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五節 校務基金相關研究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1

第五節 校務基金相關研究

本節主要介紹國內對於校務基金的相關論文,包括國科會、教育部委託案、

碩博士論文以及期刊論文等研究。茲分別依照對象(國立大學、國立高級中等學 校)以及研究目的(建立評鑑指標、績效評估、瞭解制度、實施現況與意見調查)

分別介紹如下。

壹、國立 大學校務基金之研究 ㄧ、以建立評鑑指標為目的

彭火樹、馬秀如(2000)接受國科會委託,以主成分分析(PCA)方法,針 對國立大學校務基金運作效率,共提出 6 大面向(研究、財務行政、行政運作、

推廣教育、計畫與執行、行政幕僚滿意度)與 26 個指標,作為效果評估之依據。

陳振遠(2000)接受高等教育司委託,以訪談法訪問兩所大學相關主管,歸 納出 5 大面向 23 個策略 98 個指標,作為大學校務基金評鑑指標之依據。

劉順仁(2004)以平衡計分卡作為主要參考架構,建立國內非營業特種基金 之績效評估指標。挑選以下十個基金作為研究對象:臺灣大學校務基金、臺灣大 學附設醫院作業基金、工業園區開發管理基金、農業發展基金、科學工業園區管 理局作業基金、社會福利基金、國軍老舊營舍改建基金、國道公路建設管理基金、

國軍生產及服務作業基金、空氣污染防制基金。並以台灣大學附設醫院為例,詳 細討論如何利用平衡計分卡做為工具釐清願景、溝通策略乃至開展攸關性之績效 衡量指標。

馮如馚(2008)透過對國立大學校務基金之分析,結合平衡計分卡的觀點,

建立國立大學校務基金績效評估指標。研究採取內容分析與模糊德懷術進行探究,

在指標發展上,透過國立大學校務基金與模糊德懷術理論及相關研究之分析,先 初步建構「國立大學校務基金績效評估指標問卷」,並經過 8 位專家之意見,進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2

行指標之篩選與文字敘述之修正,再邀請 17 位專家學者組成模糊德懷術專家小 組,進行指標選取與賦予權重,以建構完成「國立大學校務基金績效評估指標」。

臺灣評鑑協會(2008)進行國立大學院校院校務基金訪視指標適切性評估,

共研擬 5 大面向共 32 項指標,作為評鑑校務基金績效之依據。

王佳妙、侯嘉政(2010)以平衡計分卡之觀點,綜合彭火樹、馬秀如(2000)、 劉順仁(2004)、嘉義大學服務品質考核指標、臺灣評鑑協會(2008)等研究,

歸納出大學校務基金衡量指標共 26 項。

二、以績效評估為目的

丁文玲(2000)以實施校務基金之二十三所國立大學為研究對象(不包括國 立空中大學及國立專科學校),採用文件分析法進行國立大學校務基金之績效評 估。並使用百分比分析、典型相關分析、比率分析、相依樣本 t 考驗等統計方法 進行資料之統計分析。

魏駿吉(2002)以資料包絡分析法(DEA)探討國立大學校院校務基金制度的 財務自主性,是否影響大學校院經營效率,並檢視影響大學校院經營效率之相關 因素。其結論認為校務基金實施後之經營效率比實施前更佳,其影響因素主要來 自於學校「自籌經費比率」。

沈艷雪(2002)以資料包絡分析法(DEA)模式來評估某大學各學院系所之 相對效率,並分成 CCR 及 BCC 兩種模式。投入項包括專任教師人數、面積、設 備、除人事費外經常門支出、電費、人事費;產出項包括畢業生人數、系所所開 學分、發表於國內外期刊論文數、國科會專題補助經費及建教合作收入。

林佑倫(2003)探討設立校務基金是否能減輕政府財政負擔,並利用資料包 絡分析法(DEA)進行分析。其結論認為,在各校資源配置能力相差不遠的情況下,

部份學校似乎未能善加運用經費將其反應至政策績效上。

曾麗蓉(2003)以資料包絡分析法(DEA)做為全面實施校務基金階段相對 效率之績效衡量方法。其結果顯示,在財務目標收入面向上,自籌經費比率及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3

項收入金額與各項收入占總收入百分比皆有成長,並有助目標之達成。此外,實 施校務基金越久的學校,其相對效率值越高。

姬維娜(2004)以國內實施校務基金之五十一所國立大專院校為研究對象,

採用資料包絡分析法分析其效果。並以區別分析(Discriminant Analysis)驗證 組別分類的正確性,並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 Way ANOVA)檢視三個組別間的 績效差異。其結論如下:

(ㄧ)國立大學較重視經費管控及使用之合理性與效率性。

(二)綜合大學各項績效指標除推廣教育外,明顯較技職院校及專科學院為佳。

(三)整體而言,綜合大學表現普遍比技職學院及專科學校好。

黃佩玉(2006)採用資料包絡分析法(DEA)之效率衡量模式應用在 51 所國 立大學校院,以衡量各校 90-93 年的經營績效情形。其結論認為,校地面積、成 立年資與學校位置較其他變數更容易影響實施績效良窳。經迴歸分析發現,一般 大學僅校地面積與經營績效具顯著性,而成立年資與學校所在位置,均不具顯著 性;技職校院,校地面積、成立年資與學校位置等三項外在環境變數對整體效率 值均不具顯著性。

