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三節 未來研究之建議

本節就未來研究方向提出建議,提供未來研究者之參考。

一、 研究對象方面

本研究受限於人力、物力、時間,只以臺中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為研究 對象,故在推論時有其限制性,僅適用於該地區之國小高年級學生。未來 研究可擴大範圍,或以城鄉之間進行比較,以瞭解不同區域在霸凌行為之 差異情形。

二、 研究變項方面

本研究僅以學校支持因素(行政支持、教師支持、同儕支持)及背景 變項(年級、性別)探討霸凌行為的發生,對於霸凌行為的解釋變異量偏 低,顯示仍有其他影響因素待進一步研究。可能變項還包括個人及環境因

109

素,如:學生家庭背景、親子關係、學業成就、人際關係、大眾媒體、社 區環境等,建議未來研究可將有關變項納入其中,以獲得更完整的研究結 果。

三、 研究方法方面

本研究主要採問卷調查法,以量化的方式進行資料蒐集與研究。學生 知覺學校支持程度高低,屬於回顧過去經驗,問卷結果可能包括自我心理 防衛、主觀意識、認知差異、情緒態度等因素影響,故問卷內容與真實情 況或許有些許偏差。為求更深入的瞭解,可以加入質性的研究方式,如:

觀察法、深入訪談法,使研究結果更符合實際情況。

110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杙娟 (2012)。由《巧克力戰爭》看校園霸凌。2012 年 4 月 25 日取自:

http://life.edu.tw/homepage/discuss/t-5-293.php?board_no=B000000169

&seri_no=578&pageth=1

王昱婷(2009)。國小學童霸凌行為與心理健康之相關研究。臺北教育大學 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石培欣(2000)。國民中學學生家庭環境、同儕關係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高 雄 。

王淑女、黃俊傑(2001)。家庭、自我概念與青少年偏差行為。應用心理研 究,11,45- 68。

王淑芬(1991)。保護管束少年之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 究。東海大學社會學社會工作組碩士論文,未出版, 臺 中 。

王淑苓(2011)。國小學童公平知覺、班級氣氛與校園霸凌之關係研究,東 華大學教育行政與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王震武、林文瑛、黃富源(1999)。青 少年犯罪形成歷程的學校因素探討。

臺 灣社會問題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NSC88-2418-H-030-001-Q14),

未出版。

111

皮 玉 鳳( 1989)。生 氣 控 制 訓 練 對 國 小 高 攻 擊 性 兒 童 輔 導 效 果 研 究(未出 版)。 國 立臺灣 師 範 大 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臺 北 。

江文慈(2004)。正視校園中的欺凌事件。諮商與輔導,221,6-10。

江福貞(2004)。其實你不懂我的心-由青少年身心發展特質談青少年次文 化。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40)。2012 年 4 月 1 日取自

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40/40-26.htm

江燕(2008)。高校危機干預社會支持系統研究綜述。天 水師範學院學報,

28(3),91-93。

何展旭、呂啟元、黎家維(2011)。校園反霸凌法立法問題之探討。財團法 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2012 年 5 月 1 日取自:

http://www.npf.org.tw/post/2/8602

李 欣 瑩( 2001)。桃園市國中生主觀生活壓力、社會支持 、因應行為與身 心健康之關係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 出 版 , 臺 北 。

李金治、陳政友(2004)。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四年級學生生活壓力、因應方 式、社會支持與其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學校衛生,44,1-31。

李卓穎(2010)。高中職同儕間霸凌行為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以花蓮地區 為例(未出版)。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縣。

112

李政憲(2009)。校園霸凌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以高雄縣國小六年級學 生為例。屏東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 東縣。

李旻陽(1992)。國中學生學業成績、師生互動與偏差行為關係之探討。

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 北。

巫有鎰(2007)。學校與非學校因素對臺東縣原、漢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影 響。臺 灣教育社會學研究,7(1),29- 67。

吳 文 琪( 1999)。臺 北 市 國 中 生 暴 力 行 為 與 溝 通 技 巧 關 係。國 立臺灣 大 學 衛生政策與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未 出 版 , 臺 北 。

吳冬華、涂敏霞、楊添喜(2007)。青少年偏差行為與社會支持。青年探 索,5,8-12。

吳武典(1997)。國中偏差學生生活適應之探討。教育心理學報,29,25

-50。

吳明隆(2006)。SPSS 與統計應用分析。臺 北:五南。

吳迪珣(2010)。美國聯邦教育部將校園霸凌死為優先解決問題。校園電子報。

2012 年 5 月 1 日取自:http://epaper.edu.tw/windows.aspx?windows_sn=6169

吳清山(1996)。學校行政。臺 北:心理。

吳瓊汝(1997)。國中學生次級文化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 士論文, 未 出 版 , 高 雄 。

周玉慧、黃宗堅、謝雨生(2004)。家人關係中社會支持獲取策略之運用及

113

其影響。中華心理學刊,46(4),329-347。

周淑如(2007)。家庭暴力經驗、社會支持與國中生偏差行為之關聯性研究。

成功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未 出 版 , 臺 南 。

周愫嫻(2000)。愛上學的孩子,不會變壞嗎?論學校因素與青少年偏差行 為之關係。應用心理研究,11,93- 115。

金來寧(2007)。青少年社會支持、認同與欺凌行為之研究。大葉大學教育 專業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 出 版 , 彰 化 縣 。 。

