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智能障礙學生之社會特徵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探討相關文獻資料,共分為三部分進行文獻探討:第一節為智能障礙兒 童之社會特徵;第二節為社會技巧訓練之意涵與理論;第三節為智能障礙與社會 技巧之相關研究。

第一節 智能障礙學生之社會特徵

智能障礙學生在生活適應、學校生活中,因生理與動作、認知與學習、口語 及人格與情緒方面有先天上的弱勢,在與人互動時,容易產生衝突、摩擦或被孤 立的情況,如果能了解智能障礙學生的社會特徵,將更利於教師擬定合適的社交 課程與針對智能障礙學生的學習策略。

壹、智能障礙學生之社會特徵

「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辦法」(2013)指出智能障礙學生在生活自 理、動作與行動能力、語言與溝通、社會人際與情緒行為等面向均落後於同齡 者,導致在與人之間的互動常會產生誤會甚至是磨擦。以下就上述智能障礙學生 之特質分項說明之。

一、生理與動作方面

智能障礙學生的成長較同齡者遲緩,在大動作和精細動作的發展也是如此,

進而造成姿勢不良、感官知覺、平衡協調方面的問題。而感官知覺的問題則呈現 在對自身和環境間的關係缺乏觀察、難以了解物體的完整性及形象背景關係模 糊,對於比較物體的差異有困難(鈕文英,2003)。根據上述,智能障礙學生因在 感官知覺上缺乏辨識能力,在許多情境之下無法察覺出有所差別,所以在事情的 應對進退上常遭遇困難。

10

二、認知與學習方面

依 Inhelder 的研究指出,若參考知名發展學家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來 看,輕度智能障礙者可發展至具體運思期,中度智能障礙者可發展至前操作期,

重度或極重度智能障礙者則只能發展至感覺動作期 ( Beirne-Smith et al., 2006; Mercer & Snell, 1977)。由上述可知,智能障礙學生的認知發展歷程與 正常兒童並無差異,只是在程度上有所差別,能發展到的最高層次也不同,整體 的認知發展也較正常兒童遲緩。受到生理與動作之影響,再加上發展較正常兒童 緩慢,智能障礙學生常有注意力、記憶力、學習能力缺陷的情形發生,詳細說明 如下:

(一)注意力缺陷

鈕文英(2003)綜合國外研究( Beirne-Smith et al., 1994; Bergen &

Mosley, 1994; Crane, 2002; Merrill, 1992)指出,智能障礙學生注意力廣度 較狹隘,無法在同時間內注意較多的事物;且其注意力的持續時間較短暫,不容 易集中與維持注意力,常受環境周遭的人事物所影響;此外,還有選擇性注意力 較差的問題,不會隨著焦點的改變,將注意力進行調整,可能會一直停留在前面 的刺激之中。

(二)記憶力

智能障礙學生常很快地忘掉剛剛看到的東西,是因為他們的短期記憶較長期 記憶差(洪榮照,1995)。王文科(2002)的研究指出,智能障礙兒童的長期記憶和 正常兒童相比並沒有明顯的差別,但在短期記憶上,則有嚴重的缺陷,記憶的儲 存和建立十分不容易,能夠儲存的單位較一般人少。專家學者建議教師可將教學 材料加以組織,以讓學生的能力可以操作或學習,並透過多元組合的材料,提供 機會讓學生反覆練習,以幫助學生將訊息輸入長期記憶之中(何華國,1996;盧 台華,1994)。

11

(三)學習能力

注意力、記憶力和理解這三方面皆牽涉到智能障礙者的學習情況。crane, 2002 及 kirk, gallagher, & anastasiow, 2006 指出,智能障礙者在抽象理解 及思考能力較弱,在概念的歸納、統整、推理、分類、應用、與評鑑上有困難,

因此較無法進行高層次的思考。智能障礙者在知識的組織與理解上有缺陷,所以 常有失敗的經驗,導致對學習會有預期的失敗及習得無助感,在遇見高挑戰性的 工作時,也較常會有逃避的情況產生。除了上述情況之外,智能障礙者的類化遷 移能力也較弱,他們在自然情境中較難表現出合宜的行為。

