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結果和過去文獻之比較

第五章 討論

第二節 本研究結果和過去文獻之比較

營養知識

近年來,得舒飲食在中研院、董氏基金會和台灣營養學會的帶領 推廣下,得舒飲食逐步於國內發展,透過大眾傳播的媒介,國人對於 得舒飲食的能見度已逐漸提升。然而,本研究顯示:在所有高血壓者 (n=64)中僅有 7 位曾經聽過或認識得舒飲食。

得舒組(n=34)和對照組(n=30)在前測(第 1 週),得舒組(n=34)的 營養知識的總分和整體答對率皆高於對照組(n=30)。造成此一結果的 原因如下:首先,得舒組(n=34)擁有較高的受教育年限。有 31 位的 高血壓者其受教育年限為 9-12 years(高中和大專院校); 相較之下,

對照組(n=30)則只有 15 位。Worsley(2002)指出教育程度是決定成人 的營養知識表現的決定因素。Parmenter 等人(1999)在英國進行一 項 1040 位的成人營養知識調查,結果指出不同的社經條件會影響營 養知識的表現,如:隨著教育程度較低的成人,其營養知識的表現呈 現遞減的趨勢。因此,本次研究中,兩組在受教育年限為 9-12 years

(高中和大專院校)的人數分配上差了 1 倍。故教育程度的差異是造 成兩組在營養知識得分有顯著差異的因素。

得舒組(n=34)在介入後,整體的答對率上升只有 5%。而本次營 養知識的問卷包含 3 大面向:「高血壓的基本認知」、「食物營養素與

血壓關係」及「得舒飲食的特色組成」。問卷題目分析顯示,介入後 平均得分顯著增加的題目多歸類於「食物營養素與血壓的關係」。

此一可能說明,得舒組(n=34)對食物所含的特定營養素(鈉、鉀、鎂、

鈣、飽和脂肪)和血壓關係的知識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另外,在

「得舒飲食的特色組成」這一類的題目中,其問卷詢問的角度是以 改善高血壓的「食物群」,而非食物所含的特定營養素。得舒組(n=34) 在介入前的平均得分較高,因此改變較小。表示多數高血壓者認為:

攝取大量的蔬果、低脂奶類和堅果種子類的飲食方式將有助於改善高 血壓。

Higgins&Barkley(2004)指出:針對老年人進行的團體營養教 育課程,應強調有目標性且是循序漸進的教學方式。若給予過多的不 熟悉的營養訊息則可能產生學習的負面結果。得舒組(n=34)的平均年 齡為 60.35±10.4 歲,主要集中在中老年族群(45-65 歲間),從營養知 識的得分來看,得舒組(n=34)對食物所含的營養素較不熟悉,儘管介 入後該類的題目的得分有顯著進步。然而,考量老年人的特性,未來 從事得舒的營養教育介入,課程設計應以「改善血壓的食物群」作主 要介紹,並視教學評量和反應,將「改善血壓的的營養素」為次要 介紹。

飲食行為

在前測(第 1 週),得舒組(n=34)的飲食行為總分較對照組(n=30) 顯著較高,其原因為兩組在教育程度上之差異和本研究為非隨機化分 組所影響。儘管如此,在介入後,得舒組(n=34)在飲食行為的總分有 顯著的進步,其進步的成效可繼續維持至 1 個月。相較之下,對照組 (n=30)在飲食行為的總分未有顯著的改變。

進一步以得舒飲食在各類食物細項(即 6 大正向食物目標群及 3 大反向食物目標群)的攝取頻率來分析,得舒組(n=34)在全穀類(7-8 份/日)、蔬菜類(4-5 份/日)、堅果種子類(1 份/日)的飲食目標,在介 入後的平均得分皆高於中間值 3 分(平均得分範圍:3.05-3.75),表 示以上食物的每週攝取頻率有所提升,介於偶而(3-4 次/週)和經常 (5-6 次/週)之間。但在低脂/脫脂奶製品(2-3 份/日)的平均得分,得舒 組(n=34)在介入後雖有增加,但仍低於中間值 3 分,平均得分為 2.6 分,因此該攝取頻率介於很少(2-3 次/週)和偶而(3-4 次/週)之間;而在 水果類(4-5 份/日)的部分,得舒組(n=34)在介入前後,其平均得分在 3.5-3.67 之間,在介入前,其平均得分高於蔬菜類,表示得舒組(n=34) 本身對水果類的攝取頻率是高於蔬菜類,因此在本研究介入後,得舒 組(n=34)在蔬菜類的攝取頻率有顯著提升,而水果類未有顯著提升。

