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中國電信產業發展過程的權力互動與本文結論

第四節 本文結論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四節 本文結論

改革開放至今,中國電信產業歷經超過 30 年的改革過程。中國大陸國有企 業呈現的高利潤報酬,展現出優異的經濟表現讓筆者相當好奇,究竟是因為國家 壟斷所產生的巨大租金所致,抑或政府的自由化措施取得成效?此外,外部環境 的壓力,是否將中國導引向西方國家的改革路徑,抑或在其獨特的政經脈絡下,

存在著報酬遞增與制度強化的機制特質?本文的研究目的即在透過比較歷史研 究途徑進行探討中國大陸的電信產業,從最早的缺乏競爭到國家主導的引入競爭 機制,從監管機制的薄弱到多次行政機構的改革,以及從國家中心的產業政策思 維到嘗試加入市場機制,我希望藉由檢視整段歷史動態的過程中,掌握制度變遷 的因果關係,並考慮觀念、歷史遺緒及制度三者對政策產出的影響,藉以回應本 論文於第一章第一節所提出的問題。

研究發現。在第二章的部分首先釐清管制理論與本文對自由化、電信產業之 定義,並對全球電信自由化有概略性的了解,最後檢視先進國家電信改革的兩種 不同典範,英國模式的改革開端乃由電信事業主管機關主導,美國模式則為由聯 邦法院發起的反壟斷行為所致,而改革過程中,國內管制機關的獨立性、法制的 健全程度與國內利益團體的配合妥協等,都會影響其改革成果,顯示國內政經脈 絡的重要性。

第三章從中國電信發展之始著手觀察,不幸的歷史與政治環境的動盪,導致 紊亂的電信體制與結構的先天不良是中國電信產業早期的特色,也是造成政府將 電信視為戰略性基礎產業的原因之一。改革開放後,中國政府將農改經驗而來的 利潤機制應用到電信領域。可是部分程度的放權讓利並沒有為電信產業帶來突破 性的發展,此時國家政策的推動仍以避免陷入失序及維穩的考量為依歸。1994 年出現的關節點是中國聯通的成立,然此競爭機制的出現非如其他國家由行業主 管機關或反壟斷機構推動,中國既存的公用網與專用網多元電信體制是歷史遺留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的產物,部門利益下的尋租行為是導致中國聯通出現的主因,而外部因素在此時 的作用就顯得相對次要了。

一旦改革的腳步啟動即難以停止,尤其在中國面對即將到來的入世壓力,眼 見競爭機制無法有效建立,在不觸及敏感的產權問題前提下,中國政府的重點在 電信市場結構的重整與監管機制的強化。從入世後兩次國家主導的電信企業拆分 重組,以及行政機構改革的作為,都可以視作對外部壓力的回應,然如同筆者於 前文所提及,機構改革的不徹底與產權結構的不變,實在無法證明改革是導致電 信產業優異表現的主因。

筆者於第四章宏觀層面的分析中發現,歷次涉及電信監管體制的改革充其量 不過是權力的橫向轉移,並無法有效遏止電信企業間又寡頭壟斷、又惡性競爭的 行為,倒是國家宏觀調控能力在此過程中一直壯大,一則顯示國有企業的命運關 係到共產黨乃至於國家前途,國家緊抓控制權完全符合理性行為者的邏輯。另一 方面則又有其矛盾之處:既然國有企業為其重要命脈,國家能力的強化並無法保 證企業效率的提升,國有企業表現太差又將侵蝕國家權力的基礎。中國大陸企業 的政治邏輯,顯然存在長期和短期考量的不一致。

微觀層面的分析則涉及政府與企業、企業與企業間的互動關係,部門主義下 的利益考量是研究中國電信產業不能忽視的一環,因為法制的缺漏與掌握國家偏 好,電信企業遊走灰色地帶的尋租行為履見不鮮;而政企難分的產業結構使得政 治角力的獲勝,比起商業考量更能保證獲利。

最後,筆者將以上的研究發現整合,問題的核心來源仍為產權結構,雖中國 電信產業近十年來的優異表現是事實,但未必是政府改革之功,檢視中國電信產 業發展歷程,不論在政企難分所衍生的尋租行為,以及部門規制所產生的經濟資 源耗散,抑或法制缺位、監管效能始終不彰的問題,都是筆者認為無法輕易推論 改革成效導致經濟發展的原因。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隨著大陸市場不斷擴大,使得中國大陸的電信事業會「自然」地成長,但是 當市場成長放緩後,我們或許可以看到政策機制或公司商業行為對中國大陸電信 業的影響,目前中國大陸總體經濟成長已趨緩,我認為接下來的研究擴展或許將 更有意義。

