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所有權制度改變對新聞工作者之影響: 以臺灣電視公司為例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所有權制度改變對新聞工作者之影響: 以臺灣電視公司為例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8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 新聞研究所 碩士論文. 所有權制度改變對新聞工作者之影響: 政 治 大 以臺灣電視公司為例 立. sit. io. er. Nat. y. ‧. ‧ 國. 學. The Impact of Ownership Shifting on Journalists: A Case Study of TTV. n. 研究生: 曾偉旻 撰v al i n Ch U i e h n c g 指導教授: 劉昌德 博士. 中華民國一○五年三月.

(2) 謝. 誌. 學號「99」開頭,考上研究所後保留學籍 1 年先行服完兵役、100 年入學後又 選擇休學進入新聞圈、101 年 9 月再重回校園與工作兩頭燒,歷經 2 年半的修 課、1 年多的資料搜集、訪談與論文撰寫,終於在 105 年歷時多年告一段落。 在這刻,稍稍感到人生的拼圖才又拼上了一塊。首先,要我謝謝在天上的阿 公、阿嬤,以及我的父母與家人們,感謝你們一路在我的求學與職場上的鼓 勵,才能有今天!. 政 治 大 在新聞職場上,真的得感謝許多台視前輩在工作上面的提攜,從菜逼八菜到不 立. ‧ 國. 學. 行的菜鳥,從過音、到寫稿等,讓我在新聞工作上能快速找到節奏,而也因為 有你們寶貴意見,論文才得以完成。還有不管是「TTV 地下情、新北八卦群、. ‧. 東網 4 人幫......」感謝曾經共事過的同事、以及一起跑線的同業,讓我在採訪與 生活間處處都在豐富人生。. sit. y. Nat. er. io. 歷經 3 個媒體工作的轉換,論文終於在紐約派駐期間完成,其間一度寫不下. al. 去,感謝昌德老師「未完成」的勉勵,莫讓人生留下一個缺口。也感謝劉蕙苓. n. v i n Ch 老師,讓我在擔任老師在大學部電視新聞課程的助教,能有機會與學弟妹分享 engchi U 實務上的心得外,更從老師身上學到「新聞人實踐」的真諦。還有阿玓師,從 大學時代就受您關照,研究所還時常請老師幫忙東、幫忙西的,千萬個感謝都 不夠。. 常常開玩笑對自己說,「念新聞所那麼久,當代記者名聲又不似以往,念完新聞 所後會不會就不從事新聞工作了」,雖然未來有無限可能,但想想高中時要當記 者的志向,還是那句話「莫忘初衷」吧。如今也完成了學位,就請繼續朝更大 的人生目標邁進吧!. 偉旻 謹上 2016.03. 2.

(3) 摘要. 台灣無線電視「老三台」(台視、中視與華視)所有權制度,在 2000 年代中期 發生劇烈變化。華視朝公共化發展,中視與台視則民營化成為商營電視台;雖 然走向不同,但以往「官控商營」的三台,卻也都各自進入「媒體集團」的所 有權模式。民營化後的台視由非凡電視台入主,新資方揭櫫「低成本、高收 視」之方針,在製作成本大幅降低與人事預算縮編下,新聞從業人員直接面臨 工作負擔增加等問題。本研究希冀以台視 2007 年公股釋出、走向民營化、集團 化的的歷程為例,探究所有權變動對於新聞組織與工作者的勞動影響。. 政 治 大. 台視勞動條件隨民營化組織變革有著幾個時期的轉變,首先在優離優退的人事. 立. 瘦身後,留任員工雖明顯感受工作負擔加重,然因資方塑造「共體時艱」共. ‧ 國. 學. 識,勞動者與工會多以順從承擔代替抵抗。新聞部員工則因工作性質,不僅缺 席工會運作,也少有為自己勞動權益發聲的行動。民營化之初,台視透過外購. ‧. 與合製等方式節省成本,但資方也不忘逐步提高節目自製之比例,在有限人力 下,留任的勞動者身兼數職以成就資方揭櫫之方針。而資方棒子與紅蘿蔔賞罰. y. Nat. sit. 兼施,逐步在薪資福利上調整,持續凝聚勞資雙方的共識。總體而言,黨政軍. n. al. er. io. 三退、民營化的台視,政治勢力脫離官控商營的侍從關係,不過藉由業配等商. i n U. v. 業運作,政治力則以較迂迴的方式滲透新聞製作獲得發語權。. Ch. engchi. 關鍵字:台視、所有權、民營化、無線電視、勞動、黨政軍三退. 1.

(4) Abstract The central concern of this thesis underlines ,after Free Radio Movement, how the ownership shifted and what Taiwan Television Enterprise has done to the process of the privatization before and after 2007. It asks how media workers reflect and adapt themselves to the strategies of new employee. Through the method of in-depth interview, this thesis interviewed nine employers, including 5 reporters, 3 supervisors of the news department as well as the head of the union.. From the interview, it shows the solidarity and the consent which established and conveyed by TTV employee from many aspects to have their employers and labors. 政 治 大 Another finding of the thesis is ,without the political wrestling and after Free Radio 立 Movement, TTV’s privatization process did get rid of the direct control from. ‘’Making out’’ all of the process, regardless of the overtime and overload works.. ‧ 國. 學. government and the political party, however, TTV develops the commercial way to penetrate into the news production.. ‧. Keywords: Campaign for “TV free from political controls”, labor, ownership,. y. Nat. n. er. io. al. sit. privatization, terrestrial TV, TTV. Ch. engchi. 2. i n U. v.

(5) 目錄 第壹章:緒論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6 第二節:研究問題 …………………………………………………………………10 第三節:研究架構 …………………………………………………………………13. 第貳章:文獻回顧 第一節:媒體所有權變化之發展 …………………………………………………15 第二節:媒體所有權改變與新聞工作者的因應 …………………………………23. 政 治 大. 第三節:臺灣電視公司的發展 ……………………………………………………28. 立. 第參章:研究方法………………………………………………………………37. ‧ 國. 學. 第肆章:研究分析. ‧. 第一節:勞動條件大風吹…………………………………………………………42. sit. y. Nat. 第二節:組織變革中的勞資互動…………………………………………………53. io. n. al. er. 第三節:新聞自主性之改變………………………………………………………64. 第伍章:結論. Ch. engchi. i n U. v. 第一節:研究發現與討論…………………………………………………………70 第二節:研究限制與建議…………………………………………………………73. 參考文獻 …………………………………………………………………………76. 3.

(6) 表目錄 表 1:三台所有權轉移大事紀 ………………………………………………… 11 表 2:2000-2015 年全球媒體併購大事紀………………………………………17 表 3:台視年度損益表(2005-2014)………………………………………… 31 表 4:台視年度銷售量值表(2012) ………………………………………… 32 表 5:國內無線電視頻道年度有效廣告市場佔有率(2006-2014)………… 33 表 6:台視新聞類產銷組合佔比(2007-2012)……………………………… 35 表 7:深度訪談對象基本資料摘要 …………………………………………… 39 表 8:台視員工年資結算、離職給與及補償金加發辦法 …………………… 46 表 9:台視新聞部組織變革…………………………………………………… 53. 政 治 大. 表 10:台視民營化前後從業員工資料(2006-2014) ……………………… 54. ‧ 國. 學. 圖目錄. 立. 圖 1:研究流程……………………………………………………………………14.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4. i n U. v.

(7) 第壹章:緒論. 2011 年冬天,臺灣電視公司 1新聞部到政大校園公開徵才,對於媒體工作始終 嚮往的筆者經過筆試、試鏡、面試與連線等重重關卡,成為上百名競爭對手中 唯二的錄取者。在隔年的三月初春開始進到台視新聞部,從事人生中的第一份 媒體工作。「台視新聞以社會新聞起家」的說法流行於電視圈,因此包括筆者在 內,經由每年「校園徵才」招募進來的新進記者,在無法選擇主跑路線的狀況 下,多由社會新聞開始歷練起。. 政 治 大 或腥羶色等社會新聞,心態總是排斥。過去批評電視新聞灑狗血、或問或逼地 立 入行之初,作為一名新進的菜鳥記者,相較對社會無正面外部性的犯罪、災難. ‧ 國. 學. 讓受訪者在鏡頭前落淚,到了自己「從業」做新聞時,只得順著此行的潛規則 硬著頭皮做,內心的糾結可見一斑。不過,久而久之即被這樣的每日新聞運作. ‧. 所馴化。雖說如此,學習從社會新聞、精簡地說好一則故事,如此的歷練也是 讓菜鳥記者最快進入狀況的入門款。在台視期間,除了社會新聞的歷練,也轉. y. Nat. er. io. 包裝成可讓觀眾輕易咀嚼消化的新聞類型。. sit. 跑黨政新聞,更為要求對於訊息以及政治人物地細微觀察,將枯燥地政治新聞. al. n. v i n Ch 因此寫作本文,就個人層次而言,在台視兩年的期間,正是體察媒體生態、 「做 engchi U 田野」的最佳時刻。另外,就巨觀的社會層次而言,台視作為台灣電視產業中 的第一家電視台,其成立的背景與後續的發展也都伴隨台灣近代社會的歷程, 在在使筆者萌生探究當時所處媒體環境的好奇心。因此本研究聚焦台視與該台 新聞部,希冀能詳實呈現 2000 年後歷經組織層面等諸多重大變革,新聞室運 作、新聞勞動過程的轉變,如何體現該台的企業文化與組織結構,透過觀察與 書寫,對台視新聞部新聞工作者的現況做一描繪。. 1. 「臺灣電視公司」全稱時,使用正體字「臺」以指涉臺灣電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而用簡稱 時,則使用臺的異體字「台」來指稱「台視」。. 5.

