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期望確認理論

過去在消費者行為相關之文獻中,「期望確認理論」(expectation confirmation theory, ECT)常被用來評估及衡量消費者對產品或服務的滿意 度及購後行為等(Oliver, 1980; Anderson & Sullivan, 1993)。Oliver(1980)

所提出之期望確認理論源自於行銷領域,並且為一般消費者滿意度的研究 模型之基礎架構,如圖2-5 所示,其基本概念為:(1)消費者對某項特定 產品或服務,在購買之前會懷有某種程度之期望。(2)接著當消費者體驗 過此項產品或服務一段時間之後,對產品或服務所帶來的績效而形成新的 認知。(3)消費者將會以體驗此產品或服務後的知覺績效與最初的期望作 比較,以評估之間是否一致,即確認程度。(4)比較後的結果會影響滿意 度之高低,而滿意度高低將會影響下次再購買或再使用之可能性。以下將 詳細說明期望確認理論各相關構念之意義:

圖2-5 期望確認理論架構圖 資料來源:Oliver(1980)

1. 期望(expectation)

期望主要是某些事情主要可能發生的概念(Bearden & Teel, 1983;

Westbrook, 1987; Westbrook & Reilly, 1983)。有些學者則認為期望除了是估 計事情發生可能性的概念外,尚需加上事情好壞的評估(Churchill &

期望(t1) (Expectation)

確認(t2) (Confirmation)

滿意度(t2) (Satisfaction)

再購意圖(t2) (Repurchase Intention) 認知績效(t2)

(Perceived Performance)

Note: t1 = pre-consumption variable (消費前變數) t2 = post-consumption variable (消費後變數)

36

Surprenant, 1982; Oliver, 1980; Tse & Wilton, 1988)。Oliver(1981)所提出 期望的分類可說是將上述學者的看法做了整合,其認為期望有兩種要素,

其一為發生的機率(例如:遇到令人滿意店員的可能性);其二為事情的評 估(例如: 店員的服務是使人滿意/不滿意的)。Spreng et al.(1996)認為,

要清楚的了解期望對滿意的影響,我們必須使用一些比較標準去判斷顧客 隱藏的需求,避免預測期望被混淆。

2. 認知績效(perceived performance)

認知績效的定義為顧客對於產品或服務價值的認知(Churchill &

Surprenant, 1982)。認知績效是一個產品或服務消費後個人對績效所產生的 主觀評估(Haistead, Hartman, & Schmidt, 1994);Oliver and DeSarbo(1988)

認為,即使績效和確認似乎呈現「順序排列」且彼此的定義具相關性,人 們仍能將其視做兩個不同的概念而加以量測。知覺績效是消費者在接受什 麼和付出什麼的基礎上,對於產品或服務的功用所產生的評價(Bolton &

Drew, 1991; Zeithaml, 1988)。

3. 確認(confirmation)

Oliver(1980)對確認的定義為「評估所認知到的績效(perceived performance)經由他們初始的期望和他們對期望的延伸所做的決定就是確 認(confirmation)」。在行銷領域消費者滿意與否的模式中,期望的確認仍 然是應用最廣泛之概念,其被認為是在期望和實際產品體驗之間的缺口;

在滿意的心理狀態構成中,確認是消費者的期望和完成購買後的比較結果,

因此確認扮演了預測滿意的角色(Oliver, 1980; Oliver, 1997; Zeithaml et al., 1996)。

4. 滿意度(satisfaction)

Cardozo(1965)最先提出「滿意度」的概念,以實證研究探討顧客期 望與實際之差距對滿意度,以及滿意度對再購意願之影響。Howard and Sheth(1969)認為滿意是:「個人在經歷付出之後,所呈現出一種對於報

37

償滿足與否的一種認知狀態」。Day(1977)指出滿意度是顧客使用產品後 所產生的一種整體性、概括性的表現,只需單純地評量整體滿意度即可。

Oliver(1980)將滿意度延伸至消費者行為的研究上,並將其定義為消費 者對特定交易的評價,反映出消費者的期望與服務供給者的實際服務績效 之間的一致性程度,並且為體驗後即刻產生之情感反應。Fornell et al.(1994)

認為使用滿意度是來自於個人對產品直接評量的感覺,並與自我所訂定的 理想標準作比較而產生的知覺。其實使用滿意度是一種顧客消費態度的形 成,其反映出消費者在消費或是使用經驗後的喜歡或不喜歡的程度表現

(Woodside, Frey, & Daly, 1989)。Engel, Blackwall, and Miniard(1986)認 為滿意度是消費者使用產品後,評估產品績效與購買前信念之間的一致性,

若一致性相當時,消費者將獲得滿足;反之,消費者會產生不滿意的感覺。

Williams(1989)則認為消費者滿意度指的是對於產品或服務所呈現的結 果,相對於消費者本身的主觀標準而言,所形成的一種概念化的認知評價。

Fornell(1992)提出滿意度為可直接評估的整體感覺,消費者將服務與其 理想標準做比較,進而形成滿意或不滿意的感覺。Anderson, Fornell, and Lehmann(1994)彙整學者意見指出滿意度的二個觀點,特定交易觀點為 消費者依特定購買地點或經驗的購後評估,診斷特定產品或服務的績效;