研究限制。本文雖為中國電信產業發展之研究,筆者卻未能親至中國進行田 野調查,著實遺憾,參考資料來源大體為文本的二手資料與網路資訊,加以如文 中所述,研究主題的電信產業為中國視為戰略性的基礎產業,至中國可能亦無法 找到相關核心人士給予指導;另本文中更多的是理論性的驗證,若能加入統計方 法應能更具說服力,未來筆者若有機會攻讀博士班或從事相關學術研究,希冀能 為更深入之探討。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參考書目

中文部分:

Lorraine Spurge 著,褚耐安譯,1999,《以小搏大 MCI:對抗 AT&T 的通訊小巨 人》,台北:智庫。

Milton Friedman 著,藍科正、黃美齡譯,1993,《資本主義與自由》,台北:萬象。

Robert L. Hilliard 著,宋永福譯,1997,《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台北市:廣電 基金。

《財經》雜誌編輯部,2003,《管制的黃昏—中國電信業萬億元重組實錄》,北 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于宗先、王鳳生、鄭育仁、袁恩楨,2005,《國有企業與公營事業比較研究》,台 北:喜馬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

王文宇,2000,〈公用事業管制與競爭理念之變革〉,《國立台灣大學法學論叢》,

第 29 卷,第 4 期。

王遠方,2008,〈中國電信”拆分”行為法理分析—從反壟斷視角闡釋〉,《重慶郵 電大學學報》,20 卷 5 期,頁 37-41。

王俊豪,1999,《中國政府管制體制改革研究》,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台灣電信產業發展協會,2006,《電信科技與產業發展》,新竹:台灣電信發展協 會。

牟清,2007,《中國電信產業組織研究》,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

江小娟,1999,《體制轉軌中的增長、績效與產業組織變化–對中國若干行業的實 證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健全經社法規工作小組,1981,《美國電信規範體系》,行 政院:經社法規參考資料。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李甬,1998,〈切開中國電信〉,《財經》,第 9 期。

何思因,1994,《美國貿易政治》,台北:時英出版社。

吳玉山,1996,《遠離社會主義》,台北:正中出版社。

吳洪、黃秀清,2003,《通信經濟學》,北京: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

吳惠林、周亞貞,1998,《放權讓利》,台北:中華徵信所。

周光斌、蔡翔,2001,《電信政策與管制》,北京:北京郵電大學。

胡鞍鋼、王紹光、周建民,2003,《第二次轉型—國家制度建設》,北京:清華 大學出版社。

苑春薈,2009,《管制治理:中國電信產業改革實證研究》,北京:人民郵電出版 社。

郭承天,「新制度論與政治經濟學」,何思因、吳玉山編,台北:中國政治學會政 治學報特輯。

張宇燕,1995,〈國家放鬆管制的博奕–以中國聯合通信有限公司的創建為例〉,《經 濟研究》,第 6 期。

張其禄,2007,《管制行政:理論與經驗分析》,台北:商鼎文化。

張維迎、盛洪,1998,〈從電信業看中國的反壟斷問題〉,《改革》,第 2 期,頁 66-75。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1997,《世界經濟展望》,北京:金融出版社。

詹中原,2003,《民營化政策:公共行政理論與實務之分析》,台北:五南。

曾銘深,1998,《電信自由化與電信管制》,台北市:台灣經濟研究院。

電信國家型科技計畫辦公室,台灣電信產業發展協會編輯,2006,《電信科技與 產業發展》,南投縣埔里鎮:暨大。

楊光斌,2003,《中國經濟轉型中的國家權力》,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

劉光溪、張漢林,2000,《WTO 與中國經濟》,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劉巍,2006,〈中國電信行業互聯互通問題的博奕分析〉,《特區經濟》,第 6 期,

頁 199-200。

鄭必堅、龔育之、楊春貴、李君如主編,2002,《鄧小平理論基本問題》,北京:

人民出版社。

蔣水林,2005,〈轉型:全球電信業的必然選擇-淺析電信業在全球經濟結構性 變化中面臨的挑戰〉,《人民郵電報》,7 月 13 日。

羅彥傑,2007,《電信私有化的政治邏輯-以英俄台為例》,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 所博士論文。

