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第三節:新聞自主性之改變

2000 年首次政黨輪替後,民進黨執政的總統府委派賴國洲擔任董事長、胡元輝 擔任台視總經理,而後 2002 年鄭優接替總經理位置。民進黨執政期間,政治酬 庸進到人事安排傳聞不斷,民進黨勢力藉由高層深入台視新聞部的控制等說法 也從未停過(何國華,2002)。而民營化與「黨政軍三退」後,台視真的完完全 全沒有政治力的影響嗎?或者實則加深在諸多商業化的包裝之下的在商言商?

在民營化之後,資方與管理階層對於新聞工作者的控制出現如何的改變?新聞 工作者的自主性又受到如何的影響?都將在本節一併做分析。

在戒嚴的威權時期,台視的高階主管多為台灣省政府官員或國民黨的高幹轉 任,更有相當高比例具國民黨黨員身份的記者,電視新聞報導政治事件長期在 服膺黨國意識形態,並受嚴密監控。解嚴以後,國民黨對於媒介報導的干預隨 著市場化雖有了轉變,然一元的政治控制只是轉變形式達成另種商業形式的控 制。2000 年政黨輪替後,台視上至董事長、下至高中階主管均作大幅調整,當 時媒體輿論與外界皆認為,民進黨正式執政後效法國民黨,台視淪為政治酬庸 之工具,仍舊維持官控商營的媒體結構,只是政治光譜由藍轉綠。

台視過去指派省府或國民黨出任要職,政黨輪替後民進黨也依樣畫葫蘆,安排 親綠人事空降,新聞部當時還為此擴編,新增總監一職。2000 年 11 月 06 日台 視首位新聞總監陳清喜到任,負責新聞採訪內容規劃,而在台視新聞部多年的 新聞部經理李惠惠則改為負責行政事務。此一職務分工,讓當時的新聞部眾員 工與主管不滿,透過不斷陳情與連署,要求總監陳清喜下台。

最亂的時代是在民進黨政黨輪替的初期,把原本有的新聞部架空,

空降的人下來,反正新聞部搞個總監陳清喜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最 後是員工連署把他踢出去(受訪者 2)。

根據當時自由時報(2001)報導,包含企編中心與採訪中心主任等新聞部主 管,與為數不少的記者,合計超過 60 多人陳情要求總監下台。 2001 年 06 月 14 日新聞部員工罷免總監陳清喜案,經新聞部調查後確定新的人事案,變更陳

OOO 找攝影大家一起弄,然後攝影出面以前攝影在器材室。OOO 那時候在台視文化,後來回來,OOO 走了之後他就回來接晚間主

2 SOT(Sound on Tape)指已過好聲音之新聞帶,通常經由記者撰稿、過音、插入訪問,為一則完 整電視新聞播出帶。

3 BS(Background Sound)指電視新聞藉由主播口述現場畫面的新聞表現形式。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然而,業配新聞發展至今,除了不派記者前往採訪就有廠商提供的「自來 帶」,雖然不用到現場親自拍攝,但回來的剪輯後製也是另一項工作任 務。

業配現在也很厲害啊,你沒有記者來,那你拷個自來帶,我拿回去 叫人家來處理,只是有時候要把廠商 logo 馬賽克,那真的是很大的 工程(受訪者 4)。

遇到業配主的負面新聞時,廣告主伸手進到新聞製作,整則新聞被抽掉。

如果有業配一定會被抽掉,如果你播到他壞的新聞,只要是業配有 下廣告,一定被抽掉啊,07 年以前後都一樣,我就曾經被抽掉啊

(受訪者 5)。

另個對於新聞工作者棘手的挑戰就是業配主的政治新聞立場。過去台視的 黨政新聞立場可能來自官控商營的省政府、國民黨或民進黨,但現在買政 治業配新聞,侍從關係就變成了政治人物與新聞部,民調較低、爭取出 線,在選舉前積極求曝光的政治人物,就會在這時特別明顯的出現。因此 政治立場的干預或要求,在新聞操作上不可能隨著民營化、黨政軍三退而 全面退出,相反的則是利用商業邏輯持續加深這樣的關係。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第伍章:結論

第一節:研究發現與討論

臺灣電視公司自民國 51 年開台,扮演電視產業領頭羊的角色,帶動台灣電視媒 體發展。歷經早年的獨佔市場、進到老三台寡占,再到 1993 年「第四台」合法 後,頻道數量暴增,台視以及其他無線電視倍感威脅。2000 年中期無線電視台 的市場處境每況愈下,台視與華視又歷經政黨輪替,錯綜複雜的人事任用,導 致品牌與新聞之公信力下降。由省府、國民黨到民進黨等民營化前的外部政治 控制力量的確鑿痕斑斑,到民營化後所有權之轉變,外部政治力量控制雖不復 存在,然取而代之的是另種常態的內部控制力量。

進一步來說,民營化後的台視新聞褪去了黨國侍從關係,包裹的外衣則是以金 錢堆砌的在商言商的新聞操作模式。新資方非凡電視董事長黃崧入主,其熟悉 電視產業的經營,作為經營者其角色大致明確,在揭示大方向後,中階主管在 執行層面,為了逐一完成資方所劃定的民營化藍圖與目標,部分主管揣摩上 意、致使內部控制加深。

