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所有資料皆整理分析完成之後,以此資料來撰寫論文,並提出相關的建議及 結果,以供日後教學及未來研究發展。

一、圖示法

依照行為社交技巧檢核表,勾選目標行為的分數,加總之後換算成百分比。

研究者依基線期、介入期及維持期繪製各個資料點,以曲線圖呈現資料變化。橫 軸代表觀察階段,縱軸代表目標行為出現的百分比。

二、目視分析

(一)階段內分析變化

階段內分析變化,包含階段名稱、階段長度、水準範圍、階段內水準變化、

平均水準、水準穩定度、趨向和趨勢內的資料路徑及趨勢穩定度等八個部分,以 下分別說明之:

1.階段名稱:基線期、介入期、維持期。

2.階段長度:指各階段內的資料點數目。

3.水準範圍:指在階段內最小和最大資料點的縱軸值。

4.階段內水準變化:指階段內第一個和最後一個資料點的縱軸值相減。

5.平均水準:階段內所有資料點縱軸值的總和除以總資料點數。

6.水準穩定度:指該階段的最大值乘以水準穩定標準(20%),得到可接受的穩定 範圍。當 80%的資料點在可接受的範圍內,則可視為穩定的資料。

7.趨向和趨勢內的資料路徑:指資料路徑的斜度,有上升(/)表示進步

(+)、下降(\)表示退步(-)、水平(-)表示等速或無變化(=)三種趨 向,本研究採用中分法,依據中數及縱軸值來估計趨向。

8.趨勢穩定度:指 80%以上的資料點落在趨向的 20%之範圍內,則可視為穩定的 資料。

36

(二)階段間的趨勢分析

階段間的趨勢分析,包含比較的階段、階段間的水準變化、平均水準的變 化、趨勢方向變化與效果、趨勢穩定度的變化與重疊率等六個部分。

1.比較的階段:基線期/介入期、介入期/維持期

2.階段間的水準變化:指相鄰的兩階段,前階段的最後一個資料點與後階段的第 一個資料點的縱軸值相減。

3.平均水準的變化:本階段與前一階段的平均水準相減。

4.趨勢方向變化與效果:比較兩階段趨向的變化效果。

5.趨勢穩定度的變化:比較兩階段間趨勢穩定度的變化情形。

6.重疊率:本階段落在前一階段最佳範圍內的資料點數,除以本階段的總資料點數 再乘以百分率,即為重疊率。

三、C 統計

C 統計為時間序列分析,主要考驗階段內和階段間資料點的趨勢是否達顯著 水準,以驗證介入期處理的效果。階段內的資料分析,若曲線的趨勢有顯著變 化,階段內 C 統計則會達到顯著水準。若基線期中,Z 值未達顯著水準,代表自 變項尚未介入,依變項沒有改善,適合介入;在介入期中,Z 值達顯著水準,代 表自變項介入後,依變項有顯著改善,達立即效果。階段間的資料分析是把基線 期和介入期的資料點使用 C 統計處理,當 Z 值達顯著水準,則代表具有立即效 果;介入期和維持期的資料點使用 C 統計處理,當 Z 值達顯著水準,則代表具有 維持效果。(鈕文英、吳裕益,2011)

C 統計之運算公式如下:

37

四、滿意度分析

本研究透過對個案有深入了解的特教教師與研究對象在教學後一個月內進行 回饋問卷之填寫,以了解特教教師與研究對象對教學方案介入後的想法與感想,

針對問卷內容進行整理與探討,作為研究對象社交能力表現的參考資料,了解在 教學介入前後社交技巧的改變,做為本研究教學滿意度的參考。

38

39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