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行為表現之理論探討

本節將針對各項行為表現來做深入探討,共分為三個部份:行為表現的 定義、行為表現的測量及行為表現相關的研究來說明。分別加以論述如下:

一、行為表現的定義

行為表現涵蓋的範圍很廣,簡單來說就是,個體將態度、行為等舉止顯現 於外的表現。會和子女談論或注意他們的學校生活的那些父母,傳達給小孩某種 學校與教育重要的含意,也就是讓他們內化社會主流的價值,遵守社會規範、恪 遵教育的目的性,所以父母不只是幫助子女學習過程的推手,更是循循善誘導向 他們適應現在社會體制,使得他們符合社會和父母的期望(蘇裕翔,2011)。

本研究的行為表現是指新住民子女在校的表現,主要可分成四個面向,為較 多人所討論,以下分別描述相關研究在此四面向的內涵:

(一)學業成績

在一般的認知中,所謂學業成績,就是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老師將其 學習的表現以考試的方式,來評斷學生的學習是否達到某一程度的標準。而老師

19

20

(三)品德教育

品德在我國「德、智、體、群、美」之教育宗旨上為德性的一環,為五大宗 旨之首,可見其重要性。品德教育又稱為「品格教育」,為人之間的相處,涵蓋 個人及社會兩大面向,內化於心表現於外,是人格特質的一部分,無論在什麼情 況之下都顯現的出來。黃政傑 (2008) 指出,品格的主要內涵兼具個人「性格」

和「德性」,性格乃是個人與眾不同之特性的所有品質或特質,亦指強烈的個人 品質,如勇氣或毅力,「德性」則指合乎道德倫理規範的行為舉止。本研究所認 為的品德是指表露於外的品性道德。

(四)人際互動

父母親對於子女在校的學業成績之外,另一個注重的向度為「人際互動」,

也可稱為「人際關係」。尤其學校為小型社會的縮影,自進入學校系統中隨即面 對的是團體生活,要如何與師長、同儕、朋友相處,視為一個重要課題,才會有 這麼多的人際關係量表供討論。而張智雄 (2015) 也提到,人際關係的優劣對個人 人格形成、自我概念的形塑、社會適應等因素,都具有關鍵性的影響力。人際關 係包含訊息、情感等心理因素的交流,是一個互動的過程,強調團體間的角色互 動,例如:師生關係、小組領導及被領導關係等,在成長的過程中,不斷地與他 人產生交互作用的互動關係,也因為如此,「人際互動」也常為為多數研究者所 討論的向度之一。因此,本研究所指的人際互動就是人與人之間相處的關係。

二、行為表現的理論基礎

個體的行為發展是指隨年齡與經驗增加所產生的變化與過程, 人類有一定 的發展特色,早期發展是後期的基礎,而且有共同模式(張春興,2002)。認知 發展發展是個體心理發展的層面之一,行為表現也包含其中,以此為主題的理論 如以下分別敘述:

(一)Piaget 認知發展論(Cognitive development theory)

皮亞傑主張發展是循序漸進且無法跳躍的,思考的基本傾向包含三種:組 織、適應、平衡與失衡。組織為個體在處理周圍事物時,能夠統合運用身體與

21 Sensorimotor Stage

0~2 歲

Preoperational Stage

2~7 歲 Concrete-operation Stage Formal-operational Stage

22

1、 無律階段(stage of anomy)

指初生嬰兒到五歲階段的兒童,認知發展尚不成熟,在智能上不足以顧到人我 關係,此時的行為以自我為中心的單純感官動作反應,屬於「零規範」、「無規 範」時期(張春興、林清山, 1989)。

2、 他律階段(stage of heteronomy)

指五至八歲左右的兒童,會接受權威指導或團體制式的規範,甚少懷疑,其 判斷行為的對或錯,只依行為的後果,不顧及行為的動機或意向,以現實的觀點 來決定行為的善惡(張春興、林清山, 1989)。

3、自律階段(stage of autonomy)

指八歲至十二歲階段的兒童,他們在道德理性上漸趨成熟,不再盲從接受權威 及無條件的遵守紀律,他們開始選擇、判斷規範的適切性及可行性,同時注意到 人我間的互惠條件,除考慮行為後果外,也顧及到行為的動機。此階段道德概 念 步入成熟期,道德行為有其內在的目的與動機,以合於道德良心判斷,係屬於自 發性的、自省性的道德觀(張春興、林清山, 1989)。

(二)Bandura 社會學習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

根據 Bandura 的社會學習論,學習者對楷模人物的行為進行模仿時,將因學 習者當時的心理需求與學習所得(技能抑或概念)的不同,而有如下四種不同的 模仿方式(張春興,1996):

1、直接模仿(direct modeling):直接模仿是一種最簡單的模仿學習方式。人類 生活中的基本社會技能,都是經由直接模仿學習來的。

2、綜合模仿(synthesized modeling):綜合模仿是一種較為複雜的模仿。學習者 經模仿歷程而學得的行為,未必直接得自楷模一人,而是綜合多次所見而形成自 己的行為。

