,常要花三、 四節下課的時間才能完成(觀.青 990113)。 (四)桌上放了許多的雜物 喜歡摸自己的文具、筆記本,老師提醒幾分鐘後,又忍不住去摸(觀.青 990503),不斷的挑戰老師耐性的極限。 (五)有時上課沒多久,會說自己不舒服想趴在桌上,特別是科任課(訪.科師 990511)。

(29)

二、人際方面 (一)未經他人的同意,就摸不屬於自己的東西,例如:下課喜歡摸老師的教具, 或是摸別人的文具(觀.青 990512)。 (二)當她因為不乖而被老師勸導時,有時還會耍脾氣不看老師,不服老師的管 教。 (三)與 2 號同學、小韓常常吵架,與前者吵架的原因是 2 號常會挑釁她,她也 會動手打他,所以兩人感情很不好;與後者吵架的原因是,未經小韓的同 意,就摸她的東西,小韓因而常大發脾氣,故兩人的感情不睦。 (四)上課喜歡挖鼻孔,或是咬手指頭,常常被老師及同學提醒,但還是無法改 掉,小朋友會覺得她這樣不衛生(觀.青 990523)。 小青與小韓的問題有許多地方非常類似,例如:上課不專心、缺乏物權的觀 念、不遵守常規、人際關係不佳,而衛生習慣方面,小青則主要是當眾挖鼻孔、 咬手指頭的習慣無法改掉。 參、小貝的問題行為分析 一、學習方面 (一)上課會發出怪聲,影響上課的秩序,例如:老師規定考試時要安靜,他有 時還是會發出怪聲,使得同學無法專心做答(觀.貝 990411)。 (二)上課態度嘻嘻哈哈,老師以普通音量勸告他時,他不會怕,或是一兩分鐘 後就故態復萌,得等到老師很生氣的大聲罵他,他才會安靜下來,媽媽說 小貝在家也是要很兇的大罵才會聽話(訪.貝重 990629)。 (三)上課時,不會自己主動拿出課本,當全班都已拿出課本了,卻只有他一個 桌上還空空的,老師請他拿出課本時,他還會茫然的問說:「要拿什麼?」 顯然沒聽到剛才老師跟同學說的話(觀.貝 990914)。 (四)上課時,會自行離開座位去做想做的事,例如:拿衛生紙、還書、丟垃圾、 借文具、或是攀在窗台上(當他坐在最旁邊那排時)。

(30)

(五)回家功課寫得很亂,國字、數字寫得很不整齊,老師得花很多的下課時間 看他訂正(文.貝 990417)。 (六)上國語、數學課不專心的原因有時是,先跳到課本比較後面的地方寫題目, 因而沒聽到老師的上課內容,然後不會寫而錯誤很多(觀.貝 990617)。 (七)科任課時,行為很容易失控,常不聽老師的勸告,跑來跑去,惹老師生氣。 或是因為情緒太高昂,而跑到講台上跳舞,影響老師的教學(訪.科師 990511)。 二、人際方面 (一)不聽排長、班長的話:排長要收作業時,常常會故意拿著作業跑到後面, 讓排長氣著追他要作業,所以擔任那排排長的人,常會被他弄得很生氣 (訪.同學 990418)。 (二)挑釁同學,故意惹同學生氣,有一次上課趁收作業的空檔,跑到小韓的座 位,跟她說:「你去死啦!」(觀.貝 990905)。 (三)體育課不乖,使得體育老師生氣而處罰全班罰站,不能上體育課,小朋友 很氣小貝常常害他們不能好好上體育課(訪.科師 990516)。 小貝最主要的問題是上課會明顯的干擾老師的教學,另外,上課容易分心, 不遵守常規的問題,與另外兩位研究對象相較之下也嚴重許多,人際關係方面, 因為小貝喜歡搞笑,所以不至於受到排斥,但是他還沒學會怎麼利用適當的方式 跟人家玩,這是研究者擬定行動方案時要幫他加強的地方。 肆、綜合分析 問題行為的分析與診斷,主要目的是了解孩子的行為特性、心理狀態、生理 狀況,和他面對外在世界的個人看法與反應,從而設計最適合的處理與治療策略 (施顯烇,2003)。根據上述的問題分析,發現三位研究對象有三個共同的問題, 分別是上課不專心、無法遵守常規、缺乏社交能力,而探究這三種問題行為的原 因,則可從家庭、個人、學校三個面向分析。

