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未來研究之建議

本研究對照顧需要之探討,側重在不同人口群差異之分析,惟現有資料庫中 有關特殊人口群(如榮民、原住民)之樣本甚少,較難捕捉特殊人口群的照顧需 求;其次在健康照護需要指標方面,本研究主要是以自評健康、患病、失能和認 知功能障礙等作為測量健康照顧需要之指標,看起來像是以身體功能障礙者為主 要對象,而較忽略一般老人之需求;另也在需求的範疇未含括老人預防保健、營 養補充品、甚至另類照顧的需求。建議未來的研究一方面應擴大探討不同健康層 級老人的健康照護需要,可將老人健康狀況分為五類:(一)健康良好的老人,

未罹患慢性健康問題的老人;(二)具有慢性健康問題,但身心功能還能自理生 活者,此類可再細分出具有多重慢性問題者;(三)具有 ADLs 或 IADLs 障礙者;

(四)長期臥床或臨終病人;(五)具有失智症者。另一方面擴充照顧需要的範 疇,且周延化評估指標的面向,俾能發展篩檢工具、及時介入治療,期能促進醫 療和社會資源之有效運用。此外,健康促進成為當前健康照顧的重點策略,其中 運動休閒特別值得探究,因休閒運動是延後老年人虛弱的有效介入方法,故應針

對「老人休閒」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有關服務使用之分析,本研究只側重在服務使用情形以及影響服務使用之分 層分析(雙變項分析),未來應進一步進行多變項分析,且服務使用的變遷趨勢 也值得探討。另服務使用的成效(如:營養補充品之使用與健康之間的關係), 也是重要的研究主題。當然未滿足的需求也是政策規劃重視的議題。

有關專業人力養成方面,本研究僅分析社會工作和護理兩類專業人力之大學 養成教育情形,但健康和社會照顧的工作團隊中,除了專業人力外,照顧服務員 扮演重要的角色。在台灣照顧服務員質量均不足,因此,照顧服務員人力之養成 教育和培訓是政策規劃中應加以重視的議題。

本研究運用現有之次級資料來瞭解老人心境與態度,惟所謂的心境與態度主 要係在瞭解老人對於代間交換、居住安排、再婚等態度,而不是聚焦在對老的知 覺或年齡認定等態度或意向,建議未來應從事更深入之研究:一者以瞭解社會大 眾對老人的態度,影響因素與行為意向之關聯;此外,對老人的態度也影響相關 專業大學生畢業後從事老人工作之意願,故對此議題之深入研究有其必要性。另 一方面瞭解老人對自身為老人的態度,進而探究老人的老化態度與健康和社會照 顧服務使用,或銀髮產業消費行為之相關。

參考書目

于漱, 吳淑瓊, & 楊桂鳳. (2003). 失智症患者的長期照護服務模式. 長期照護 雜誌, 7(3), 251-264.

內政部 (Cartographer). (2002). 老人狀況調查報告 內政部. ( 2000). 中華民國老人狀況調查報告.

內政部統計處. (1996). 老人生活狀況調查. 台北: 內政部.

日本厚生省老人保健福利局. (1998). 日本新黃金計畫: 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 動聯盟.

王香蘋. (2000). 台灣老人健康狀況與健康變化的性別經驗探討: 國立中正大 學社會福利研究所 博士論文.

江亮演, & 應福國. (2005). 美國老人福利政策的新趨勢. 社區發展季刊, 110, 369-378.

行政院. ( 2000). 中華民國台閩地區外住就養榮民狀況調查報告: 行政院國軍 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2004). 九十一年台灣原住民族統計年鑑. 台北: 原 民會.

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 (1997). 老年榮民狀況調查報告. 台北:

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1995). 國民年金保險制度整合規劃報告.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2004). 中華民國台灣地區民國93至140年人口推計: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2006). 中華民國台灣95年至140年人口推計: 行政院 經濟建設委員會.

行政院衛生署. (2004). 93年衛生統計(一)公務衛生統計年報.

吳淑如, & 邱啟潤. (1997). 居家照護病患照護問題相關因素之探討. 護理研究, 5(3), 279-288。.

吳淑瓊. (2000 ). 50歲以上失能者與其照顧者之健康照護現況分析. In 全國 長期照護評估調查: 台北:衛生署.

吳淑瓊. (2004). 從「建構長期照護體系先導計畫」之執行看我國社區式長期照 護體系之建構‧. 社區發展季刊, 106, 88-105.