另外,就黃崧旗下非凡電視台與台視的組合,給了台視重組整體電視產業鏈的 效應,除了資源共享、也可以獲致互相拉抬的效應,雖說如此台視民營化後,

有時還是會為了宣揚自家電視台利益,在新聞中置入家族事業的節目與產品。

而具體在民營化後勞動者的工作條件改變上,隨著市場力量決定台視的走向,

資方多想以低成本經營,縮減員額成了經營者迅速節流的方式。透過民營化

「優離、優退」政策,新資方進駐台視先降低人事成本。在公司結構性大幅人 力縮編下,工作負擔無疑是加諸在留任者身上,資方建立共體時艱的意象,其 實是用來掩飾 Burawoy 趕工遊戲理論中,資方競逐利益的手段。

雖然勞資雙方是經由一定的協商與折衷,不過就像前新聞部某名經理曾說:「吞 下去!公司給的機會,不要就給別人…」,在這場趕工遊戲下,留任的台視員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沒有退路,否則只能求去。另外,民營化後中高階記者為選擇以優離優退方式 謀求事業第二春,以致於新聞部略趨年輕化,整體新聞資歷較他台來得資淺,

普遍台視新聞部主管認為許多年輕記者新聞角度無法深入,也缺乏記者自己的 觀點,畢竟新聞觀點是得在新聞歷練上磨出來,因此在關鍵新聞的報導角度與 觀察,缺乏像他台資深記者般的精煉。

其次,在員工的反應層面,相較於中視員工曾走上街頭要求締約團體合約,以 及華視員工不滿併入公廣新聞體系也曾發動幾波行動,台視民營化的過程堪稱

「和平順利」。台視工會的「乏力」特質與傳統,以順從代替反抗,服膺公司政 策,並且希望與新資方建立一個良性互動、互建共識的關係。台視新聞工作者 也因其工作特性,參與工會者本身就在少數,因而在所有權轉換的階段中更為 噤聲,「因為每天新聞工作都那麼繁重,哪有空去在做什麼?」(受訪者 1)。加 上簽訂了留任同意書,消極地靜觀其變,即是多數台視新聞人對於新資方的態 度,以此心態調整民營化後工作流程、工作負擔、重新調配新聞工作的步調。

民營化前,台視工會代表與時任董事長賴國洲談妥未來民營化後,優離、優退 與台視的落日條款,希望民營化後承接的經營者能一概承受,在員工簽妥意願 書後,相關作業也逐步展開。而股權轉移後的新資方也得承接台視原有債務與 離退員工的退休金,落日條款白紙黑字依法進行。新資方當股權一轉移立即展 現 Burawoy 所謂的凝聚內部共識,透過公告、尾牙場合、春節團拜打造民營化 後台視的願景。而後續更展現在對內員工的福利上,尤其在公司民營化後見盈 餘,立刻宣布全公司員工調薪。或者是每年在五星級飯店辦尾牙、抽獎,或舉 行赴日員工旅遊,對外皆展現台視即幸福媒體企業等,無非又是紅蘿蔔與棍子 經營理念,賞罰兼施希望員工能對公司繼續效忠。

第三,在新聞內容的專業自主性層面,2000 年前台視官控商營省府的官派性 質,多有直接下令以介入、干涉新聞室操作,到 2000 年首次政黨輪替,民進黨 安插不同的人馬進駐,在政治立場上有所改變。不過訪談結果發現,當時雖然 確有少部分人事是空降部隊,但相關的人事升遷則是選任台視資深新聞部員工 擔任。第一次政黨輪替時的內部政治鬥爭,內部競爭越趨白熱化,想取得對新 聞的掌控權服侍新主,成就新的「侍從關係」。而民營化後,表面上看來,隨著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股權結構改變,政治力量的確脫離過去侍從關係,因為無法將手直接伸入媒 體、以進行嚴密管控台視等無線電視,不過變通之道,則是透過商業邏輯包 裝,繼續向市場傾斜甚或更為商業所箝制,諸多政治新聞仍以業配方式滲入新 聞製播。

綜觀黨政軍三退後的無線電視老三台中「公共化或民營化」孰優孰劣,可能無 法簡化地評價華視與台視後來的發展優劣。不過正如關尚仁(2015)指出台視 找到活下去的方程式,亦即自製節目,不論在新聞或娛樂性節目都投入資金,

亟欲重新擦亮台視這塊招牌。民營化初期新資方低成本經營,自製節目稱不上 精緻,招致許多罵名,例如新聞部製播的「熱線追蹤」,沒有額外經費進行深度 報導,專題記者透過上網搜尋歷史劇片段,穿插歷史老師訪問便宜行事。不過

亟欲重新擦亮台視這塊招牌。民營化初期新資方低成本經營,自製節目稱不上 精緻,招致許多罵名,例如新聞部製播的「熱線追蹤」,沒有額外經費進行深度 報導,專題記者透過上網搜尋歷史劇片段,穿插歷史老師訪問便宜行事。不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