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新住民子女對於父母教養態度的看法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新住民子女對於父母教養態度的看法

一、對父母親持關懷式教養態度的看法

(一)主要照顧者

從訪談的當中,掌握到受訪者提及,為了家中生計,父親多數時間在外地工 作,無法陪伴在孩子身邊,所以母親為家中的主要照顧者,扛起照顧孩子的責任。

爸爸不常在家,媽媽常常在家,因為爸爸都在大陸工作,都是媽媽照 顧我。(訪 C1-T1-0501-01)

爸爸不會,因為爸爸在外地工作。(訪 V1-T1-0501-01)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需要有親近的家人陪伴,但並非父母親都能夠長時間 在旁陪伴,為了經濟考量不得不離開家鄉到遠方工作,對於孩子來說,自小已經 習慣父親久久回家一趟,即使短暫也珍貴的相處時間。「男主外、女主內」的觀 念依舊可以窺知一、二,男主人在外面打拚,女性往往扮演的是管理家中大小事 的角色,呼應著傳統中國的家庭結構組成。

接下來提到,平時父母在家都會跟孩子聊什麼樣的內容,大多數孩子都說母 親會主動聊在學校發生的事情,尤其是課業的部分,相當關心在校成績表現,可 以知道父母親對於課業相當重視。

50

那時候都是在學校發生的事情。(訪 V1-T1-0501-02)

就是學校的課業或者是在學校的狀況。(訪 I2-T1-0519-01)

嗯..聊一些在上課的情況,或是其它事情,例如妳這個星期天有沒有空,

我們有可能去台東怎樣怎樣的。(訪 C2-T1-0526-01)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全天下父母親們的期盼,新住民母親們 關心孩子的部分多以圍繞在學校課業,考試考幾分、上課有沒有專心等 事情,再者為生活瑣事,主要偏向這兩類,反而較少與孩子談論到內心 的感受,例如:今天和同學相處的如何?你看起來很難過,發生什麼事 情了嗎?國小孩童在中高年級階段,心智正開始發展過渡成小大人,與 父母之間的依附感及信任關係若沒有建立起來,孩子便不會主動與父母 談論內心的想法。

(二)主要陪伴者

以對象來說,孩子有心事或者遇到挫折會找媽媽談,因為爸爸平時工作很晚 回家,即使想找父親說說話,也很難遇到適合的時間可以聊天。

爸爸比較少,因為爸爸都比較晚回家,媽媽比較早回到家。(訪 I1-T1-0519-02)

有一個孩子提到,在功課上的問題會選擇問母親,但是遇到心事或挫折會 跟父親說,因為母親太忙碌於家務或者工作,以至於沒時間好好聽孩子說話,即 使孩子想和母親說話,也沒辦法。

我會跟爸爸說,功課的事情我會問媽媽,但是心事我會跟爸爸講。因 為媽媽有時候太忙了,做家事沒有空聽我們說話,然後爸爸就是回來 的時候比較有空,所以就跟爸爸說。(訪 I2-T1-0519-02)

新住民子女與父母間的互動關係,會因為忙碌賺錢肩負起家庭經濟狀況,而 減少與孩子相處的時間,再者,陪伴時間的長短成為孩子選擇傾吐心事的首要考 量,若因為工作或其他原因無法在家,自然沒有時間傾聽孩子的想法,無法給予 關心與協助。在不同的家庭中雖有不同結果,但可以知道,孩子對於父母的陪伴

51

有很明顯的覺察,若能與孩子有更多時間交流,會更清楚孩子平時在校、人際交 友等情況,同時也能建立父母與孩子的感情基礎。

新住民母親雖然會主動跟孩子聊天,但對於孩子來說,會去找家中的長輩阿 嬤來說事情,因為父母親忙於工作,以致於孩子想找人說話時,雙親都不在,所 以會找其他家人說話。

T:那爸爸跟媽媽哪一個比較常跟妳聊天?

C2:媽媽。

T:那爸爸呢?

C2:爸爸喔…應該是老師有跟爸爸講一些事情,爸爸才會跟我講…

T:那你自己比較常找誰聊?

C2:阿嬤。 (訪 C2-T1-0526-02)

V2 孩子的母親平時很少與她互動聊天,如果有也只是交代參加比賽的事情,

僅限於例行性學校事務,如果要談論心事,孩子會選擇跟要好的同學講,母親與 孩子間較少有交心的情形,感情也較為淡薄。

沒有…沒有什麼心事啊!不開心也是跟同學講而已…因為媽媽不會跟我 聊學校的事情,只會有什麼比賽跟她講而已。(訪 V2-T1-0526-01)

綜括來說,即使新住民家庭組成中,母親往往為家中的主要照顧者,即使如 此,孩子並非會以主要照顧者為傾訴心事的第一考量。新住民母親們會在自己有 空的時候關心孩子的各項表現,但當孩子在需要人訴說心事的時候,父母親常常 忙碌工作或家務,無法立即給予孩子關懷與協助,所以孩子會主動聊天的對象為

「主要陪伴者」,反而是阿嬤等家人,甚至是跟同學傾訴心事,除非主要照顧者 同時也是主要陪伴者。

(三)獎勵方式

對於孩子表現好的時候,父母親常會以物質獎勵方式,買孩子需要的學用 品、玩具或漂亮的衣服,甚至給予金錢當作獎勵,孩子很喜歡這樣的方式。

就是她說如果我很好的話,就會買我喜歡的東西,就是媽媽會買一些我 需要的東西給我,就是玩具或是筆記本那些的。(訪 I2-T1-0519-03)

52

有時候會買禮物,就這樣。(訪 V1-T1-0501-04)

