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不同年級與性別在相關性思考測驗上的表現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二節 不同年級與性別在相關性思考測驗上的表現

為比較不同年級與性別受試者在相關性思考測驗的表現差異,本研究 以受試者之測驗通過率為依變項,性別及年級為自變項,進行二因子變異 數分析,其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如表4­7所示。

表 4­7  相關性思考測驗通過率之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來源 平方和 自由度 均平  F  檢定

年級  .213  2  .106  5.089** 

性別  .003  1  .003  .155 

年級*性別  .014  2  .007  .336 

誤差  61.127  2921  .021 

校正後的總數  61.363  2926 

*p < .05  **p < .01 

由表4­7可知,其差異性如下說明: 

1.  年級與性別之交互作用,未達顯著差異(F=.336,p>.05),表示不同年 級之學生在相關性測驗通過率之差異不會隨著性別的不同而有所不 同。而不同性別在在相關性測驗通過率之差異,亦不會隨著不同年級 而有所不同。 

2.  性別方面未達顯著差異(F=.155,p>.05),表示男生與女生在相關性測 驗通過率之表現上,沒有顯著差異。 

3.  年級方面達顯著差異(F=5.089,p<.01),表示五、六、七年級在相關性 測驗通過率之表現上,有顯著差異,因此進一步對年級因子進行事後 比較,其事後比較表如上述表4­4所示。

第三節 不同年級與性別解題規則結構圖之差異

本節在比較不同年級與不同性別之因子下,受試者之相關性思考測驗 的解題規則結構圖之差異性,以專家之解題規則結構圖(即為作答滿分之解 題規則結構圖)為參照標準,其各群組之相似性係數平均數如表4­8所示。

表 4­8  不同年級與性別之相似性係數平均數 年級

五 六 七 總平均

男  .541  .538  .572  .550 

性別

女  .543  .638  .565  .581 

總平均  .542  .587  .568  .565 

因此,以年級及性別為自變項,受試者之相似性係數為依變項,進行 二因子變異數分析,其分析結果如表4­9所示。

表 4­9  不同年級與性別的相似性係數之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來源 平方和 自由度 均方  F  檢定

年級  1.098  2  .549  .725 

性別  .654  1  .654  .863 

年級*性別  1.639  2  .819  1.082 

誤差  2128.180  2811  .757 

校正後的總數  2131.820  2816 

*p < .05    ***p< .001 

由表4­9可知,年級與性別的交互作用未達顯著差異(F=1.082 ;  p=.339>.05),不同年級受試者的解題規則結構圖之相似性係數未達顯著  (F=.725 ; p=.484>.05),不同性別受試者的解題規則結構圖之相似性係數未 達顯著(F=.863 ; p=.353>.05)。由此可得知,在本研究裡,不同年級及不同 性別之受試者其解題規則結構圖之相似性係數無明顯差異,且不同年級、

不同性別兩因子之交互作用亦無明顯差異。

第四節 受試者與專家之解題規則次序結構圖的比較分析

本研究利用研究者自行開發的測驗系統,進行受試者解題規則次序結 構圖的分析,可以清楚地呈現出受試者的解題規則次序性、結構圖及相似 性係數等資訊。為方便分析比較,根據正確規則(規則四)計分方式,將受 試者分為高、中、低,其中高分組為受試者總分的前27%,低分組為受試

者總分的後27%,其餘皆為中分組,而容忍水準ε的值,本研究採用Bart and  Krus(1973)所建議的ε=.2。本單元就總分不同及總分相同但反應組型不同 的狀況下,比較各受試者其解題規則次序結構圖的差異,其說明如下。

本研究測驗系統以ISM分析法進行運算,將編號A、B、C三位受試者 之解題規則次序結構圖輸出,如圖4­1所示,其中亦包含受試者之相似性係 數。

高分組:編號A  中分組:編號B  低分組:編號C  圖4­1  編號A、B、C受試者的解題規則結構圖

由上圖4­4可知,編號A、C受試者之解題規則結構圖為三個階層,而 編號B受試者之解題規則結構圖為二個階層,然其規則之次序性亦不相 同,其意義可歸納如下:

一、 編號A受試者答對題數為13題(測驗試題共18題),且其相似性係數值 為1,表示其解題規則結構圖與專家完全符合,就上圖4­4可得知,

其結構圖之階層數為三層,規則的使用順序是最先使用認知層次較 高的規則4,當不使用規則4時,則可能直接採用規則1,或改使用規 則2或規則3;當不使用規則2或規則3時,則使用規則1。由此可知,

規則4優先使用於其他三個規則,而規則2、3屬同一階層且箭頭互指 對方,表兩者互為使用。

二、 編號B受試者答對題數為9題,且其相似性係數值為0.67,表示其解 題規則結構圖與專家不完全符合,就上圖4­4可得知,其結構圖之階 層數為二層,規則的使用順序是最先使用規則3或規則4,當不使用 規則3時,則使用規則1、規則2或規則4,當不使用規則4時,則使用 規則2。由此可知,規則3、4優先使用於其他二個規則,而規則3、4  屬同一階層且箭頭互指對方,表規則3、4互為使用,同理規則1、2  亦互為使用。

三、 編號C受試者答對題數為3題,且其相似性係數值為0.38,表示其解 題規則結構圖與專家差異頗大,就上圖4­4可得知,其結構圖之階層 數為三層,規則的使用順序是最先使用認知層次較低的規則1,當不 使用規則1時,則使用規則2、3、4,當不使用規則2時,則使用規則  3、4。由此可知,規則1優先使用於其他三個規則,而規則3、4屬同 一階層且箭頭互指對方,表規則3、4互為使用。

