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未來研究方向

5.2 未來研究方向

1.

擴大研究對象與其他學科應用

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為國小三年級學生,並未針對其他年齡層學習者進 行探討,而學術背景也可能是影響實驗結果的因素之一,因此未來可以進 一步擴大研究對象,針對國、高中生或大學生等不同研究對象進行複習成

82

效上的研究。此外,未來亦可採用不同科目的教材內容進行學習,探討基 於腦波注意力之影音教材學習診斷系統對於不同學科之複習學習成效、複 習注意力、認知負荷與複習滿意度是否具有不同效益。

2. 採用更精確之腦 波 注 意 力 量 測 裝置

本研究利用美國神念科技公司 NeuroSky 所開發的 Mindset 腦波訊號 量測耳機,量測學習者在學習時和複習時的腦波注意力,但是此一腦波訊 號量測耳機只蒐集前額之單極點訊號和透過 Zigbee 無線感測網路傳輸器 傳輸量測結果,對於注意力的量測精度仍有改善空間。因 此 , 未 來 可 以 使 用 多 通 道、高 傳 真 搭 配 藍 芽 技 術 的 腦 波 訊 號 量 測 耳 機,以 更 精 確 量 測 學 習 者 腦 波 注 意 力,據 此 將 可 更 進 一 步 提 高 腦 波 注 意 力 感 知 應 用 於 學 習 診 斷 的 效 益 。

3. 採用眼動儀設備結合腦波注意力發展影音教材學習診斷系統

本研究發展之基於腦波注意力之影音教材學習診斷系統可以診斷出 學習者產生低注意力之影音教材段落,並以此作為學習者進行低注意力影 音教材段落複習的依據。未來可以搭配眼動儀分析學習者在觀看影片時的 眼動視覺注意力狀態,進一步分析學習者是否發生注意力分散的狀態,據 此可發展出更具準確診斷低注意力影音複習段落之影音教材學習診斷系 統。

83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全世(2000)。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意義與內涵。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王克先(1987)。學習心理學。臺北:桂冠。

宋淑慧(1991)。多向度注意力測驗編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 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彰化市。

林宓(2014)。基於腦波注意力發展數位筆結合紙本學習情境之英語診斷複 習系統。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台 北市。

羅貝珍(2011)。應用點讀筆提升英語朗讀流暢度、學習動機及學習滿意度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朱永方(2005)。認知風格在 SCORM2004SN 不同瀏覽順序對學習成效之研 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徐新逸(2002)。資訊融入教學的現代意義與具體作為。淡江大學教育科技 學系碩士論文,新北市。

張亦華(2001)。美國中小學美素教學應用科技之現況及其對我國九年一貫 視覺藝術教學之啟示。國教輔導,第 40 卷 6 期,頁 26-33。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淵順(2014)虛擬教室結合頭戴式顯示器之注意力偵測設計及準確度分析 與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桃園市。

陳木金(2009)。認知學徒制理論對精進教師教學傳習的啟示【部落格文字 資料】。取自 http://nccui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38144/1/5-46.pdf。

陳冠雯(2014)。點讀筆支援紙本繪本閱讀對於兒童閱讀動機、情緒、注意 力與理解成效之影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 市。

陳淑樺(2007)。淺談記憶缺陷特殊兒童增進記憶之教學策略。網路社會學 通訊期刊,第 62 期。

84

黃秉紳(2006)。運用專注力提升國小學童學習自我效能之研究。網路社會 學通訊期刊,56。

廖允在(2007)。腦波即時監控系統開發:音樂對腦波影響之案例研究。國 立雲林科技大學電子工程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雲林縣。

臺鳳英(2003)。教學語言之使用對以英語為外語之高中生英語學習成效 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台北市。

潘鈺筠、林紀慧 (2011)。數位課程圖像引導游標對學習注意力與學習成效 影響之研究。課程研究,第 6 卷 1 期,頁 51-80。

蔡文瓊(2009)。電子白板小組系統化複習策略對國小學童英語學習成效之 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鄭昭明(2006)。認知心理學:理論與實踐。台北:桂冠。

鄭勝仁(2003)。具學習支援及診斷之線上電子書學習系統。國立中央大學 資訊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市。

簡梨蓉(2009)。故事結構教學策略對國小輕度智能障礙學生閱讀理解成效 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在職專 班,台東縣。

顏永森、胡學程、柯天哲(2011)。數位學習注意力對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

T&D 飛訊,第 112 卷,頁 1-21。

蘇欣欣(2013)。多媒體影音教材之學習注意力引導對於提升學習成效的影 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蘇琲雯 (2001)。電腦融入教學對學習障礙兒童語句學習成效及其注意力行 為之影響。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英文部分

Adamo-Villani, N., Wilbur, R., & Wasburn, M. (2008, July). Gender differences in usability and enjoyment of VR educational games: A study of SMILE™. In Visualisation, 2008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pp.