吳淑瓊, 王正, 呂寶靜, 莊坤洋, 張媚, & 戴玉慈. (2001). 建構長期照護體系 先導計畫第一年計畫: 行政院社會福利推動委員會長期照護專案小組、內 政部,行政院衛生署.

吳淑瓊, 王正, 呂寶靜, 莊坤洋, 張媚, & 戴玉慈. (2002). 建構長期照護體系 先導計畫第二年計畫: 行政院社會福利推動委員會長期照護專案小組、內 政部,行政院衛生署.

吳淑瓊, 王正, 呂寶靜, 莊坤洋, 張媚, & 戴玉慈. (2003). 建構長期照護體系 先導計畫第三年計畫: 行政院社會福利推動委員會長期照護專案小組、內 政部,行政院衛生署.

吳淑瓊, 呂寶靜, 毛慧芬, 胡名霞, 張媚, & 莊坤洋. (2003). 全國長期照護需 要評估第三年計畫: 行政院衛生署委託研究計畫.

吳淑瓊, 呂寶靜, 林惠生, 胡名霞, 張明正, 張媚, et al. (2004). 全國長期

照護需要評估第三年計畫: 行政院衛生署委託研究計畫.

居民為例. 中華衛誌, 2, 115-129.

林美珍. (1987). 兒童對老人態度之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 「教育與心理研究」, 10, 86-104.

林美珍. (1993). 大學生對老人態度之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 「教育與心理研究」, 16, 349-384.

林宮美. (1992). 求醫行為研究: 國立台灣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素真, 楊志良, & 黃文鴻. (1997). 時間成本對某一醫學中心門診利用之影響.

中華衛誌, 16(4), 319-328.

林貴滿. (2000 ). 老年護理課程對護生老化態度及老人行為意向差異之探討:

中山醫學院醫學研究所護理組碩士論文.

林慧珍. (1994). 老人護理之現況與展望. Biomedical engineering-applications, basis & communications, 6(6), 953-960.

林歐貴英, & 郭鐘隆譯. (2003). 社會老人學. 台北: 五南.

展季刊, 90, 292-302.

莊秀美. (2002). 原住民族老人生活狀況與福利需求南澳鄉之研究分析. 東吳 社會工作學報, 8, 117-152.

莊秀美. (2005). 少子高齡化社會的福利政策建構:日本因應對策之分析. 社區 發展季刊, 110, 379-391.

莊秀美. (2005). 『團體家屋』模式運用於失智症老人照護服務推動之探討. 狀況調查1999-2000:65歲以上國人服用膳食補充品的狀況與原因. 台北:

行政院衛生署.

陳真鳴. (2005). 日本介護保險制度實施過程之探討--介護保險的服務與侷限.

社區發展季刊, 108, 258-266.

陳滋茨, 林豔君, & 戴玉慈. (1999). 出院病患居家首月所面臨健康照護問題之

趙崇良. (2003). 日本介護保險(老人照護保險)制度考察. 台灣醫界, 46(1), 44-48.

劉文玉. (2000). 就醫時間成本對民眾門診醫療利用的影響—以雲嘉地區民眾 為例: 國立台灣大學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淑娟等. (2004). 參訪日本社會福祉及介護保險之省思. 長期照護雜誌, 9(1), 99-105.

劉慧津. (2001 ). 護理之家基本護理實習對職校護生的老年人態度及照護意願 之影響: 中山醫學院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玲莉. (1990). 基隆市老人居家服務之評估研究. 台中: 東海大學社會工作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文輝, 林志鴻, 陳惠姿, 張宏哲, 鄭清霞, & 朱僑麗. (2004). 推動長期照護 保險可行性之研究: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委託研究.

鄭景文. (2004). 日本實施介護保險與照護產業民營化之簡介. 台灣經濟研究 月刊, 27(11), 55-60.

鄭慧文. (1996). 健康食品在世界各國的相關用字及定義. 醫藥新聞(2528).

盧美秀. (2005). 護理教育. 台北: 五南.

賴芳足. (1995). 全民健保實施後民眾醫療利用影響因素之研究: 中國醫藥學 院醫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爾柔. (1998). 台灣鄉村老人生活滿意度之研究. 台北: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 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戴玉慈, 張媚, 呂寶靜, & 吳淑瓊. (2004). 社區式照顧管理模式的設立與初步 評價. 台灣衛誌, 23(3), 197-208.