(31)

一、家庭因素 就家庭因素而言,小貝和小青的父母、以及小韓的育幼院老師皆忙於工作, 比較沒有足夠的時間關心孩子,因而影響到他們的作業、生活作息,小青有時會 因為媽媽很晚才能幫她檢查功課,而比較晚睡,導致隔天上課精神不濟;小貝有 時會因為媽媽晚上工作到很晚,早上起不來而沒幫他準備早餐,影響小貝的學習 狀況;小韓則因為身處育幼院的環境,資源有限,競爭比較激烈,自我防衛的心 很重,也很想要別人的注意及關心。 二、個人因素 就個人因素而言,可分為生理與心理的因素來探討。就生理而言,小青因為 鼻子過敏,常常忍不住去挖鼻孔而中斷學習;小貝是班上年紀最小的孩子,表現 出的許多行為,與同年齡孩子比起來較為幼稚;小韓臉上有血管瘤,影響她的視 力,也讓她較沒自信心。另一方面,心理的因素也不容忽視,小青和小韓常常會 未經他人同意,就碰觸別人的東西,顯示對於物權的觀念,她們還沒清楚到可以 做出適切的行為;而小貝對於喜歡的人,通常會以挑釁的方式,引起她們的注意 力,而不知道應該怎麼邀請同學一起玩。 三、學校因素 就學校因素而言,可分為教學方式及學習環境兩部分,關於教學方式的部 份,雖然全班大都能專心上課,但研究對象卻容易注意力不集中,有可能是因為 研究對象的注意力較不能持久,這時,老師可以想辦法在上了二十分鐘後,就以 有趣的小遊戲來測驗他們的學習狀況,另外,研究者之前實施的獎懲制度偏向小 組,個人的部份著重很少,應該調整獎懲制度的面向,並增加獎品對他們的吸引 力,讓研究對象不會久而久之就對小組被扣分的事感到麻痺、事不關己。 學習環境的部份,三位研究對象都喜歡玩弄文具,這可能是因為桌上的刺激 物,例如:尺、可愛的鉛筆盒、漂亮的筆記本,容易勾起他們的玩心,另外,當 他們坐在最旁邊的座位時,也容易分心,所以,學習環境中不必要的刺激物與座 位安排,也是造成他們問題行為的因素之一。最後,坐在研究對象附近的同學,

(32)

也會影響他們的學習,例如:愛講話的同學有時會在上課時和他們聊天或是打打 鬧鬧,使得研究對象更容易注意力不集中,而影響學習。 影響研究對象的三方面因素的解決之道,就家庭而言,研究者會與家長多溝 通,尋求家長的配合與協助,並做相關的親職教育,希望藉由父母的改變能讓孩 子有更好的家庭環境;而個人的因素方面,生理因素造成的影響,已是既定事實 無法改變,研究者會嘗試從心理建設的方式,教導他們對自己有正向的看法與認 知;而學校的部份,是研究者有能力掌握與改變的,所以,本研究將會著重在這 部份,例如:改變老師的教學方式、獎懲制度,以及他們的學習環境,並據此擬 定相對應的行動方案,以改善他們對老師以及班上同學所造成的困擾。

(33)

