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桌上遊戲的理論與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桌上遊戲的理論與相關研究

遊戲具有放鬆、充滿樂趣的特質,從孩童到成人幾乎都為遊戲著迷。

利用遊戲學習新知,更強化了學習成效。桌上遊戲在國外風行已久,在 國內,近十年來已有相當多的玩家參與,並將桌上遊戲融入課程教學,

訓練孩童表達、人際互動、數學運算、反應力、視覺區辨等。本節介紹 桌上遊戲的理論與相關研究如下:

一、 桌上遊戲的意涵

桌上遊戲所涵蓋的範圍很廣,包括紙牌遊戲、圖版遊戲、骰子遊戲 及角色扮演遊戲等可以在桌上或任何平面上進行的遊戲。透過桌上遊戲,

可以訓練思考、記憶力、判斷力及頭腦。亦可以學習與別人相處、溝通。

更可增進親子關係(林央侖,2010)。

「遊戲」定義如下(林央侖,2010):(一) 遊戲是一種自發的活動,

能引人主動積極參與(二) 遊戲具有目標與規則。(三) 遊戲具有某種程度 的競爭與衝突。(四) 遊戲出自於內在動機。

桌上遊戲符合以上定義,為遊戲中的一種,桌上遊戲的設計者運用 遊戲理論的觀點,結合語文、空間、邏輯、肢體運作、音樂、內省、人 際、自然觀察等八大智能,巧妙運用於遊戲元素中,除休閒娛樂外,更 具有智能開發的學習(許永清,2011)。

二、 桌上遊戲的理論

遊戲理論讓我們可以瞭解遊戲在發展與教育上的價值。透過理論這 層概念式的鏡片,我們可以觀看遊戲,這樣的觀點會直接影響我們如何

回應孩子的遊戲行為(Beyer & Bloch,1996)。對遊戲抱持理論的不同會影 響我們觀看孩子遊戲的重點,而對他們的遊戲有不同的詮釋,也影響我 們對孩子的遊戲行為所作的回應。例如:一群小男孩進行一陣短暫的打 鬥遊戲,若一位教師認為「好的遊戲是安靜且有秩序的」,便會以負面角 度看待,認定此活動是打鬧而非嬉戲,並採取阻止或修正舉動。而閱讀 過打鬧遊戲之社會益處及受發展心理學遊戲理論的教師,則較會以認同、

正面的角度看待這樣的遊戲,瞭解這些男孩並不是真正傷害彼此,他們 對彼此表達友情,展現對這種遊戲規則的知識。分別說明遊戲理論如下 (吳鷰儀等人譯,2011):

(一)古典理論 1、剩餘能量說

提倡剩餘能量說的學者包括 Schiller 和 Spencer 等人,他們認為行 為的產生需要以能量做為基礎,當個體完成求生存的相關行為之後,也 已經耗損了相當的能量;此時若還有能量留存下來,個體就會出現與求 生存無關且看起來毫無目的可言的行為,這些行為就是遊戲。換言之,

遊戲是個體滿足了與生存有關的主要需要之後,才可能出現的行為(梁培 勇,1995)。

2、休養論

持此種觀點者包括 Lazaru 和 Patrick 等人 ,其論點和剩餘能量說恰 好相反。他們認為當生活中有太多令人覺得疲憊的事,當人們覺得生活 緊繃得需要調劑一下時,遊戲行為就開始出現,因為藉由遊戲,可以使 已經疲憊的人們重新恢復活力(梁培勇,1995)。

15

3、練習說

諸如 Groos 等達爾文學派的人,認為遊戲應該具有演化上的適應功 能,而不是毫無目的的行為(梁培勇,1995)。我們可以鼓勵孩子學習與適 應生活所需之技巧及能力有直接關聯的遊戲活動,例:將語言學習融入 戲劇活動中。

(二) 現代理論 1. 心理動力論

鼓勵孩子進行的遊戲主題能讓他們扮演具有權力的角色,及讓他們 撫平不愉快經驗所帶來的負面情緒。

2. 社會學習論

Bandura(1977)主張孩子會學習有權威、地位的楷模的行為,楷模可 以是現實存在或是象徵式的:例如:電視、書本、影片中的角色。我們 可以使用示範的方式豐富及延伸孩子的遊戲。

3. Piaget 遊戲理論

學習與發展的發生必須要有適應(adaptation),適應則需要兩相互補 過程中取得平衡,分別是同化─孩子將新的訊息併入已存在的認知結構 中與調適。提供許多時間讓孩子遊戲,讓他們有機會練習、鞏固新學到 的概念和技巧。

4. Vygotsky 遊戲理論

Vygotsky 認為遊戲在認知上扮演相當多角色: (1) 裝扮遊戲在抽象 思考上扮演關鍵角色,因為促使孩子進行獨立於物體本身意義的思考。

第二層級,遊戲可提供社會性支持學習的情境。如果大人或較有能力同 儕能提供協助或鷹架,孩子能進行他無法獨自進行的活動。孩子在遊戲 時會創造自己的鷹架,延展自己發展領域,例如:自我控制、合作、記 憶、語言使用、讀寫能力發展。