(8)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70 年代前,台視獨霸一方。而後,同屬無線電視老三台的中視與華視相繼出 現,從獨佔到寡占,台視的發展伴隨整個台灣社會近程的演進。台、中、華視 等無線電視老三台,在所有權持股結構上,分別由台灣省政府、國民黨、國防 部與教育部所掌控,其政治性的影響力被包裝在商業經營的媒體環境下,成為 宣揚政令的傳聲工具,新聞與新聞性節目更是受到嚴密監控與操弄。雖說如 此,無線電視老三台仍極大化追求利潤,作為商業操作的目標與策略,只不過 其黨政主導的企業特質與影子未曾削弱(林麗雲,2003;陳炳宏,2002)。. 政 治 大. 台灣多頻道的電視環境在 90 年代前後逐漸成形,隨著第四台合法化、有線電視. 立. 崛起,到 1997 年民視與 1998 年公視兩家無線電視台頻道增加,傳統無線三台. ‧ 國. 學. 的收視版圖面臨前所未有的衝擊,打破三台過去寡占收視率與廣告預算的高利 潤時代,老三台因此被迫加入肉搏的市場競爭(陳炳宏,2002)。. ‧. 澄社、台灣教師協會、台灣記協等社團,於 1995 年共同發起「黨政軍退出三台. y. Nat. sit. 運動」,要求政黨不能經營電視台、政府不能持有電視股份,主張以民營化來達. n. al. er. io. 成黨政軍三退的實踐,引起不同程度的質疑聲音。無線電視民主化聯盟,在. i n U. v. 2000 年成立時,則以無線電視台產權公共化為訴求,階段性的推動台視、華視. Ch. engchi. 公共化,以公共力能取代商業力,「無線電視公共化」遂成另一種解套方式,希 冀為無線電視帶來符合全民與公共期待的媒體環境(馮建三,2004;陳炳宏, 2003)。. 2000 年政黨輪替、民進黨執政,政府仍持有台、華視兩家無線電視台的股權, 甚至影響人士安排,不管是輔選有功或真具專業背景,親綠人士陸續進入兩家 媒體擔任管理階層,姑且不論老三台的中視仍服膺國民黨官控商營的運作模 式,此舉凸顯政治操控媒體的能力與現實,不過卻也引發民間對官控媒體的強 烈不滿,要求黨政軍勢力儘速退出媒體,終於在 2003 年底立法院修正〈廣電 法〉,明訂政府、政黨及政治人物必須退出媒體經營,也在 2006 年初〈無線電 視公股處理條例〉通過,提供無線電視官股退出的法源依據(管中祥,2007)。 6.

(9) 而官控商營體質致使無線三台全面公共化有難度,幾方力量角力運作下,2005 年 12 月中視首先在黨政軍三退浪潮中走向民營化,國民黨釋出中視股權,並由 中國時報余家購入;財經背景為主力的非凡電視台也入主台視走向民營化。無 線三台中,華視則是唯一一家走向公共化的電視台,「公商兼營」的媒體型態得 自付盈虧。 黨政軍勢力退出媒體,雖為台灣民主發展與媒體改革的重要指標,一方面限縮 政治力經營與介入媒體,但後續商業力量開始無孔不入滲透各個電視新聞場 域。而另一方面政治力量也未曾在媒體中完全退卻,反倒是包裹在商業運行之 下,更為緊密地接合新聞流程。過去無線三台遭批流於政府的傳聲筒或發聲利. 政 治 大 權轉換後,三台的媒體經營開始隨波逐流,內容開始同質化。 立. 器,但大致都還得肩負起「類國有媒體」與「類公共」的媒體責任。但在所有. ‧ 國. 學. 無線電視三台各自有了「新歸宿」,但在有線電視台全時段新聞的挑戰與廣告收 益瓜分下,資方在純商民營化利益權衡後,幾只政策命令與新聞部門之相關因. ‧. 應,新聞工作者之揮灑空間也遭到犧牲與扼殺。電視台的經營則因沒了黨政軍. Nat. er. io. sit. y. 的庇蔭,正如舊時王謝堂前燕,三退後就得飛入尋常百姓家(劉昌德,2012)。. 成為尋常百姓的三台,曾一度找不到經營的方向。幾經調整、相較其他兩台,. al. n. v i n 台視在一片媒體困頓中,找到了存活下去的方程式。因此筆者欲將研究的視角 Ch engchi U 深入歷經首次政黨輪替、黨政軍三退、民營化與二次政黨輪替後的台視,新聞 工作者如何因應此所有權變革、政治力量更迭?也將逐一探究此一動態的歷 程,對於新聞工作者的勞動過程、意識有何衝擊與改變?. 民營化後的台視,新資方以降低成本的為先,首先優退、優離大批員工。此波 人事調整中又以新聞部為大宗,優離、優退人數佔全公司總數三成以上。時任 新聞部經理的胡佳君也回應台視新聞將以「低成本,高收視」為目標與宗旨 (陳思吟,2007)。在員額下降的同時,自願留任的新聞工作者相對勞動負擔也 跟著加重,加上公司秉持「你不做會有人搶著做」的心態,就算工作負擔加重 也只能逐一承擔。 7.

(10) 另外,新聞人力與製作成本能省則省下,新聞內容多元化也跟著下降,甚至排 擠了相對重要的議題。就傳統台視新聞而言,雖以社會新聞為大宗,但國內外 公共事務類的訊息,過去也是新聞部編輯台權衡的標準,但純商業的思維進入 新聞場域,雖資方未介入,但底下一級主管揣摩上意,為節省成本、創造高收 視而生之新聞實踐,表現在新聞排序與取捨上,也讓台視新聞產生質變。. 台視新聞部調整製作新聞的方針、口味,揣測到底何種模式,能夠較有收視 率,也符合新業主的期待。一般來說台視的社會新聞幾乎佔據每節新聞的前十 則排序,國際新聞流於「一分鐘看世界」或「寰宇大世界」,介紹網路上國際新. 政 治 大 論,原因是新聞部編輯台認為較正經八百的國際新聞是收視率毒藥。 立. 奇的動物或奇人軼事等人情趣味消息,此舉無疑排擠國際或國內重要政策討. ‧ 國. 學. 綜合上述,本文針對三大部分討論台視,(一)所有權改變對新聞工作者的勞動 條件影響為何?(二) 面對所有權改變帶來的影響,台視的勞資關係有何轉變?. ‧. 新聞工作者又如何回應?(三) 所有權之改變對新聞專業的影響為何?. sit. y. Nat. io. er. 除過去筆者自己在台視新聞部的勞動經驗與親身觀察外,本研究也將藉由深度 訪談台視新聞工作者與工會成員,探究該台員工在面臨股權轉移前後所相應之. n. al. Ch. i n U. v. 勞動、新聞產製產生了何種變革?員工的集體回應又是什麼?尤其當無線電視. engchi. 台收視榮景早已是昨日黃花、所有權轉移後加速純商民營化的台視,在收視基 本盤漸次在瓦解的關口上,對於第一線新聞工作者勞動有何種影響?. 本研究的目的有二,首先在個人層次上作為一種紀錄,記錄著初來乍到進入電 視新聞產業的實踐所見。一入行即經歷台視 50 周年台慶,然過往每個 10 年, 台視都會出版以 10 年為專輯的專書,也會舉辦盛大台慶活動。但民營化後,此 等官方節慶式的大刊物與活動,卻在非凡入主台視後缺席、改發公司紅利。筆 者推估是台視民營化後,不用再繼續服侍主子政府,遵循官控商營那樣的侍從 關係。. 8.

(11) 在老前輩口中,台視曾有美好的舊日,但歷經激烈競爭,媒體經營的落差甚 大。筆者作為後進,一個無線電視的小螺絲釘,希冀以民營化前後台視的所有 權變革與新聞工作者的勞動為題,做為一個紀錄,描繪近十年當代台視如何因 應此快速變遷的媒體生態?. 就社會層次而言,台灣電視產業發展由無線電視與台視而起,歷經興榮衰退, 對於無線電視工作者而言,過去在新聞工作者的勞動層面上相對少有紀錄。尤 其當媒體本身作為一個發聲管道,卻永遠沒有自己的聲音,在報導勞工運動或 勞動權益之時,永遠不提及自身的產業。面對諸多遊走勞基法邊緣的工作條 件,在無線電視台面臨所有權轉變後,聲音可能更加薄弱,究竟是什麼樣的結. 政 治 大. 構因素導致新聞勞動者禁聲再禁聲,都是筆者欲透過研究進一步了解的。. 立.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9. i n U. v.