四、 由上可知,三位受試者的解題規則次序結構圖不盡相同,即代表不 同總分受試者,其解題規則次序性不同,所蘊含的認知結構亦不同 五、 由三位受試者的總分可發現,分數越高者使用規則4的頻率會越高,

分數低者會傾向使用其他規則頻率較高。

貳、總分相同但反應組型不同的受試者之解題規則次序結構圖比較

本研究根據正確規則的計分,依高、中、低分組中隨機各再取一位總 分與編號A、B、C相同的受試者編號D、E、F,討論其解題規則次序結構 圖的異同,詳細說明如下所示:

反應組型(010111111101110101)  反應組型(010101111111101110)  圖4­2  同總分但反應組型不同之兩位受試者的解題規則結構圖(高分組)

由圖4­5可知,雖然二位受試者答對題數同為13題,但其解題規則次序 結構圖各有其特色,且相似性係數亦不盡相同,而規則次序性之意義可歸 納如下:

(一) 編號A受試者答對題數為13題,且其相似性係數值為1,表示其解 題規則結構圖與專家完全符合,其結構圖之階層數為三層,規則 的使用順序是最先使用認知層次較高的規則4,當不使用規則4  時,則可能直接採用規則1,或改使用規則2或規則3;當不使用規 則2或規則3時,則使用規則1。由此可知,規則4優先使用於其他 三個規則,而規則2、3屬同一階層且箭頭互指對方,表兩者互為 使用。

(二) 編號D受試者答對題數為13題,且其相似性係數值為0.83,表示其 解題規則結構圖與專家不完全相同,其結構圖之階層數為四層,

規則的使用順序是最先使用認知層次較高的規則4,當不使用規則  4時,則使用規則3;當不使用規則3,則使用規則2;當不使用規 則2,則使用規則1。由此可知,規則4優先使用於其他三個規則。

(三) 由上可知,此二位受試者總分雖然相同,但由於反應組型不同,

其解題規則之次序性亦不盡相同,所蘊含的認知結構也各具意義。

(四) 由圖4­5可知,高分受試者在作答時,會優先使用認知層次較高的 規則4進行解題。

二、中分組之受試者

屬中分組的受試者編號B、E,其答對題數皆為9題,但其反應組型各 不相同,其( 01 /n )之係數矩陣分別為 OR 、 OR ,解題規則次序關係矩陣 分別為 R 、 R ,矩陣資料如下所示:

OR  =

反應組型(010101101011000011)  反應組型(000001111110000111)  圖4­3  同總分但反應組型不同之兩位受試者的解題規則結構圖(中分組) 

此可知,規則3、4優先使用於其他二個規則,而規則3、4屬同一

反應組型(000000000001001100)  反應組型(010010010000000000)  圖4­4  同總分但反應組型不同之兩位受試者的解題規則結構圖(低分組) 

由圖4­4可知,二位受試者答對題數同為3題,但其解題規則次序結構 圖各有其特色,且相似性係數亦不盡相同,而規則次序性之意義可歸納如 下:

(一) 編號C受試者答對題數為3題,且其相似性係數值為0.38,表示其解 題規則結構圖與專家差異頗大,其結構圖之階層數為三層,規則 的使用順序是最先使用認知層次較低的規則1,當不使用規則1  時,則使用規則2、3、4,當不使用規則2時,則使用規則3、4。

由此可知,規則1優先使用於其他三個規則,而規則3、4屬同一階 層且箭頭互指對方,表規則3、4互為使用。

(二) 編號F受試者答對題數為3題,且其相似性係數值為0.52,表示其解 題規則結構圖與專家頗有差異,其結構圖之階層數為二層,規則 的使用順序是最先使用規則3,當不使用規則3時,則使用規則1、 

2、4。由此可知,規則3優先使用於其他三個規則,而規則1、2、 

4屬同一階層且箭頭互指對方,表規則1、2、4互為使用。

(三) 由上可知,此二位受試者總分雖然相同,但由於反應組型不同,

其解題規則之次序性亦不盡相同,所蘊含的認知結構也各具意義。

由上面敘述可發現,總分雖然相同,但其解題規則次序結構圖不盡相 同,意味著受試者的認知結構亦不盡相同,且可發現相似性係數高者,其

在解題時大多優先使用較高層次的規則4來作答。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應用次序理論分析方法,並以自編的相關性思考測驗結合網路 測驗系統進行施測,利用系統分析受試者的解題規則次序性,並繪製出其 解題規則次序結構圖,比較在不同年級和不同性別的因子下,其解題規則 次序結構圖的差異性。根據本研究的目的與結果,提出相關結論與建議,

其說明如下:

第一節 結論

壹、相關性思考測驗之電腦輔助系統執行成效

一、本研究施測方式及資料分析採用電腦化執行,簡化了繁瑣的施測分析 過程,結果立即回饋並得到分析結果,不必如紙本施測方式得等待測 驗試卷回收、批改與資料輸入的時間,可增加教師進行其他研究的時 間。

二、施測方式採網路方式進行,可以跨時空,並減少紙張的浪費,其平台 是屬開放式的,其便利性大大提昇,亦可達資訊共享的目的。

三、本測驗系統繪製受試者之解題規則結構圖的分析模組,採用有數學理 論基礎的「ISM分析法」進行程式的撰寫,提昇繪製解題規則次序結

三、本測驗系統繪製受試者之解題規則結構圖的分析模組,採用有數學理 論基礎的「ISM分析法」進行程式的撰寫,提昇繪製解題規則次序結