114-119). IEEE.

Amlund, J. T., Kardash, C. A. M., & Kulhavy, R. W. (1986). Repetitive reading and recall of expository text. 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 49-58.

Angeli, C., & Valanides, N. (2013). Technology mapping: An approach for

85

developing 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Computing Research, 48(2), 199-221.

Arroyo, I., Woolf, B. P., Cooper, D. G., Burleson, W., & Muldner, K. (2011, July). The impact of animated pedagogical agents on girls' and boys' emotions, attitudes, behaviors and learning. In Advanced Learning Technologies (ICALT), 2011 11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p.

506-510). IEEE.

Biggs, J. B. (1978). Individual and group differences in study processes.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48(3), 266-279.

Bransford, J. D. (1979). Human cognition: Learning, understanding and remembering. Belmont, C. A.: Wadsworth .

Broadbent, D. E. (1958). Perception and communication. London: Pergamon press.

Chandler, P., Cooper, G., Pollock, E., & Tindall-Ford, S. (1998). Applying cognitive psychology principles to education and training. AARE98 Annual Conference.

Chen, C. M. & Huang, S. H. (2013). Web-based reading annotation system with an attention-based self-regulated learning mechanism for promoting reading performance.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45(5), 959-980.

Chen, C. M., Tan, C. C., & Lo, B. J. (2013). Facilitating English-language learners' oral reading fluency with digital pen technology. 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 DOI: 10.1080/10494820.2013.817442.

Clark, R. C., Nguyen, F., & Sweller, J. (2006). Efficiency in learning:

Evidence-based guide-lines to manage cognitive load. San Francisco, CA:

Pfeiffer.

Eid, M., & Fernandez, A. (2013). ReadGoGo!: Towards real-time notification on readers' state of attention. 2013 XXIV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and Automation Technologies (ICAT), pp.

1-6.

Feinberg, S., & Murphy, M. (2000). Applying cognitive load theory to the design of Web-based instruction (pp. 353–360). Presented at the Professional Communication Conference, 2000. Proceedings of 2000 Joint

86

IEEE International and 18th Annu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Documentation (IPCC/SIGDOC 2000), IEEE.

Gerjets, P., & Scheiter, K. (2003). Goal configurations and processing strategies as moderators between instructional design and cognitive load:

Evidence from hypertext-based instruction.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38(1), 33-41.

Goldstein,K.M.,& Blackman,S.(1978).Cognitive style. New York:John Wiley

& Sons.

Howard, J. R., Watson, J. A., & Allen, J. (1993). “Cognitive style and the selection of Logo problem-solving strategies by young black childre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Computing Research, 9(3), 339-354.

J. R. Wolpaw, N. Birbaumer, D. J. McFarland, G. Pfurtscheller, T. M.

Vaughan.(2002).Brain-computer interfaces for communication and

control. Clin. Neurophysiol., Vol. 113, pp. 767-791.

Jamerson, J. (2002) Helping all children learn: action research project.

Available at: http://www.smarterkids.org/research/paper15.asp. Accessed 15th June 2003.

James, W. (1983). The principles of psychology. New York: Holt.

Keefe, J. W, (1979). Learning style:An overview. In kierman O.B.ed: Student learning styles. NASSP Reston, Virginia.

Kiewra, K. A., DuBois, N. F., Christian, D., McShane, A., Meyerhoffer, M., &

Roskelley, D. (1991). Note-taking functions and techniqu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3(2), 240-245.

Lyon, G. R., & Krasnegor, N. A. (2001). Attention, Memory and Executive Function Paul H. Brookes Publishing Co., Baltimore, MD.

M Murugappan, R Nagarajan, & Sazali Yaacob.(2009). Appraising Human

Emotions using Time Frequency Analysis based EEG Alpha Band Features. Conference on Innovative Technologies in Intelligent Systems

and Industrial Applications.

Magoulas, G. D., Chen, S. Y., & Dimakopoulos, D. (2004). A personalised interface for web directories based on cognitive styles. In User-Centered Interaction Paradigms for Universal Access i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pp.