(12) 第二節:研究問題. 台灣無線電視發展劇變其中關鍵之一,乃黨政軍三退浪潮,要求還給無線電視 三台以及廣義的電子媒體,讓黨政軍等黑手退出掌控。以無線電視中國電視公 司為首,在 2005 年 12 月 26 日,國民黨在廣電三法明定黨政軍退出媒體前夕, 宣布將持有三中的華夏投資公司股權,賣給以中國時報為主的榮麗投資公司 (轉引自劉蕙苓,2007)。中視首先在這波浪潮中,面臨黨控商營到純商民營化 所有權的轉變,首次易主賣給了中國時報。. 然而,經營不到四年,卻傳出余家的「三中集團」經營不善,最後連「起家」. 政 治 大. 的中國時報也打包出售。當時旺旺集團(米果)與壹傳媒(蘋果)為購併三中. 立. 競爭激烈,最後由旺旺集團的蔡衍明搶下。2008 年,中視面臨產權的轉移,不. ‧ 國. 學. 過第二次的產權轉變,較類似於民營化媒體集團併購或擴張版圖的具體實現。. ‧. 同屬無線電視老三台,台視與華視卻是歷程相似,但恰巧是兩種不同媒體類型 的代表,故事得稍稍倒回台灣政壇 2000 年的政黨輪替。扁政府上台後,開始將. y. Nat. sit. 人事安插在媒體中。至此,國府換成了扁政府,過去官控商營的黨政軍勢力,. er. io. 以及過去所扶植的保護主與侍從的關係,開始產生變化。. al. n. v i n Ch 台視與華視在民進黨政府執政後,出現新的侍從關係,政治酬庸之說更不脛而 engchi U. 走,最為明顯之案例,即為政黨輪替之初,賴國洲出掌台視。2004 年陳水扁競 選連任成功,外界質疑前總統陳水扁,繼續安插人士進入無線電視台中鞏固輿 論,此舉,整體社會抨擊酬庸之說持續甚囂塵上。老藝人江霞入主華視坐上總 經理之位,引起社會譁然。. 10.

(13) 表 1:三台所有權轉移大事紀 日期. 事件. 意義. 2000 年. 陳水扁競選政策傳播媒體白 為無線電視改革脫離「官控商 皮書明載推動華視、台視公 營」給予傳播願景 共化。. 2003.12.09. 立法院三讀通過《有線廣播 電視法》、《廣播電視法》 與《衛星廣播電視法》三法 的法律修正案。. 2005.12.26. 中時媒體集團入主經營,余 中視正式邁入企業民營化 建新任中視董事長。. 2006.01.03. 立法院三讀通過《無線電視 為台視釋出官股,華視加入公 事業公股處理條例》。 廣集團給予法源依據 18 日公布《無線電視事業 公股處理條例》。. ‧ 國. ‧. 華視併入公視,成為公廣集 華視公共化 團。. sit. y. Nat. io. NCC 決議:根據《廣播電 台視日籍股東須在半年內全部 視法》第五條第三項要求台 退出 視限期調整日資。. n. al. er. 2006.11.30. 政 治 大. 學. 2006.07.01. 立. 其增加「政府、政黨、其捐助 成立之財團法人及其受託人不 得直接、間接投資」修正案, 給予「黨政軍退出媒體」法源 依據. Ch. engchi. i n U. v. 2007.04.11. 台視公股價格標開標,非凡 國際科技以新台幣 17 億 4262 萬元標得台視 72,308,263 股,佔台視已發 行股份總數 25.77%。. 2007.09.06. 台視興櫃買賣登錄完成. 公股全面退出台視. 2008 年 11 月. 旺旺集團入主中時媒體集 團,中視再次易主。. 中視加入跨媒體、跨產業的企 業集團.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自洪貞玲,2009. 11.

(14) 面對黨政軍三退浪潮,許多團體希望政府的角色能夠逐步削弱,不過第一次政 黨輪替後到陳水扁連任後的兩年間,政治力持續進到無線電視台,完全沒有停 過。但於此同時,黨政軍三退的期限也將至,各勢力退出的時日亦不遠矣。不 過究竟是兩台都走向公共化或純商民營化,也是鬧的滿城風雨。對於政治力的 影響,兩台都可深切感受到其中角力。終於在 2007 年,此一關鍵一年,台視走 向純商民營化,華視走向公共化。. 本研究關注台視在歷經首次政黨輪替、2004 年陳水扁總統連任,到 2007 年非 凡入主台視純商民營化的所有權變革。綜合上述,本研究希冀探究如此之變 革,對於台、華視的新聞工作者而言,所有權改變,首當其衝對新聞實際的勞. 政 治 大. 動場域的翻轉為何?再者在人事精簡後,勞動權益與對新聞工作的條件產生何. 立. 種關鍵性的影響?. ‧ 國. 學. 細部來看,工作條件則可能因為人事結構大幅精簡,控制人事成本,勞工工作 時間與工作量則微幅或大幅上升,敘薪與福利的規定也因此改變。接續因為所. ‧. 有權的改變,主管階層的變革會如何投高層所好,影響第一線新聞工作者的新. er. io. sit. y. Nat. 聞產製。. 因此本研究在時間點的區分上,依行政院 2000 年起針對台視進行公共化與否的. al. n. v i n 評估,到 2007 年台視官股在三退勢力後正式民營化,由官控商營轉向純商民營 Ch engchi U 化的所有權,以及後續民營化的發展,都在本研究的範疇之內。 綜合以上所述,本研究的具體研究問題如下: (一)台視所有權轉移時,新聞部門工作者的勞動條件(包括勞動契約、工資 等)受到如何的影響? (二)台視所有權轉移時,新聞部門工作者與資方之間的關係是否有所改變? 新聞工作者的勞動意識與行動是否有所改變? (三)台視所有權轉移時,資方與管理階層對於新聞工作者的控制出現如何的 改變?新聞工作者的自主性又受到如何的影響?. 12.

(15) 第三節:研究架構. 本研究共分五章,希冀探究無線電視台灣第一台臺灣電視公司,在 2007 年官股 退出後,因應所有權的轉變,對其勞動過程與勞資關係產生何種變化。第壹章 「緒論」拋出本研究之動機、研究問題、以及個人與社會等層面之研究目的。. 第貳章則藉「文獻回顧」,先從歐美及台灣近二十年來,媒體集團化與民營化歷 程發展,逐一爬梳與檢視相關文獻,從中理出歐美與台灣的新聞工作者,在面 臨此一所有權變動的環境中,勞動條件及勞動過程如何改變,而新聞工作者們 又是如何因應。再者,本研究將另闢小節爬梳臺灣電視公司發展的相關文獻及. 政 治 大. 次級資料,以作研究個案介紹。從台視創立至今的發展沿革,到新聞部的大小. 立. 變動逐一整理,以利研究脈絡的掌握。並一一搜羅彙整公司內部與官方統計等. ‧ 國. 學. 次級資料,對應台視新聞工作者面對所有權轉移而採取的勞動因應。. ‧. 在第參章「研究方法」當中,將接續說明本文所採用的質性深度訪談,如何輔 助本研究搜集台視第一線新聞工作者,在新聞勞動過程的第一手資訊。此外,. y. Nat. er. io. sit. 本章節也表列深度採訪對象的背景資料,與本研究深訪的採訪大綱。. al. n. v i n Ch 整,並逐一回應研究問題一、二,有關台視新聞工作者面臨所有權轉移時,在 engchi U 在獲致訪談第一手資料後,將在第肆章呈現次級資料分析結果與訪談資料的彙. 勞動契約、工資與工時等勞動條件、以及新聞工作的勞動過程與管理控制的轉 變。接續回應研究問題三, 面連所有權轉移時,台視新聞工作者的勞工意識與 行動與做法為何?面對勞動條件與管理控制的改變,新聞工作者如何透過個人 或工會等集體途徑以作因應?. 最後,在「第伍章:結論」,除了呈現相關的研究發現外,也希冀透過本研究尚 待努力的空間,對未來無線三台或台視,以及針對新聞工作者或媒體勞動研究 提供建議。下圖圖 1 為本研究擬定的研究流程。. 13.

(16) 圖 1:研究流程. 研究動機與問題. 無線電視台與台視相關資料. 確認研究問題 次級資料搜集. 深度訪談. 政 治 大. 訪談、次級資料彙整. 立. 結論與研究建議.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14. i n U. v.

(17) 第貳章:文獻探討. 本章節第一部分將耙梳傳播產業集團化其所有權趨勢,探究媒體所有權變化之 發展,並由歐美所有權轉變的媒體案例談起,接續回到台灣脈絡來看台灣電視 產業的所有權變化:黨政軍三退後在地傳播產業集團化、媒體整併與集中,回 顧 2000 年代中期民營化、公共化的拉扯並與之對話。. 第二部分將延伸討論因應如此所有權變革的媒體發展態勢,作為新聞勞動者是 如何與之回應與實踐,也分別就歐美與台灣本地,或工會組織或個人回應此所. 政 治 大 個案台視之發展背景與歷程,與面臨所有權轉移後較新的當代現況做一摘要。 立 有權轉變,而生的新聞勞動控制與反抗的文獻梳理。第三部分回到本研究主要. ‧ 國. 學. 綜合上述,面對全球性的媒體所有權變革,以歐美案例與台灣在地經驗作對. ‧. 話。也在媒體組織所有權變革衝擊的勞動者角色,檢視其在新聞勞動上產生的 反抗與回應,本章將就其背景脈絡與之一一扣連。. sit. y. Nat. n. al. er. io. 第一節:媒體所有權變化之發展. Ch. 一、歐美媒體所有權趨勢:集團化與民營化. engchi. i n U. v. 全球媒體生態在二十世紀末期朝所有權集中化發展,早在十九世紀的美國,許 多重要傳媒也在加速整併的腳步,成為企業財團資本擴張循環圈的一部分。當 代全球資本主義,由市場力量決定媒體集團走向的現況下,媒體集團化趨勢逐 漸成形,「媒體產業集中」與「產業所有權轉移」亦隨全球化與自由經濟主義之 演進,有著結構性的劇變。為了追求「低成本、高效益」之商業化經營、規模 經濟與整合綜效,此舉也加速媒體併購與所有權整合之態勢(林東泰,1999; Schiller,1996/馮建三、羅世宏譯,2010)。. 綜觀國內外媒體所有權結合事件頻繁,媒體併購行為最能直接展現媒體產業集 15.

