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校長部落領導的意涵與研究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針對「部落領導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以國民小學校長帶領行政團 隊為例」進行文獻探討和分析,而本研究之部落領導指的是「校長部落領導」;

組織承諾指的是「教師組織承諾」,因此共分為三節加以敘述。第一節為校長部 落領導的意涵與研究;第二節為教師組織承諾的意涵與研究;第三節為校長部落 領導與教師組織承諾相關研究。

第一節 校長部落領導的意涵與研究

不論在任何地方的組織階層中,領導都是有效管理的核心(Turgut, 2008)。尤 其在學校此一教育性組織中,領導者的領導行為更是對教師及學生產生重大的影 響。陳惠茹(2010)指出傳統的想法,總是認為領導者應該高高在上,運用權力 進行支配,需要領導者統籌計畫。特質論、行為論都有相同的論述,對於領導有 所侷限,而後權變領導提出之後,思維開始轉變。而,目前更有許多新興領導理 論如雨後春筍般地紛紛提出,為的是因應不斷快速變化的環境,部落領導亦為此 一新興領導理論之一,因此,茲就部落領導的意義、內涵、研究取向與相關研究 分別敘述如後,加以討論。

壹、 部落領導之意義

一、 領導的意涵

(一) 領導的意義

「領導」一詞最早見於春秋戰國時代,「孫子兵法」對領導的概念有深入 論述,東漢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領猶治也。領,理也。皆引申之義,謂得其 首領也。導者,引也,訓也。」(魯和鳳,2009)。「領導」(leadership)一詞可 以為動詞亦可以為名詞。稱為名詞之時,我們視之為「領導者」或是一個行為互 動的「過程」;視為動詞之時,則是對於組織內成員帶領行為的實現(朱子君,

2007)。而英文 Leadership 一詞的字根「Lead」當動詞亦有領導、指揮或率領之 意。傳統理論對領導的定義,係指運用組織授予的職權,指揮下屬完成組織目標;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

現代理論對領導的定義,係指指導和影響群體或組織成員,為實現所期望的目標 而做出的努力和貢獻的過程或藝術(黃昱瑄,2006)。茲就國內外專家學者對於 領導的定義整理如表 2-1。

表 2-1

國內外專家學者對於領導之定義彙整表

研究者(年代) 領導(leadership)的定義 Seth (2008) 去打造你相信能改變的事物。

Robbins(1998) 一種使團體達到目標的影響力 蔡培村與武文瑛

(2004)

由個人人格特質與社會人際交互影響為出發擴散點,以賦予 權力為手段,以激勵與驅策為策略,來導引眾人完成組織目 標之行為。

蔡進雄(2005) 領導者在團體中發揮影響力,充分運用人力、物力、財力等 各種資源,有效地達成組織目標的一種歷程或行為。

秦夢群(2005) 領導者行為達成是一種階段性的過程,各階段是連續不斷、

循序漸進的。

鄭彩鳳(2008) 將領導定義為在促進成員的共識與士氣,帶動組織的成長與 變革並維持組織的結構,進而達成組織的任務與目標的歷 程。

謝文全(2008) 在團體情境裡,透過與成員的互動來發揮影響力,以導引團 體方向,並糾合群力激發士氣,使其同心協力齊赴團體目標 的歷程。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本研究認為上述研究者對於領導之定義具有相當程度的重要性,因此羅列如 上,以供參考。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

(二) 領導理論的發展

從領導研究之發展脈絡來看,大致可分為非實證性研究階段與實證研究階 段,以 20 世紀初期為分水嶺來區分此二階段。而後,實證研究階段又加以區分 為特質論、行為論、情境(權變)論及現代領導理論。

1. 非實證性研究階段

以英雄論與時代論為主。英雄論即所謂的「英雄造時勢」-將領導者神化,視 領導者是超凡脫俗、出類拔萃之眾。由於英雄論非常重視領導者個人的條件,故 也引領二十世紀的領導特質論之發展。而時代論則持相反的看法,其認為領導者 的產生是因為情勢使然,即所謂「亂世出英雄」,此即也帶動了日後情境論的研 究(蔡培村、武文瑛,2004)。

2. 實證研究階段 (1) 特質論

1940 年代開始,特質論者強調領導者的個人特質,其假設一個卓越的領導 人必定擁有一些他人所沒有人格特質。

謝文全(2008)指出特質論有以下五種缺點:(1)偏重使用一種研究取向,

無法瞭解領導的全貌;(2)忽略領導情境中被領導者的想法及需求;(3)忽略領導 情境因素的存在;(4)無法釐清領導者不同特質的相對重要性;(5)無法辨別領導 特質與效能的因果關係。因此,領導的研究取向進而漸漸轉為行為論的研究方 向。

(2)行為論

由於特質論的研究仍有多處缺失,因此從 1940~1960 年代研究重心從領導者 的本身特質逐漸轉變為領導者的各種行為。行為論者的基本信念是認為有效能的 領導者,必定會用某一種特定的行為方式,以領導部屬去達成目標(洪幼齡,2006)。

領導行為論的研究方法大多以問卷、觀察為主,以求取領導者行為與組織績效間 的相關(秦夢群,1998)。

本時期的典型代表為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企業研究中心的研究。根據其對領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4