第四章 擬定行動方案

本章主要分為兩小節,第一節是蒐集與整理相關的文獻,做為發展行動方案 之依據,第二節則是將所得的資料,與研究對象的問題行為結合,擬定行動方案。

第一節 文獻探討

研究者蒐集的資料來源,包括學者論述、國內的實證研究、教師經驗方享, 並按照研究對象的三個主要問題–上課不專心、無法遵守常規、缺乏社交能力, 分類整理如下: 壹、上課不專心 以下內容將分成兩部份,第一部分能幫助研究者了解前人關於此主題做過哪 些實證研究,第二部份,則是研究者蒐集到能做為擬定行動方案參考的策略。 一、學生上課不專心的相關研究 研究者探討與本主題有關的研究時,以「注意力」、「上課專心」為關鍵字, 搜尋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看了三十篇的研究,但又淘汰了一些與本研究對象 年齡相差太多的研究(國中、高中),接著,針對研究情境的相似性及可類推性 進行篩選,留下十篇與本研究相關性較高的研究,研究者將它們的內容按照針對 的問題、採用的策略、實施的效果、以及研究對象、研究題目做整理,內容詳見 附錄 29。 提升學生上課專心度的實證研究中,有許多不同的方法來改善此問題,有的 研究者是透過禪坐訓練、收心操、讀經教學,讓學生能夠靜下心,進而提高專注 力,例如:范姜郁美(1994)的「禪坐訓練方案對國小學生注意力與生活適應的 影響」指出,利用每天的晨間與午休時間實施禪坐訓練,學生能學會自我放鬆、 專注的技術,並且能增益班級學習情境,強化師生之間的情感。而林淑夏(2004) 的「兒童讀經行動方案對國小低年級學童注意力及行為改變之研究」研究,則發 現利用早自修或上課鐘響後五分鐘的時間,讓學生讀《三字經》、《唐詩三百首》,

(34)

學生的注意力有顯著的提升,另外,該研究者也建議,低年級學生的注意力,容 易隨著情緒、動機、外在環境的改變與刺激而不集中,老師除了準備豐富的教材 內容外,也應該以生動活潑的教學方式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上述的研究建議提 醒了我一點,之前我認為自己幫學生準備的教材內容已經很豐富、充實,所以, 比較沒有注意教學方式是否活潑、有變化,這或許就是學生不專心的原因之一, 這點是研究者在接下來的行動方案中,會找出方法來修正的地方。 除了上述用課前時間讓學生讀經以達到靜心的目標外,有的研究者則是以結 構化教學的方式,營造學生可預期的學習環境,例如:謝佳穎(2007)的「結構 化教學介入國小自閉症學生分心行為與獨立工作行為之行動研究」,該研究指 出,將教室的物理環境結構化,將教室作明確的區隔後,能有效的減少學生在上 課期間觀察無關的人事物之行為,此外,老師提供的各種視覺線索,例如:將上 課的教材內容以圖片的方式呈現、在學生的座位地板上,用膠布貼出四方形,提 醒他上課的活動範圍,能降低學生玩弄身上的物品,以及離座的次數。由此可知, 學習環境對學生上課是否能專心而言,也是一個重要的考量因素,老師應該將教 室環境以及學生的座位,完整的檢視一遍,將可能干擾學生專心學習的東西移 除,另外,除了讓學生有聽覺的刺激外,也應搭配課程內容,盡量增加其他四種 感官的刺激與體驗活動。 正向行為支持方案也是改善學生專心度的方式之一,它提供學生一個安全且 溫暖的環境,並以敎師團隊合作的方式運作。首先,針對學生的問題行為,探討 原因以及該行為的功能為何,再據此擬定解決策略,並教導學生使用適當的行 為,來代替問題行為。在楊宜陵(2009)的「正向行為支持策略對國小普通班注 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生分心行為處理成效之研究」中,即利用功能評量的實施,發 現受試者分心行為的功能,並使用正向行為支持方案,有效降低受試者的分心行 為,提升受試者的正向行為。這研究刺激研究者思考一個問題,當研究對象出現 那些問題行為時,它們的功能為何?他們想要藉此獲得什麼?例如:小貝上課發 出怪聲干擾同學,是因為上課無聊想要玩玩?還是為了吸引老師的注意力?或是