(18) 中化的情況,形成所有權向更大媒體集團靠攏的經營趨勢。不論是媒體集團 化、或垂直或水平的整合目的,都以成本為主要考量依歸。因此當媒體企業越 趨集中化時,得盡可能節省人力和製作成本,創造整合後更多集團互跨經營的 機會,以獲致綜效(彭心儀等,2012;陳炳宏,2001;Herman& McCesney,1997)。政策的自由化與市場全球化等因素,促成產業整合的背景, 企業也可透過併購快速且有效擴張,亦能降低進入不同產業的門檻維持集團運 作。而從頻繁的併購程度看來,原非經營媒體的企業集團都有興趣透過垂直或 水平整合的方式介入經營,以促使企業成長(鄭麗琪、陳炳宏,2003; Clement, 1975;Ozanich & Wirth, 1998)。. 政 治 大 電信法(Telecommunications Act of 1996)通過後,不斷有學者提出反思,認為 立. 全球此波併購風潮,始源於九零年代美國媒體解除管制政策的思維,自 1996 年. ‧ 國. 學. 電信法因應媒體科技匯流、媒體競爭及擴大之需要,開放各媒體的跨業經營, 以降低媒體營運成本,但此一媒體所有權放寬和再限制的法規修正,並沒有帶. ‧. 給消費者明顯福祉(立法院 2012:26,委員會紀錄)。另一方面,數位化、設備 與頻寬取得成本下降等原因,加上與匯流密切連結,媒體的分野、定義逐步改. Nat. sit. y. 寫。根據歐盟 1997 年《電信媒體資訊科技匯流綠皮書》,匯流層級由低而高可. al. er. io. 分為,「技術與平台匯流階段、企業聯盟與產業併購階段、服務與市場整合階段. v. n. 以及政策與規範整合階段」,因此數位匯流帶來跨媒體併購已為趨勢(立法院 2012:26,委員會紀錄)。. Ch. engchi. i n U. 不過許多學者擔心,在媒體併購與市場整合等產權集中與市場整併等經營策略 越形發展時,對「媒體內容」勢必產生重大影響,更可能損及其多元性,不僅 影響人民知的權利,進而控制人民知的自由。即便有制訂反托拉斯法的規範, 但基於媒體產業的政治特質,預期規範的效果可能不高(陳炳宏,2001; Ozanich & Wirth, 1998;Bagdikian,2004)。另外,針對經營權與所有權的轉移, 研究者如 Croteau & Hoynes(2001)指出經濟力對組織的影響,已經凌駕政治力之 上。外在力量在經濟力的強大作用下與媒體組織力量交纏,似乎已經分不清楚 彼此。. 16.

(19) 媒體產業越趨集團化、所有權集中,勞動權也連帶受影響,對媒體工作者也就 越不利,顯見媒體併購對於勞工工作機會與勞動條件,在在產生負面影響。以 美國為例,全球最大的傳播媒體集團時代華納(Time Warner)2000 年與全球最 大的網際網路服務提供業者美國線上(American On Line, AOL)宣佈換股合 併,隔年此合併案並由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正式通過,AOL-Time Warner 儼然 成為全球最大媒體集團(請見表 2)。. 表 2:2000-2015 年全球媒體併購大事紀 年份. 事件. 2000 年. 美國最大網際網路業者 AOL(American Online)與時代華納(Time Warner)合併. 2002 年. Comcast 收購 AT&T Broadband. 2003 年. 自由媒體(Liberty Media)購入 Comcast 所擁有的 QVC 的 57%股權. 2004 年. Sony 收購 MGM(Metro Goldwyn Mayer 電影製片公司). 2005 年. Comcast 收購 MGM 20%股權. 2006 年. Comcast 購入 Disney 擁有的 E!Entertainment Television 股份,取 得全部所有權. 2007 年. 新聞集團(News Corp.)50 億美元收購擁有華爾街日報的道瓊公司. er. sit. y. ‧. ‧ 國. 學. io. al. v i n CComcast 美國有線電視業者 億美元,買下 51%的 NBC 股權 h e n g以c138 hi U n. 2011 年. Nat. 2009 年. 立. 政 治 大. 新聞集團原本擬以 127 億收購 BskyB 廣播公司,但因梅鐸集團竊 聽案而宣告放棄. 2015 年 1 Yahoo 傳言將將收購有線電視營運商時代華納(Time Warner)旗 月 下 CNN 的報導 資料來源:本研究轉引自張月蓉,2011. 17.

(20) 面對兩集團整併,首當其衝的即是裁員問題,超過兩千人飯碗不保,比例高達 2.5%。對照合併案宣布之初,公司股價飆漲,市值大增,不過等待政府核准的 一年之間,股價起伏不定,為了在經營效益上實現投資人的預期,在營收無法 立即提高的狀況下,降低成本支出便是提高獲利率最快的方法,裁員成了經營 者的必要之惡(魏玓,2000)。. 魏玓(2000)更援引德國社會學家 Ulrich Beck 指出全球資本主義生產力法則即 「經濟成長的前提不再是減少失業,恰恰相反,是減少工作位置」。就在美國線 上與時代華納合併傳出裁員消息後,全球媒體產業也經歷一番所有權重整的過 程,接續一連串媒體勞工失業問題,Edward Herman 也在合併案宣佈之後指. 政 治 大 東的需求,大批失業的員工率先成為祭品。 立. 出,該合併案「主要是商業策略考量,無關乎對社會的貢獻」。倒是為了滿足股. ‧ 國. 學. 商業力量入侵,媒體組織受到影響,至於新聞工作者背後的作用力,來自組織 內部或是外部?或是兩者交互作用?Shoemaker & Reese(1996)提出,在媒體. ‧. 內部力量之外,外在的政治經濟因素,意識形態和個人(角色、種族、社會背. Nat. sit. y. 景等)層次,都會影響和形塑媒體組織的產製。而除了媒體所有者的特性之. al. er. io. 外,產業競爭的壓力、新聞和大企業間的糾結關係,以及媒體的商業特性都會. n. 左右媒體組織新聞走向(蔡菀瑩,2006;Hocking,1947)。. Ch. engchi. i n U. v. 近年美國 Comcast 與 NBC 的併購則為全美另一矚目案件,美國傳播工作者工會 的代表 Larry Cohen 說,這筆交易顯示出傳媒與媒體業工作機會消失、侵蝕員工 權益以及削減生存機會。雖然 Comcast 資方反駁:在兩家公司初步合併階段, 不會有大規模裁員的計劃;還會持續擴大在美相關投資,並持續保存與創造永 續的媒體與科技工作(Eggerton,2010)。但各界仍持相反意見,認為兩公司的併 購案對公眾與工作者而言都非好的個案,雖然合併後能節省成本並發揮綜效。 但與 CWA 所持意見恰恰相反,其表示此舉只會導致工作流失、惡化有線電視 反競爭行為與限制消費者接觸線上影視內容的選擇,還會提升約八億美元的債 務,而償還債務的方法如非損及消費者,即是工作者權益。. 18.

(21) 在 2010 年六月的聽證會中,CWA 第九區的副總理 James Weitkamp 的諫言書中 指出,「除了工作損失,兩公司的合併也會打壓勞動標準,Comcast 過去採取激 烈消除工人組織有著恐怖的紀錄」,其舉 2002 年 Comcast 為了取得 AT&Tk27 寬 頻,Oregon 的資深副理竟大肆宣布:「我們要收掉 CWA」,而後 Comcast 也如 此作為。除此之外,Comcast 還否決提供給非工會員員工福利與薪資的改革, 甚至還否定代表資格的選舉,討價還價長達 18 個月之久(CWA,2011)。. 相較 Comcast 沒有工會保障,並且拒絕給予旗下雇員集體協商的權利。NBCUniversal 可藉藉工會管道發聲與集體協商的歷史,可追溯至 1930 年代,因此有 識之士建議聯邦規管者,該併購案並非針對公共利益而來,必須千萬小心簽署. 政 治 大 過此宗最大有線系統業者 Comcast 與廣播公司 NBC Universal (CNN 立. 這宗併購案。遺憾的是在 2011 年 FCC 仍以四比一票以附帶條款形式決議,通. ‧ 國. 學. Money,2011,Jan)。. 二、台灣電視產業所有權變化:民營化、集團化、與公共化的拉扯. ‧ sit. y. Nat. 全球媒體整併與集中的過程,台灣當然也不自外於這股風潮,台灣的媒體發展. io. er. 也隨著威權體制瓦解與資本力量抬頭,自九零年代以降商營廣電政策大致依循 此一政治經濟脈絡,朝英美解禁方向前進,具體展現在政治力量對於媒體所有. al. n. v i n 權與內容雙重控制的退場。值此期間商營廣電政策以自由化為名,逐步向市場 Ch engchi U 力量傾斜,雖然政治力量不再能夠嚴密控制廣電媒體,但逐漸受到商業邏輯所 箝制(洪貞玲、劉昌德,2006)。. 台灣從嚴格管制的傳播生態趨向自由開放,有線電視產業又較無線電視早集團 化。歷經媒體解除管制,戒嚴的社會制度漸獲大鳴大放;加上各政治力量間都 積極爭取電視傳播權,對於台灣無線電視遭長期把持與壟斷近二、三十年的情 形亦有所意見;尤其在國民黨長期執政壟斷的困境下,非法的電視台即成為國 民黨以外的人士反制與爭取媒體權的出口。民進黨或直接或間接促成九零年代 台灣有線電視產業一場從非法到合法、從相互競爭到確立版圖的大變革,經行 政院新聞局 1993 年發布《有線電視法》公告第四台合法化後,規劃全台 51 個 19.

