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方法目的鏈

一、 理論介紹

方法目的鏈 (Means-end chain approach;MEC) ,最早是由 Gutman (1982)所 提出的,其理論主要是依循兩個假設:(1)價值是主導行為的重要角色;(2)

當人們選擇產品時,將依循自身的價值將產品分群或分類,以簡化決策的過程。

主要是在探討個人價值對個人行為產生影響的方式,消費者所帶來的結果,從了 解消費者如何選擇產品或服務,來達到消費者最終的個人價值。其理論是由連結 屬性(Attributes: A)、結果(Consequences: C)與價值(Values: V)所構成,模 式中的方法(Means)是指產品或指人們所從事的活動,如:某項特定商品、逛 街、與家人聚餐等;目的(End)則是所連結的價值狀態,如:開心、放鬆愉悅、

幸福感等。Gutman(1982)將「方法」到「目的」的發展層級鏈結為方法目的鏈,

認為消費者會賦予每項產品或服務某種意義,這些意義與個人的內心價值存在某 種關聯性,因而可藉由消費者對於具體的產品屬性的選擇行為,探討其內心抽象 的價值意涵。

方法目的鏈模式由「屬性」、「結果」與「價值」三個部份所構成分述如 下:

(一) 屬性(Attributes):

指產品的特性,或商品或服務普遍存在的特徵,亦構成消費者對於產品 知識的認知,與產品最為相關;而消費者在選擇產品時會將它們化分為不同 屬性群。Gutman(1997)認為當消費者想到某一產品的服務、品牌、口碑時,

會將它們化為屬性集合 (Bundles of attributes);大多是根據其性質、構面及 衡量性等加以描述,將屬性可分為具體屬性 (Concrete attributes) 與抽象屬 性 (Abstract attributes),例如品質與口碑、產品的耐久性、便利性等。本研

19

究之漁港旅遊屬性內容,是指遊客在漁港中所參與的所有旅遊的型態及活動 及體驗項目,包含了遊客對於漁港旅遊中所感受到的任何事物。

(二) 結果(Consequences):

結果是指個人擁有、使用或消費某項產品所經歷與個人相關的經驗。 若 得到正面結果稱之為利益(效益);反之負面結果稱之為風險。Olson 等人

(1983)將結果分為三種,其中心理性結果與社會性結果,可合稱為社會心 理性結果:(1)功能性結果指消費者於消費產品後,直接的反應或產生的生 理結果,如:吃飯可以止餓、喝水可以止渴;(2)心理性結果指消費產品後 所得到無形或間接的結果,是產品帶給一個人的感受,如:穿某種品牌衣服 會使一個人具有自信心或心情愉悅;(3)社會性結果指消費產品後他人對我 們反應無形的與間接,如:一個人背名牌包包,而引起朋友的羨慕或嫉妒。

以漁港旅遊結果來說,指遊客在參與休閒漁港旅遊所產生的體驗效益,如放 鬆心情、愉快、有趣、內心平靜、促進我與家人間的情感互動…等。

(三) 價值(Values):

指抽象的主觀認知,也是消費者渴望的最終狀態。Rokeach(1973)認為「價 值是個人持久的信念,是人類偏好的基礎,個人或社會因價值會偏好某種行為模 式或存在的狀態,同時避免與其相反的行為模式或存在的狀態」,並將之區分為:

(1)工具性價值(Instrumental values):其包含了「道德價值」和「能力價值」,

指達成終極性價值的行為模式,如:自信、獨立、幫助他人。(2)終極性價值

(Terminal values): 其包含了「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指最終目標狀態,

如:快樂、安全感、成就感。以漁港旅遊之價值來說,指遊客在參與漁港旅遊後 所連結到最終的個人價值。

綜合上述,方法目的鏈模式主要由「屬性、結果、價值」三個層級所組成(Olson et al., 1983),產品本身所具備的屬性即為「方法」、結果與價值則是「目的」,

20

Olson and Reynolds(1983)將方法目的鏈原本的「屬性、結果、價值」三個 階層依抽象程度再細分為具體屬性與抽象屬性、功能性結果及社會心理性結果、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自 Olson and Reynolds(1983)

方法目的

21

由以上可知,將「方法」到「目的」之發展層級鏈結成「方法目的鏈」,包 含「屬性、結果、價值」三個階層,經由其模式架構,可清楚了解產品相關屬性、

鏈結關係與消費者所重視的因素和價值。

三、 應用方法目的鏈模式於旅遊之相關研究

方法目的鏈理論在自 1982 年被學者 Gutman 提出之後,被許多研究應用於探 討消費者購買的行為動機與研究產品在消費者心中的價值等,而學者 McIntosh and Thyne(2005)表示方法目的鏈非常適合用在觀光研究領域上,包含探討不同 觀光型態的內涵與價值、目的地的選擇、休閒遊憩的決策等。

有關應用方法目的鏈模式於旅遊之相關研究如:學者 Gengler, Klenosky and Mulvey(1995)應用方法目的鏈探討遊客選擇滑雪目地的決策行為;Frauman and Cunnngham(2001)探討使用綠色步道的利益與個人價值;Klenosky(2002)運 用於探討遊客春假旅遊決策之推力(Push)與拉力(Pull)因素之間的關係;在 國內的學術研究中,曾光華、陳貞吟與張永富(2004)探究旅客在歷史遺跡、古 文物或舊城鎮旅遊的體驗懷舊過程、內涵與價值;陳貞吟與孫妤鑫(2008)應用 於研究傳統小吃在遊客心目中的認知、情感與價值;林金韻(2008)運用於生態 旅遊地遊客體驗意義與價值之探索;詹定宇、彭西鄉(2010)應用在探索遊客參 與蜜月旅行的考量因素與價值內涵;詹定宇、和家慧、彭西鄉(2013)探索聽障 者參與國外團體旅遊之屬性與價值意涵;李曄淳(2014)應用於探討休閒農場滿 足消費者休閒需求及提升體驗價值。

遊客對於旅遊的決策則依個人價值為準則,透過方法目的鏈模式探索旅遊的 產品與服務,特別在於能了解消費者的內心價值,以及將更清楚產品屬性的意義 與重要程度。漁港觀光同屬於旅遊產品之一,由以上相關的實證研究可得知已有 許多應用方法目的鏈理論於探討旅遊遊客的價值,因此,本研究認為應用方法目 的鏈探討漁港觀光遊憩體驗之價值是適宜的。

22

小結:

透過本節方法目的鏈過去學者運用在旅遊相關領域的例子,可得知,顧客或 遊客在購買決策會因個人價值判斷而有所差異;休閒漁港觀光包含了漁港屬性資 源與遊客行為,透過方法目的鏈了解遊客獲取價值的過程,可作為規劃休閒漁港 觀光內涵特色之參考,期盼在漁港觀光發展有正確引導的方向。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