累積觀點為消費者針對產品或服務購買經驗的整體評估,可做為企業經營 績效的指標。Kotler(1994)綜合學者的意見後指出消費者滿意來自消費 者對產品購買前的預期與期望,與購買後實際認知到產品功能特性或服務 的績效表現,二者比較後形成愉悅或失望的程度,若二者之間存有差距,

則發生正向滿意或負向不滿意的感覺,而當認知績效相等於預期時,則出 現中度滿意或感覺無差異。Blackwell et al.(2001)則認為顧客滿意的定義 為顧客在使用產品之後,評估對於產品績效與購買前兩者之間的一致性,

兩者一致時,顧客將獲得滿意;反之則產生不滿意的結果。Chiu et al.(2007)

認為使用者滿意度是一種使用者在使用系統後,對於系統績效的認知與先

38

前的期望相比較,所產生的一種愉悅或失望的感受。

期望確認理論在消費者行為的研究中,被廣泛應用於去探索消費者的 滿意度、購買行為和一般性的服務行銷(Dabholkar et al., 2000; Oliver, 1980;

Patterson & Spreng, 1997; Tse & Wilton, 1988)。滿意度是各研究用來測量人 們對產品、工作、生活品質、社區、或戶外遊憩品質等方面看法之工具,

是一項非常有用的衡量行為指標(侯錦雄、姚靜婉,1997)。張恕忠(2002)

也指出滿意度是各研究用來測量人們對產品、工作、生活品質、社區、戶 外遊憩品質等方面看法之工具,是一項非常有用的衡量行為指標。使用度

(usage)與使用滿意度(user satisfaction)是兩個最常被使用且被接受衡 量資訊系統成功與否之有效的衡量指標(Gelderman, 1998; Pitt et al., 1995)。

大多數研究以「使用滿意度」為應變數衡量資訊系統的效率與接受度

(Bailey & Pearson, 1983; Ives et al., 1983; Rai et al., 2002; Zviran & Erlich, 2003)。Gelderman(1998)研究使用和使用者滿意度兩者衡量資訊系統成 功的效度和關係,實證發現使用者滿意度與資訊系統的績效有顯著的關係,

表示使用者滿意度為適當的衡量工具。Rai et al.(2002)針對 DeLone and McLean(1992)的資訊系統成功模式進行研究,發現使用者滿意度會影響 系統使用,即使用者滿意度高,會更依賴資訊系統,「使用滿意度」為可 靠的衡量工具,在衡量資訊系統成功被廣泛的使用(Zviran & Erlich 2003)。

後續不少學者的研究中亦採用「使用滿意度」作為衡量資訊系統成功與否 的指標(Rai et al., 2002; Somers et al., 2003; Chiu et al., 2007)。

楊昌衡(2012)以「影響民眾持續使用 e 化服務之關鍵因素:以電子 化政府線上申辦服務為例」為主題,其研究結果發現影響民眾持續使用線 上申辦服務意向之關鍵因素,按其影響程度高低分別為:「使用者滿意度」、

「網站服務品質」、以及「科技特性」。薛靖勳(2012)以「企業導入電子 化招募管理系統之滿意度及效益分析」為主題,其研究結果發現系統品質 對使用者滿意度與組織招募效益有顯著正向影響,當電子化招募管理系統

39

提供的功能愈實用,操作愈容易,運作愈穩定,則使用者對系統的滿意度 就越高,對企業提升招募作業效率的效果也越大。江素貞(2004)在體驗 價值對顧客滿意及行為意向關係之研究中發現,體驗價值會對顧客滿意度 產生正向關係影響。謝佩珊與陳成業(2009)在體驗行銷策略模組、體驗 價值、顧客滿意度與忠誠度關係之研究-以劍湖山世界為例的研究中發現,

體驗價值為滿意度之正向解釋因子。楊涵穎(2008)體驗行銷、體驗價值 與品牌忠誠度關係之研究-以「EASY SHOP」概念店為例的研究中發現,

體驗價值卓越的服務、美感構面對顧客滿意度有顯著影響。沈慶龍與張正 昌(2008)在探討體驗價值的前因因子及其對顧客滿意度之影響的研究中 發現,消費者的體驗價值愈高對顧客滿意度愈高。邱奕豪(2005)在消費 者體驗對體驗價值、顧客滿意度、行為意向影響之研究-以中友百貨為例 的研究中發現,體驗價值的兩個構面「功能性價值」與「情感性價值」對 顧客滿意度有正向的影響。

綜合以上文獻探討,本研究將「使用滿意度」定義為「使用者在使用 QR Code 過後的喜歡或不喜歡的程度表現」。綜觀目前國內以滿意度為主 題之研究相當多,但是針對QR Code 使用者為研究對象之相關研究卻不多 見,反而以企業或政府為研究對象之相關研究居多。因此,本研究希望將 體驗、體驗價值與期望確認理論作為理論基礎,去探討QR Code 使用者的 體驗與體驗價值對於使用QR Code 時的滿意度之影響,並從中歸納出預測 使用者對QR Code 的滿意度之最主要因素。

40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