(22) 專屬經營區,並限定最多五家廠商在該經營區經營(陳炳宏,2009)。. 不論相關產業或跨產業,早在有線電視合法化前,就有資金想進入電視產業分 一杯羹。力霸集團在九零年代間,開始有線電視系統投資併購,以東森多媒體 事業群旗下的東聯公司,投資全台 33 家有線電視系統,掌握近 150 萬有線電視 收視戶 (莊春發、柯舜智,2010) 。. 然而投入有線電視競爭風險仍大,傳訊電視因不堪投資持續虧損,創辦人于品 海將傳訊旗下中天與大地頻道電視經營權,賣給和信企業團少東辜啟允,等於 是由水泥業跨產業跨足電視經營。1996 至 1999 年間和信集團陸續併購有線電. 政 治 大 140 萬左右(陳炳宏 1999;管中祥、張時健,2005)。 立. 視系統,透過旗下和威公司投資全台共 29 家有線電視系統,總收視戶數約為. ‧ 國. 學. 凱雷集團在 1997 年進入台灣,揭示外資時代來臨,其以兩億美元收購有線電視 業者台灣寬頻。依照該年修訂的有線電視法規定,其能進駐台灣跨國投資拓展. ‧. 版圖,是放寬外資投資股權上限為 50%,成為第一家投資國內有線電視播送系. sit. y. Nat. 統的外商。2001 年凱雷以台灣寬頻名義陸續購買桃竹苗等地有線系統業者,並. io. n. al. er. 且透過僑外投資與水平整合尋求合作方式(莊春發、柯舜智,2010) 。. Ch. i n U. v. 2000 年 2 月東森媒體科技集團併購華衛 51%股份,再結合三立、非凡等衛星電. engchi. 視頻道業者共組「東豐衛星網路公司」,以直播衛星、衛星頻道訊號上鍊及數位 有線電視為主要業務。值此同時,東森還跨媒體併購民眾日報,欲壯大版圖, 但終究踢到鐵板,公平會以「其結合對於限制競爭之不利益大於整體經濟之利 益」駁回其有線電視系統結合案之申請。因此結合案若通過東森將具優勢市場 力量,造成頻道節目市場閉鎖且限制競爭效果。然時隔一年,公平會以其頻道 節目供應市場力量減緩,許可其結合申請案(莊春發、柯舜智,2010)。. 不過同樣在千禧年間,怡星有線電視(和信)合併九家系統,遭到公平交易委員 會駁回(劉欣怡,2003)。而代理有線電視頻道的木喬傳播,則日漸壯大成立 「象山集團」,2000 年開始有意擴張跨媒體平台的建構計畫,並陸續轉投資其 20.

(23) 他事業,事業包含房地產、文教事業與媒體公司(象山多媒體、木喬傳播、中視 衛星),經營跨足電視、廣播、報紙、網站等媒體 (邱琬淇,2008;張婉珍, 2000),並在同年 12 月水平收購原屬和信集團的中天與大地頻道。. 近幾年間媒體所有權持續有了新的歸宿,中天、TVBS、壹電視與八大電視台相 繼入主不同集團。香港壹傳媒來台投資的壹電視虧損超過百億,2012 年與年代 集團董事長練台生簽署「出售壹傳媒電視廣播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備忘錄」,議定 交易價約台幣 14 億(蘋果日報,2013 年 04 月 27 日)。. 而身為塑化類傳產龍頭的台塑集團,2014 年更接手八大電視外資股東殷拓集團. 政 治 大 台塑集團去年退出台灣「壹電視」收購案後,再度將投資觸角延伸到媒體業(周 立. 的百分之百持股,雖其不願透露交易金額,但外傳收購金額上看 60 億元,這是. 義朗、徐毓莉、陳幼英,2014 年 04 月 29 日)。. ‧ 國. 學. 台灣衛星電視台回歸本土企業股權轉移,案例之一即為 TVBS 所有權交易案。. ‧. 2011 年,宏達電董事長王雪紅透過與香港商人陳國強合資買入香港電視廣播有. sit. y. Nat. 限公司 TVB 股權,入股成為台灣聯意製作 TVBS 大股東。(蘋果日報,2012 年. io. er. 10 月 2 日)。2016 年 1 月 TVB 宣佈出售台灣 TVBS 的 47%股份,給德恩、利茂 與連信等 3 家背後金主為王雪紅的台灣投資公司,總交易金額為 43.43 億元。. al. n. v i n 由於該 3 家公司曾在 2015 年 C 1 月收購 TVBS 的 53%股份。王雪紅完全入股,也 hengchi U 讓 TVBS 公司成為純正台資股權的衛星電視台(林淑惠,2016)。. 對於無線電視集團化的發展而言,首先出現在 1999 年中國電視公司 8 月公開發 行股票,宣告進入多角化經營時代,面對有線電視與衛星頻道之競爭,致其營 運獲利下降,外在又有黨政軍三退之輿論壓力與政治經濟環境因素,因而在經 營模式有所因應。中視的改變也順勢帶動了其他媒體為上市做準備。同是無線 電視台對手的台視,亦有意朝「多媒體、多頻道、多通路的「資訊集團化」經 營模式,集團化在當時早成媒體企業發展的趨勢(陳炳宏,2003)。. 回顧無線電視三台的傳播資源,國民黨握有中國電視公司主要股權與資源,台 21.

(24) 視與中華電視公司在法律上雖是私人持有,唯行政院若有意,仍然可以合法控 制其經營權。翁秀琪等人(2001)提出公共化的可行性評估,指稱台視、華視 若公共化,員工更能有效參與經營並發揮所長,臺灣各級媒體工會逐漸領悟, 自主運作的可貴與必要,在 2000 年 6 月以來,台視與中視工會相繼對其董事 長、總經理的人事任命,公開表示了意見,雖然不見得產生實際作用,但仍值 肯定。 台灣無線電視產權的形成軌跡,林麗雲(2006)指出其中對立元素與其官控商 營的體質,三台間也處處可見「官方/私人」、「大陸/本省」與「本國/外 資」角力之鑿痕。「黨政軍退出媒體」之後的相關股權移轉案例為主。2003 年 12 月 9 日,立法院完成廣電三法修法,明文要求黨政軍力量退出媒體,並給予. 政 治 大. 兩年落日時間(陳炳宏,2009)。. 立. ‧ 國. 學. 在翁秀琪(2001)公共化可行性評估報告中,也指出台視、華視若公共化,可 比照或擴大公視法第 27 條的規定,讓工會不僅與經營者簽訂新聞自主公約,並. ‧. 且及於其他工作條件(若判定合適,員工代表列席或出席董事會,乃至於擔任. Nat. er. io. sit. 在鑿痕斑斑的爭議下,確定由非凡電視台黃崧入主台視。. y. 董事)的協商。不過在多方政治勢力的妥協之下,華視走向公共化、台視則是. al. 馮建三(2012)指出早年的「黨政軍退出三台」,反特定的壟斷形式,以為只要黨. n. v i n Ch 政軍退出媒體的運作,運動即宣告成功。華視與台視在公共化與民營化間擺 engchi U 盪,意識領導與文化霸權的構成,其所掩護的是私人資本統治、利潤競爭且歸 為私人持有才能有效經營經濟與文化活動的世界觀。其以壹傳媒員工組成工會 對抗壹傳媒組織為例,試圖確保合理的勞動條件,也要求一定的編採自主。. 22.

(25) 第二節:媒體所有權改變與新聞工作者的因應 一、歐美新聞工作者對媒體所有權改變的因應. 馮建三(1998)對英、美兩國新聞工作者在不同年代之抗爭事件的回顧,可以約 略看出在媒體所有權集中與集團化的趨勢與轉變中,傳播工作者如何回應。. 1980 年代初期,澳洲媒體大亨梅鐸(Rupert Murdoch) 的新聞國際(News International,簡稱 NI)不斷擴張版圖,在倫敦華平(Wapping)地區設立新印刷廠 團後。原有的英國報業勞資關係開始改變,衝突轉趨激烈(Oatridge,2002)。梅鐸. 政 治 大 旗下四報的印刷業務轉移到華平印刷新廠,6 千名印刷工人失業後群聚在華平 立. 旗下的時代報業集團意圖將工作條件彈性化,引進新型電子化作業技術,並將. 新印刷廠前抗爭。英國警方驅離示威者(李筱雯,2012;馮建三,2011;. ‧ 國. 學. Scott,2011;Oatridge,2002)。由於梅鐸有英國政府做後盾,又已先培植新的新聞. 宣告失敗 (Littleton,1992;轉引自馮建三,1998)。. Nat. sit. y. ‧. 產製與印務配送勞動力,抗爭勞工在一年沒有薪水與工作情況下,1987 年 2 月. io. er. 美國在 1962 年發生了紐約報業史上最著名的罷工事件,當時紐約七家報社的印. al. 刷、記者與編輯等工會不滿資方拒絕調薪,發動罷工持續 114 天(夏語冰,2013. n. v i n 年 9 月 29 日)。1990 年代第二次紐約報業再爆罷工事件,馮建三(1998)指出, Ch engchi U 這波罷工旨在削弱工會團結,要勞方讓步,否則就賣報社或關廠,激起工會罷 工,發動 130 萬眷屬不購買在日報廣告主商品,呼籲拒買拒賣紐約日報,資方 則解雇 14 名罷工員工(馮建三,1998)。. 面對媒體所有權轉移,個別勞動者與工會集體回應方式除了罷工等積極抵抗, 或與資方產生衝突外,其他勞動研究也出現另種勞動者的回應方式。Michael Burawoy(1979)勞動過程的經典研究《製造甘願》,觀察工人在工廠的工作情 形,質疑勞工抵抗與衝突的說法,其認為勞方其實是會驅使自身達到公司的利 益、甚至迎合、或甘願受壓榨,透過工作現場的制度安排與運作得到調和,勞 動者更甘於「志願性服從」宰制他們的制度,勞資雙方因此達成一定共識 23.