87

159-166).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Matthews, J. S., Ponitz, C. C., McClelland, M. M., & Morrison, F. J. (2009). A structured observation of behavioral self-regulation and its contribution to kindergarten outcome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45(3), 605.

NeuroSky, Inc.(2012)。NeuroSky-人人可用的腦電波感測器。檢自:

http://www.neurosky.com,上網日期:2014 年 6 月 1 日。

Paas, F. G., & Van Merriënboer, J. J. (1994). Variability of worked examples and transfer of geometrical problem-solving skills: A cognitive-load approac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6(1), 122.

R. Scherer, G. R. Müller, C. Neuper, B. Graimann, and G. Pfurtscheller.(2004).

An asynchronously controlled EEG-based virtual keyboard: improvement of the spelling rate. IEEE Trans. Biomedical Engineering, vol. 51, no. 6,

pp. 979–984.

Ready, D. D., LoGerfo, L. F., Burkam, D. T., & Lee, V. E. (2005). Explaining girls’ advantage in kindergarten literacy learning: Do classroom behaviors make a difference?.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106(1), 21-38.

Reisberg, D. (1997). Cognition: Exploring the science of the mind. New York:

Norton & Co.

Richardson, A. (1977). Verbalizer-visualizer: A cognitive style dimension.Journal of Mental Imagery, 1(1), 109-126.

Sohlberg, M. M., & Mateer, C. A. (1987). Effectiveness of an attention training program.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Neuropsychology, 9, 117-130.

Strand, S., Deary, I. J., & Smith, P. (2006). Sex differences in cognitive abilities test scores: A UK national picture.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6(3), 463-480.

Streufert, S., & Nogami, G. Y. (1989). Cognitive style and complexity:

Implications for I/O psychology.

Sweller, J. (2003). Evolution of human cognitive architecture. In B. Ross (Ed.), The Psychology of Learning and Motivation. San Diego: Academic Press.

Sweller, J., Van Merrienboer, J.J.G., and Paas, F.G.W.C. (1998). Cognitive

architecture and instructional desig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88

10(3), 251-297.

Taylor, D., & Lorimer, M. (2003). Helping Boys Succeed. Educational Leadership, 60(4), 68-70.

Thomas, K. P., Vinod, A. P., & Guan, C. (2013, July). Design of an online EEG based neurofeedback game for enhancing attention and memory. In Engineering in Medicine and Biology Society (EMBC), 2013 35th Annu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IEEE (pp. 433-436). IEEE.

van der Meer, J.(2012).Students' note-taking challenge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Considerations for teachers and academic staff developers.Teaching in Higher Education,17(1),13-23.

Wan, Z., He, J., & Voisine, A. (2013). An Attention Level Monitoring and Alarming System for the Driver Fatigue in the Pervasive Environment. In Brain and Health Informatics (pp. 287-296).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Warrick, P. D., & Naglieri, J. A. (1993). Gender differences in planning, attention, simultaneous, and successive (PASS) cognitive process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5(4), 693.

Wicks-Nelson, R., & Israel, A. C. (2000). Behavior disorders of childhood (4

th ed).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Witkin, H. A., & Goodenough, D. R. (1977). Field dependence and interpersonal behavior. Psychological bulletin, 84(4), 661.

Witkin, H. A., Moore, C. A., Goodenough, D. R., & Cox, P. W. (1977). Field dependent and field independent cognitive styles and their educational implication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47, 1–65.

Witkin, H. A., Oltman, P. K., Raskin, E., & Karp, S. A. (1971). Group embedded figures test manual. CA: Consulting Psychologist Press.

Zheng, Y., Zhu, G., Jiang, S., Huang, Q., & Gao, W. (2008). Visual-aural attention modeling for talk show video highlight detection.

16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onsumer Electronics. Symposium

conducted at the meeting of the Harrisburg City, PA.

89

90

91

92

93

94

95

?○1頭ˊˋ○2胸ˋ○3腹ˋˋ4頭○ ˊˋ、胸ㄥ部ˋˊˋˋˋㄟ ˋ

20、( )0下ㄚ ˋ列

ˋ哪ˇ

ˋ昆ㄣ蟲ㄥ ˊ小

ˇ時ˊˋˊˇˋˋ˙ㄜ樣ˋ˙ˋㄟ ˋ

ˋ? ○1蜻

ˊ○2竹ˊㄝ ˊ蟲

ˊ○3椿

ˋ○4蟑ˊ

96

附錄三:團體嵌圖測驗

97

98

99

100

附錄六:基於注意力之影音教學學習診斷系統之研究參 與學生家長同意書

親愛的家長您好!

