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新住民子女在校行為表現及父母教養態度 之個案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新住民子女在校行為表現及父母教養態度 之個案研究"

Copied!
10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教育行政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梁忠銘 博士

新住民子女在校行為表現及父母教養態度 之個案研究

研究生:劉珈妤 撰

中華民國一○六年七月

(2)
(3)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教育行政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新住民子女在校行為表現及父母教養態度 之個案研究

研究生:劉珈妤 撰 指導教授:梁忠銘 博士

中華民國一○六年七月

(4)
(5)
(6)

誌謝辭

兩年進修一眨眼已到最後階段,論文寫作的歷程遠比想像的要辛苦的 多,回想起早上通車上班、晚上到知本上課,同時身為教師及學生的我,

一天二十四小時似乎不夠用呢!每當想起夜晚與論文奮鬥的場景,就彷彿 如昨日般歷歷在目,能夠順利完成論文,這一路上要感謝的人太多了,感 謝你們給我的支持鼓勵。

首先,我的「梁」師-梁忠銘老師,謝謝您在我論文寫作的路上給我 指引,在百忙之中願意接受我這一個晚起步的研究生,指點我在寫作上的 盲點,讓論文更臻完善。梁老師對於教學研究的專業與執著,我由衷感佩,

更感恩的是您在我徬徨無助時,適時提點,不僅給予我極大的鼓勵與支 持,同時也讓人感到安心。「把握做學問的快樂與堅持」是您給我的勉勵,

我會銘記在心,時時刻刻提醒自己,未來面對每件事都能有無比堅毅的勇 氣,持續向前。

另一位「梁」師-梁金盛老師,您在口考的時候給我的建議與回饋,

受益無窮,感謝您在萬般忙碌之餘,還抽空到臺東一趟,心中相當感謝。

同時,也謝謝許秀霞老師,您做事的細心及擔任口考委員的用心準備令我 相當欽佩,對於在論文內容上的建議相當精準,讓我明確目標。

最後,要感謝我的先生子剛,在這段時間上對我的包容與鼓勵,讓我 可以努力不懈向前行。而我摯愛的家人與朋友,謝謝你們在我心情低落時 給我安慰與支持,在我開心快樂時分享我的喜悅,在最難熬的時候,因為 有你們,我站穩了腳步,重新拾起信心再出發。

進修學習的生活,豐富而多彩,一切的話盡在不言中,感謝有你們,

成就今天的我。

珈妤 謹誌 2017 年 7 月

(7)

i

新住民子女在校行為表現及父母教養態度 之個案研究

作者:劉珈妤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摘要

本研究目的為探究東部一所偏鄉小學的新住民學童對於父母教 養態度的看法,以分析父母教養態度對於子女行為表現的影響,再者 探究新住民子女對自己與父母期望的看法。採質性研究的方法,以個 案訪談方式進行。根據立意取樣的方式挑選三至五年級,有越南、大 陸及印尼籍新住民子女,男女生各一位總共六名學生,以訪談及蒐集 資料的方式進行瞭解。本研究針對新住民父母教養態度對子女的行為 表現影響,提出研究結論如下:一、父母採關懷或權威式教養態度皆 重視孩子的行為表現,孩子也表示能接受父母的標準。二、採關懷式 教養態度的父母,孩子面對事情較樂觀開朗,在各項表現也維持正向 態度。採權威式教養態度的父母,孩子較容易有負向的想法。三、新 住民孩子對於自己未來有期許,但與父母親的期許不完全相同。身為 教學第一線的工作者,盼能協助父母們更瞭解自身帶給孩子的影響,

以提供在教養上的幫助,也讓新住民學童們明白母親對其的教養態度 及用心,拉近彼此的距離,以免除文化不利的因素,在求學階段能夠 更加積極。

關鍵字:新住民、行為表現、教養態度

(8)

ii

A Case Study of Parenting Educational Behavior of New Students lived in dormitory

Chia-Yu,Liu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opinions of new children

towards parenting attitudes in a remote rural elementary school in the east

to analyze the impact on children’s behavior caused by parenting attitudes

and further discuss new children’s opinions towards their own

expectation and their parents’ expectation. The study adopts the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and conducts individual interviews. Students

are between grade 3 to grade 5 are selected according to purposive

sampling, including new children from Vietnam, Mainland China and

Indonesia with total 6 students of one male student and one female

student from each grade, and methods of interviewing and information

collecting are used to obtain more understanding. The study propose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 in terms of the impact on children’s behavior caused

by new parenting attitude: 1. Parents use loving or authoritative parenting

attitudes all focus on children’s behavior, and children also express that

they can accept the standards set up by the parents. 2. Children with

parents who adopt loving parenting attitudes usually deal with things in

an optimistic and open approach, and they also maintain positive attitudes

in various performance. Children with parents who adopt authoritative

parenting attitudes tend to think more negatively. 3. New children have

expectation for their future but it is not exactly the same as the

(9)

iii

expectation from their parents. As a participant in the front line of teaching, it is anticipated that the study can help parents understand the impact they bring to the children better and further provide assistance in parenting. Moreover, it is anticipated to help new children understand the parenting attitudes and efforts from their mothers as well as narrow the gap between them in order to eliminate unfavorable cultural factors and be more positive and active during the period of studying.

Keyword: New Immigrant, Behavior, Parenting attitudes

(10)

iv

目 次

摘 要 ... i

Abstract ... ii

目 次 ... iv

表 次 ... vi

圖 次 ... vi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9

第一節 新住民家庭發展及特質之相關研究... 9

第二節 行為表現之理論探討... 18

第三節 教養態度之理論探討... 26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歷程 ... 37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工具... 37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步驟... 40

第三節 研究場域與研究對象... 44

第四節 資料信實度... 45

第五節 研究倫理... 47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 49

第一節 新住民子女對於父母教養態度的看法... 49

第二節 父母教養態度對子女行為表現的影響... 57

第三節 新住民子女對自己與父母期望的看法... 71

(11)

v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77

第一節 結論... 77

第二節 建議... 81

參考書目 ... 83

(12)

vi

表 次

表 1-1 內政部 105 年 11 月臺東縣外籍配偶人數統計表 ... 2

表 1-2 內政部 105 年第 42 週戶籍登記之初生登記狀況統計 ... 2

表 2-1 2006 年新住民人數按性別與原屬國籍統計 ...13

表 2-2 2016 年新住民人數按性別與原屬國籍統計(截至 2016 年 11 月) ...13

表 2-3 2015 年各縣市結婚登記之外籍與大陸港澳配偶人數 ... 15

表 2-4 國內研究者對學習態度的定義 ... 19

表 2-5 皮亞傑認知發展分期表 ...21

表 2-6 國內研究者對教養態度的定義 ...26

表 2-7 心理社會發展理論的八個階段 ...29

表 2-8 新住民父母教養態度的相關研究 ...32

表 2-9 單向度父母教養態度一覽表 ... 33

表 2-10 雙向度父母教養態度一覽表 ...34

表 2-11 多向度父母教養態度一覽表 ...35

表 3-1 訪談大綱 ... 38

表 3-2 訪談對象表 ...45

(13)

vii

圖 次

圖 1-1 池上鄉幸福國小學生身份圓餅圖 ...4

圖 2-1 Bronfenbrenner 的生態系統理論 ...31

圖 3-1 研究架構 ...41

圖 3-2 研究流程 ...42

圖 3-3 研究流程甘特圖 ...43

(14)

1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主要探討臺東縣池上鄉幸福國小,新住民子女行為表現及父母教養態 度的關係。本章節共分為四小節,第一節為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 與研究問題,第三節為名詞釋義,第四節為研究範圍與限制,以下針對其內容做 詳細說明,分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一、研究背景

