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五節 研究工具

一、生物多樣性主題課程

根據文獻探討,環境教育相關課程的實施是引導學童概念覺知和價值澄清的過 程,藉此而發展瞭解和讚賞介於人類、文化、和其他生物、物理環境相互關係所必 須的技能和態度。本研究結合國小學童生活週遭之生物多樣性體驗,編成本研究之 生物多樣性課程教學模組。

(一)課程設計理念

1、 指定一個橫跨各學科的主題來探討,整合相關知識,讓學童學得統整的概念。

將生物多樣性的主題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中。

2、 指定一個專題來進行學習活動,學童必須以系統化的科學求解過程來完成。

經由對周圍事物做周詳的觀察,在觀察過程中因存疑而提出問題,並對問題 做出可能的假說,根據假說提出相關的實驗驗證。

3、 指定任務,訓練學童在有限的資源及壓力下,堅持到底,完成任務。

4、 指定創意性問題,學童用腦力激盪的步與策略,結合眾人之智,產生解決問 題的方法。

(二)課程架構

以生物多樣性為主題,結合各相關科目,發展主題統整課程。結合學校及周遭 社區自然資源、人文特色,整合為學校本位課程。覺知生物多樣性問題、關懷生物 多樣性問題、發展解決生物多樣性問題之技能三方面同時並重。

(三) 本課程之教學目標,主要透過共同研討的過程,讓學童理解生物多樣性的重

要性、瞭解威脅生物多樣性之因子、以及學習如何維護生物多樣性,並體認人類對 生物多樣性的衝擊。研究者訂定本課程之目標為:

1、知識:增進學童的生物多樣性保育知識

教導學童瞭解生物多樣性基本概念,及其所面臨的問題和其對人類社會 文化的影響,並能在日常生活中把握保育的機會和採取適當的行動。

1.1 能瞭解生物多樣性的定義 1.2 能瞭解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 1.3 能瞭解生物多樣性所面臨的問題 1.4 能瞭解維持生物多樣性的作法

1.5 能認識生活周遭的自然環境與基本的生態原則 1.6 能瞭解生物多樣性公約的價值

2、態度:改進學童生物多樣性保育的態度

藉由環境倫理價值觀的教學,培養學童正面積極的環境態度,使學童能 欣賞和感激自然及其運作系統,並欣賞和接納不同的生物族群,進而關懷未 來各種生物的生存與發展。

2.1 能關心生物多樣性保育的問題 2.2 能關懷生活週遭的各種生物 2.3 能體認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 2.4 願意與他種生物共存共榮

2.5 具有好奇心,思考環境中萬物的意義與價值

2.6 瞭解生活中個人與環境的相互關係並培養與自然環境相關的個人興 趣、嗜好與責任

2.7 瞭解人與環境中他種生物互動互依關係,建立積極的環境態度與環境倫 理

2.8 願意在面臨生物保育問題時採取行動

3、行為:增進學童保育生物多樣性的技能

二、問卷調查研究

(一)編製問卷

量表內容是依據課程內容、教學目標所編訂的結構式問卷。內容分為四大部 份。第一部份為研究對象的基本資料及過去經驗;第二部份為生物多樣性的知識量 表;第三部份為生物多樣性的態度量表;第四部份為生物多樣性的行為意向量表。

為提昇本問卷內容效度,研究者根據研究架構編製雙向細目表(附錄三),連同 問卷初稿,送請環境教育學者審核內容及修改。為了使問卷內容符合國小五年級學 童的認知發展進程,再請三位國小任教之自然科教師審閱,提出意見後加以修正(附 錄四)。

邀請五位台中縣某國小五年級學童逐題試讀,期使學童能確實瞭解題意。並請 某校五年級 30 位學童進行預試,回收後再經信度分析,完成正式問卷。各分量表 的信度介於.71 到.83 之間(表 3-2)。

表 3-2 生物多樣性量表之信度

分量表 人數 α值 r 值

知識量表 30 .62

態度量表 30 .72 行為意向量表 30 .83

為佐證本研究各量表的信度,採用由劉俊昌(1996)譯自 Dunlap 和 Van Liere 在 1978 年發展的新環境典範十二個題目,來測量學童的一般環境態度。將預試所 得結果經統計分析,發現量表的α值為.62,信度尚可,為保持原問卷的完整性而 不加以修改。施測所得結果與研究者自編問卷之施測結果做關連分析,互為佐證。

(二)資料整理及統計分析

1. 敘述性統計:呈現生物多樣性知識、態度、行為意向等資料之平均值及標準 差。

2. 推論性統計:

(1) 成對樣本 t 檢定:考驗教學活動對實驗組和控制組的各大題前後測得 分平均數是否有差異。

(2) 獨立樣本 t 檢定:考驗兩組學童的前測得分平均數間是否有差異。後 測得分平均數間是否有差異。

(3) 相關分析:以相關分析瞭解生物多樣性知識、態度、行為意向量表及 新環境典範量表填答結果的相關性。

(4) 迴歸分析:考驗實驗組與對照組在後測中,生物多樣性知識、態度、

行為的教學差異性是否是因為本課程的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