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社會技巧訓練方案對中度智能障礙社交技巧影響之探討。本 章共分為三節,第一節說明本研究的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則為研究目的與待 答問題;第三節為重要名詞之釋義。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小萱面對正在說故事的愛心媽媽說:「我覺得上次的愛心媽媽說的故事,說 得比較好!」頓時間,教室裡的空氣頓時凝結成冰,教師內心在哀號,怎麼可以 說出來! 願意入班說故事的愛心媽媽也大多能夠理解學生狀況、研究者身為一位 特教班導師當然可以理解此情形,但試想未來學生如到社區、商店等,不是每個 人都可以諒解此行為的出現。除此之外,「老師,小雨剛剛打我!」、「老師,小民 剛剛插隊!」每到下課,此起彼落的告狀聲,讓身為導師的我深感頭痛,一樣的 事情處理若干次,但是發生率還是居高不下。

壹、研究背景

國內智能障礙學生人數一直排名在前三名,根據 105 學年度特教通報網統 計,全台灣就讀國小階段的智能障礙學生人數為 9833 人,位居第二名,約佔身 心障礙學生人數的四分之一。且從國內及美國智能及發展障礙學會(American Association on Intellectual and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AAIDD)對於 智能障礙的定義可知,智能障礙的鑑定標準都有「社會適應」此一項目,而社會 適應其中重要之一環即是「與人社交互動」。由此可見,社交技巧對於智能障礙 學生而言十分重要。此外,在特教新課綱中,除了七大學科領域外,還多了一門 特殊需求課程領域,專門針對特殊需求學生的需求來排課,其中,原本是針對自 閉症、情緒障礙的「社會技巧」課程,近年來也被廣泛應用在其他障別上,是

2

故,需要社會技巧課程的對象不應限於上述二種障別之中。由於智能障礙學生在 生理與動作、學習及人格與情緒行為等方面之發展較同年齡者遲緩,導致他們在 口語理解與表達能力不佳、學習速度較慢、以及不易習得察覺他人情緒方面之技 巧,而造成他們在社交技巧的學習較同儕低落(王明泉、許珠芬,2008)。蔡宥欣 (2014)發放問卷後得知,在國小特教班教師會依學生需求設計社會技巧訓練之障 礙類別之順序為智能障礙、自閉症及多重障礙,顯示出智能障礙對於社會技巧訓 練之需求。

特殊教育的教學派別大致上分為認知學派、行為學派與認知行為學派。王欣 宜(2007)指出在訓練智能障礙學生社會技能的策略中,若單純以行為學派的方式 進行訓練,智能障礙學生較無法將所學到的技巧類化到問題中,但若單以認知學 派的方式訓練,雖可解決類化的問題,但缺乏行為學派的輔助,學生沒有練習與 修正行為的機會,對智能障礙學生仍無助益,若能取兩者之優點,對智能障礙學 生學習社會技巧是有所幫助的。王欣宜(2007)、莊琇晴(2009)和楊雅婷(2010)之 研究皆採用認知行為學派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實驗,其研究成果顯示學生的社交 技巧均有所提升。因此,本研究會採取行為學派的優點,充分地示範、演練及使 用工作分析法;再加上認知學派的教學策略,如:幫學生搭鷹架、步驟口訣化…

等,期望透過兩個學派的相互補充彼此的不足,達到有益於學生的教學設計。

綜合上述可知,社會技巧訓練對智能障礙學生而言是有相當程度的需要,且 依照教學派別各自均發展出相關的教學策略。目前的研究顯示,可融合兩學派所 長,以達到提升學生社交技巧之目的。

貳、研究動機

隨著回歸主流的教育潮流影響之下,大多數關於特殊需求學生的社會技巧、

社交技巧的相關研究增加許多。有利用社會故事、融合活動桌上遊戲、多媒體

3

(林欣儒,2016;郁秀珊,2006;陳瀅巧,2014;蔡怡姿,2011)等方式來訓練學 生的社交技巧,顯示在教師介入之後,學生的社交技巧均有進步;也提出社會技 巧在經過訓練之後,可以類化表現至日常生活之中。李翠玲和盧玉真(2013)整理 出近年來常被使用的社會技巧教學策略,包含:社會故事、直接教學法、同儕教 學、自我教導策略、單一嘗試教學法、繪本教學、電腦多媒體、讀書治療方案及 遊戲介入等多元方式的教學。研究者詳閱許多文獻後發現,大多數研究是針對安 置在普通班的特殊需求學生,而針對集中式特教班的相關社會技巧研究篇幅相較 於資源班的研究則較少,可能是因回歸教育的盛行,讓許多中度障礙學生大多都 安置在普通班。陳瀅巧(2014)以融合活動課程的方式進行行動研究,藉由融合活 動的音樂、體育課程觀察學生的社交技巧進步情況,結果顯示研究對象的輪流與 合作、讚美、禮貌及挫折容忍度均呈現正向成長。許沛雯(2011)以遊戲介入來提 升研究對象的社交技巧,研究對象在輪流、讚美、容忍挫折上均有進步。

綜合上述,可以看出目前已有許多相關社會技巧訓練之論文,但大多針對資 源班學生進行,較少針對特教班學生的相關研究,不代表特教班學生就不需要社 會技巧之訓練,故研究者以一名就讀特教班的國小中度智能障礙學生為研究對 象,並採單一受試撤回實驗設計,希望能為國小階段的特教班之社會技巧教學增 加參考應用之價值,此為本研究動機之一。

Herber(1986)指出,社交技巧是社會能力的基礎,缺乏社交技巧則會產生 許多社會行為問題,亦即社交技巧是良好社會行為的條件,也是決定個體是否適 應社會的重要因素。學校生活就像是一個小型社會,教室則是社會的雛型。在研 究者日常生活的觀察下,發現特教班學生之間的人際互動也是有著滿滿的火花,

從常見的鬥嘴到無法控制情緒的狀況比比皆是,雖然教師有立即介入處理,但智 能障礙學生的認知能力、策略使用的能力都較普通生差,總是無法持續維持良好 的行為。讓研究者反思是否可藉由教學介入,引導學生有較完整的概念與練習來 處理人際間的問題,此為本研究動機之二。

4

著眼於研究者的教學困境與智能障礙學生的學習特質,研究者期待能夠透過 本研究來提升智能障礙學生的社交技巧,亦冀望在此過程中能夠充實研究者自身 的教學知能,達到教學相長的目標。

5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