(26) (consent)(轉引自江慧珺,2013;林宗弘等譯,2005)。. Burawoy 也進一步指出具有雇用關係的勞動過程,被組織而成的趕工遊戲或競 賽(making out),透過自我表現的機會,構成工作場域的價值觀,亦即工作中的 勞資關係、衝突與工作型態,與勞資雙方所持的價值。而內部流動與升遷之 「內部勞動市場」運作,以及調和勞資雙方利益「內部國家」的工會體制,都 為勞工建立志願性服從。Burawoy 更以勞動場域意識形態機器的運作,證明與 國家機器手段一樣,都是用來掩飾取得的剩餘價值,另一方面也用做收編階級 鬥爭、並且生產同意(轉引自江慧珺,2013;林宗弘等譯,2005)。. 政 治 大. 二、台灣新聞工作者對媒體所有權改變的因應. 立. 台灣媒體產業勞動者在面臨所有權的巨變,個體與集體對新聞的勞動控制與反. ‧ 國. 學. 抗,加上受限諸多因素,即使有工會等性質的組織,或少數個人起而言的發 聲,但似乎不似歐美媒體工會組織與規模。台灣媒體工會設置與運作,其弱化. ‧. 的工會集體行動能力,可歸結於幾點因素:例如受制於資方或是工會會員藍、. sit. y. Nat. 白階級偏態;而台灣在解嚴後,雖有「新政商關係」的政經結構,但威權統合. io. 聯合壓制,更不利勞工(林富美,2002)。. n. al. Ch. engchi. er. 主義對勞工控制的基本架構並無二致,勞資爭議反因執政黨和資本家的結盟與. i n U. v. 即使如此,台灣記者仍能有零星起義對新聞媒體組織與反抗。1994 年九月一日 記者節當天,自立報系記者為「爭取內部新聞自由、推動編輯室公約、催生新 聞專業組織」,一個月前即開始籌組運動,希冀為「九 O 一為新聞自主而走」。 而在遊行結束之後,原九 O 一小組每周開始固定討論新聞專業組織相關事宜, 並且關切介入爭取新聞自主與工作權,隔年更擴大組織串連成立「台灣新聞記 者協會」,期許一個專業新聞團體的組織化運作(何榮幸,1996;蔡士敏 2008)。回顧自立事件的發展,起因於自立報系不堪持續虧損,在面臨報系經營 權轉移之際,內部工會與部分記者擔憂勞動權益與編採品質可能雙雙受損,而 發動抗爭。甚至在自立晚報頭版出現「自立報系即將被賣掉」為標題,報導自 立報系經營權轉移的新聞,報紙成為員工抗爭的工具之一,也引發其他媒體跟 24.

(27) 進報導(涂建豐,1996)。蔡士敏(2008)指出普遍記者圈缺乏勞動意識,但在 自立事件中為何被視為白領階級的記者願意挺身而出,雖然後續活動失敗,但 由於主導運動的記者群的性格與專業義理,加上他們的勞動意識與抗爭意識高 昂。對後續在不同媒體推動工會、記者專業組織與訓練,與致力媒體改革、投 身記協等實踐不遺餘力。. 2000 年代中期無線電視的所有權產生劇烈變動,立院三讀通過廣電三法後,中 視員工開始也有了「被賣」的危機意識,此時沉寂已久的工會從弱勢轉為強 勢,並且發展行動力。回顧中視工會成立之初,即著手與資方協商「團體協 約」,不過直至 2004 年 8 月才與資方完成簽署。但還是在資方有利可圖的情況. 政 治 大 爭,號稱有史以來最激烈、人數最眾的勞資抗爭事件,但實際卻只有不到 50 人 立 下,成為勞資雙方不斷妥協的產物。中視工會雖在 2004 年 7 月 14 日集結抗. ‧ 國. 學. 參與,相較其他職業工會是相對溫和的抗爭,這樣的結果與中視黨國機器的生 產體制血脈脫離不了干係。員工屬性仍舊是國民黨黨員,雖有抗爭,其勞工意. 苓,2007)。. ‧. 識仍順從著黨,加上工作者的白領勞工特質,在在都弱化反抗的行動力(劉蕙. sit. y. Nat. er. io. 中視雖歷經黨政軍三退以及媒體產權併購兩次的所有權轉移,但兩體質不盡相. al. 同。相較於首次易主出現相應的抗爭,第二次在面臨所有權轉變,中視員工幾. n. v i n Ch 乎無回應,更別說反抗。加上當時媒體針對兩大有意入主的競爭對手黎智英與 engchi U 蔡衍明,一面倒給予旺旺集團持正面肯定,蔡衍明也以超過 200 多億高價買下 中時集團。不過半年後即想申請變更中時和中天電視台的負責人,NCC 考慮媒 體集團集中度擴張對言論自由多元化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要求附加條件。然 旺中集團竟抨擊 NCC 違法濫權,透過報導或新聞版面威脅恫嚇,甚至揚言對提 出質疑與批評的學者(陳一珊,林幸妃,2008;張錦華,2012)。旺旺中時集團進 入中天經營後,報導出現明顯之「利己」與「集中」,雖獲致媒體綜效,但言論 明顯集中化並違反新聞專業性。觀察中天電視成為中時集團成員後,相關報導 集團的新聞內容質量明顯增加,媒體內容多元成為犧牲品。此舉也顯示出雖然 力求媒體產權管制解放,導致市場產權移轉,但其後續強化媒體集團的影響 力,以致媒體財團化、市場壟斷與媒體所有權集中,其加乘複合的媒體效應有 25.

(28) 損多元(陳炳宏,2009;2010)。. 同為無線電視台的台視,何國華(2003)指出台視員工面對外在環境挑戰:如 政治角力、有線電視瓜分市場,內部流程變革與士氣變化等面向,對台視生存 發展影響的情形。如省政府保護下的獨占與寡占龐大利益隨著環境變遷而改 變。2000 年政黨輪替,媒體生態重新調整,其中有就以政府掌握股權的台視領 導階層變化最受矚目,意圖打造多媒體、多頻道、多通路的台視集團化發展, 而大幅減薪裁員以重新改組。收視率表現反映到營收上的結餘,都受到內憂外 患的雙重夾擊,疲弱不振,雖點出其內外衝突,不過也肯定組織變革的重要 性,不過也從訪談中得出員工勞動在變革間的更迭。. 政 治 大 曾任台視主播的林裕展(2009)針對台視歷屆總統進行選舉新聞偏差調查,將 立 研究區分為官股、黨政軍三退與民營化三個不同時間切點,並藉由訪談台視資. ‧ 國. 學. 深政治記者的過程當中,也發現各時期不同的包袱,如政黨輪替前後,分替執 政黨服務而生之勞動壓力。. ‧ sit. y. Nat. 社運團體發起之「黨政軍退出媒體」標誌出台灣媒體民主化,從 1995 年經過多. io. er. 年倡議遊說、政治力折衝協商,終在 2003 年 12 月 9 日成為一只法律,並於兩 年後一步步落實。這個延續十餘年的媒體結構議題,歷經不同政黨執政,涉及. al. n. v i n 媒改運動的演進、政治與媒體的分際、媒體所有權規範等重要面向。從三台黨 Ch engchi U 政軍股權轉移的經驗中發現,政治力不見得全然退出之際,私人資本力量反而 大舉進入,助長跨媒體壟斷的反民主現象,有待法律及媒體制度的反省和重建 (洪貞玲,2009)。. 企業併購的過程中,為了追求創造績效與獲得利潤,勢必於併購後進行整合, 而出現組織結構重疊的現象,在維持企業經營與獲利的考量下,進行職務調整 或裁員,吳美雅(2008)也對官股釋出後的台視,在民營化的運作下,以員工 對組織變革對員工認知的變動進行研究。由於不同的組織信任程度,會影響員 工投入勞動與工作的情緒,不過透過問卷得出的研究成果,仍呈現多數員工肯 定民營後組織變動對信任呈現正向的影響。 26.

(29) 另外,香港壹傳媒黎智英來台砸重本,投資的壹電視遲遲未能上架,不敵經營 持續虧損,壹傳媒 2012 年九月突然拋出出售在台印刷業務與資產的訊息,旗下 蘋果日報、壹週刊等旗下集團員工,擔憂後續裁員與福利刪減,陸續籌組工 會,要求簽訂團體協約與編輯室公約以維護自身權益,集團各工會不斷發起抗 議彼此聲援。但在簽訂完編輯室公約後,工會便少有大型活動,僅剩零星的工 會聲援與報導(毛翊宇,2014.09.07)。. 索性壹傳媒交易案宣告破局,黎智英宣布重返台灣紙媒,才沒有激起其他壹傳 媒平媒更大的抗議聲浪。不過投資已經虧損上百億的壹電視,卻敵不過「被. 政 治 大 練台生,兩集團在四月簽約以 14 億完成壹電視交易案,並於六月一號正式交 立. 賣」的命運。2013 年 3 月 26 日宣告壹電視將出售,買家則是年代集團董事長. 接。壹電視擔憂會因所有權轉變損及勞動權益與福利而成立的工會,具一劃時. ‧ 國. 學. 代的意義,是壹電視自易主年代集團後頻頻抗爭,2014 年 8 月透過投票,以 140 張同意票對上 15 票不同意的票數之差,通過員工享有罷工權,成為全台灣. ‧. 第一家合法擁有罷工權的媒體(陳韋綸,2014.08.14;毛翊宇,2014.09.07)。.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27. i n U. v.

