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本章將分節敘述研究背景動機、目的、研究問題名詞釋義。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生物多樣性喪失的主要原因,是人類活動直接滅絕許多有利用價值的物種,以 及間接破壞各物種間的繁密關連所導致。人類造成的全球環境變遷(如地球暖化、

臭氧層破洞、酸沉降、各種污染,沙漠化及地被植物的破壞)使得生物多樣性大規 模的喪失,Erwin(1982)估計物種的總數多達 3000 萬種,其中大多數尚未記述的種 生活在熱帶森林中。蹣類和線蟲的種類如果不能以百萬計數,也能以數十萬計。但 是 Wilson(1992)估計因為熱帶雨林的開發,使得物種滅絕的速率約為每年 50,000 種,平均約為每天 140 種,並預測五十年內人類將滅絕地球上 1/4 的生物種類。學 者 Simberloft(1984)推估熱帶雨林的破壞會引發嚴重的物種喪失,他指出當時因 為之前百年來對亞馬遜流域雨林的破壞,造成了 704 種鳥類之中有 12%滅絕,而 92000 種植物中有 15%滅絕。生物多樣性的保存除了在道德觀的倫理價值外,亦提 供人類食衣住行各方面需求,在這種情況下,生物多樣性的維持在人類生存上扮演 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過度注重經濟成長所引發的生物多樣性消失問題,破壞了我們原有的美麗自然 生態。人類依賴環境而生存,卻無時無刻都在破壞環境,使得相關的環境議題層出 不窮。雖然人們意識到生物多樣性問題的嚴重性與解決是項問題的迫切性,但由於 各項科學各行其是,始終無法有效解決問題。所以在教育上極待能夠將各種生物多 樣性相關知識及維繫生物多樣性的技能,透過學科統整、能力統整的課程規劃,結 合學校及社區的各項人文、自然資源,以適當的教學法引導學童建立正向之生物多 樣性知識、態度、行為技能,讓學童在未來面臨生物多樣性問題時能以全面性的觀 點來看待,並研擬出有效的生物多樣性問題解決策略,平息科學以及人類社會和環

境生態間的各種衝突。

台灣生物多樣性國家報告草案(2000)指出在 36000 平方公里的小島上,存在著 約 15000 種的物種,佔全球的 1.5%,而其中的 1/4 到 1/3 更是台灣的特有種。然 而,生物大量滅絕的現象也不可避免的正在發生。我們的珊瑚礁在 20 年內將消失 掉一半,淡水魚類至少已絕種 15%,哺乳類也將有 5%絕種,而僅存的物種也正節節 敗退,逐漸地失去了蹤影。

台灣保育研究以瀕危或明星物種為主,對物種生活史的研究,則集中在高等動 物、植物及農業昆蟲等,對於生態系及基因多樣性的研究不足。而保護區的經營管 理研究則以生物為主,幾無社會、法律、經濟學人士參與,而且研究都是各自進行,

缺乏跨領域間之整合性研究,彼此之間缺乏溝通而難以達成共識。而上述這些問題 皆起因於生態基礎教育的嚴重不足。因此對台灣而言,生物多樣性教育之施行刻不 容緩。

生物多樣性教育就是要闡明生物多樣性的組成、分佈、結構和功能,並將上述 知識應用於生物多樣性的永續利用,以達到改善人類生活的大目標。趙榮台(1999) 提到在 1992 年出版的全球生物多樣性策略一書中建議各國在學校教育系統裡,應 該

一、強調生物多樣性對社區健康和福祉的貢獻。

二、強調生物多樣性對生態系健康的貢獻。

三、把生態、經濟和社會觀點結合在一起。

另外,全球生物多樣性策略也建議發展鄉土教材,直接把生物多樣性和生活週 遭的自然環境結合起來。同樣的,在九年一貫課程中,有關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與 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的分段能力目標也提到:

一、保護自我與環境、知道環境與自己的關係(4-1-3) 二、探討環境的改變與破壞可能帶來的危險(4-3-2) 三、分析人與自然的關係(4-4-1)

四、分析各種人類作為和自然環境之間可能發生的危機與危險,擬定並執行保 護與改善環境之策略與行動(4-4-2)

楊仁里(2001)指出,如果課程的實施能契合上述的行動綱領,並統整各科相關 的教學內容,相信能獲得最大的學習效果。終能使學童深切體認尊重生命、愛護環 境的重要,並力行於日常生活中。趙榮台(1999)更指出,學校是強化生物多樣性大 眾意識的重鎮,尤其中小學階段更是重要,因為此時期是感性、認知和觀念形成的 階段,同時中小學的學生人數也遠比大學生來得多。教育部在1992年通過之環境教 育要項中提到,小學生應以培養其認識鄉土環境、熱愛環境和歷史文化,並直接接 觸自然環境和歷史文物為教育重點,以養成正確之生活態度和習慣。所以,環境教 育所要強調的是實踐的行動和培養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而小學教育是一切教育的 基礎,此時期的兒童學習力強,可塑性大,如果能適時的給予環境教育方面的知識、

技能與行為輔導,在未來的環境行為表現上會有相當程度的影響。因此,生物多樣 性的教育從小紮根,是刻不容緩的事。楊仁里(2001)指出,指導兒童觀察各種野生 動、植物是教師為大自然盡一份力量之始。只有讓兒童瞭解這些小生物努力生存的 勇氣,才能使其懂得尊重自然、愛護動物,進而成為維護生態的尖兵,為我們的下 一代保留適合居住的空間。

因此,在發展生物多樣性教育時,必須兼顧知識概念的形成與環境態度的養 成,才能對環境有正向的行為。教育部(1992)也指出,環境教育的主要目標在於培 養愛護環境、珍惜資源、永續利用以及對所有生命抱持著尊重的態度,並藉由教育 的方式,增進學童在社會中的生活調適、價值的判斷、問題的解決以及創造與思考

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