邱靖惠、蕭慧琳(2009)。台灣校園霸凌現象與危機因素之解析。兒童福利聯盟 基金會。2011 年 9 月 4 日取自

http://www.children.org.tw/database_report.php?offset=0&id=287&typeid=4 邱瓊慧(1988)。社會支持與國中學生的生活壓力及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未 出 版 , 臺 北 。 兒 童 福 利 聯 盟 文 教 基 金 會 ( 2007)。 認 識 校 園 霸 凌 。 2011 年 9 月 取 自

http://www.children.org.tw/database_p0.php?id=192&typeid=26&offs et=10

兒 童 福 利 聯 盟 文 教 基 金 會 ( 2011)。 臺 灣 校 園 霸 凌 現 象 調 查 報 告 。 2011 年 9 月 10 日 取自 http://www.children.org.tw/news.php?id=2451

兒 童 福 利 聯 盟 文 教 基 金 會 ( 2013)。 2013 年 臺 灣 校 園 關 係 霸 凌 現 象 調 查 報 告 。 2013 年 4 月 23 日 取自

http://www.children.org.tw/news/advocacy_detail/993

林 士 力( 2009)。國中生霸凌行為與學校適應相關之研究以中部地區為例。

114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彰 化 縣 。

林怡君(2005)。國中生多元智能、社會支持與自我價值之相關研究。高雄 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未 出 版 , 高 雄 市 。

林 美 珍 ( 2008)。 國中生樂觀特質、社會支持、因應策略與生活適應之相 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未 出 版 , 臺 北 。

林 項 爵 ( 2009)。 父母教養型態、教師管教方式與國小高年級學生霸凌行 為之相關探討(未出版)。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國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未出版,臺北。

俞 曼 萍 ( 2006)。 社會支持對少年非行影響之比較研究。中央警察大學犯 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侯 崇 文 ( 2000)。 青 少 年 偏 差 行 為 - 社 會 控 制 理 論 與 社 會 學 習 理 論 的 整 合 。 犯 罪 學 期 刊 , 6, 35-62。

胡 瑋 潔( 2005)。國 中 學 生 社 會 技 巧、欺 凌 行 為 與 學 校 適 應 之 研 究。國 立 彰 化 師 範 大 學 教 育 學 系 碩 士 論 文 , 未 出 版 , 彰 化 縣 。

洪莉竹(1993)。從攻擊行為理論探討欺凌行為之輔導。諮商與輔導,88,

12-15。

洪福源、黃德祥(2002)。國中校園欺凌行為與學校氣氛及相關因素之研究。

彰化師大教育學報,2,37-84。

115

徐淑美(2004)。家庭與學校因素對國中生偏差行為影響研究。南華大學教 育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徐櫻(2012)。國小學生友善校園認知、學校支持知覺與校園霸凌經驗相關 研究(未出版)。玄奘大學應用心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秦夢群(1997)。教育行政理論部分。臺 北:五南。

紐文英(2008a)。擁抱個別差異的新典範-融合教育。臺 北:心理。

郭姿杏(2011)。國小高年級學童同儕關係與校園霸凌行為之相關性研究。

康寧大學資訊傳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 南。

莫 茲 婷( 2009)。「 教 室 裡 的 惡 魔 」導 讀:台 灣 校 園 霸 凌 事 件 的 省 思。 2011 年 9 月 , 取 自 http://mygrace.pixnet.net/blog/post/26991775

陳 明 珠(2011)。高中職學生霸凌事件成因探討與輔導策略。教育部學生輔 導電子報,2。2012 年 2 月 12 日取自

http://guidepaper.edu.tw/?menu=5&subject_sn=134

陳明珠、魏麗敏(2009)。綜合高中生霸凌行為、人際依附風格與焦慮之相 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青少年發展議題與輔導實務研討會論文 集,101-125。

陳治豪(2005)。國小轉學生自我概念、社會支持與其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 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 出 版 , 嘉 義 市 。

陳冠杏(1998)。台北市國小普通班自閉症學生學校適應與學校支持系統之

116

狀況調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 北。

陳春秀(2001)。國小中高年級學童親子溝通、家庭氣氛與親子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嘉 義 縣 。

陳 郁 瑾( 2010)。臺 北 市 高 中 職 學 生 校 園 霸 凌 行 為 與 學 校 獎 懲、導 師 領 導、

父 母 管 教 關 係 之 研 究。銘 傳 大 學 教 育 學 系 碩 士 論 文,未 出 版,臺 北 。

陳淑芬(1993)。升大學補習班重考生壓力源、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之研究 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 中 。

陳 雍 容( 2002)。國 民 小 學 身 心 障 礙 資 源 班 行 政 支 援 需 求 之 研 究。國 立 臺 中 教 育 大 學 國 民 教 育 學 系 碩 士 論 文 , 未 出 版 , 臺 中 。

張君鈴(2012)。臺中市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學校生活適應與校園霸 凌行為關係之研究。中臺科技大學文教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 出版,臺中。

張秋桂(2004)。國中學生親子關係、自戀傾向與偏差行為之研究。國立彰 化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張春興( 1989 )。張氏心理學辭典。臺 北:東華。

張春興(2001)。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書局。

張 淑 美 ( 2007)。桃園縣國民小學實施客語教學執行成效之研究-以學校

支持系統觀點。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117

未 出 版 , 桃 園 縣 。

張瀞文(2010 年 2 月)。校園霸凌為何蔓延?親子天下雜誌,10。2011 年 9 月 23 日取自:

http://www.parenting.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20358

教育部(1995)。防治校園暴力專案報告。臺 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5)。防治校園暴力專案報告。臺 北:教育部。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