(35)

想藉此搞笑,讓同學認為他是有趣的人而和他做朋友?要擬定行動方案前,應該 先將上述的問題釐清,才能有效的解決問題。 為了讓學生更專心,有的研究者是配合注意力訓練手冊,使用兒童繪本或是 閱讀理解教學,來改善分心的問題,例如:邱瑜萱(2004)將注意力訓練融入閱 讀理解教學的研究中,是利用「閃光燈監控法」,閃光燈每隔三分鐘會閃光一次, 當閃光出現時,學生就配合內化語言「我要注意聽老師上課」或「我要專心寫作 業」,以提醒學生監控自己的注意力。另外,有的研究者則採取藝術治療的方式, 例如:使用音樂輔導課程進行實驗教學,以改善注意力缺陷學生的生活適應。 前段所提到的「閃光燈監控法」,有用到內在語言的方式,許芳卿(2003) 的「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認知行為親子團體治療方案療效評估」中,也是從認 知心理學的角度切入,她使用的是認知行為親子治療,研究者先協助父母改變對 孩子的認知歸因,並教導孩子及父母學會自我控制的策略(內在語言、自我教導、 問題解決技巧),以幫助學生對自我的管理,還有讓他們學會面對問題時如何處 理。該研究的受試者是九歲,比我的研究對象大一歲多,年齡差距不大,可以考 慮先從簡單的認知策略「停–想–做」教導他們,例如:小青、小韓常常上課不 舉手就講話,老師就可教她們此策略,讓她們能在話衝口而出之前,先停下來並 思考自己的行為是否合宜,然後才做出正確的決定–我要先安靜的舉手,等老師 點我時再發言。 上述的研究對研究者的啟示包括:要讓學生開始專心上課前,得先讓他們靜 下心來,心情不能浮躁,老師可使用讀經、禪坐、收心操的方式,或是朗誦唐詩、 課文,讓他們浮動的心冷靜下來,接著,當老師上場時,教學內容、流程盡量結 構化,並增加視覺的刺激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另外,因為低年級學童容易受外在 環境的影響而分心,老師必須以豐富的教材內容,生動活潑的教學方式,吸引學 生的注意力。而當學生有不適當的行為出現時,老師不要只是一味的責備不好的 行為,也應將老師的放大鏡,移到學生的正向行為上,多利用比馬龍效應,並配 合正向行為支持方案,讓他用好的行為取代以往不好的行為。畢竟,一直被責罵

(36)

的孩子,將來是很難學會欣賞自己和別人的優點,也較無法正常的發展出自我肯 定。此外,老師也可利用彈性課或是課餘的時間,參考注意力訓練手冊,設計適 合學生程度的學習單、遊戲,以達到多管齊下的效果。 二、提高上課專心度的有效經驗彙整 學生學習的歷程中,注意力和動機是兩個很重要的影響因素,學生沒有注意 力,整個學習歷程無法開始,而缺乏動機則像沒有潤滑油的機器,運轉的喀喀作 響,隨時有停機的可能(台灣心理學會教育心理學組,2004)。所以在診斷學生 上課不專心的原因時,必須先了解學生是哪個環節出問題,問題出在智力障礙? 學習障礙?或是注意力方面的問題?還是學生提不起勁,沒有學習動機?這些是 老師要先釐清的。而本研究的三個對象,並無智力障礙、學習障礙的問題,所以, 他們上課不專心的原因,在於注意力以及學習動機這兩個方面,研究者則針對這 兩個因素尋找對策。 以下的七種增加上課專心度策略中,第一種是「個個都是幹部」,此方式會 在開學初即做好幹部的安排,讓每個小朋友對班級都有歸屬感,接著,老師開始 教學前,會利用「減少學習環境的干擾源」、「善於引起動機」的策略,讓學生將 注意力集中到老師身上,當老師開始教學時,則使用「學習任務分段呈現」、「獲 得增強的機會」的策略,使學生學習的負擔不會太大,同時讓學生保持足夠的興 趣及動機,最後,研究對象下課訂正作業容易分心時,則「運用計時器提醒學生 加快速度」、「同儕互相叮嚀」的策略,讓他們更專心、快速的訂正完作業,並藉 由互相叮嚀的方式,進一步提升作業的品質,減少作業的錯誤。 (一)個個都是幹部 暑假(99 年 8 月)參加班級經營研習,學習了很多教育先進的精采實務經驗, 內容從班級的教學管理、班級常規與學生輔導、正向的親師關係、到班級經營實 務經驗分享,研究者考量了自己的教學環境、學生特質、以及自身的能力後,覺 得有一些是可以學習並加以應用的,例如:個個都是幹部。