謝佳容. (2003). 老年人認知功能障礙的指標測量與應用. 醫護科技學刊, 5, 387-395.

謝美娥. (2005). 失智症日間照顧服務使用狀況與其評估--以嘉義聖馬爾定與 三鶯地區健順失智症日間照顧中心為例. 中華心理衛生學刊, 18(3), 39-69.

謝高橋, & 陳信木. (1994). 邁向二十一世紀社會福利之規劃與整合—老人福利 需求初步評估報告: 內政部委託研究.

謝麗紅. (1996 ). 準諮商員對老人的態度、從事老人諮商意願、所受專業訓練 及其未來老年生活態度之研究. 中華輔導學報, 4, 95-117.

顏妃伶. (1991 ). 輔導員到老人的態度及對輔導老人的壓力之研究: 國立彰 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顏毓真. (1997). 功能障礙老人的家庭照護者對支持性方案的需求. 台北: 國 立台灣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紀瓊. (1987). 近十年來臺灣地區老人家庭結構變遷的研究. 臺灣經濟預測, 18, 83-107.

蘇麗瓊. (1987 ). 台灣人口老化轉型社會中社工員的角色與功能. 社區發展 季刊, 39(16-21).

酈欽菁, 蔡秀鸞, 葉炳強, & 蘇慧芳. (2002). 缺血性腦中風臨床路徑之成效.

台灣醫學, 6, 672-681.

Aarsland, D., Larsen, J., Tandberg, E., & K., L. (2000). Predictors of nursing home placement in Parkinson’s disease: A population-based,

prospective study. JAGS, 48(938-942).

Aditya, B. S., Sharma, J. C., Allen, S. C., & Vassallo, M. (2003).

Predictors of nursing home placement from a non-acute geriatric hospital. Clinical Rehabilitation, 17, 108-113.

Adunsky, A., Lusky, A., Arad, M., & Heruti, R. J. (2003). A comparative study of rehabilitation outcomes of elderly hip fracture patients:

the advantage of a comprehensive orthogeriatric approach. J Gerontol A Biol Sci Med Sci, 58(6), 542-547.

Allen, K. R., Hazelett, S. E., Palmer, R. R., Jarjoura, D. G., Wickstrom, G. C., & Weinhardt, J. A. (2003). Developing a stroke unit using the acute care for elders intervention and model of car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 51(11), 1660-1667.

Andersen, R., & Newman, J. F. (1973). Societal and individual determinants of medical care utiliz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Milbank Fund Quarterly, 51, 95–124.

Andersen, R. M. (1995). Revisiting the behavioral model and access to medical care: Does it matter? .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35, 1–10.

Anderson, G. F., & Hussey, P. S. (2000). Population aging: A comparison among industrialzed countries. Health Affairs, 19(3), 191-203.

Anonymous. (2002). National consensus conference on improving the continuum of care for patients with hip fracture. Rehabilitation Nursing, 27(3), 83-88.

Antonucci, T., Okorodudu, C., & Akiyama, H. (2002). Well-being Among Older Adults on Different Continents.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58(4), 617-626.

Antonucci, T. C. (1985).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social support, and social behavior. In R. H. Binstock & E. Shanas (Eds.), Handbook of Aging and the Social Sciences. New York: Van Nostrand reinhold company.

Archbold, P. G., Steward, B. J., Greenlick, M. R., & Harvath, T. (1990).

Mutuality & Preparedness as Predictors of Careqiver Role Stain.

Research in Nursing & Health, 13, 375-384.

Armstrong, M. (2000). Factors affecting the decision to place a relative with dementia into residential care. Nursing Standard 14(16), 33-37.

Balluz, L. S., Kieszak, S. M., Philen, R. M., & Mulinare, J. (2000).

Vitamin and mineral supplement use in the United States. Results from the third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 9(3), 258-262.

Banerjee, S., Murray, J., Foley, B., Atkins, L., Schneider, J., & Mann, A. (2003). Predictors of instituionalization in people with dementia.Journal of Neurology, Neurosurgery, & Psychiatry, 74(9),

Banerjee, S., Murray, J., Foley, B., Atkins, L., Schneider, J., & Mann, A. (2003). Predictors of instituionalization in people with dementia.Journal of Neurology, Neurosurgery, & Psychiatry, 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