隨著資訊化與全球化的腳步,增加人們訊息傳遞與交通上的便利,藉由文 化、經貿、社會的交流,各國地理上的疆界雖然存在,但無可諱言地,實質上 的疆界藩離早已模糊,地球村的趨勢已儼然成形。這種因留學、通商、婚姻所 形成的跨國交流,雖然帶來一些便利與優勢,但也為當地社會帶來了許多的衝 擊與問題,成為社會發展的隱憂(林瑞勳,2006)。

臺灣在這幾十年來的人口變遷改變相當大,尤其在政府大力推動「南向政策」

之下,有了跨國婚姻的通婚現象,大多是由女性的外籍人士為主,也就是說臺 灣有越來越多人娶新住民女性,人數逐年增長,近年則趨於平緩。對於離鄉背 井來臺的新住民女性,有的人可以很快融入當地,但有大多數的人,因為家庭 狀況不同衍生出經濟弱勢、社會支持性低等問題,在面臨少子化的衝擊之下,雖 填補了人口的空缺,但接下來面臨的相關問題才是重要的難題,像是新助民女性 的輔導、因文化背景不同產生的磨合,再者為教養子女上的問題等,我們需要更 審慎的對待。

依據內政部十一月份的外籍配偶人數做統計,臺東縣的新住民女性以大陸 籍配偶為最大宗,再來則是越南籍,接下來為印尼籍,統整如下表如下表 1-1 所 表示。

(15)

2

表 1-1 內政部 105 年 11 月臺東縣外籍配偶人數統計表

國籍別 人數 百分比

大陸籍 2625 人 62.8%

越南籍 955 人 22.85%

印尼籍 259 人 6.2%

菲律賓籍 86 人 2.06%

柬埔寨籍 42 人 1%

其它 213 人 5.09%

合計 4180 100%

資料來源:依內政部統計通報﹙2016﹚資料,研究者自行整理。

新住民的人數自 1998 年起逐年遞增,根據內政部統計通報(2016 年第 42 週)

來說,同期每百名出生嬰兒中,生父或生母為大陸港澳地區或外國籍者有 7 名

(其中生父為 1 名、生母為 6 名);近 10 年生母為大陸港澳地區者所占比率由 5.1%緩降至 3.3%、生母為外國籍者所占比率則自 95 年之 6.6%逐年遞減至 2.8

%,由下圖 1-2 可以清楚的看到除了本國籍外,生母為其他國籍的嬰兒人數則逐 年漸少中。

表 1-2 內政部 105 年第 42 週戶籍登記之初生登記狀況統計

資料來源:內政部統計通報﹙2016﹚

雖然這幾年來,生母為其他國籍的嬰兒人數已逐漸下降,但總體來說,每年

(16)

3

仍持續有五六千人的增加,在這十年內,新住民孩童的數量依舊穩定成長中。對 於這一批新住民女性來說,造成生活困境的第五項因素為子女教育的問題,這一批 新住民之子的教育就是我們需要重視的一環。自小在雙重文化薰陶的教養之下,

進入我們的國民教育系統,在接受義務教育的階段裡,父母的陪伴與關懷對孩子的 成長歷程是相當重要的,可說是奠定學習的基礎。在往後的學習歷程中,家庭的功 能是否能發揮最大效益,攸關孩子的各項行為表現,無論是在人際互動、學習態度 等都是密不可分。

二、研究動機

臺灣是個多元文化融合的寶島,早期有居住在這片土地上的原住民族,後有 漢人遷台,社會成員的形態逐漸在改變。而現今,又以新住民的比例居高,而其 子女的教育議題這幾年來受到大家高度重視,其形成歷程與臺灣社會型態的轉變 息息相關。

臺東,是一個在行政劃分上歸類為偏鄉的一個縣市,地處熱帶氣候區且群山 環繞,擁有豐富的天然資源。而在族群結構上,除原本定居於此的閩南、客家及 原住民族之外,有一大部分居民為近 150 年陸續移居而來的移民後代,在縣內的 國中小學生名單中,具新住民身分者不在少數,究者想針對這批「新住民之子」

在校的行為表現,再對應到原生家庭中,新住民婦女們對於子女教養的態度有所 不同,對於孩子們在學校的表現是否有絕對的影響進行研究。

在臺東任教已五年有餘,自代課時期開始走訪臺東偏鄉學校,觀察到學生家 庭成員的組成,除了原住民族、閩客漢人之外,還有另一族群為新住民後代,而 且為數不少。而對於池上鄉幸福國小來說,新住民子女數更佔了全校五分之一的 學生數,可說是新住民比例相當高的學校,如圖 1-1 所表示。

(17)

4

11%

9%

1%

79%

學生身份

客家/新住民子女 閩南/新住民子女 原住民/新住民子女 非新住民子女

圖 1-1 池上鄉幸福國小學生身份圓餅圖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一直到去年開始進行成人教育班的課程,熟識了一批嫁到臺灣的新住民女 性,在離開家鄉後立即面對的是生活適應的問題,在短時間之內在人生地不熟的 環境中生活,著實不易;接下來面對的是家庭經濟問題,多數新住民女性嫁到臺 灣多半從事勞力工作,要能共同支持家庭收支狀況;而後就是生兒育女的問題,

往往在一兩年內就產下子女,在孩子成長的歷程中,教養議題慢慢浮現,其中包 含了文化差異及語言隔閡等問題,其實都是造成教養態度不同的主要原因,而新 住民子女在校的行為表現。在臺灣傳統觀念中,教養兒女的重責大任往往會落在 母親的角色上,在 Badura 楷模學習理論中提到「以身作則」的重要性,許多研 究都顯示了學習成長中,父母親給予孩子的觀念及態度具有極大的影響,而綜合 以上所說,教養態度影響了子女們,不管是在學業成績、人際關係等方面都是,

透過本研究想要了解幸福國小新住民子女們對於父母親教養態度的看法,而父母 親的教養態度對其子女行為表現的影響,最後到新住民子女們對父母及自我期待 的看法,以提供新住民女性們在教養子女上的幫忙,是本研究最主要的研究動機。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18)

5

根據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欲探討本校新住民學童的行為表現,以及父母 對其教養態度的影響。本研究具體研究目的及研究問題如下:

一、研究目的

(一)瞭解新住民子女對於父母教養態度的看法。

(二)分析父母的教養態度對新住民子女的行為表現影響。

(三)探究幸福國小新住民子女對自己與父母期望的看法。

二、研究問題

(一)不同國籍的新住民子女對於父母親教養態度的看法。

1、新住民子女對於父母親持關懷式教養態度的看法。

2、新住民子女對於父母親持權威式教養態度的看法。

(二)父母的教養態度對於子女行為表現的影響。

1、父母對新住民子女的教養態度是否會影響學業成績?

2、父母對新住民子女的教養態度是否會影響學習態度?

3、父母對新住民子女的教養態度是否會影響品德教育?

4、父母對新住民子女的教養態度是否會影響人際互動?

(三)幸福國小的新住民子女對自己與其父母的期望的看法。

1、新住民子女如何看待父母親對自己的期望?

2、新住民子女對自己有什麼期望?