(37)

此種方式是讓班上的每個小朋友都擔任幹部,除了一般的班長、副班長、風 紀、衛生股長外,老師還增加許多的幹部,例如:負責教室電器開關的能源長、 幫忙播放 CD 的音樂長、在競賽中幫忙加減分的計分長、幫老師整理教具的教具 長等,這些幹部可以讓每個小朋友各司其職,培養他們的生活能力還有責任感, 在他們為班上付出一己之力時,也無形中增加了對班級的歸屬感,而老師也可以 省時又省力的帶好班級。 個個都是幹部的方式,是讓小朋友人盡其才的好方法,老師先考量班上小朋 友的特質與能力後,再來分配幹部,會有比較好的實施效果,而針對研究對象上 課不專心的問題,研究者覺得可以讓他們擔任上課計分長、教具長的幹部,因為 這兩個幹部在上課中會派上用場,而且需要上課專心才能勝任,所以,可以將這 個策略納入行動方案中。 (二)減少學習環境的干擾源 適當的學習環境可以營造良好的學習氣氛,當環境中出現太多的干擾源,例 如:教室中,桌上放了許多的雜物,小朋友坐在靠近窗戶邊的位子,還是旁邊的 小朋友很喜歡找他講話,這些都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台灣 心理學會教育心理學組,2004)。因此,老師可以規定小朋友的桌上只能放文具, 其他不相關的東西都收起來,另外,可以將容易分心的小朋友,座位安排在中間 的位置,還有避免讓喜歡上課聊天的小朋友坐在他附近。上述的方法,遠離窗戶 的座位安排是比較好實行的,但完全清除桌上的干擾源就比較不易執行了,因為 小朋友連桌上的文具都喜歡玩,常拿鉛筆戳橡皮擦,但老師又不能叫學生把這些 文具收起來,所以,需要思考別的方法來吸引他們的注意力。 (三)善於引起動機 教學的成功與否,一開始是個關鍵,有些老師覺得上課時間寶貴,不想花時 間引起學生的動機,雖然省了一些時間,卻沒有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所以,如果 老師能夠在上課的前幾分鐘,引起學生的動機,將有利於後續課程的學習。可以 採取的做法有,從說故事切入,或是上課前提出一個問題考學生,即使該考題學

(38)

