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新莊的形成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41-48)

第三章 新莊路的歷史背景

第一節 新莊的形成

新莊路的演化過程,造就了現在的新莊,在當時北台灣整的發展當中佔有一個相當 中要的位置,新莊的地理位置位於台北盆地西邊,整個地勢由南向北逐漸緩降。東邊隔 著大漢溪和板橋市相鄰;西接泰山鄉;南沿樹林市往桃園;北經三重到台北市。

一、新莊的最早的居民

「新莊」是一個在明朝就有文字記載的地方,土地肥沃面積遼闊的平原─武朥灣平 原(即新莊平原)。新莊最早稱為武 朥灣社,因為住著平埔族武朥灣社的住民而得名

。清朝康熙年間漢人才陸續到這兒來開墾。乾隆時期,這裡稱為興直堡新莊街。「新莊」

是指新形成的村莊。因為清朝初期,大量的漢人到這開墾,於是逐漸聚集形成一個新的 村莊 (新莊文史工作會網站)。

圖3-1-1 渡船頭舊照 資料來源:新莊市志

清朝政府的移民策略的改變,更為新莊帶來更多的移民人口。初期只限男丁渡台拓 墾,官兵、班兵都不得攜帶家眷,到雍正十年(一七三二年),取消了只有男丁可以來台 的限制,他們的家眷不在管制,於是原來墾丁的親眷和新墾戶開始大量湧入,乾隆五年 (一七四O),清政府因為來台的人太多,而下令禁止,雖然後來也時有禁止時有放鬆,

但新莊平原已經移民入大量的漢人。

康熙、雍正年間,因移民政策使得漢人不斷的移民近來,這些平埔族人被迫退到丘 陵地,或是與漢人合作開發土地、通婚、接受漢式教育、更改漢性等漸漸的漢化,到了

34

日治時代平埔族武朥灣社只剩下五十六戶,一直到了民國二十七年只剩下一戶而已,接 著到了民國三十年,新莊地區平埔族武朥灣社的平埔族就從文字紀錄上消失了(新莊市 誌,1998)。

二、新莊的興起與沒落

顧名思義新莊得名由來,即「新興的街莊」之意,因淡水河帶來的河港之利,是台 灣北部開發最早的地區之一。在乾隆嘉慶年間更有「一府、二鹿、三新莊的稱號」,舟 船悉攘、商賈聚集,曾盛極一時,擁有「千帆林立新莊港,市肆聚千家燈火」美譽 。

圖3-1-2 龜崙嶺鐵路 資料來源:新莊市志

為台北盆地之中心都市,土興人旺。嘉慶中葉以後,因淡水河河道淤積。失去航運 之便,因此新莊的發展就停滯下來,因此而被艋舺取代了新莊的位置。沉寂下來的新莊,

到光緒中葉,因新莊線(指台北出發,終點站為桃園,行經淡水橋站、新莊海山口站、

打類坑站、龜崙嶺站最後一站為桃仔園站)鐵路完成,有了重振的跡象,但因一八八七 年颱風重創,將台北橋整座破壞掉,海山口附近河岸陷落,鐵道流失,龜崙嶺站路堤崩 潰,加上龜崙嶺太過陡峭,修復困難,最後全線停車,另行開闢新的鐵道,不久因鐵路 改道新莊因此而平淡下來。

取而代之,新興的板橋,因為有著鐵路交通的便利而迅速發展起來,就像艋舺藉著 淡水航道的變化取代新莊一樣,再度取代新莊的位置。最後新莊只剩下仰賴種縱貫線公 路為唯一的交通動脈,它維繫著與台北平原和桃園地區的往來。

光復初期,民國卅五年,因工商發達,外地人相繼湧入,人口急增。民國六十九年,

35

新莊鎮升格改制為新莊市。改制後的新莊市,以縣轄市有限的資源,從事許多大型建設,

逐漸跳脫了早期工業城市的刻板印象,躍升為一個工商繁榮、文化鼎盛、具高生活品質 與社區意識的新興都會(新莊市公所新莊沿革網頁 2010.12.06)。

三、新莊街貌的形成

新莊路早期又叫「新莊街」,由早期來此開墾的漢人聚集於此所形成的街道,較老 一輩的都稱他為「舊街」,他將近有三百多年以上墾拓史,其歷史沿革早於淡水和艋舺,

由大漢溪域的河港造成了在此繁華的景象,可以堪稱新莊是北部第一大街市,千帆林立、

各種商品、貨物的集散地,新莊街(新莊路)為當時主要的貿易區域,一直到河床泥沙淤 積新莊的地位才被艋舺所取代,根據鄭秀玲(1988)所歸納出新莊區發過程如依歷史年 代來劃分可分為五個時期,分別是雍正初年、乾隆中期、嘉慶中期、日據明治 28 年及 明國 34 年(昭和 20 年)。

圖3-1-3 大正八年,新莊市街改正前 資料來源:新莊市志

於光緒廿八年(1902 年),春夏之季正當流行鼠疫,促使當局重視起傳統街市的衛 生環境,新莊街無下水道,因此雨後滿街泥濘,在豪雨過後更為淹水,旱季時起風,又 會造成飛沙走石,造成了許多衛生的問題,此後幾年新莊街巷經過有計畫的改建,並修 築了下水道,民國八年的市區改正計畫,將原本只有四米的新莊街,拓寬為八米,另建 新的下水道,改善了新莊街民的生活環境,更確定了現代新莊街的風貌(新莊市誌,1998)。

日據時期的街上店家如下:

36

圖3-1-4 日據時期新莊街店家圖- 1 資料來源:新莊市志

圖3-1-5 日據時期新莊街店家圖-2 資料來源:新莊市志

續圖 2

續圖 3 續圖 1

37

圖3-1-6 日據時期新莊街店家圖-3 資料來源:新莊市志

在上圖的三張圖中,在日據時期時短短的一條新莊廟街有七間廟宇,有四家廟宇被 現今列為國家級的古蹟(三座縣市定古蹟及一座省訂古蹟),如果以整個區域來說廟宇 古蹟數量及密度可堪稱全台之冠(王小文,2004)。除了廟宇之外街上有各式各樣的店 以滿足當時的民生所需,於日據時期後尤其糕餅業一度有過一段相當興盛的時期。發展 至今街道形態已經轉變,新莊廟街也不在是最繁榮的街道,但留下來不少的歷史建築,

歷史悠久的商行因為時代不同的需求現在也變的寥寥無幾,現今已以成為新莊古早的特 色產品及名產或是傳統產業等。整個街道目前也轉型成觀光夜市,則白天可以在街道中 發現濃厚的文化歷史氣息。

四、新莊街的特色

新莊路(新莊廟街)起自保元宮至瓊泰路口,與縱貫台灣南北的交通大動脈第一省 道(中正路)平行,前後連接大漢橋及新海橋,南面緊鄰環河道路,是昔日繁華熱鬧的舊

續圖 2

38

市街。在這短短兩公里的距離,廟宇古蹟古蹟集中密度堪稱全台之冠,全市有四家廟宇 被列為國家古蹟,廣福宮為二級古蹟、文昌祠、慈祐宮及武聖廟為三級古蹟,廟宇眾多,

因此造就了獨特的文化地區(王小文,2004)。

圖3-1-7 慈祐宮 資料來源:新莊市志

新莊廟街形象商圈特色廟宇古蹟多,百年以上的古蹟廟宇、細訴歷史文化的古老巷 弄及具有傳統的各項產業處處可見。除了古蹟之外,傳統商行也不少,他們傳承著百年 老店古老技法,像是响仁和鐘鼓廠、日日用打鐵店,吃的方面有老順香糕餅店、翁裕美 行(麥芽糖廠)、尤協豐豆腐工廠、阿瑞官蘇家粿等等。

為延續歷史傳統及活絡地方產業,在新莊市公所積極爭取之下,自民國 88 年起獲 得內政部營建署城鄉新風貌示範計畫的經費補助,陸續完成改善到路修整、共同管線、

排水溝、店家招牌、雨陽棚、騎樓地坪裝修、照明系統、入口牌樓、告示說明牌以及電 線桿美化工程改造,相較於其他商圈,新莊老街硬體設施可說是相當完善(王小文,

2004)。

本研究路段為從利濟街至新泰路,新莊廟街目前的商業型態上較屬於商業夜市,每 日下午 6 點 30 分至凌晨 12 點 30 分實施時段性人行徒步管制實施路段為從利濟街至新 泰路。裡頭店家多以流行服飾、皮鞋、飾品配件為主要販售商品,其他還有小吃鐘錶眼 鏡、珠寶飾品、寢具、日用五金等等相當豐富。民國 86 年 8 月新莊廟街自發性的組成

39

「台北縣新莊市商業景觀發展協會」協會推動商圈革新使老街更生,在地方人士積極爭 取以及北縣政府和新莊市公所的支持之下,於 91 年獲選為經濟部商業司形象商圈示範 據點。

五、新莊街捷運線

台北捷運新莊線(簡稱新莊線)為台北捷運的路線,屬於高運量系統,全線皆為地 下化路線,於 2001 年開始興建,目前部分路段已開始營運,部分路段仍在施工階段。

目前捷運蘆洲線已於 2010 年 11 月 3 日通車,蘆洲站至忠孝新生站。

圖3-1-8 新莊線路線說明圖 資料來源: 臺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

捷運新莊線為中和線之延伸,在羅斯福路與和平東路口與新店線之古亭站相交轉乘,

與蘆洲支線、中和線三者合為稱橘線。路線自古亭站起,北經杭州南路轉信義路、新生 南路、松江路、民權東、民權西路,路線大致沿台一甲線行進,經過三重、二重疏洪道 及新莊,到終點迴龍站,全長 19.7 公里。均採地下化型式興建 (台北市政府捷運工程 局網站,維基百科) 。如圖3-1-9 新莊線路線說明圖上說明的新莊站位置於O2 這個位 置。

40

圖3-1-9 捷運新莊站至新莊廟街圖 資料來源: 本研究繪製

捷運新莊站位置位於新莊中正路與中華路口上,其一另出口位置位在新莊路 214 巷 口,這條路通往新莊廟街,可以說是最代表新莊文化的一站,此站周遭有新莊分局、新 莊市公所、新莊衛生所、新莊地政事務所以及新莊戶政事務所,學校有新莊國中與恆毅 高中,週遭還有知名的响仁和鐘鼓廠,經新莊路 214 巷還可至新莊廟街古蹟慈祐宮、廣 福宮、文昌祠等古蹟廟宇,以及知名的老順鄉餅店。

順延著廟街的另一端新莊路可以連接至思源路、中正路口以及大漢橋,那裡也是新 莊捷運的第一站頭前庄站,那裡除了有著歷史悠久的保元宮、地藏庵還有著名的阿瑞官 蘇家粿、翁裕美行(麥芽糖廠)以外,還有全台賣場面積最大的瑞典 IKEA 宜家家居量販 店,和法國連鎖量販店家樂福。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4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