同樣地,在白肉類:魚、家禽、瘦肉(5-7 份/日)的平均得分未有顯

著改變,但在豆腐、豆干製品類的平均得分有顯著增加,本問卷並未 將豆製品和白肉類歸為同一題詢問,而是分別設計成 2 題。但兩者在 平均得分的改變上有不同的結果。因此,得舒組(n=34)在介入後的白 肉類,雖未觀察到平均得分有明顯的改變,但豆製品的平均得分有顯 著增加。因此,推測得舒組(n=34)在白肉類的攝取頻率上,是以豆製 品的項目有顯著的增加。

相對地,在得舒強調的反向食物目標群中,紅肉內臟類(<1 份/

日)、含糖飲料及甜食類(<5 份/週)、動物性脂肪類的平均得分呈現 顯著降低。在介入後的平均得分皆高於 4 分,表示以上食物在每週攝 取頻率介於很少(1-2 次/週)和從不(0 次/週)之間;而精緻主食類的平 均得分由 2.85 增加為 3..62 分,每週攝取頻率由經常(5-6 次/週)降 低至為偶而(3-4 次/週)。

綜合上述,得舒組(n=34)在飲食行為上,反向食物目標群的平均 得分優於正向食物目標群。此一說明得舒組(n=34)的高血壓者對得舒 強調的反向食物目標群,其執行程度大於正向食物目標群。

相對地,對照組(n=30)在實驗期間,飲食行為的總分未有顯著的 改變,其各題平均得分也未有顯著的增加。

本研究在飲食資料上的蒐集部分,本研究以得舒飲食指南建議量 的每週食物攝取頻率作飲食行為評估,不同於於國外得舒營養教育的

研究,多以以天為單位作飲食評估:如使用 24 小時回憶法及 3 天飲 食記錄。目前關於得舒營養教育的文獻並不充足,在這比較本研究與 國外文獻在食物攝取上的比較:

Appel 等人(2003)進行名為 PREIMER 研究,針對血壓偏高成 人進行 6 個月行為改變介入(16 次團體教育和 4 次個別訪視),以電 訪蒐集 2 次 24 小時回憶法作飲食評估。結果顯示:介入後的每日蔬 果攝取量由 4.8 份增加為 7.8 份;低脂奶製品由 1.8 份增加為 2.3 份;

飲食總脂肪佔熱量百分比由 33.3%降至為 23.8%;飽和脂肪則從 11.1

%降為 7.7%。

Couch 等人(2008)在 Clincinnati Children’s Hypertension Center (CCHC),由營養師針對 13-18 歲血壓偏高的青少年進行為期 3 個月 DASH 營養諮詢。以電訪方式蒐集 3 次 24 回憶法作飲食評估。結果 顯示: 介入後水果攝取從 1 份增加為 2.9 份;低脂奶製品和蔬菜類 無顯著改變;飲食總脂肪百分比由 28.7%降為 35.4%。營養素攝取 量:鉀和鎂的攝取各增加 800 及 70 mg。

Moore 等人(2008)進行一項名為「DASH for Health Program」, 針對職場員工進行長達 12 個月的得舒飲食網路介入,飲食評估以半 定量飲食頻率問卷作為蒐集。結果顯示:介入後職場員工的水果類攝 取增加 0.2 份;蔬菜類增加 0.5 份。

相較之下,本研究在飲食行為的評估上,探討的食物類別較廣,

正向食物目標群的全穀類、蔬菜類、低脂/脫脂奶類、堅果種子類的 每週攝取頻率皆有顯著提升,唯水果類未有顯著改變。而本研究和國 外文獻在白肉類(魚、家禽、瘦肉類)的項目,皆未有顯著的影響。