生還沒學到無法回答,但這樣卻可以引起他們的好奇心,學生為了知道答案,而 專心的聽老師接下來要教導的內容(蔡文榮編著,2004)。此外我覺得老師如果 能利用五分鐘的時間,以搶答遊戲的方式,複習上次學過的內容,不僅能勾起他 們的回憶,老師也能對上次的教學成效做個簡單的評估,以調整接下來的教學。 (四)學習任務分段呈現 小朋友的注意力,無法持續很久的時間,特別是年紀愈小的孩子,當學生在 學習新的知識時,需要很多的精力,如果老師整節課一氣呵成,沒有讓學生有喘 口氣的機會,學生吸收的效果也會打折扣,Mckeachie(1986)曾做過一項研究, 在上課的前十分鐘,學生能吸收老師 70%的教學內容,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到了 下課前十分鐘,學生只能記得 20%的教材內容。因此,老師應該將學習任務分段 呈現,例如:一堂課分成前、後兩部份,前半段的教學結束後,就玩小遊戲或是 進行簡單的形成性評量,然後才接著進行後半部的教學,如此一來,學習活動持 續的時間不會太長,學生的學習效果也會比較好。 (五)獲得增強的機會 面對日復一日的學習,如果老師的教學方式都一樣,沒有什麼變化,學生容 易對學習失去興趣,根據 Pollio(1984)的研究顯示,學生上課時能持續長時間 專心聽講是一件不簡單的事,以大學生為例,如果老師採取傳統的講述式教學, 學生有 40%的時間是沒有專注在老師的教學上的。因此,假如老師可以活化教 學,或是利用許多不同的小遊戲,讓學生有獲得增強的機會,學生會將更多的注 意力放在老師身上。舉例而言,老師可讓小朋友玩賓果遊戲,首先,老師將課程 的重點或是數學練習題目的答案,隨機寫在 3×3 的卡片格子中,隨著課程的進 行,學生如果發現老師講到卡片中的答案,就可將之圈起來,誰先連到兩條線就 賓果,並可以得到獎勵(台灣心理學會教育心理學組,2004)。我覺得這個賓果 遊戲,不只可以運用在數學科,其它的科目只要稍加思考與修改也可以使用,是 個增加課堂趣味的小遊戲,但因為它的準備工作有點費時,所以可搭配其他的小 遊戲輪流玩,以增加遊戲的豐富性。

(39)

(六)使用計時器,提醒他們加快速度 本研究的對象在注意力不集中方面,都有一個共同問題,就是下課訂正作業 時很容易分心或發呆,常常要花很久的時間才能改完,一開始,研究者試著使用 口頭鼓勵的方式,當他們完成一些時就誇獎他們,效果有時還不錯,但此方法並 不是每次都能奏效,且下課時間有限,還要批改全班小朋友的作業,實在分身乏 術,所以,研究者去請教資源班的吳老師,她教了一個策略:老師可使用計時器, 要求學生在指定的時間內訂正完作業,一次設定的時間不要太長,以三到五分鐘 為宜,若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指定範圍的作業,則可以得到增強物。這應該是 個不錯的方式,值得一試,如果有效的話,研究者也會類推到要求學生完成作業 的任務上,這樣一來,將可以節省不少全班同學和老師等待他們的時間。 (七)同儕互相叮嚀 小朋友不太會找出自己作業錯誤的地方,但當別人犯錯時,他們卻比較容易 發現,根據此現象,如果老師能夠利用同儕互相叮嚀的方式,讓小朋友互相找出 別人作業的錯誤之處,成功找到錯誤的話,就可以得到老師的獎勵,而被找到錯 誤的人,就要擦掉重寫。觀察力的訓練要從平常做起,之前很流行的大家來找碴 (在兩張相似的圖片中找出幾個不同的地方),和本策略是一樣的道理,都是可 以藉由找錯的活動,來培養學生的細心與觀察力,研究者覺得可以讓三位研究對 象,互相找出作業需要改進的地方,讓他們的專注力與判斷力提高。 貳、上課的生活常規 與學生常規管理有關的資料,研究者先尋找與此主題相關的研究(參見附錄 30),並歸納、整理相關研究帶給研究者的意義,然後,再選擇可能對本研究有 幫助的策略加入行動方案中。 一、常規的相關研究 想要處理孩子的常規問題前,要先了解現在孩子心裡在想什麼?張惠雯 (2004)的「什麼鬼規定?國小一年級學童眼中的常規世界」調查研究顯示,

(40)