(30) 第三節:臺灣電視公司的發展. 一、臺灣電視公司沿革與企業特質. 臺灣電視公司(簡稱台視,TTV. Taiwan Television Enterprise, Ltd.)為台灣第一 家成立的電視台。旗下除 1 個主頻道臺灣電視台外,另有數位家族頻道:台視 財經台、台視綜合台與台視新聞台共 4 個頻道,不同於有線家族頻道每年收取 優渥收視費以作收入,臺灣電視公司營運主要以廣告託播為主。除了新聞與新 聞性節目與非凡電視台共享之外,台視節目內容除了自製、也與有線電視台合 作共製,甚至以外購等方式產出,以備戰有線電視家族頻道的挑戰(台視 103 年年報,2014)。.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台視主頻「臺灣電視台」為一綜合型頻道,而數位家族頻道則有各不相同的分 眾族群。2014 年甫成立的 24 小時全新聞頻道「台視新聞台」,提供即時新聞. ‧. 與新聞節目,透過與非凡電視台新聞的交換合作,台視提供國內社會、生活消 費、政治新聞等內容,非凡主要提供財經新聞,藉由衛星、網路 FTP 交換傳遞. y. Nat. sit. 內容。無線電視裡唯一的財經頻道「台視財經台」,提供產業訊息,並與富士. n. al. er. io. 電視台合作提供日本最新產經生活訊息。而該台所生之新聞內容,高達八成以. i n U. v. 上是由非凡電視台提供的財經新聞,再由台視新聞編輯台因應各節新聞需求,. Ch. engchi. 重新拉稿,並由台視主播播報財經消息。另外,「台視綜合台」則以提供「健 康醫療講座」、「健美體操」、「美食」、「經典綜藝及傳統戲劇」等類型的 節目為主,但大多是舊節目原封不動地重播(台視 103 年報,2014)。. 回顧臺灣電視公司成立至今的發展歷程,1961 年台灣省政府委員會通過籌設 「臺灣電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籌備委員會」,並由周天翔擔任處長。1962 年 4 月 28 日台視成立,同年雙十國慶開播,不過開台之初電波涵蓋僅限北部(台視 103 年報,2015)。成立之初資本額為新台幣 3 千萬元,日後則依階段不斷增 資。開台以來一直由台灣省政府一路扶植,省屬行庫持有 4 成 9 股份,餘下的 5 成 1 民股,有四成是日本商社持股,台灣民間股份僅佔百分之 11。以此為發 28.

(31) 展基礎,台視致力在電視技術、新聞內容與綜藝戲劇兼併發展,多以官控商營 的形式經營(林麗雲,2006)。. 為了將電視訊號擴及更廣大的觀眾族群,改善初期只有北部地區民眾能夠收視 的情形,台視在 1964 年起開始籌建中、南部微波中繼系統,透過 3 千萬元現金 增資,建構中、南部多個中繼站,終於在台視開播 2 年之後,同樣選在雙十國 慶延伸與啟用中、南部電視廣播網。此外,自台視以黑白畫面開播的 7 年後, 終於在 1969 年 10 月 6 日起部分時段播出彩色畫面,開啟台灣電視廣播事業的 彩色時代(台視二十年編輯委員會,1982))。. 政 治 大 告盈餘頗豐,1970 年間遂利用前兩年度部分盈餘,以 6 千萬元轉做資本,添購 立. 台灣第二家電視台中視在 1969 年 10 月 31 日開播前,台視所處的獨佔時期,廣. 彩色攝影設備與中南部轉播發射設備等,並於 4 月 20 日播出第一個現場彩色節. ‧ 國. 學. 目。也在設備漸趨完備後,於隔年 9 月 7 日全面採用彩色畫面播出電視新聞與 氣象。70、80 年代起,無線電視發展因為中視與華視的加入,台視由獨佔壟斷. ‧. 電視廣告收益,漸漸成為三台寡占的局勢,無線三台各自發想節目策略,已獲. Nat. er. io. 到 90 年代中期,反三台寡占的聲音漸續出現。. sit. y. 得廣告主青睞,在有線電視興起前,三台官控商營的態勢大致運行無礙,一直. al. n. v i n 政治上,臺灣電視公司也歷經台灣省政府於 1999 年實施精省,其所屬行庫所持 Ch engchi U 有的台視股權轉移至中央政府部門。同時也在 2000 年台灣首次政黨輪替後,政 府持有台視等無線電視台股權的議題成為討論焦點,由於民進黨上任後,台視 歷經人事大洗牌,賴國洲出任董事長,引起一遍譁然。當時報端出現批評,例 如: 台視最近的改組,引起媒體普遍的注目,注目的焦點,在於賴國洲受 到陳水扁政權(包括陳水扁總統本人在內)高度地支持而出任台視的 董事長。由於賴國洲的特殊身分(前總統李登輝的女婿及國民黨前青 工會主任),他的出任與陳水扁總統在競選期間標榜媒體改革的承諾 相衝突,更與民間長期以來要求黨政軍退出無線電視事業相違背,時 值陳水扁政權上台 3 個月之際,台視這個人事案的強渡關山,自然引 起社會輿論普遍的不滿,顯然,陳水扁總統正為此付出個人聲望的相 當代價。我們亦不認為賴國洲先生是適當的人選。具有改革意識的電 29.

(32) 視媒體業人才濟濟,實在沒有理由非要賴國洲先生不可(林水秀,2000 年 8 月 22 日)。. 隨後前民視新聞部經理胡元輝轉任台視總經理,台視新聞部內部發起《新聞自 由公約》(中央通訊社影像空間,2000),為公共電視之後第 2 家出現自主公約 運動的電視台。政治力量對電視新聞的影響,一直是外界關注的焦點,民進黨 主政其間,公民團體也持續要求黨政軍勢力退出無線電視。延宕多時的〈無線 電視事業公股處理條例〉終於在 2006 年 1 月 18 日出爐,時任台視董事長的賴 國洲等代表公股的董事及監察人集體請辭 (中華民國電視學會,2010) 。台視也 開始依〈無線電視事業公股處理條例〉進行民營化準備,並且宣布 2006 年為台. 政 治 大. 視民營化元年,隔年 2007 年日資與政府持有的台視股權則逐一賣給非凡電視。. 立. 臺灣電視公司在官控商營的後期多屬虧損經營的狀況,然在公股釋出尋求買家. ‧ 國. 學. 之際還是個搶手貨,探究其因乃台視持有許多筆不動產的資產,因此雖帳面虧 損,市場上仍具一定相當吸引力。而最後買家確定由非凡電視董事長黃崧入主. ‧. 台視經營,並在 2007 年 9 月 6 日於興櫃市場上市,正式完成民營化。. y. Nat. io. sit. 民營化的後續幾年,台視力拚股票上市,由 2007 年前支出動輒 18 億以上的虧. n. al. er. 損電視台,在優離優退大筆人事支出後,積極將公司瘦身,成功控制支出,維. i n U. v. 持在 10 億上下,非凡入主台視民營後的第一年, 2008 年經營開始擺脫赤字 (詳見下頁表 3)。. Ch. engchi. 30.

(33) 表 3:台視年度損益表(2005-2014) 年份 營業收入淨額. 單位:千元. 支出. 營業毛利. 營業費用. 營業淨(損)利. 1,684,201. 1,872,986. -188,785. 225,694. -414,479. 2006. 1,491,089. 1,975,025. -483,936. 297,771. -781,707. 2007. 1,494,048. 1,725,872. -231,824. 197,940. -429,764. 2008. 1,755,406. 1,143,542. 611,864. 410,338. 201,526. 2009. 1,600,024. 973,131. 626,893. 414,335. 212,558. 2010. 1,752,936. 1,079,960. 672,976. 446,566. 226,410. 2011. 1,600,442. 1,031,244. 2012. 1,509,890. 立1,067,686. 442,204. 386,829. 2013. 982,668. 1,029,060. -46,392. 360,643. 314,251. 2014. 1,274,567. 1,158,985. 122,582. N/A. -103,877. 治 426,465 政 569,198 大 學 ‧. ‧ 國. 2005. 142,733 55,375.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自台經院產經資料庫-企業資料庫. io. sit. y. Nat. n. al. er. 除了人事成本瘦身節流之外,台視不斷開拓財源。2006 到 2008 年間,無線電. i n U. v. 視廣告市場由民視與中視各據一方、互居首位與次位,佔據年度有效廣告市場. Ch. engchi. 佔有率接近 6 成。然在黨政軍三退後的幾年間,此一態勢急轉直下,華視與中 視廣告收益呈現負成長,台視則在民營化後在廣告市場佔有率小有成長。在節 流又開源之下,讓公司出現盈餘。. 臺灣電視公司民營化後,初期以外購節目為主以節省成本,而現階段則開始重 回自製節目,以 2012 年台視公司年度營運之產銷組合來看,戲劇類收入超過 3 成(31.45%)、綜藝節目廣告收入約佔 2 成初(20.60%),在新聞類型的產品收 入僅佔 1 成(11.16%)。雖說如此,台視公司提供之新聞內容,也能在非凡頻 道上播出,因此若以集團化概念視之,非凡與台視兩相加成新聞性節目要比一 成來得多(詳見表 4)。. 31.