(19)

6

第三節 名詞釋義

將本研究所涉及的重要名詞,分別說明如下:

一、新住民子女

早期一般人以「外籍新娘」來稱呼因婚配來臺的東南亞籍女性,後經行政院 婦女權益促進會發函知會相關單位更名為「外籍配偶」。但外籍一詞有排外的涵 意,且稱呼為「新娘」或「配偶」都把女性年婦女新知基金會舉辦「外籍新娘- 外籍配偶」更名活動,當時「新移民女性」獲得多數人贊同,臺灣社會逐漸以「新 移民女性」一詞取代原先稱呼,表示對她們的尊重。而內政部於民國 96 年 10 月 1 日內授移字第 0960946753 號函,則重新將「子女出生時,其父或母一方為 居住臺灣地區設有戶籍國民,另一方為非居住臺灣地區設有戶籍國民」之族群定 義為「新住民」(內政部移民署,2014)。

為了說明的一致性與便利性,故以「新住民」一詞替代以往的「外籍配偶」

和「外籍新娘」,也表示對其的尊重。本研究中的新住民子女是就讀國民小學階 段,父親為本國籍,而母親為外籍人士的孩子,像是越南籍、中國籍和印尼籍等。

二、行為表現

行為是一串自主的行動,個人是依循自己的感覺或意念來行動(黃意舒,

2012)。一般所指的行為表現為一個特定的成就水準,認定個體已熟練一件工作。

在教育部字典裡,行為就是「行動」,是基於個人的意志而具體表現於外的舉止 動作;表現就是「表示、表露」,把思想、感情、生活經歷等內情顯露出來。綜 合以上所說,行為表現為個體將態度、行為等舉止顯現於外的表現。

本研究的行為表現是指新住民子女在校的表現,即為學業成績、學習態度、

品德行為和人際互動以上這四項。

(一)學業成績:在學習書本內的學習成果及績效。

(二)學習態度:對於學習這件事情採取的主張或立場。

(20)

7

(三)品德行為:表露於外的品性道德。

(四)人際互動:人與人之間相處的關係。

三、教養態度

關於教養這一詞包含的意義有很多,像是教養方式、教養風格、管教態度、

管教方式…等,用詞雖不同,但意涵卻是相當接近。在教育部詞典中的解釋,包 含兩種面向,第一是「教導培養」;第二則是「品德涵養」,皆有教育和養育的意 義。根據國內研究者說明,教養態度係指父母在教養子女時,所持的認知、價值 觀與信念,透過外在行為表現傳達給子女(李雅芳,2005)。態度在辭典中的釋義 為「人的狀貌舉止」,另一個為「對事情採取的主張或立場」。

本研究中,教養為「父母親對子女教養態度的想法及採取的行動」,亦即在 教養子女時,父母表現出來的態度、信念、情感以及在行為上所顯示出的特徵。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以臺東縣池上鄉幸福國民小學新住民子女為主要研究對象,運用質性 個案訪談的方式來蒐集資料,針對研究範圍及限制,分述如下:

一、研究範圍

為了清楚描述本研究的範圍,所以從研究對象及內容兩方面來說明,說明 如下: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選定臺東縣池上鄉幸福國小為研究對象,針對母親為不同國籍別,

再挑選行為表現上不同的新住民學童,分別為中國籍、越南籍以及印尼籍共六

(21)

8

名,進行半結構式訪談,並蒐集研究相關資料。

(二)研究內容

本研究主要在瞭解池上鄉新住民學童行為表現與家長教養態度之關係,藉以 探討教養態度對學生的影響。

二、研究限制

(一) 研究者身分的限制

研究者在校為教師兼任組長職務,並無班級學生可以就近取材訪談,必須要 透過班級導師及被研究者家長的同意,將學生約至獨立教室進行各別訪談。同時 藉由導師其他科任教師提供的作業簿及評量考試成績,作為印證資料,盼將此限 制降到最低。

(二) 訪談時間的限制

因研究對象為新住民子女,最佳訪談時間為白天,為了避免佔用到晚上親子 相處的時間及擔誤學生學習的時間,只能藉由在校上課的空堂及課餘時間進行訪 談,希望將此限至降到最低。

(三) 環境的限制

因個案取材來自於本校的學生,在地區上的選擇較為限制,只限於池上鄉,

因訪談的議題牽涉到家庭問題,當私密的家庭問題被提及,新住民子女回答問題 可能有所保留,研究者勢必得與其建立一定信任關係才得以將此限降低。

(四) 研究結果無法做推論

本研究對象因地域性問題,只侷限在此國小。況且新住民學生母親的國籍別 不相同,在加上每個地方都有特殊的文化與學習情境,所得到的結論未必可以推 論至其它區域的新住民學童,只能做為參考。

(22)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主要探討新住民子女的家庭成長及父母親教養態度的影響,針對國內外 學者的研究作分析。本章節共分為三小節,第一節為新住民家庭發展及相關研 究,第二節為行為表現之理論探討,第三節為教養態度之理論探討。以下針對其 內容做詳細說明,分述如下。

第一節 新住民家庭發展及特質之相關研究

本節將針對新住民家庭發展及相關理論來探討,共分為三個部份:跨國婚姻 的成因、新住民人口成長與分佈情形及新住民家庭問題來說明。分別加以論述如 下:

一、跨國婚姻之成因

如果以各國移民政策的申請項目做為分類依據,將跨國移民者區分為四種 主要的類型(監察院,2005﹚:

(一)依親

基於人道與人權因素的考量,以申請人在移入國有父母、配偶及子女或未 婚夫妻等親人作為擔保的方式,讓移民申請人得以前往與親人團聚。也是 目前美國、歐盟、加拿大、澳洲等國家開放配額最多的移民申請種類。此移民 政策主要認定家庭能在移民者與當地社會產生緩衝及媒介的作用,從而減輕移 民在社會和心理方面的困擾,並有助於連結新的人際網路。在依附親屬關係中,

經由跨國婚姻的女性移民逐漸成為持續成長的移民趨勢,有關新住民的研究也 成為東亞各國社會研究中的重要課題。然而這種方式的移民申請卻可能是有心 人士以利用假結婚或委造身分證件的方式,企圖闖關。為了保障家屬團聚同時

(23)

10

也杜絕不法,各國政府對於婚姻關係的真偽,婚姻持續時間、申請等待期的長 短、與親等的限制上等等皆有嚴格的限制。

(二)菁英移民

這是目前最受各國歡迎的移民類型,此類型往往帶動移入國家經濟發展的 新契機。菁英移民的訴求是具高技術性的知識人力或是擁有相當程度經濟能力的 人士,移民的申請主要可分為技術移民與商業投資移民兩種。因應現代社會知識 經濟的快速發展,技術移民的數量未來仍會不斷的增加,美國、香港、新加坡、

中國大陸等,皆已放寬科技人才申請工作簽證的限制與配額。

(三)勞工移民

勞工移民的需求量與各國或區域的經濟發展程度密切相關。已開發國家生育 率降低與人口高齡化的趨勢,造成青壯年勞動人口數量減少,以及扶養與被扶養 人口比例出現失衡的現象。在追求經濟能持續穩定成長之下,面對勞工短缺的現 象,除了提高單位生產力、鼓勵女性投入就業市場、二度就業等之外,引進外勞 也是紓解勞動人口不足的方式。當一地勞動力不足時,政府就必須引進無技術性 或低技術性的外國勞工,來從事當地的勞力密集產業。而勞工來源地常受地緣關 係和特殊的政治關係(如殖民地與殖民母國;或雙邊勞工協議等)所影響。

(四)難民

難民長期以來都是人類歷史的一部份,難民的種類很多,除了因宗教、戰爭、政 治、種族等原因造成人民被迫遷移外,還包括尋求政治避難者及被放逐者。鑒於 難民數量的龐大與問題的複雜性,聯合國難民署也於 1950 年成立,以解決難 民的相關問題。

綜合以上所說,跨國婚姻是由依親發展而來,配偶異國化的現象越趨明 顯 , 婚 姻 移 民 儼 然 已 成 為 臺 灣 主 要 多 元 人 口 組 成 之 一 。「 跨 文 化 通 婚 」

(cross-cultural marriage)是指來自不同種族、宗教道德團體、國家的男女雙方,

經由婚姻形式而成為夫妻的婚姻,包含了族群通婚(inter-racial marriage)、異教 結婚(inter-religon marriage)、跨國通婚(international marriage)等(劉美芳,

(24)

11

2001) 。因此,跨國婚姻是跨文化通婚的一種模式。影響此現象的成因有很 多,綜合文獻內容如下:

(一)階層流動

對於兩方來說,各取其利,因為社經地位較低者可藉由跨國婚姻跨入主流 社會,藉由配偶的協助達向上流動的目的;而社經地位較高者,可藉跨國婚姻 尋找條件適合的配偶。

(二)經濟因素

自以前政府採取「南進政策」,開放東南亞投資後,台商與東南亞的女子接觸 頻繁,於是開啟了東南亞跨國婚姻的大門,1980 年代當時臺灣正經濟起飛,許多 的外籍配偶也是為了改善家裡的經濟狀況嫁到了臺灣。到了 1990 年代,臺灣的 政經結構改變,亞太地區的經濟興起,促使臺灣與東南亞國家的互動更為密切,

仲介的觸角更可深入其他的東亞國家。臺灣的資金外流,外勞的大量引進,造成本 國籍的勞工階級失業率大,間接影響其婚姻市場的價值與地位,退而求其次的作 法,則唯有迎娶外籍配偶才能完成終身大事(林式州,2009)。夏曉鵑在其研究 美濃地區的印尼新娘博士論文中指出印尼新娘之所以願意遠渡重洋嫁來臺灣,除 了因為臺灣經濟發達外,原鄉生活貧苦更是令她們想離開印尼(引自蕭昭娟,

2000)。菲籍女性乃因母國貧窮,希望改善家庭經濟生活因而選擇嫁來臺灣(劉 美芳,2001))。

(三)人口結構改變

影響婚姻市場的結構因素包含族群的大小、族群的異質性及族群中兩性比 例(Fu & Heaton, 2000;Hwang & Saenz & Aguirre, 1997)。一個族群中適婚年齡人口,

兩性比例若出現不均衡的現象,有供需的問題,則族群中人數較多的性別,便受 到相當程度的壓力而必須選擇外婚(Fossett & Kiecolt, 1991;Fu & Heaton, 2000),

在臺灣,東南亞外籍新娘的增加也驗證國際通婚確實提供兩國男女婚姻瓶頸的出 口(夏曉鵑,1997),另一原因是兩族群在地域性或社會接近度高,男性只好選 擇外婚。

隨著社會風氣的開放,個人在婚姻市場上有了更多元的考慮,不同種族、

(25)

12

國家、宗教的伴侶也是另一種選擇。

二、新住民人口現況

新移民女性的形成,就人口學的觀點來看,是屬於一種特殊形式的遷移與移 民方式,她們是屬於跨國婚姻的類型,跨越族群、宗教、語言、種族及國家界線 等,在另一片陌生的土地上,與另一半展開新生活,其結果影響到通婚的個人、

子女、家庭、團體,以及現在、未來的世代和整個社會國家(馬南欣,2010)。 以下就針對新住民國籍、人口成長與分佈情況做分析。

(一)新住民國籍與人口成長

根據 2016 年內政部的統計,目前在來臺的新住民女性中,以大陸、港澳地 區為最多,其次為東南亞國家,最後則是日本、韓國及其它國家,而除了日本 籍之外,來臺的男女性別比例有明顯的差異。在東南亞國家中,又以越南籍新 住民女性居冠,再者為印尼籍,接者為泰國及菲律賓的新住民女性。對照 2006 年內政部的統計資料做一比對,可以看見十年間的新住民人口呈現穩定成長,

來臺數可說是有增無減,如表 2-1 與 2-2,將 2006 年與 2016 數據呈現如下。

(26)

13

表 2-1 2006 年新住民人數按性別與原屬國籍統計

表 2-2 2016 年新住民人數按性別與原屬國籍統計(截至 2016 年 11 月)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內政部入移民署全球資訊網《外籍配偶(含大陸、港澳地區人民)》

項目 類別 國籍別 男 女 合計 所佔比例

(%)

新 住 民 人 口

外 籍 配 偶 原 屬 國 籍

越南 141 75,732 75,873 19.7%

印尼 357 25,711 26,068 6.7%

泰國 2,963 6,463 9,426 2.4%

菲律賓 382 5,699 6,081 1.6%

柬埔寨 6 4,508 4,514 1.2%

日本 1,153 1,314 2,467 0.6%

韓國 183 614 797 0.2%

其他國家 4,635 4,225 8,860 2.2%

合計 9,820 124,266 134,086 35%

大陸

港澳

大陸地區 10,677 227,508 238,185 62.6%

港澳地區 5,133 5,800 10,933 2.8%

合計 15,810 233,308 249,118 65%

總 計 25,630 357,574 383,204 100

項目 類別 國籍別 男 女 合計 所佔比例

(%)

新 住 民 人 口

外 籍 配 偶 原 屬 國 籍

越南 802 95,345 96,147 18.5%

印尼 599 28,449 29,048 5.6%

泰國 2,785 5,859 8,644 1.7%

菲律賓 596 8,052 8,648 1.7%

柬埔寨 3 4,282 4,285 0.8%

日本 2,169 2,451 4,620 0.9%

韓國 520 973 1,493 0.3%

其他國家 10,458 7,080 17,538 3.3%

合計 17,932 152,491 170,423 33%

大陸

港澳

大陸地區 17,002 317,960 334,962 64.4%

港澳地區 6,482 8,381 14,863 2.8%

合計 23,484 326,341 349,825 67%

總 計 41,416 478,832 520,248 100

(27)

14

新住民的總數從 2006 年的 38 萬到 2016 年的 52 萬,在這十年內的人口多了 約 13 萬 7 千人,呈現穩定成長。其中,以新住民女性來說,增加了約 12 萬 1 千 人,占了新住民總數的 88%,由此可知,新住民女性來臺人數遠遠高於男性,男 女性比例有明顯的差別。

(二)新住民人口分布

根據內政部統計周報顯示:以結婚登記之外籍與大陸、港澳配偶人數來說,

104 年結婚登記對數中,新郎及新娘均為我國籍者 13 萬 4,358 對,占 87.05%,配 偶為外籍與大陸、港澳地區人民者計 1 萬 9,988 人,中外聯姻比率 12.95%(較 92 年之最高峰減少 18.91 個百分點)。

1、按國籍(地區)別分:104 年與國人結婚之外籍與大陸、港澳地區配偶,以大 陸地區人士 9,322 人占 46.64%較多,為東南亞地區者 6,252 人占 31.28%次之,其 他國籍者 3,281 人占 16.41%再次之,港澳地區 1,133 人占 5.67%居末;若按國籍 別觀察,以越南籍 3,986 人最多,日本籍 902 人次之,印尼籍 841 人居第三。如 與 103 年比較,東南亞地區增加 786 人(其中以越南籍增加 672 人)較多,大陸 地區則減少 722 人較多。

2、按性別分:新娘 1 萬 5,302 人占 76.56%,高於新郎之 4,686 人占 23.44%,惟 其差距已逐年縮小;新娘以大陸地區 8,528 人最多,越南籍 3,853 人次之,印尼籍 782 人居第三;新郎亦以大陸地區 794 人最多,日本籍 639 人次之,美國籍 617 人居第三。

3、按區域別分:104 年結婚登記之外籍與大陸、港澳配偶人數 1 萬 9,988 人中,

以北部地 區 1 萬 399 人占 52.03%最多,中部地區 4,535 人占 22.69%次之,南部地 區 4,531 人占 22.67%居第三,東部及金馬地區分別僅 352 人及 171 人較少;惟中 外聯姻占該區總結婚對數比率,以金馬地區 21.30%最高,北部地區 14.13%次之,

中部地區 12.05%居第三,南部及東部地區亦分別達 11.64%及 10.35%;其中金馬 地區因居地利之便,大陸地區配偶比率達 77.78%,東南亞地區配偶比率以中部 及南部地區分別為 35.50%及 34.87%較高,其他外國籍配偶比率則以北部地區 19.28%較其他區域為高。如表 2-3 所表示:

(28)

15

表 2-3 2015 年各縣市結婚登記之外籍與大陸港澳配偶人數

區域別

外籍與 大陸配 偶人數

占總結 婚對數 總比例

(%)

按國籍(地區)分 按性別分 總結婚 登記數

(對)

大陸、港澳地區 外國籍

大陸 港澳 東南

亞 地區

其他 地區

總計 19988 12.95 9322 1133 6252 3281 4686 15302 154346 北部地區 10,399 14.13 4,796 667 2,931 2,005 2,776 7,623 73,579 新北市 4,004 14.39 1,887 283 1,143 691 994 3,010 27,828 臺北市 2,801 14.92 1,301 201 457 842 1,025 1,776 18,771 桃園市 2,144 13.83 984 109 816 235 436 1,708 15,507 基隆市 346 14.92 151 24 110 61 75 271 2,319 新竹市 319 10.99 137 18 93 71 92 227 2,902 宜蘭縣 337 12.21 149 16 120 52 69 268 2,761 新竹縣 448 12.83 187 16 192 53 85 363 3,491 中部地區 4,535 12.05 2,152 210 1,610 563 867 3,668 37,638 臺中市 2,160 11.21 1,061 108 644 347 494 1,666 19,263 苗栗縣 543 14.69 273 13 211 46 78 465 3,696 彰化縣 870 10.83 373 46 360 91 161 709 8,036 南投縣 386 13.31 173 19 157 37 63 323 2,900 雲林縣 576 15.39 272 24 238 42 71 505 3,743 南部地區 4,531 11.64 2,065 230 1,580 656 943 3,588 38,926 臺南市 1,266 10.88 592 66 426 182 270 996 11,636 高雄市 2,022 11.49 914 114 659 335 464 1,558 17,599 嘉義市 209 13.29 112 11 54 32 55 154 1,573 嘉義縣 399 14.35 191 11 170 27 46 353 2,780 屏東縣 570 12.05 229 26 242 73 101 469 4,732 澎湖縣 65 10.73 27 2 29 7 7 58 606 東部地區 352 10.35 176 22 108 46 77 275 3,400 臺東縣 142 11.14 68 6 56 12 23 119 1,275 花蓮縣 210 9.88 108 16 52 34 54 156 2,125 金馬地區 171 21.30 133 4 23 11 23 148 803 金門縣 151 20.68 120 4 16 11 22 129 730 連江縣 20 27.40 13 - 7 - 1 19 73 資料來源:內政部統計處 105 年第四週統計週報。

(29)

16

若以新住民國籍別來看,以大陸地區為最多,再者為東南亞地區;以新住民性 別來說,女性人數明顯高於男性;若以地域性來區別,北部為新住民人數最多的區 域,再來為中南部縣市。雖然東部算是新住民人口數最少的地區,但以縣的人口來 說,比例也算高。

三、新住民家庭特質

家庭為孩子成長的最主要場域,而家庭生活的經驗對孩子發展更有重大影 響。在現今臺灣社會快速發展之下,這十幾年來新住民人口的比例越來越高,一 直到近幾年才稍稍有緩和的趨勢,不僅影響了社會結構,同時對於家庭生活型態 也帶來很大的改變。早期的臺灣,「外籍配偶」這名詞很盛行,泛指嫁來臺灣的 女性,因為來自不同國家,文化背景、觀念、生活方式都很不一樣,願意遠嫁到 臺灣,部分為因戀愛而締結婚約,但大多數是存在著買賣關係,在經營家庭的過 程中存在著許多問題,無論是生活調適或者是教養子女的部分都有困難。以下歸 納新住民女性在臺面臨的幾項問題。

(一)婚姻關係

臺灣社會長久以來為父系傳承的社會,在社會觀念中仍然保有父系體制下的 婚姻觀念,認為婚姻的使命在於家族血親和香火的傳承,而女性必須肩負傳承的 責任(鄭予靜,2004)。新住民女性離鄉背井嫁到臺灣,少部分為自由戀愛,大 部分則是考量藉由婚姻來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質,在經濟上可以有更好的生活。臺 灣這幾年來女性自主意識抬頭,教育水準的提高,再加上能夠經濟獨立,對於臺 灣社會上相對弱勢的男性來說,為了傳宗接代的目的,只得藉由婚姻仲介的方式 娶得妻子。而來自遙遠地區的新住民女性們,將自己一輩子的終身大事投注在一 個素未謀面或者不甚熟悉的對象,往往從許多社會案件及現實案例中看到,嫁到 臺灣的她們在夫妻間的婚姻關係中往往趨於弱勢,衍生出來的是,新住民女性們 在婚姻關係中的弱勢,也因為有了一層買賣契約關係在,往往比自由戀愛者更受 限制,成為了「婚姻商品」。

(30)

17

(二)生活適應

適應是個體面對其所處的環境或社會變動時,為了滿足自身的需求,運用了 動態、彈性的技巧,使個體能達成環境對他的要求,並克服個人內部加諸在自身 的壓力,使個體與其內外在環境持和諧的關係(張伯仲,2011)。人到了新環境 第一個要碰到的就是生活適應問題,人是群體的動物,從原本熟悉的家鄉來到新 環境,能夠倚靠的只有成為自己老公的這個人,為了要盡快融入,勢必要有所調 整。遠離家鄉的她們,切斷了與原生家庭的緊密聯繫,勢必得在新社會中重建社 會網絡關係(劉美芳,2001)。在現實生活中,因婚姻關係建立在契約之上,新住 民女性們往往被定為成「婚姻商品」,除了工作以外的時間,會受到夫家的限制 與要求,以家務為重不能往外拓展生活圈,因此忽略了她們生活適應的心理層面 問題,封閉在家中將不利於適應新環境,長久下來也是一大隱憂。

(三)語言問題

在跨國婚姻當中,語言溝通是一項重要的問題,甚至是最首要的課題。因此,

跨國婚姻經常存在新移民對地主國語言障礙問題,通常語言溝通不良更使得雙方 無法理解說話內容,例如夫妻互動、子女教育、就業機會等而遭受相當大的精神 壓力,不利於新移民在台生活的調適,甚至於與夫家造成摩擦與衝突,彼此皆不 瞭解其想法,溝通自然出問題。對於新住民女性來說,影響不僅只有在與先生的 對話中,語言及文字所造成的障礙,讓她們無法善用原先的讀寫能力去從事各項 活動,更明顯的是在於教育子女的部分,聽說讀寫皆有嚴重障礙。

(四)經濟因素

臺灣會有如此盛行的跨國婚姻的其中一個最大因素為經濟的考量。許多研究 都指出東南亞籍的女性們,所屬國家的生活環境較為艱困,盼藉由結婚移民到經 濟較富裕的國家,像是臺灣、日本等,希望可以換得更好的生活。對於臺灣男性 來說,因為教育程度不足、從事勞力工作的臺灣男性為擇偶弱勢的ㄧ群,透過關 係娶得東南亞籍的女性為妻,是希望能協助家裡分攤經濟重擔。臺灣的中產階級 家庭婦女利用外籍女性移工來減輕其家庭勞務負擔,而得以外出工作。中下階層 的家庭,則透過迎娶東南亞地區的女性來解決家庭勞務的問題(李家鳳,2013)。

(31)

18

根據研究指出,新住民女性們的傳統角色被定義於家庭,工作領域定位不具保 障,升遷訓練機會有限,薪資較低,視工作為暫時,通常女性、少數民族、弱勢 團體也集中在次要勞動市場(黃俊傑,2010)。一心懷著讓生活更美好的夢嫁到 了臺灣的新住民女性們,現實生活可能面對了好吃懶作的先生,為了維持家計,