學童會發展出兩極化的行為模式,來爭取老師的關注,以及常規其實隱含著教師 信念與學童需求的權力角力戰。所以老師要求學生遵守常規時,並不只是表現上 的規定與服從關係而已,裡面有更多深層的因素在影響著,老師得做多方面的考 量才行。另外,在林義勝(2009)「南部縣市國小特教教師處理身心障礙學生行 為問題之行為改變技術研究」中,結果顯示老師最常用的技術依序是正增強、剝 奪、負增強、處罰,因此,使用正增強的方式來處理學生的問題,是比較受到大 部分老師的肯定。 處理學生問題行為的實證研究中,有許多不同的方法,有的研究者使用正向 行為支持方案、正向語句引導,還有增加上課表現次數的方式,讓學生在溫馨、 人性化的學習環境中,培養好的行為,這樣的方式,國外的學者 Carbone(2001) 和 Carpenter(2002)也認為,上課時讓學生有更多活動機會,或是擔任老師的小 幫手,可以減少問題行為發生的頻率或次數;另外,有的則是以兒童中心式遊戲 治療,讓孩子學會適當的抒發情緒,減少與同學的摩擦;另外,對於低年級的孩 子,則以較淺顯的電子童書教學搭配自我管理策略,來幫助年幼的孩子;或是藉 由社會故事法教學,將想要小朋友學會的正向行為,以故事的敘述手法,搭配可 愛的圖畫方式呈現。 上述這些方式中,社會故事法以故事的手法呈現,很適合低年級的孩子,而 且這種方式,研究者在小韓一年級時,也曾經運用在她身上,效果不錯,順利的 解決一些問題行為,她給老師的回饋也很正向,所以,研究者覺得這個策略,應 該也能適用於小貝和小青,因此,研究者進一步找了更多的資料,內容如下: 社會故事法是由 Carol Gray 提出來的,主要是用簡短的文字和插圖來呈現一 個故事,目的是讓孩子學會適當的行為(引自 Smith,2001)。使用社會故事法的 原理設計學習單可分為四個步驟,第一,選定主題目標,亦即想要孩子學會的目 標,第二,蒐集資料,第三,撰寫:故事要由學生的角度來敘寫,使學生朗讀時 是第一人稱的方式,並使用簡短而正向的句子,教導學生習得適當的行為,第四, 教學實施:故事一次只提供單一密集的閱讀方式,教師要持續的觀察學生的反

(41)

應,經過一段時間後,老師再根據實施效果進行調整(孫佩孜、劉明松,2008)。 綜觀前述,如果要利用社會故事法的理論來設計學習單,需要先找出教師想要學 生學會的正向行為,再以第一人稱、簡短的故事形式撰寫學習單,實施完後,設 計者要根據學生的改變狀況做調整,以跟上學生的腳步。 社會故事法的運用情形,在較早期的研究中,主要是用在有自閉症的兒童或 青少年身上,且著重在教導自閉症學生社會互動的能力,或是處理、減少他們的 問題行為,例如:陳淑萍(1998)的「社會故事的教導對自閉症學童社會互動之 影響研究」、陳淑娟(2004)的「社會故事教學對自閉症幼兒社會互動能力之成 效研究」、蔡佳芬(2006)的「社會故事教學對增進國中高功能自閉症學生社會 互動成效之研究」、吳秀雲(2007)的「社會故事教學對國小亞斯伯格症學童之 不當社交行為之處理成效」,上述這些與社會故事法相關的研究,大部分都能幫 助自閉症學生,更快學會社會互動的技巧,或是減少他們問題行為發生的次數, 所以社會故事法用在處理社會互動方面有問題的學生,是個不錯的方式。 配合社會故事法的撰寫原則,設計出學習單的難度不會很高,除了特教老師 之外,普通班的老師也可以設計使用,所以,雖然它一開始是用在教導自閉症孩 子的社交技巧,但後來也被類推運用在情緒障礙、注意力缺失兒童的問題行為處 理上,例如:林宛儒(2004)的「社會故事教學對減少國小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 童攻擊行為成效之研究」、周佩樺(2007)的「同儕合作產出社會故事教學對 ADHD 學生社會適應之成效」、邵允智(2008)的「社會故事教學指導國小情緒障礙學 生同儕互動之成效」,上述的研究,大都能協助研究對象習得適當的行為,或是 減少問題行為發生的頻率,研究對象甚至能進一步將習得的能力,類化到不同的 情境中,例如:家庭、同儕互動,但有些研究的結果,只能減少問題行為發生的 次數,還無法減弱問題行為的強度,這個問題是研究者未來實施社會故事法時, 要想辦法加以克服的地方。