導行為的研究結果,將領導行為區分為「倡導」(initiating structure)和「關懷」

(consideration)兩種。「倡導」是指領導者為達成組織目標所表現出來的領導行 為;關懷則指領導者為協助成員滿足其需求所表現出來的領導行為(謝文全,

2008)。

(3)情境(權變)論

1960~1980 年代的領導研究者開始考慮情境因素,他們認為領導可以說是領 導者、被領導者和環境三個重要因素的互動結果。情境論正式回答領導行為應在 何種環境下才有效,其兼顧了特質論和行為論的觀點,取兩者之長,去兩者之短,

較為周延,是一個比較實用的理論(謝文全,2008;朱子君,2007)。權變論的 代表學者為費德勒(F. E. Fiedler),他在《領導效能理論》(A Theory of Leadership Effectiveness)一書中提出領導效能和行為的「權變領論」(Contingency Theory),

費德勒認為領導效能要視領導模式是否與情境是否能相互配合而定。領導者在不 同的情境,需採取不同的領導方式,才能產生良好的效果(Fiedler, 1992;蔡培 村、武文瑛,2004;謝文全,2008)。

(4) 現代領導理論

1980 年代以後,為了因應時代快速轉變,而有許多新型的領導理論紛紛被 提出,包括服務領導(servant leadership)、願景領導(visionary leadership)、

變革領導(change leadership)、分散式領導(distributed leadership)、轉型領導

(transformation leadership)等,部落領導亦為此一新興領導理論之一。領導的 理論長期演變而來,不勝枚舉,領導者可以依照所屬的時空背景,考慮本身與被 領導者的特質,綜合運用各種領導方式,方能帶領組織邁向成功。

二、 部落領導的意義

(一)部落的意義

在字義上,「部」可解釋為指將整體條理劃分,進而歸納成的各個類別,如 漢許慎說文解字序:「分別部居,不相雜廁也。」或是指全體中的一些分子,亦 有統率之意。而「落」是指人們所聚居的地方,如村落(教育部,1994)。就意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5

義而言,部落(部族)是一種社群,由兩個或以上的氏族組成。有的部落在氏族 之上還有中間環節胞族。一般認為其成員為同一祖先之後裔。他們通常佔據於一 特定地理區域,擁有文化、宗教以及語言上的同質性,而且在政治上由一頭目或 首領統一領導(維基百科,2011)。然而,由於現代化、全球化的影響,部落的 意義也有所轉變,就現代的意義而言,「部落」是彼此連結、和一位領導者連結,

以及和一個想法連結的一群人(賽斯.高汀,2009)。

誠如上述,部落的型態由過去主要由地緣、血緣關係,轉變為只要信念、

價值觀、想法或興趣相似或相同的一群人,就可形成一個小型的部落,呈現出獨 特的部落文化。

(二)部落領導的意義

一個「部落」是由大約 20 到 150 人的團體所組成,他們互相知道彼此,如 果看到另一個人迎面走來,他也會停下來親切地打招呼(Dave, John& Halee ,2008),而部落領導則是領導部落的一種方式。Jeff (2006)認為部落領導是一種共 享式的領導,是由氏族系統、指導和持續地透過語言教學和講述故事組織而成的。

但,爾後的學者又有不同的見解,Dave, John& Halee(2008)認為部落領導是聚焦 在文化中的語言和行為,每一個文化階段都有屬於他們自己的語言、行為風格與 關係結構。而部落領導人需要做兩件事:(1)傾聽他們部落已存在的文化(2)運用 特別的影響力去提升這些部落,使組織成員居於第四階段的核心價值與崇高理想 與第五階段的美好人生之部落文化,。

綜上所述,本研究所指的部落領導為將組織視為一個部落或是多個部落的集 合體,部落領導者能運用共享的價值觀、語言和行為,找出部落的文化模式,並 促使組織成員居於第四階段的核心價值與崇高理想與第五階段的美好人生之部 落文化。

依前述「部落領導」定義,本研究之「校長部落領導」定義如下:

「校長部落領導是校長將學校視為一個部落或是多個部落的集合體,能建立 及運用共享的核心價值,為了實現某種未來境界或理想願景,組成三人以上的團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6

隊合作形式,以達成學校所訂定的目標或轉化崇高理想願景加以實踐之,並以價 值觀為中心,形塑有效能的組織文化,與成員共享之。」

依其內容分為以下四個層面:

1.建立核心價值:校長能建立及運用共享的價值觀來運作學校或與教師一起完 成學校任務。

2.凝聚崇高理想:校長會以某種行動去建立願景,以實現某種未來境界(崇高理想) 的一種過程。。

3.組織運作團隊:校長會組織成三人以上的行政團隊運作,以達成學校所訂定 的目標或轉化崇高理想願景加以實踐之。

4.共享組織文化:校長是以價值觀為中心,形塑有效能的學校組織文化,並與 學校成員共享之。

貳、 部落領導的內涵

研究者由文獻蒐集的過程中發現,國內外對於部落領導的研究甚少,必須要 大量閱讀相關的文獻,由其中發現有關部落領導的核心概念或意涵再加以理論系

研究者由文獻蒐集的過程中發現,國內外對於部落領導的研究甚少,必須要 大量閱讀相關的文獻,由其中發現有關部落領導的核心概念或意涵再加以理論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