我們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的研究團隊,為了增進國小學童自然與科學學習的 能力和動機,我們將在新北市新莊區榮富國小進行研究。我們會與學校共同合作,

透過影音教學活動的改進,進一步提升學生學習自然與科學的能力與興趣。

每位學童均須在學習過程中接受腦波儀之檢測,以偵測學生學習時的持續注 意力;此腦波儀以類似耳機之頭戴方式,透過前額腦波感測裝置評測學習者學習 過程中的注意力,為非侵入性之檢測,請家長放心。

本實驗所得之所有資料與數據,僅供學術之用,絕不外流;受試學生如臨時 改變意願,無法參加施測時,可隨時退出測試,不受任何限制。如果您同意您的 小孩參與這個研究,請您在「參與學生家長同意書」上簽名或蓋章,如果您對本 研究有任何疑問或不清楚的地方,更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絡,感謝您的協助!

敬祝 平安喜樂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應用電子科技學系研究所 指導教授 洪欽銘、陳志銘 博士 聯絡方式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02-7734-3560

研究生 王逸翔 敬上

103 年 11 月 11 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與學生家長同意書回條

茲同意本人子女參與國立政治大學陳志銘教授主持之「基於注意力之 影音教學學習診斷系統之研究」,研究期間願意全力配合下列事項:

1、研究實施期間,同意錄影及實施必要的評量。

2、配合完成作業單及相關學習活動。

學生基本資料:______年___班 姓名:________

法定代理人(家長或監護人) 簽名:________

時間:民國 103 年___月___日

101

自 傳

我 是 王 逸 翔 , 目 前 就 讀 於 國 立 台 灣 師 範 大 學 電 機 工 程 學 系 。 從 小 父 母 就 教 導 我 做 事 要 認 真 且 要 有 頭 有 尾,任 何 事 情 總 是 要 全 力 以 赴,盡 全 力 做 到 最 好,凡 事 靠 自 己,也 不 忘 了 團 隊 合 作 的 重 要 性 ; 此 環 境 生 長 下,培 養 出 遇 到 問 題 勇 敢 面 對、合 作 分 享 的 精 神、良 好 的 情 緒 管 理 和 抗 壓 性 的 人 格 特 質 。

大 學 時 期 就 讀 南 台 科 技 大 學 電 機 工 程 系 生 醫 電 子 組。因 為 修 讀 生 醫 訊 號 處 理 相 關 課 程 , 認 識 侯 春 茹 教 授 , 大 二 時 期 , 在 課 堂 上 對 ECG(Electrocardiography)訊 號 進 行 分 析。大 三 時 期,專 題 研 究 自 組 型 自 走 車 加 入 張 明 溫 教 授 實 驗 室,在 作 品 呈 現 的 過 程 中 也 遇 到 許 多 挫 折,當 我 問 題 發 生 時,會 先 思 索 問 題 如 何 發 生,再 依 序 解 決 問 題,以 讓 我 培 養 出 解 決 問 題 的 能 力 及 團 隊 合 作 的 精 神,經 過 一 段 時 間 的 努 力 受 惠 於 兩 位 教 授 的 指 導,在 生 醫 訊 號 處 理 和 專 題 研 究 兩 方 面 上 學 到 學 習 獨 立 思 考 和 團 隊 合 作,解 決 問 題 與 溝 通 協 調 的 能 力 。 另 外 我 也 參 與 社 團,在 參 與 社 團 或 是 系 上 舉 辦 的 活 動 中,我 可 以 學 習 到 很 多 領 導 技 巧,以 及 團 隊 合 作 精 神,這 都 是 我 非 常 珍 貴 的 回 憶。

研 究 所 時 期,加 入 了 智 慧 型 控 制 實 驗 室,剛 進 入 新 的 環 境 覺 得 非 常 陌 生,教 授 指 派 的 工 作 都 細 心 完 成,之 後 獲 得 教 授 肯 定,於 2013/07 前 往 日 本「 參 與 第 六 屆 國 際 電 機 電 子 工 程 學 會 服 務 科 學 與 系 統 國 際 研 討 會 」 並 以 英 文 發 表 文 章 。

102

學 術 成 就

論文發表

Yi Shiang Wang, Chih Ming Chen, Chih Ming Hong, Yen Nung Tsai (2013, Jul). Interactive Augmented Reality Game for Enhancing Library Instruction in Elementary Schools. The 37th Annual International Computer Software & Applications Conference, Ja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