只得更加倍努力工作,也受限於語言及文化差異,只得以勞力換取微薄薪資。

綜合以上所說,可以歸納出新住民家庭的特質,例如婚約關係的不平等、生 活適應難、語言溝通的問題、夫家經濟弱勢等,在教養子女的部分會顯現出困難。

第二節 行為表現之理論探討

本節將針對各項行為表現來做深入探討,共分為三個部份:行為表現的 定義、行為表現的測量及行為表現相關的研究來說明。分別加以論述如下:

一、行為表現的定義

行為表現涵蓋的範圍很廣,簡單來說就是,個體將態度、行為等舉止顯現 於外的表現。會和子女談論或注意他們的學校生活的那些父母,傳達給小孩某種 學校與教育重要的含意,也就是讓他們內化社會主流的價值,遵守社會規範、恪 遵教育的目的性,所以父母不只是幫助子女學習過程的推手,更是循循善誘導向 他們適應現在社會體制,使得他們符合社會和父母的期望(蘇裕翔,2011)。

本研究的行為表現是指新住民子女在校的表現,主要可分成四個面向,為較 多人所討論,以下分別描述相關研究在此四面向的內涵:

(一)學業成績

在一般的認知中,所謂學業成績,就是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老師將其 學習的表現以考試的方式,來評斷學生的學習是否達到某一程度的標準。而老師

(32)

19

評定成績的方式,就是大家普遍認知的學業成績,學業成績亦代表學生學習的狀態

(陸柄杉,2003) 。在國民教育階段,學業成績為其中一項很重要的檢測標準,

對老師來說,為檢測學習成果藉以瞭解學習狀況,以便進行補救教學,對學生來 說,可以瞭解自己學習的情況。本研究所指的學業成績為學習書本內的學習成果 及績效。

(二)學習態度

父母親對於子女在學業成就或各項表現上,持有的態度或看法,此為在我國 雙親教養態度上最常被論及的項目。秦夢群 (1992) 提出學習態度分為「對課業 學習的態度」與「對學習環境的態度」。前者是指學生對於學習的興趣與動機;

後者為周遭環境的變數影響,例如:教師態度、同學間人際互動等因素,所造成 學生主觀想法。學習態度是後天經驗習得的,需要透過老師引導培養其喜歡學習 的心,可以藉由良好的學習策略、活潑生動的教學方式、學習情境的氛圍營造等,

若能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自然能展現較佳的學習態度,以水平遷移至各領域,

甚至影響學生一輩子。本研究所指的學習態度為對於學習這件事情採取的主張或 立場。以下針對國內研究學習態度的論文,對於其定義匯整成下表2-4:

表 2-4 國內研究者對學習態度的定義

研究者 來源出處 對學習態度的定義

張春興

(1991) 張氏心理學辭典

學習態度是學習者使用包括閱讀、筆記、摘 要、記憶、預習、問題解決、利用時間等學習 方法或學習習慣的狀態或行為。

秦夢群

(1992)

高中教師管理心態、學生內外控 與學生學習習慣與態度關係之 研究

學習態度是指學生在環境的影響下,對於所學 事物的內容持正向或負向的評價、贊成或反對 的行動傾向。

李文盛

(2007)

新移民子女與非新移民子女的 自我概念與學習態度、成就動機 之比較研究

學習者對於一切從事學習相關活動的態度,在 學習的過程中,對學習環境中的人、事、物,

所產生的一種心理反應與傾向。

陳淑蘭

(2011)

新北市新移民子女與非新移民子 女國小高年級學生學習態度與教 學成效之研究

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對一些事物所持有的認 同與否的內在情感或外在行為表現。

莊之淇

(2014)

新北市國民小學教師正向管教與 新移民子女學習態度之研究

學習者在學習的過程中,對人、事、物所展現 之的心理狀況及行為表現。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33)

20

(三)品德教育

品德在我國「德、智、體、群、美」之教育宗旨上為德性的一環,為五大宗 旨之首,可見其重要性。品德教育又稱為「品格教育」,為人之間的相處,涵蓋 個人及社會兩大面向,內化於心表現於外,是人格特質的一部分,無論在什麼情 況之下都顯現的出來。黃政傑 (2008) 指出,品格的主要內涵兼具個人「性格」

和「德性」,性格乃是個人與眾不同之特性的所有品質或特質,亦指強烈的個人 品質,如勇氣或毅力,「德性」則指合乎道德倫理規範的行為舉止。本研究所認 為的品德是指表露於外的品性道德。

(四)人際互動

父母親對於子女在校的學業成績之外,另一個注重的向度為「人際互動」,

也可稱為「人際關係」。尤其學校為小型社會的縮影,自進入學校系統中隨即面 對的是團體生活,要如何與師長、同儕、朋友相處,視為一個重要課題,才會有 這麼多的人際關係量表供討論。而張智雄 (2015) 也提到,人際關係的優劣對個人 人格形成、自我概念的形塑、社會適應等因素,都具有關鍵性的影響力。人際關 係包含訊息、情感等心理因素的交流,是一個互動的過程,強調團體間的角色互 動,例如:師生關係、小組領導及被領導關係等,在成長的過程中,不斷地與他 人產生交互作用的互動關係,也因為如此,「人際互動」也常為為多數研究者所 討論的向度之一。因此,本研究所指的人際互動就是人與人之間相處的關係。

二、行為表現的理論基礎

個體的行為發展是指隨年齡與經驗增加所產生的變化與過程, 人類有一定 的發展特色,早期發展是後期的基礎,而且有共同模式(張春興,2002)。認知 發展發展是個體心理發展的層面之一,行為表現也包含其中,以此為主題的理論 如以下分別敘述:

(一)Piaget 認知發展論(Cognitive development theory)

皮亞傑主張發展是循序漸進且無法跳躍的,思考的基本傾向包含三種:組 織、適應、平衡與失衡。組織為個體在處理周圍事物時,能夠統合運用身體與

(34)

21

心智的各種功能,從而達到目的一種身心活動歷程。適應又分為同化與調適,

以舊有認知結構套用在新經驗上去適應環境為同化;將無法同化的知識轉為符 合環境要求而形成的新基模為適應。個體能輕易同化環境中的經驗時,會感到 平衡;若不能則感到失衡(張春興,1991)。皮亞傑更將行為發展分為以下這四 期,他認為所有的兒童都會依順序經歷這些階段:

表 2-5 皮亞傑認知發展分期表

發展階段 年齡 說明 特徵

感覺動作期 Sensorimotor Stage

0~2 歲

個體憑藉著感官器 官 , 探 索 外 界 事 務,藉以獲取知識 的歷程。

1.憑感覺與動作以發揮其基模功 能(以動作行為表徵外在世界)。

2.由本能性的反射動作到目的性 的活動。

3.對物體認識具有物體恆存概念。

前運思期

Preoperational Stage

2~7 歲

尚未能作出合乎邏 輯的思考,只能使 用簡單的符號。

1.能使用語言表達概念,但有自我 中心傾向。

2.能使用符號代表實物。

3.能思維但不合邏輯,不能見及事 物的全面。

4.有六項限制:(1)具體(2)不 可逆性(3)自我中心主義(4)集 中(5)狀態對轉變(6)直接推理。

具 體 運 思 期 Concrete-operation Stage

7~11 歲

對具體存在的事務 進行合乎邏輯的思 考。

1.能根據具體經驗思維以解決問

2.完成「守恆的任務」,有(1)

可逆性(2)自我中心的消失(3)

去集中(4)轉變對狀態(5)邏輯 思考。

3.尚無法作抽象思考。

形 式 運 思 期 Formal-operational Stage

11 歲以上

對抽象性事務能進 行 合 乎 邏 輯 的 思 考。

1.能作抽象思維。

2.能按假設驗證的科學法則解決 問題。

3.能按形式邏輯的法則思維問題。

4.形式運思包含三種能力:(1)

