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新環境典範

自60年代以來,由於自然環境遭受破壞,各種環境污染事件危及人類的生命和 生活品質,使民眾對環境問題有所覺知,並意識到此一危機,部份人土開始重新思 考人與自然的關係,重新界定科技的價值與經濟發展對人類的意義。於是,一種完 全不同於主流社會價值的新環境態度及信念逐漸形成,社會學者稱之為「新環境典 範」(李杰沛,1998)。新環境典範的信念具有以下特色:瞭解人是整個自然生態系 的一部份、相信各種極限的存在、體認地球的負荷能力不是無限的、認識整個生態 系統穩定及永續發展的重要性(張子超,2000b)。

新環境典範指出人與自然間互動關係的新走向,提醒人類對於環境的態度與作 為,已漸漸由生態環境的保育,擴充至整個社會及政治制度的關係。對科技及經濟 發展,由絕對信賴,改變為有條件的接受。就時空而言,從現今的環境保護,延伸 到關切我們下一代的生活環境,進而追求永續的發展。對自然的價值觀,則由人類 中心的利我想法,轉化為欣賞自然,接受萬物存在本身的價值。

承繼上述觀念,發展的環境典範量表包括以下12個小項(劉俊昌,1996,譯自 Dunlap & Van Liere,1978)。

一、 前世界的人口已接近地球的最大負荷量。

二、 自然界的平衡很奧妙,而且很容易受到破壞。

三、 人類有權改變環境,以符合其需求。

四、 人類是被創造來統治萬物的。

五、 人類的行為干擾自然界時,常導致災難的發生。

六、 萬物存在的目的,是要給人類利用的。

七、 為維持一個健全的社會經濟,我們的工業發展不可漫無限制。

八、 為求生存,人類宜與自然和諧相處。

九、 地球就如太空船,其空間與資源有限。

十、 人類不須順應自然環境,因為他們會再造自然以符合其需要。

十一、 成長是有限制的,即使是工業化社會的發展,亦無法超出此範圍。

十二、 自然界正在嚴重地被人類濫用。

部份學者所做的調查,以華盛頓洲的一般大眾及環境保護團體為研究對象。結 果發現一般大眾和環境保護團體對於「新環境典範」的概念頗能接受,且環保團體 的接受度較高(Dunlap & Van Liere,1978)。Milbrath在1980和1984年分別在歐美 國家,以不同團體為對象,進行調查。結果發現,不同領域的工作人員對於新環境 典範有著顯著不同的差異。環保團體均強烈支持新環境典範,經濟領袖則強烈支持 主流社會典範,而大多數民眾則較傾向於支持新環境典範。

新環境典範量表建構完成後,已成了一個非常穩定的工具。其後經某些學者專 家使用此量表做為工具進行研究,均認為此量表不會因時間的推移而影響其信、效 度,也指出由Dunlap所發展出的最原始之新環境典範量表即可簡潔有力地測出個人 的環境態度(Noe & Snow,l990),並將此量表分類為自然界的平衡、成長的限制、

人定勝天三個概念(Albrecht,1982),分別敘述如下:自然界的平衡為第2、5、8、

12題,包含了人們對自然系統的廣泛而一般性的理解。成長的限制為第1、7、9、

11題,其概念是緣自於羅馬俱樂部,於1972年出版的「增長的極限」一書,書中指 出地球的空間、資源均是有限的。如果要達到永續的未來,人類必須改變目前對資 源的使用方式、態度。人定勝天為第3、4、6、10題。其概念緣自於主流環境典範,

其內涵涉及人類中心主義。

審視國內以學生為研究對象的新環境典範相關論文。林秀瞳(1996)對環境相關 科系學生之環境典範調查研究中,發現學生的環境典範會隨著性別及十五歲前的居 住地不同而有差異。環境相關科系的學生普遍傾向接受新環境典範的環境觀,並以 動物系學生的環境典範分數最高。

劉俊昌和陳曉菁(2001)針對師院新生調查其環境觀。結果發現師院新生支持新 環境典範的程度頗高,並且支持新環境典範的程度越高者,其自評採取環境行為可 能性也越高。林生復(2001)針對台北市某國小六年級學童,測量其典範認知。結果 顯示,受測者對新環境典範有很高的認知。

綜上所述,我們發現,新環境典範之信度、效度已在多次國內外學者的研究中 被肯定,亦同意時間的演進不會減低其信、效度,也發現受測者的環境觀傾向於新 環境典範,而且環境典範可以預測受測者的環境行為。因此,研究者相信,以新環 境典範量表測量國小五年級學童的環境態度應為可行。本研究並將探討五年級學童 的新環境觀是否與其生物多樣性知識、態度、行為意向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