譚銳,2006,〈中美電信管制比較研究〉,《三峽大學學報》,28 卷 5 期,頁 54-58。

續俊旗、,2008,《中歐電信法比較研究》,北京市:法律出版社。

英文部分:

Bates, R. H., A. Grief, M. Levi, J-L Rosenthal and B. Weingast. 1998. Analytic

Narratives.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Baum, Richard & Alexei Shevchenko. 1999. “The State of the State” in Merle

Goldman & Roderick MacFarquhar eds. The Paradox of China’s Post-Mao

Reform.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lackman, C. R.. 1992 “World Privatization of Telecommunications,”

Telecommunications Policy. Vol.16, No.1, pp.698-784.

Brock Gerald W.. 1994. Telecommunication Policy for the Information Age: From

Monopoly to Competition.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ronckers, Marco C.E.J. and Pierre Larouche. 1997. “Telecommunications Services and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Journal of World Trade 31(3): 5-38.

Buigues, P. A., and P. Rey. 2004. The Economics of Antitrust and Regulation in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Telecommunications: Perspectives for the New European Regulatory Framework.

Burns, John P.. “Public sector reform and the state: The case of China,” Public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Vol.24, No.4, pp.419-436.

Campbell, John L.. 2004.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Globalizati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Ching Cheong, and Ching Hung Yee. 2003. Handbook on China's WTO accession and

its impacts. River Edge, N.J. : World Scientific.

Frieden, Jeffry, and Ronald Rogowski. 1996. “The Impact of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y on National Policies: An Analytical Overview.” In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Domestic Politics, ed. Robert Keohane and Helen

Milner.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Garrett, Geoffrey, and Peter Lange. 1996. “Internationalization, Institutions, and Political Change.” In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Domestic Politics, ed. Robert Keohane and Helen Milner.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Geradin, Damien and Michel Kerf. 2003. Controlling Market Power in

Telecommunications: Antitrust vs Sector-specific Regulation.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all, Peter A. 1997. “The Role of Interests, Institutions, and Ideas in the Comparativ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Industrial Nations,” in Comparative Politics:

Rationality, Culture, and Structure, Mark Irving LichBach & Alan S.

Zukerman eds. Cambridge &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all, Peter A. 2003. “Aligning Ontology and Methodology in Comparative Politics.”

In Comparative Historical Analysis in the Social Science, ed. James Mahoney and Dietrich Rueschemeyer.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Press.

Hall, Peter A., and Rosemary Taylor. 1996. Political Science and the Three New

Institutionalism. Political Study 44(4): 936-57.

Harvey M. Sapolsky, Rhonda J. Crane, W. Russell Neuman and Eli M. Noam. 1992.

The Telecommunications Revolution: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Kuo, Geng-Sheng. 1998. “Telecommunications Industry Markets: Vision and Potential,” 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 Vol.36, No.11, pp.95-96 Laffont, Jean-Jacques and Jean Tirole. 2000. Competition in Telecommunications.

Cambridge, Mass., and London: MIT Press.

Levi-Faur, David. 1998. “The Competition State as a Neomercantilist State:

Restructuring Global Telecommunications.” Journal of Socio-Economics 27(6): 665-685.

Mahoney, J., and D. Rueschemeyer. 2003. “Comparative Historical Analysis:

Achievement and Agendas.” In J. Mahoney & D. Rueschemeyer, eds.,

Comparative Historical Analysis in the Social Science. ( pp. 3-38. )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ontinola, Gabriella & Yingyi Quia & Barry R. Weingast. 1995. “Federalism, Chinese Style: The Political Basis for Economic Success in China.” World

Politics, Vol.48, No.1, pp.50-81.

Mueller, Milton, and Zixiang Tan. 1997. China in the Information Age-

Telecommunications and the Dilemmas of Reform. The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Naughton, Barry. 1995. Growing Out of the Plan: Chinese economic reform,

1978-1993. Cambridge, England ;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aughton, Barry. 2007. The Chinese Economy: Transitions and Growth. Cambridge,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Mass, MIT Press.

Neu, Werner and Ulrich Stumph. 1997. “Evaluating Compensation Requirements by

Neu, Werner and Ulrich Stumph. 1997. “Evaluating Compensation Requirements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