假設-演譯能力(2)抽象思考(3)

系統性思考。

資料來源:整理自張春興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

皮亞傑在認知發展論上,對於個體的行為表現主張具有「連續性」與「階段 性」,雖有高估青少年且錯估成人的認知發展的傾向,但大體來說,提供很大的 理論依據,甚至在道德行為上也有所著墨,區分為以下三階段:

(35)

22

1、 無律階段(stage of anomy)

指初生嬰兒到五歲階段的兒童,認知發展尚不成熟,在智能上不足以顧到人我 關係,此時的行為以自我為中心的單純感官動作反應,屬於「零規範」、「無規 範」時期(張春興、林清山, 1989)。

2、 他律階段(stage of heteronomy)

指五至八歲左右的兒童,會接受權威指導或團體制式的規範,甚少懷疑,其 判斷行為的對或錯,只依行為的後果,不顧及行為的動機或意向,以現實的觀點 來決定行為的善惡(張春興、林清山, 1989)。

3、自律階段(stage of autonomy)

指八歲至十二歲階段的兒童,他們在道德理性上漸趨成熟,不再盲從接受權威 及無條件的遵守紀律,他們開始選擇、判斷規範的適切性及可行性,同時注意到 人我間的互惠條件,除考慮行為後果外,也顧及到行為的動機。此階段道德概 念 步入成熟期,道德行為有其內在的目的與動機,以合於道德良心判斷,係屬於自 發性的、自省性的道德觀(張春興、林清山, 1989)。

(二)Bandura 社會學習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

根據 Bandura 的社會學習論,學習者對楷模人物的行為進行模仿時,將因學 習者當時的心理需求與學習所得(技能抑或概念)的不同,而有如下四種不同的 模仿方式(張春興,1996):

1、直接模仿(direct modeling):直接模仿是一種最簡單的模仿學習方式。人類 生活中的基本社會技能,都是經由直接模仿學習來的。

2、綜合模仿(synthesized modeling):綜合模仿是一種較為複雜的模仿。學習者 經模仿歷程而學得的行為,未必直接得自楷模一人,而是綜合多次所見而形成自 己的行為。

3、象徵模仿(symbolic modeling):象徵模仿是指學習者對楷模人物所模仿者,

不是具體行為,而是他的性格或行為所代表的意義。電影、電視、兒童故事中所 描述的偶像型人物,他們在行為背後所隱含的勇敢、智慧、正義等性格,即旨在 引起兒童象徵模仿。

(36)

23

4、抽象模仿(abstract modeling):抽象模仿是指學習者觀察學習所學到的是抽 象的原則,而非具體行為。

在成長的過程中,人們往往會受到家庭、學校或大環境的影響,模仿就是一 種學習,應要讓學童在學校及生活環境中接觸到對他能產生正面影響力的人,提 供楷模學習的機會,像是父母及師長的身教等,都有可能成為影響學生行為表現的關 鍵因素,不容小覷其影響力。

(三)桑代克(Thorndike)的試誤學習論(Trial-and-erring)

桑代克為教育心理學之父,他提出了眾多的學習律,其中桑代克認為試誤學 習成功的條件主要有三個:練習律、準備律、效果律。

1、準備律

不是指學習前的知識準備或成熟方面的準備,而是指學習者在學習開始時的 預備定勢,簡而言之,聯結的增強和削弱取決於學習者的心理調節和心理準備。

2、練習律

指學習要經過反覆的練習。可分為次數律(熟能生巧)、顯因律(投其所好)、

近因律(打鐵趁熱)三種。

3、效果律

是指凡是在一定的情境內引起滿意之感的動作,就會和那一情境發生聯繫,

其結果當這種情境再現時,這一動作就會比以前更易於重現。反之,凡是在一定 的情境內引起不適之感的動作,就會與那一情境發生分裂,其結果當這種情境再 現,這一動作就會比以前更難於再現。

個體在學習過程中,受到許多因素影響,而行為的展現與外在誘因有很大關 係,每一次的學習都是是在刺激情境中表現反應時所產生的聯結,也是攸關行為 表現的原因。

三、行為表現相關理論

過去這麼多年來,國內學者針對行為表現的研究範疇各不相同,研究的主題

(37)

24

包含從學前到大學皆有,研究的變項有學習成效、學業成就、認知能力、學習動 機及態度等,皆為行為表現的內容之一。而主要可分成四個面向,為較多國內研 究者討論,以下分別描述這四面向的相關研究內涵。

(一) 學業成績

從進入學校場域開始,每一個年級皆有階段性的課程,所以父母對子女在課 業上或表現上的看法與態度,是相當要求且重視,同時也是我國雙親教養態度上 常被論及的項目之一。本研究的學業成績為學習書本內的學習成果及績效。楊國 樞 (1986) 研究指出,積極的教養方式可能有利於子女學業成就的提高,消極性 的教養方式則不利於子女學業成就的提高。蘇裕翔 (2011) 認為,母親的參與可 以促使子女在校的學習成就有較好的表現。而楊宜芳 (2009) 也提出,新住民父 母的參與對於其子女在學業表現及學習態度上有正相關,參與越多則學習成就表 現越佳。楊采蓉 (2011) 的研究也抱持同樣看法。除此之外,非新住民與新住民 子女在校的表現會受到父母親的影響,當父母親社經地位及教育程度越高,子女 的學習態度也會越好,學習成效也越好 (陳淑蘭,2011; 林素美,2015) 。而這些研 究對象來自不同區域,可能會反應出環境上的差異造成的影響,各家採用的研究 方法也不同,甚至在不同性別、不同年級、不同科目等會產生不同結果。話雖如 此,可以知道的是學業成就頗受國內研究者所關注,然而此部分的研究著多重於 外顯成績、成就的展現,可見其重要性。

(二) 學習態度

近二十年來,過內有許多研究將學習態度與學業成就一同作為研究的變項,

兩者有其關聯,簡單來說,學習態度為對於學習這件事情採取的主張或立場。吳 淑甄 (2016) 研究指出,國小高年級學生學習態度與學習成效呈現高度正相關,

越好的學習態度會有較好的學習成效,與陳淑蘭 (2011)、林素美 (2015)等人的 研究結果類似。而影響學習態度的原因,則有不同的說法與結果。錢宗忻 (2005) 的研究中提出,澎湖縣新住民子女們的學習態度大致良好,而不同性別、年級及班 級大小則是影響學習態度的最主要原因。莊之淇 (2011) 研究發現,和樂、尊重的 新住民家庭氣氛與正向管教整體或正向管教及與學習態度整體或學習態度之關 聯皆優於爭吵的家庭。而戴淑芬 (2010) 也提出,新住民子女在學習上是趨於正

(38)

25

向的學習態度,與其持同樣觀點的不在少數 (林盈第, 2005; 蕭吟常,2006;葉玉玲 2008) 。但與陳淑蘭 (2011) 的研究發現,雖為正向學習態度,其中以非新住民子 女在的學習態度上較優於新住民子女,因此將學習態度納為行為表現探討的其中之 一。

(三) 品德教育

除了學科知識之外,子女們們在校的品德行為展現也是可以考量的部分。本研 究所認為的品德是指表露於外的品性道德。趙玉茹 (2013) 認為,國小學童若知 覺父母教養方式良好,其中母親的要求與回應均高於父親,而父親與母親的要求 層面也都高於回應層面,品德表現較佳。李欣怡 (2014) 研究顯示,彰化縣學童 與父母的親子互動關係越頻繁,對學童品德表現有正向的影響,而父母的人格特 質也會影響其子女品德表現。展現正向的教養方式,並多增加與子女的互動,會 有助於品德表現的發展。