反向食物目標群的紅肉內臟類、含糖飲料及甜食類、動物性脂肪 及精緻穀類其每週攝取頻率則有顯著降低。唯本研究以飲食頻率問卷 方式蒐集飲食資料,不易估計營養素的攝取量。故此為本研究上的限 制。

自我效能

藉由提升高血壓者的自我效能,進而促進得舒的飲食行為能力,

是本研究發展教學策略上的重點之一。本研究所運用的健康行為科學 理論的 HBM 和 SCT 分別針對「個人」和「人際」作不同層面的運用,

且兩種的理論架構均包含自我效能。得舒組(n=34)在介入後的自我效 能總分有增加的趨勢,但未達到統計上的意義。

介入前,得舒組(n=34)的自我效能尚稱良好,每題平均得分為 4.08±0.08,高於中間值 3 分,表示在介入之前,得舒組(n=34)對得舒 飲食指南的飲食建議目標和特殊情境下克服飲食障礙此 2 大面向,

具有相當程度的信心。因此在具有良好的信心程度的前提下,高血壓 者接受介入後,其自我效能有所進步的空間實為有限。因此這是得舒

組(n=34)的自我效能未有顯著改變的因素一。

另一方面,得舒組(n=34)擁有較高的接受教育程度年限。

Hulshof 等人(2003)以荷蘭的一項國家食物消耗調查 Dutch National Food Consumption Surveys 指出:擁有較高社經背景的成人在飲食品 質上多半較佳,包括蔬菜類、乳製品類(主要如起司)和微量營養素 的攝取量較高,而飲食總脂肪的攝取則較低。同樣,Estaquio 等人

(2008)也指出:高社經背景的成人其蔬菜和水果的攝取量有較佳的 情形。本研究結果顯示:擁有較高的接受教育年限的得舒組(n=34),

在前測(第 1 週)的飲食行為和自我效能的總分皆顯著高於對照組 (n=30)。因此,較高的教育程度,反映出飲食行為和自我效能的表現 較為理想。

相對地,對照組(n=30)在實驗期間期自我效能的總分未有顯著 改變。前測(第 1 週)、後測(第 5 週)及追蹤期(第 9 週)平均每 題得分為 3.57-3.6 之間,其自我效能的表現介於「普通」和「有信心」

之間。

營養知識、飲食行為、自我效能其總分之相關性

本研究顯示兩組(n=64)在前測(第 1 週)其營養知識、自我效能 與飲食行為兩兩之間呈現顯著的正相關。

Wardle(2000)等人在英國針對 1040 位 18-75 歲成人進行調查 分析,指出營養知識和蔬菜、水果的攝取具有顯著正相關。作者認為 營養知識是食物選擇上的重要影響因素,在促進健康飲食的行為上,

提升營養知識是首要的目標。而 Worsley(2002)則有不同看法,作 者認為:營養知識的提升對飲食行為改變是必要性的,但應考慮更多 其他因素:如環境、個人因素(改變的動機),而決定飲食行為改變 是多重因子的交互作用,而不只是營養知識的因素。Beydoun&Wang

(2007)針對 4356 位 20-65 歲的美國成人進行飲食調查,指出營養 知識對飲食行為的影響有限,社經背景對飲食行為的改變較具較深遠 的影響。綜合以上,發現若只提升營養知識,其實並不足以改變飲食 行為,本研究顯示:得舒組(n=34)在介入後,營養知識的總分僅有些 微的增加,但增加的幅度有限,而整體答對率上升 5%。因此,本次

(2007)針對 4356 位 20-65 歲的美國成人進行飲食調查,指出營養 知識對飲食行為的影響有限,社經背景對飲食行為的改變較具較深遠 的影響。綜合以上,發現若只提升營養知識,其實並不足以改變飲食 行為,本研究顯示:得舒組(n=34)在介入後,營養知識的總分僅有些 微的增加,但增加的幅度有限,而整體答對率上升 5%。因此,本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