3、象徵模仿(symbolic modeling):象徵模仿是指學習者對楷模人物所模仿者,

不是具體行為,而是他的性格或行為所代表的意義。電影、電視、兒童故事中所 描述的偶像型人物,他們在行為背後所隱含的勇敢、智慧、正義等性格,即旨在 引起兒童象徵模仿。

23

4、抽象模仿(abstract modeling):抽象模仿是指學習者觀察學習所學到的是抽 象的原則,而非具體行為。

在成長的過程中,人們往往會受到家庭、學校或大環境的影響,模仿就是一 種學習,應要讓學童在學校及生活環境中接觸到對他能產生正面影響力的人,提 供楷模學習的機會,像是父母及師長的身教等,都有可能成為影響學生行為表現的關 鍵因素,不容小覷其影響力。

(三)桑代克(Thorndike)的試誤學習論(Trial-and-erring)

桑代克為教育心理學之父,他提出了眾多的學習律,其中桑代克認為試誤學 習成功的條件主要有三個:練習律、準備律、效果律。

1、準備律

不是指學習前的知識準備或成熟方面的準備,而是指學習者在學習開始時的 預備定勢,簡而言之,聯結的增強和削弱取決於學習者的心理調節和心理準備。

2、練習律

指學習要經過反覆的練習。可分為次數律(熟能生巧)、顯因律(投其所好)、

近因律(打鐵趁熱)三種。

3、效果律

是指凡是在一定的情境內引起滿意之感的動作,就會和那一情境發生聯繫,

其結果當這種情境再現時,這一動作就會比以前更易於重現。反之,凡是在一定 的情境內引起不適之感的動作,就會與那一情境發生分裂,其結果當這種情境再 現,這一動作就會比以前更難於再現。

個體在學習過程中,受到許多因素影響,而行為的展現與外在誘因有很大關 係,每一次的學習都是是在刺激情境中表現反應時所產生的聯結,也是攸關行為 表現的原因。

三、行為表現相關理論

過去這麼多年來,國內學者針對行為表現的研究範疇各不相同,研究的主題

24

包含從學前到大學皆有,研究的變項有學習成效、學業成就、認知能力、學習動 機及態度等,皆為行為表現的內容之一。而主要可分成四個面向,為較多國內研 究者討論,以下分別描述這四面向的相關研究內涵。

(一) 學業成績

從進入學校場域開始,每一個年級皆有階段性的課程,所以父母對子女在課 業上或表現上的看法與態度,是相當要求且重視,同時也是我國雙親教養態度上 常被論及的項目之一。本研究的學業成績為學習書本內的學習成果及績效。楊國 樞 (1986) 研究指出,積極的教養方式可能有利於子女學業成就的提高,消極性 的教養方式則不利於子女學業成就的提高。蘇裕翔 (2011) 認為,母親的參與可 以促使子女在校的學習成就有較好的表現。而楊宜芳 (2009) 也提出,新住民父 母的參與對於其子女在學業表現及學習態度上有正相關,參與越多則學習成就表 現越佳。楊采蓉 (2011) 的研究也抱持同樣看法。除此之外,非新住民與新住民 子女在校的表現會受到父母親的影響,當父母親社經地位及教育程度越高,子女 的學習態度也會越好,學習成效也越好 (陳淑蘭,2011; 林素美,2015) 。而這些研 究對象來自不同區域,可能會反應出環境上的差異造成的影響,各家採用的研究 方法也不同,甚至在不同性別、不同年級、不同科目等會產生不同結果。話雖如 此,可以知道的是學業成就頗受國內研究者所關注,然而此部分的研究著多重於 外顯成績、成就的展現,可見其重要性。

(二) 學習態度

近二十年來,過內有許多研究將學習態度與學業成就一同作為研究的變項,

兩者有其關聯,簡單來說,學習態度為對於學習這件事情採取的主張或立場。吳 淑甄 (2016) 研究指出,國小高年級學生學習態度與學習成效呈現高度正相關,

越好的學習態度會有較好的學習成效,與陳淑蘭 (2011)、林素美 (2015)等人的 研究結果類似。而影響學習態度的原因,則有不同的說法與結果。錢宗忻 (2005) 的研究中提出,澎湖縣新住民子女們的學習態度大致良好,而不同性別、年級及班 級大小則是影響學習態度的最主要原因。莊之淇 (2011) 研究發現,和樂、尊重的 新住民家庭氣氛與正向管教整體或正向管教及與學習態度整體或學習態度之關 聯皆優於爭吵的家庭。而戴淑芬 (2010) 也提出,新住民子女在學習上是趨於正

25

向的學習態度,與其持同樣觀點的不在少數 (林盈第, 2005; 蕭吟常,2006;葉玉玲 2008) 。但與陳淑蘭 (2011) 的研究發現,雖為正向學習態度,其中以非新住民子 女在的學習態度上較優於新住民子女,因此將學習態度納為行為表現探討的其中之 一。

(三) 品德教育

除了學科知識之外,子女們們在校的品德行為展現也是可以考量的部分。本研

除了學科知識之外,子女們們在校的品德行為展現也是可以考量的部分。本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