(42)

二、使學生遵守常規的有效經驗彙整 學生如果沒有好的常規,不管老師的教學再怎麼精采,還是無法發揮效果, 所以,研究者整理出幾個策略,希望透過這些策略,能使學生遵守常規,並讓老 師的教學更順暢。 (一)全班共同訂定班規 國有國法,班有班規,小朋友在學校學習過程中,必須遵守一些規定,而這 些規定大都是由老師訂定,他們只有遵守的份,但這些規定真的是小朋友打從心 底認同的嗎?研究者的朋友王老師經驗分享道:「為了讓學生能將外在制約的規 定,內化成自我約束的品德觀念,導師可以試著讓學生自己訂定班規,然後大家 再共同遵守自己所訂的規矩,以建立自律、負責的好品德」,此外,她也提醒:「訂 定班規後,老師要利用放學前的時間,讓全班同學反省,自己今天是否有遵守班 規?以及如果自己沒能遵守班規會怎樣?對同學來說又會帶來什麼壞處?」人對 於自己說出的話會比較信服,老師使用民主的方式,讓學生自己有做主的權利, 將來他們違反規定時,就得為自己定下的規矩負責,心裡也會比較服氣。 (二)班級經營之競賽與獎勵制度 班級經營之競賽制度,可分為個人比賽、小組比賽,班級目標加分三方面, 個人比賽可培養學生的責任感,讓他為自己的行為承擔後果;小組比賽則是讓小 朋友體會合作的重要性,唯有與同學互相幫助,才能獲得小組的榮譽,此種方法 也有同儕互相牽制的作用;班級目標加分,則是超越小組界線的方式,以全班為 一個共同團隊,為了一個共同目標而努力,如果全班小朋友因為各方面表現良 好,達到老師規定的分數,全班就可以得到獎勵,例如:到校內的某個地點野餐。 上述的競賽制度,是小朋友為目標而努力的一個方式,達到目標後,老師需 要提供有效的獎賞,以增加競賽制度的吸引力,老師提供的獎賞除了精神性的讚 美與鼓勵外,也可配合物質性的酬賞,例如:每月一次的下午茶(此方法由西屯 國小黃雅美老師分享),實際的做法為老師在期初的時候,讓家長採自願的方式 認領一次下午茶,家長提供十份左右的餐點,老師可上下做調整,小組競賽獲勝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Various programming languages used to create computer programs A variety of Web development and multimedia development tools. Steps in the program development life cycle and tools

Clinical Supervision Practices and Satisfaction Within the Public Vocational Rehabilitation Program. Effectiveness of a Training Program to Enhance Clinical Supervision

Stage 6 Special Program of Study – Personal Development, Health and Physical Education Life

Stage 6 Special Program of Study – Personal development, health and physical education life

A spiral curriculum whose structure allows for topics or skills to be revisited and repeated, each time in more detail or depth as the learner gains in knowledge, skills,

• But, If 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 data type is changed, the program needs to be verified, revised, or completely re- written... Abstract

 Schools can administer APASO-II scales/subscales at diff erent times of the school year to achieve different purpose s, e.g. to assess the effectiveness of an intervention progra m

 Schools can administer APASO-II scales/subscales at diff erent times of the school year to achieve different purpose s, e.g.. to assess the effectiveness of an intervention prog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