(34) 表 4:台視年度銷售量值表(2012). 單位:千元. 主要產品. 銷售金額. 產品所佔比例. 戲劇. 475,007. 31.45%. 綜藝. 311,144. 20.60%. 新聞. 168,569. 11.16%. 文教. 53,183. 3.52%. 影片. 73,862. 4.89%. 特別節目. 80,497. 5.33%. 影音資料. 181,078. 11.99%. 專案製播. 立. 其他. 治 政 162,262 大 4,288. 合計. ‧ 國. 0.28%. 學. 1,509,899. 10.74%. 100%.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自台視年報. ‧ sit. y. Nat. 而受有線電視與其他媒體競逐瓜分下,無線電視有效廣告市場逐年下滑且波動. io. er. 甚大,不過台視在總體表現上,依舊較過去同為黨政軍官控商營的中視、華視 亮眼。以台灣 2014 年整體市場廣告量約 442.4 億元來說,雖較 2013 年的 460.7. n. al. Ch. i n U. v. 億下滑 4%,無線電視只佔了 37 億 6999 萬元,扣掉民視穩固的近 4 成佔有率,. engchi. 台視則佔了 28%(詳見下頁表 5)。. 32.

(35) 年份/頻道. 台視. 中視. 華視. 民視. 無線電視廣告總量. 2006. 23.1%. 28.3%. 15.6%. 33%. 53.3 億. 2007. 26.4%. 30.4%. 17%. 26.2%. 40.9 億. 2008. 26.8%. 28.7%. 18.7%. 25.8%. 44.4 億. 2009. 28.1%. 24.9%. 16.3%. 30.7%. 43.4 億. 2010. 26.8%. 22%. 16.6%. 34.6%. 50.6 億. 2011. 28.1%. 21.2%. 16.0%. 34.7%. 48.9 億. 2012. 28%. 23%. 2013. 23%. 立20%. 2014. ‧ 國. 表 5:國內無線電視頻道年度有效廣告市場佔有率(2006-2014 年). 17%. 14%. 43%. 16%. 39%. 39.9 億 38.1 億. 學. 28%. 政 16%治 33% 大. 37.6 億. ‧.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自台視年報. y. Nat. n. er. io. al. sit. 二、台視新聞的發展概要. i n U. v. 臺灣電視公司新聞部過去素有新聞王國之美稱,開播之初稱為「電視新聞」,由. Ch. engchi. 台視公司節目部新聞組製作,並於每日晚間 8 點播出 15 分鐘新聞,畫面多為靜 態照片、圖表、字卡組合而成,並且由男記者與 1 名女播音員,在幕後輪流交 替播報,為台灣電視新聞發展之雛形。 原隸屬於節目部編審組、播映組、電影 組、新聞組下的一組人馬,職員只有 8 人,包含組長 1 人、記者 2 人、攝影記 者 2 人、編導 1 人、資料管理 1 人、另有技工 1 人(台視二十年編輯委員會, 1982 年)。. 電視新聞發展之初,影片所佔新聞內容份量不多,當時也還未有國際新聞,直 到 1963 年 12 月 1 日,國際新聞開始採用 UPI 的影片,每日用 3、4 條稿件,接 續在晚間 8 點 15 分之後,播出 5 分鐘《世界新聞》,每週日再以 15 分鐘篇幅,. 33.

(36) 製播《一周國際大事》(台視三十年編輯委員會,1992 年)。. 台視除了每日新聞之製播,1964 年 2 月也開時推出「時人訪問」、「時事座 談」、「我們的政府」、「新聞評論」等節目,新聞性節目作為新聞報導的延伸, 在獨佔時期,台視製播諸多新聞性節目,例如、「政府與民眾」、「大同世界」、 「新聞分析」等節目。. 1965 年隨著新聞節次增加,當年起增加一節夜線 11 點 20 分至 30 分的《收播新 聞》,以乾稿搭配圖卡,由播音員幕後播報,同年 10 月增加 1 節現場播報的午 間新聞,可見台視自開播起,新聞報導與新聞節目即是台灣電視最主要的內. 政 治 大 當時製作基礎設備與精簡的人力情形,電視新聞也帶給 1960 年代的台灣民眾, 立 容。雖然新聞與氣象每天僅有的時段只有三節,時間總長也不及 30 分鐘,但就. 不同於報紙與廣播的新聞經驗(何貽謀,2002;劉昌德;2012 ). ‧ 國. 學. 有鑑於新聞時段日漸增多,新聞從業人員與製播人員需求也與電視新聞組織擴. ‧. 張密切相關,1966 年 9 月由董事會通過將原節目部新聞組獨立出來,將新聞組. sit. y. Nat. 升格為新聞部,下設採訪組、編導組與資料組,並於同年 12 月起正式組織功能. io. n. al. er. 運作(台視二十年編輯委員會,1982 年;台視三十年編輯委員會,1992 年)。. Ch. i n U. v. 台視為因應中視新聞開播,為與之區隔將「電視新聞」,更名為「台視新聞」。. engchi. 而在中視、華視開播進入三台寡佔時期後,台視新聞部也得另闢新戰場推出 「快樂農家」、「偉大的建設」等節目,也恢復呈現主觀意見的「新聞評論」節 目,別於報導客觀事實的新聞內容,由記者兼任主播與主持人。一直要到台視 開播近 20 年後,於 1981 年 11 月 30 日開始,開始建立主播制度,許多當時知 名的主播至今依舊令人記憶猶新。. 相較於開播初期經營階層即戰力勞工(劉昌德,2012),台視新聞歷經草創到自 我摸索,更逐步加強新聞內容,除了為當時臺灣社會提供報導內容,見證台灣 時代發展,也曾致力於國際新聞內容之供給,1987 年標榜與美國有線電視新聞 網 CNN 合作,提供更為即時的國際訊息。1988 年國慶日當天晨間新聞《早安 34.

(37) 您好 台視新聞》開播,至此在台視主頻大致底定為晨、午、晚與夜間新聞為周 間的 4 節新聞時段,輔以新聞部諸多自製的新聞性節目,在過去都是新聞收視 的常勝軍,也是多個台灣電視新聞多個「第一」的頻道。. 受到政治上政權的更迭、競爭的媒體大環境與新科技等,台視新聞王國的寶座 漸受威脅。而在台視民營化後,2007 年至 2012 年新聞類的產銷組合佔比,得 以發現新聞產銷比重有著連年下降的趨勢,由 2007 年的 19.20%極速下降到 11.20%的產銷比重。亦即台視在民營民營化後,對於新聞的重視程度,相較以 往亦有下滑之趨勢。(詳見表 6). 政 治 大. 表 6:台視新聞類產銷組合佔比(2007-2012). 1,755,406. 212,089. 1,600,024. 239,410. 1,752,936. 205,849. 1,600,442. 168,569. n. al. 1,509,890. Ch. i n U. 19.20 16.00. y. 280,337. io. 2012. 1,494,948. er. 2011. Nat. 2010. 286,299. 銷值比重(%). ‧. 2009. ‧ 國. 2008. 該年合計. 學. 2007. 內銷值. sit. 立. 年份. 單位:千元. v. 13.30 13.70 12.90 11.20.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自台經院產經資料庫-企業資料庫. engchi. 民營化後新聞的產銷組合佔比確實下降,不過根據台經院產經資料庫的資料 (至 2012 年為止),台視加強新聞內容製作,如因應新聞台成立添購相關設 備,製播各節新聞與新聞性節目,也透過企業家族頻道非凡新聞台雙方的新聞 交換,提供台視原本較弱的財經資訊。因此能在新聞部員額未大量增加時,台 視財經台得以試營運新聞台的方式經營,並在此基礎之上成立台視新聞台。. 台視主頻原有的部分新聞時段,提供給台視新聞台聯播,包括週一至五新聞 《0700-0900 早安您好 台視新聞》、《1200 午安您好》、《1858 台視晚間新聞》等 原先內容之外,因應新聞台開台也另闢各節整點新聞,扣除深夜零點到早上七 35.

(38) 點,台視新聞台週一至週五共播出達 17 小時新聞。除了晚間專職主播一人外, 其餘皆由記者兼任主播的方式進行播報。為與各節新聞做出區隔,台視新聞台 開台之初便另外製播 1 節台語新聞。而新聞台運行近 1 年之後,於 2015 年 10 月 起,在主頻道另再增設《0900 早安台灣台語新聞》、《1000 消費情報讚》,也 恢復過去新聞訪談節目與專題節目的製播。. 台視新聞從素有「新聞王國」到因政治因素立場丕變,一度失去閱聽族群信 賴,也苦無著力點導致收視率逐年下滑。而在民營化之後,幾經摸索收視率雖 無過去新聞王國的榮景,但也保持在一定的收視率上。以 2013 與 2014 年全年 度平均有效收視率 1.17 與 1.21 來看,仍較中視、華視此老三台元老來得穩定。.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36. i n U. v.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好了既然 Z[x] 中的 ideal 不一定是 principle ideal 那麼我們就不能學 Proposition 7.2.11 的方法得到 Z[x] 中的 irreducible element 就是 prime element 了..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For pedagogical purposes, let us start consideration from a simple one-dimensional (1D) system, where electrons are confined to a chain parallel to the x axis. As it is well known

The observed small neutrino masses strongly suggest the presence of super heavy Majorana neutrinos N. Out-of-thermal equilibrium processes may be easily realized around the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

(1) Determine a hypersurface on which matching condition is given.. (2) Determine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