(四) 人際互動

兒童早期的人際關係是源自於與父母的相處互動,並隨著兒童年紀增長,人 際關係的範圍不僅只限於家庭,開始往外擴展,尤其以進入國民教育的學校階段 最為重要,學著與他人相處是一種社交技巧的訓練,其影響至往後的生活與團體 的歸屬感。此研究討論的人際關係是指在學校的階段,人與人之間相處的關係。

盧元平 (2015) 研究指出,不同性別的國小學童在同儕關係上有明顯不同,而且 女性學童的同儕關係高於男性學童。張麗珍 (2013) 針對高雄市國小高年級新住 民子女的研究中也顯示,新住民子女在家人關係、同儕關係、師長關係和整體人 際關係來說,女性皆優於男性,而張麗華 (2013) 的研究對象為新北市高年級學 生也有相同研究結果。而黃詩華 (2016) 以高雄快樂國小的研究結果,新住民子 女在同儕關係及師生關係表現較佳,因為大多數時間都在學校,與師生相處時間 較長,相較之下,父母則忙於工作。王珏今 (2014) 認為,人際關係程度較高的 台南市國小高年級孩童,其成長環境大多以開明權威類型居多,所以影響學童人 際關係的因素不單只有學校,家庭也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大致上來說,許多內容都有提及教養態度對於各項行為的影響。在學業成績

(39)

26

部分,多數皆有提到母親參與、積極教養、父母教育程度高等,對於孩子在學習 上都有助益;在學習態度上,態度與學業表現有正相關,而和樂的家庭氣氛有助 於孩子正向發展;品德部分則是父母親人格特質及親子互動頻繁,越能有好表 現;人際關係則是以女性有較佳表現,以此四項為行為表現的討論內容。

第三節 教養態度之理論探討

本節將針對教養態度的定義與相關理論來做探討,共分為三個部份:教養態 度的定義、教養態度理論基礎及教養態度的相關研究。分別加以論述如下:

一、教養態度的定義

長久以來,有關於父母教養的研究議題相當多,「教養」很常與「管教」一 詞畫上等號,國內各項研究對於其定義有都諸多解釋,像教養風格、管教方式等,

研究者們對管教或教養的定義呈現分歧的情況。大致來說,教養與管教的意義相 似,但「教養」在字面上的涵義卻比「管教」更廣泛(楊國樞,1986)。國內研 究者對於教養的定義各有其想法,研究者將相關文獻匯整成表2-6。

表 2-6 國內研究者對教養態度的定義

研究者 研究題目 對教養態度的定義

楊國樞

(1986)

家庭因素與子女行為:臺灣 研究的評析

父母在訓練或教導子女方面所持有的認知(知 識或信念)、情感(或情緒)、及行為意圖(或 傾向)。

王鍾和

(1993)

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與子 女行為表現

教養態度就是管教子女生活作息及行為表現時所 持的策略,也就是日常生活中父母對待子女方式。

黃玉臻

(1997)

國小學童A型行為、父母管 教 方 式 與 生 活 適 應 相 關之 研究

父母教養方式定義為父母在教養子女時所表現出 的行為與策略,包括隱藏在行為背後的父母親人 格特質與態度。

羅佳芬

(2002)

國小兒童父母管教方式、自 我概念、人際關係與利社會 行為之相關研究

是一種教養的態度和策略,父母親將其本身的認 知、情感、外顯行為透過潛移默化的行為,塑造子女 的人格特質,使子女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合宜的 態度與行為。

(40)

27

(續上頁)

徐世杰

(2003)

青少年憂鬱與社會畏懼、雙親 教養態度之相關研究

父母教養態度是指父母在與其子女共同生活的過 程中,用以撫育子女之個人內在價值信念與外在 行為表現,以及兩者間交互作用所呈現之一套具 有個人特質且影響子女身心發展的態度與行為之 總稱。

任以容

(2003)

國中生所知覺的父母教養態 度、親子衝突因應模式與其人 際困擾傾向之關係研究

教養態度是指父母親教養子女時所持有的態度 與觀念,及其所表現出來的對待子女的方式和 態度。

王貞雯

(2005)

國小學童父母教養方式、成就 動機與生涯成熟之相關研究

父母管教方式是經由父母言教身教引導,將父 母親的內在信念、價值觀與外顯行為反應在子 女人格塑造與行為表現的歷程。

鄭榮豐

(2008)

潮 州 高 中 學 生 父 母 教 養 態 度、親子關係與其生活適應之 相關研究

父母教養態度定義為父母教養子女時所表現 的態度與行為。

張孟琪

(2009)

獨 生 子女與與 非獨生子 女的 雙親教養態度與人際智能、內 省智能之關係研究

教養態度有內在層面即態度層面和外顯層次則 為行動層面,內在的態度與價值觀會影響外 在對子女的教養行為。

楊騎嘉

(2010)

中部地區父母教養態度相關因 素之調查研究

父母針對兒童生活事件在教育上和養育上的看 法與做法。

邱婉華

(2012)

新移民女性的社會支持與教養 態度之研究

教養態度有內在與外顯兩個種層面,內在層面 即「態度」層面,包括對子女的情感、期望、

思想等;外顯層次則為「行動」層面,即對子 女的獎賞、教養行為等,且內在與外顯相輔相 成,內在的態度與價值會影響外顯對子女的教 養行為。

林芝妘

(2013)

李沛玲

(2013)

屏東縣國小學生父母教養態度 與人際關係之研究

新住民學童母親教養態度與學 習適應關係之研究

父母教養態度是一種傳達父母本身人格特質 的方法,在過程中依照父母的內在價值觀,對 孩子的行為表現,所採取的教養態度與手段。

母親依其情感、價值觀、信念於教養子女時所 表現出的行為舉止。

林世清

(2013)

父母負向言語、教養態度對國 中生自我概念之關係研究

父母在教養子女以及與子女的互動過程中,所 表現出來的內在價值信念與外在行為反應。

王珏今

(2014)

台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教 養態度、正向情緒與人際關係 之相關研究

教養態度包含父母在教導及養育子女時所需要 之一致性與持久性的認知、信念、情感和價值 觀以及行為表現。

呂秋鈴

(2015)

父母教養態度對國小學童自我 概念之相關研究

父母教養態度是一種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表達父 母人格特質的展現,此展現是透過父母在教導 與養育子女時,所表現出來的態度與行為。

謝文雀

(2015)

臺中市國小教師親職角色期 望、子女教養態度與對子女教 預期望之相關研究

教養態度可從方法、內容和目標三部分來說 明,也就是父母透過管教行為,或利用平時與 子女的相處互動,將包含父母認知、個人之特 質和經過計畫的內容,以可理解的語言或潛藏 的非語言方式傳達給子女,以期能夠達到妥善 照顧、呵護其子女,並進一步影響子女身心發 展致能與社會完美互動的ㄧ切態度或策略。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數據

圖 3-3  研究流程甘特圖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difference resulted from the co- existence of two kinds of words in Buddhist scriptures a foreign words in which di- syllabic words are dominant, and most of them are the

• elearning pilot scheme (Four True Light Schools): WIFI construction, iPad procurement, elearning school visit and teacher training, English starts the elearning lesson.. 2012 •

Based on the above concep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local residents’ perceptions and attitudes towards tourism development, whom have little or no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is to design the bus- related lesson plans based on the need of the students of the 3 rd to 6 th grade of an elementary school in remot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analyze the status of the emerging fraudulent crime and to conduct a survey research through empirical questionnaires, based on

Leung, Shuk-Kwan S.; Chou, Hui-Chi(2012).A Survey Study on Parental Involvement in Mathematics Learning for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Proceedings of the 36th Conference of

Leung, Shuk-Kwan S.; Chou, Hui-Chi(2012).A Survey Study on Parental Involvement in Mathematics Learning for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Proceedings of the 36th Conference of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 culture on teachers’ study and teaching potency in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The research tool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