5.Bruner 遊戲理論

強調遊戲在敘說性思考模式之發展上的重要性。鼓勵孩子進行持續 性的社會戲劇遊戲,以增加其敘說能力。

6.神經生物學觀點

「腦部研究建議我們必須幫助 0 到 10 歲幼兒發展大腦網絡…強化孩子 的神經網絡,進而幫助幼兒將網絡間的模式與關係及所有新的訊息予以 連結」(Schiller,1998,p50)。當孩子在玩遊戲時,他們進行多元化的活動 來強化他們的神經網絡。遊戲就是孩子與環境的互動─是體能性的互動,

亦是社會性的互動。

遊戲強化大腦網絡的另一個重要部分在於遊戲是一種整合性的行為,

而非僅著重於一種學習之單一活動。

每一種桌上遊戲有不同的設計元素,也運用了不同的遊戲理論基礎,

在教學時可根據不同教學目的選用不同性質之桌上遊戲,在多人參與的 桌上遊戲中,強調社會人際間的互動溝通,孩子在遊玩過程中會仿效他 人,學習同儕夥伴好的技巧,進而成為自己的知識。桌上遊戲也增進孩 子的表達能力,例如:妙語說書人、從前從前,運用 Bruner 遊戲理論,

以敘說故事的方式強化語文能力。孩子在遊戲過程會找尋獲勝技巧,因 為遊戲好玩沒有壓力的特性,孩子通常會一玩再玩,在重複練習的過程,

也精進孩子的能力。

17

二、桌上遊戲的功能

桌上遊戲對於增進兒童認知、社會能力、語言、動作能力及情緒發 展有重大的影響,藉由遊戲探索各式各樣的社會角色及互動,以幫助兒 童建立自信及社會能力(Lantz &Lotfin ,2004)。Vygotsky認為遊戲是建構 兒童的社會活動,兒童用遊戲來分享想法與轉化對技能、價值與知識到 固有文化的理解(引自陳淑芬,2004)。

遊戲具備以下特徵:(陳慶福、李雅貞,2004;廖信達,2003) (一)遊戲由內在動機引起

遊戲時就是想要遊戲,沒有其他的目的,內在動機引發所從事的活 動,能持續且感受深刻。

(二)遊戲重過程而輕結果

兒童投入遊戲之中,有趣是支撐幼兒持續遊戲的原動力,不在乎最 後的結果,重視過程輕結果就可以減少了結果的壓力。

(三)遊戲具有歡樂的特徵

孩子快樂、喜悅地遊戲,且能非常專注於遊戲之中,對孩子來說就 是歡樂好玩的,不會讓他們感到不安或驚嚇。

(四)兒童自願且主動參與遊戲

孩子常常主動參與遊戲,因為他們認為遊戲是有趣的。

(五)遊戲是兒童進行瞭解、探索世界的過程

遊戲的過程常常包含許多訊息與被賦予的意義,透過遊戲,在自然 生活的情境下,從人與人最原始的互動中去察覺、展開、獲得最充分 的學習。

兒童在遊戲過程中是放鬆的,遊戲本身具有歡樂、有趣的特質,兒 童會主動參與,所以透過遊戲的方式,能讓學習的效益增加。

三、 與桌上遊戲有關的相關研究

劉念肯(1994)指出遊戲治療可以使 ADHD 兒童情緒安定,擴充其 興趣與關心,在減輕或消退所謂顯在症狀上有直接的貢獻。侯禎塘(2001a)

亦提出藉由個別或團體的心理諮商治療,如小團體輔導、遊戲治療等方 式,亦可以引導 ADHD 兒童建立正向行為,逐步建立自信心並培養解決 問題的能力 (許珮芸,2008) 。

洪偉翔(2009)研究指出遊戲介入對學障兒童社交技巧具有立即的效 果,能協助其正向行為的提升,同時也發現負向行為的減少與減弱。對 學障兒童學習社交技巧來說,遊戲介入確實發揮影響效果。

陳俐淇(2007)探討科學遊戲教學對ADHD 學生注意力之(1)集中度

(2)持續度(3)廣度和(4)切換性速度等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科學 遊戲有助於培養學生注意力的集中度、持續度、廣度和切換性速度。

許珮芸(2008)研究指出紙盤遊戲對 ADHD 兒童的過動程度具有輔導 效果,且發現玩遊戲可使兒童專心,員困擾他們的不專注及衝動問題,

在這吸引他們的遊戲情境中不易出現,而過動的問題會因遊戲規則的建 立學習自我控制。國小階段的學童最適合用遊戲的方式來諮商。

廖心怡(2002)研究國小高年級之害羞兒童,發現紙盤遊戲團體對 降低國小害羞兒童的害羞程度、自我概念以及社交技巧,具有立即性和 持續性的輔導效果。紙盤遊戲的各項設計不但能夠符合趣味性,同時也 適合國小害羞兒童的理解程度,能夠幫助害羞兒童學習面臨各種生活上 的問題與困難,持續降低害羞程度,洞察自我負向的信念,使其自我概 念逐漸趨於正向,並表現出越來越多適當的社交技巧。大部分的成員在 團體的工作階段中已能夠開放自己,形成團體的凝聚力。

以上與遊戲有關的相關研究,顯示遊戲有趣味性,兒童在遊戲情境 更專心,對ADHD的兒童在遊戲規則的規範中學會自我控制,注意力提 升有正向效果。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