嗯…我只記得以前我有得第二名,然後媽媽當時出去,爸爸、哥哥、阿 嬤都不在,我當時跟姊姊,最後爸爸回來了,媽媽也還沒回來,結果爸 爸帶我去吃東西,然後我就跟爸爸說我有得到第二名,爸爸就買玩具給 我。(訪 C2-T1-0526-06)

小時候有得獎會給我五十塊,現在沒有了,現在只是看我得獎沒有說什 麼,感覺很像習慣了…(訪 V2-T1-0526-03)

除了物質上的獎勵之外,還會買食物或一起到台東聚餐,這樣的方式也讓孩 子印象深刻。

爸爸喔…會買糖果給我吃;或者是飲料。(訪 C1-T1-0511-04)

嗯…基本上我只要求他,他基本上就會買東西給我。(訪 C2-T1-0526-05) 恩…就是有一次爸爸回來的時候,那時候期中考考得不錯,然後爸爸帶 我去臺東,去貴族世家。(訪 V1-T1-0501-05)

每一個家庭對於孩子有好表現的獎勵方式,會先以物質鼓勵的方式給予增 強,在經濟許可的情況下,對於好表現會相對慷慨獎賞,鼓勵孩子求上進。對於 父母來說,適時的給予獎勵能夠引發孩子再有好表現的機會,是一種好的循環方 式,無形之中也強化孩子做事情的態度。

其次,孩子有好表現時,父母也會用口頭鼓勵方式勉勵他,希望能維持一定 水準,繼續保持下去。

就說繼續維持下去,就這樣,常常跟我說要加油。

(訪 I1-T1-0519-03)

公威(台語),講話的鼓勵我。(訪 C2-T1-0526-06) 有,就說要繼續保持。(訪 V1-T1-0501-04)

抱持正面積極的教育態度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於自己的關心,在各項表現上 都希望能保持一定水準,但獎勵並非只有如此,社會性的獎賞也很重要,尤其以 口頭誇獎更是如此,心中所感受到的精神支持遠比物質性獎賞來得更加長久,即 便沒有了外在物品的增強,也能漸漸轉為自我鞭策努力,內化成習慣。在研究者 的觀察中,對於父母親的關懷方式,受訪的新住民子女們也能認同且接受,告訴

53

自己要更加油努力。而母親們對於孩子的各項表現,可說是相當的注意,不時會 用言語鼓勵。

再來,父母親善用孩子喜愛的活動作為獎勵,若孩子完成該做的事情,就 讓他做喜歡的事,也是獎賞的運用。

把家裡的事情做完就帶你去釣魚,阿公是會給我用電腦。(訪 C1-T1-0511-04)

給予獎勵是誘發孩子保持好行為及表現的方式,也是親子間有良好互動的一 種表現,無論是什麼樣的獎賞方式,父母能夠依照不同屬性的孩子給予他期望的 回饋,非物質的獎賞有時會比物質性獎賞更能持續激發孩子的學習動機,從中學 會持續表現相同行為就能有正面獎賞。從訪談觀察中發現,父母對於孩子表現能 夠給予適當獎勵,也是教養孩子良好表現的指標。

二、對父母親持權威式教養態度的看法 (一)處罰方式

關於教養孩子的方式,每個學派都有各自的論點,以行為學派來說,行為的 產生不僅只有先天遺傳或自然發展的結果,更重要的是外在環境的交互影響,為 了產生良好的行為,除了適當獎賞之外,也有針對不良行為給予的懲。不同父母 各有想法,在處理表現不佳及錯誤行為時,父母的處罰方式更顯得重要。無論口 頭告誡、剝奪自由等,抑或是體罰孩子,都希望孩子能夠改進,成為更好的人。

訪談中,孩子提及母親會以禁足作為處罰,要求在家複習作業不能出門。父 親則是以口頭告誡叮嚀不可再犯,一下子就沒事了。

媽媽會不讓我出去,爸爸沒有處罰我,他會說下次不要再這樣,然後還 是會讓我出去玩。(訪 C1-T1-0511-05)

就在房間看書,把我留在房間看書,讓我好好準備考試,釣魚也不行。

(訪 C1-T1-0511-05)

新住民母親在教養孩子的時候,常常扮演黑臉的角色,而父親因為多數時間

54

都不在家,無法陪伴小孩,久久難得回家一趟,即便孩子有錯誤行為,最多就 以口頭告誡,所以較不以權威的方式管教孩子。相對來說,母親對於孩子的管 教較嚴格,採剝奪喜歡的活動來規勸行為,甚至以打來懲罰孩子。

當表現不佳時,母親太生氣有時候會嚴格懲處,像是用衣架打或者罵,同 樣的話不斷叮嚀,爸爸則用念的方式來處理。

如果讓媽媽太過氣的話,用衣架打,如果是爸爸的話,基本上我都沒有 被爸爸罵過,就只有一次而已,就是爸爸就是用念的,媽媽就是用有時 候念有時候打,然後講的話都是一直在重複。

(訪 C2-T1-0526-08)

就是大聲的罵或是用打的吧…爸爸就不常罵我們,他對我們很好。

(訪 I2-T1-0519-04)

母親常因為求好心切,會用打罵的方式懲罰孩子,雖然可獲得立即性的效 果,但並非最佳的方式。由此也可以知道雙親在教養態度上有明顯不同,母親 相當在意孩子的表現,打罵是最終手段,這也顯示出了新住民母親們在教養孩

母親常因為求好心切,會用打罵的方式懲罰孩子,雖然可獲得立即性的效 果,但並非最佳的方式。由此也可以知道雙親在教養態度上有明顯不同,母親 相當在意孩子的表現,打罵是最終手段,這也顯示出了新住民母親們在教養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