鄒瓊貞(2006)以資料包絡分析法(DEA)評估某大學系所評估,並分成 CCR 及 BCC 兩種模式。其研究發現,各系所營運績效表現較佳者依序為:1.語文教育 學系;2.特殊教育學系;3.資訊教育研究所;表現較差者依序為:1.戲劇研究所;

2.環境生態研究所;3.體育學系。

三、以瞭解制度、實施現況與意見調查為目的

彭宏志(2000)以文件分析法研究大學校務基金實施情形,其結論認為大學 在法制、內部管控、創新、資源利用、行銷以及開源等面向上皆有不足之處。

孫嘉鴻(2002)以問卷調查法與深度訪談法研究校務基金政策是否達到預期 目標,其主要結論如下:

(一)教育經費重新分配,造成公立高等教育資源緊縮。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4

(二)各校總收入大幅增加,教學研究補助經費上雖有成長,但比例已大幅下降。

(三)師生比呈現下降現象,而單位學生成本,則呈現增加現象。

(四)專任教師博士比與平均每位教師期刊發表數都比過往呈現較佳的表現。

陳敏(2002)採問卷調查法,以 86-88 會計年度雲、嘉、南地區國立大學實 施校務基金滿二年以上的學校為研究樣本,發出問卷 1170 份,有效回收 824 份,

回收率 70.42%。主要研究結論認為,實施校務基金後可落實大學自主,並有助 於預算決算管理、營運作業管理以及建立會計制度。此外,在發展創新方面,亦 有助於企業化經營、財務調度彈性化、加強推廣教育、提昇教育品質等效益。

林麗淑(2003)研究國立大學校務基金會計制度運作與會計人員工作調適的 情形。主要建議如下:

(一)加強行政知覺與實務交流,並充實專業知識。

(二)建立適合各校文化特性的內部控制制度。

(三)應有專責人員負責會計作業管理系統的維護、更新。

(四)加強會計管理系統防火牆設置並開發校務基金管理作業系統。

林慰慈(2003)採實證分析及訪談方式,以瞭解校務基金實施後對目標達成 之程度,以及對於各國立大學經營績效之影響。其主要結論如下:

(ㄧ)財政面向:中央政府整體教育支出並未因實施校務基金而有所降低,並未解 決降低政府財政困難之目標。

(二)學校經營面向:各校收入預算執行較以往更重視合理性與效率性。此外,提 升教學與研究品質、更瞭解學校財務全貌及發展自身特色等目標並未達成。

(三)社會面向:每生支出逐漸減少,而建教合作及推廣教育成效已有大幅提升。

洪佳琪(2003)以新公共管理(NPM)探討大學校務基金制度之興起與制度。

其結論認為,其政策雖有助於紓緩政府財政,卻也代表「企業、市場、經濟」的 價值已凌駕於「政府、官僚、公平正義」。政府以商業手段促成國立大學經費上 自負盈虧的目的,即使呼應新公共管理思潮,卻也喪失了公共政策的公共性。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5

許皓萱(2005)採用問卷調查法以及訪談法研究國立大學校務基金委外經營 可行性。其主要結論認為,校務基金委外經營有其可行性,但仍須注意風險並以 其他基金經營經驗為借鏡。最後,此政策主要目標為提昇教學與研究品質。

楊馥菁(2007)以深度訪談為研究方法,訪問國立大學 90-94 年度五項自籌 收入佔總收入比率前 5 名之學校會計主任,其主要結論如下:

(ㄧ)建教合作收入及場地設備管理收入為最具收益性收入

(二)各校應成立一專責單位來負責收入之籌措、資金運用以創造校務基金收入。

(三)主管機關應訂定內部控制標準規範,再由各校根據特色修正並辦理。

楊永慈(2009)以歷史制度論做為研究方法,對國立大學校院校務基金制度 進行動態追溯。其結論發現,校務基金政策之發展,受到國立大學預算體制、政 府預算、高等教育發展與新管理思潮各方面之影響,進而產生校務基金政策。

王則閔(2010)採用財務比率分析法及深度訪談法,研究國內各教育大學校 務基金實施現況,其主要結論如下:

(ㄧ)財政面向上,已達成提升各校自籌能力與減少政府經費支出之目標 (二)經營面向上,各校呈現高效率(低投入、高產出)之現象。

(三)在服務面向上,各校社會服務能力已有提升。

(四)校務基金具有彈性與自主性是最大優點,但仍有制度規範的限制。

(五)各校募款與投資皆受限於社會風氣,其成效仍未顯著提升,

張敬川(2010)以個案研究法分析臺南地區三所不同類型學校之財務報表,

探討實施校務基金制度後,各校實施成效與以及預期效益。主要結論如下:

(ㄧ)大型且具備職業課程的學校較普通高中擁有更多的優勢。

(二)政府的財政負擔並未減少。

(三)校務基金制度有助於擴展整體教育資源。

(四)校務基金制度可解決過往學校消化預算之弊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