三、口語方面

智能障礙的口語表達及語言理解能力均不佳(蔡怡姿,2001)。在口語表達方 面,其句子結構較簡略、詞彙量不足;除此之外,有些學生也有構音方面的問 題,此現象會直接影響到日常生活的互動品質。在語言理解方面,對抽象訊息或 是較複雜的指令較無法負荷,會影響智能障礙者與他人的溝通品質,進而影響至 社會互動。

四、人格與情緒行為方面

Mcalpine 於 1991 年的研究指出,智能障礙者較無法辨別他人的臉部表情,

也較無法察覺他人的情緒變化,程度越重者越為明顯,也因為分辨情況的能力不 佳,常表現出不合時宜的情緒表現和社會行為,導致常出現行為問題如:攻擊、

退縮、拒絕等情況(引自鈕文英,2003)。在面對突如其來的狀況時,智能障礙者 常會有緊張和焦慮的情緒出現,因其自我規範能力較差,較無法控制衝動的情緒 (王文科,2013;鈕文英,2003;盧志文,1993)。Leffert, siperstein 和 millikan (2000)指出,智能障礙者在處理人際議題時,常不知變通,遇見人與 人之間的問題時無法靈活運用解決策略來處理人際問題,而且最常使用的方法是 訴諸權威的策略。

12

綜合上述可知,智能障礙學生在生理與動作、認知與學習、口語及人格與情 緒方面的表現均有困難,因此經常在社會互動中遭遇困難,進而影響到日常的生 活適應。若能對於智能障礙的學習特質與需求,實施符合個別需求的社會技巧訓 練,將能幫助智能障礙學生更加適應社會生活。

貳、智能障礙學生缺乏社會技巧之原因

上述智能障礙者的因先天生理的關係造成其缺乏社會技巧。Gresham(1998) 提出需注意的面向有:社會技巧的習得、社會技巧的表現、降低對抗行為及能夠 類化和維持社會技巧,以上均與智能障礙者缺乏社會技巧的原因有著相當的關連 性。Elliot 和 Gresham(1992)指出影響社會技巧發展的變項,如圖 2-1 所示,茲 分項說明如下:

圖 2-1 導致缺乏社交技巧的變項

資料來源:Elliot, S., & Gresham, F. M. (1992). Social Skills

Intervention Guide. Circle Pines, MN: AmericanGuidance Services,127.

13

一、缺少相關的社交技巧知識:因學生沒有適合的社交技巧知識,導致學生無法 理解與他人互動的目的、無法辨別適合情境的社會行為及缺少在情境中與人互動 的策略。

二、表現困難:學生已經具備社交技巧知識但難以表現出來,其原因可能是因情 境或動機因素導致無法表現出或是表現出的行為讓人難以接受。

三、缺乏練習或回饋:因為缺乏適當的練習或是回饋,導致較無法表現出適當的 社交技巧。

四、缺乏增強:因缺少正確且足夠的示範或是當表現出社交技巧時,未得到適當 的回饋。

五、缺乏線索與機會:在情境中缺少了相關技巧的提示,導致學生在情境中無法 表現出適合的社交技巧。

六、問題行為的出現:若學生出現攻擊或是破壞行為,則會無法讓合適的社交技 巧表現出來。

七、自我控制的問題:因學生本身自我控管的能力較不佳而導致適當行為出現的 頻率不穩定。

透過上述關於智能障礙者缺乏社會技巧之原因中可發現,缺乏知識、表現困 難、缺乏練習回饋、缺乏增強與缺乏線索與機會,均是教師可針對其原因進行技 巧教學與演練;而後兩項的問題行為與自我控制等問題,則需要利用一些行為改 變的策略來改善學生問題以增加社會互動能力。本研究對象經教師觀察,乃是缺 乏社交相關知識與表現困難,故教師在安排教學活動時,將透過不同情境的講解 與演練,針對學生缺乏社會技巧之處進行輔導與教學。

14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